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的相对原子质量:Cu-64 C-12 O-16 H-1 N-14 Fe-5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报道,可有效地治疗肝癌,该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A)A32 B.67 C.99 D.1662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请你在元素大厦中为119号元素安排好它的“房间” ( A )A第八周期第IA族 B第七周期第 A族 C第七周期第0族 D第六周期第A族3重水(D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氘(D)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B1H与D互称同位素CH2O与D2O互称同素异形体D1H218O与D216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4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将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号取消,从左往右改为18列,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B. 第14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C. 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D. 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5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A3、bB、cC2、dD都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BA B离子的还原性:C2DC氢化物的稳定性:H2CHD D质子数:cd6下列事实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强的是 ( )HCl的溶解度比H2S大 HCl的酸性比H2S强 HCl的稳定性比H2S强 HCl的还原性比H2S强 HClO的酸性比H2SO4强 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 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还原性:Cl-S2-A BC D7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作“钡餐”的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钡B采用催化设施,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转化为无害气体C常温下,可以用铁制容器来盛装冷的浓硫酸D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8下列关于Cl、N、S等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漂白粉的成分是次氯酸钙B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硫化氢C将浓氨水滴到氢氧化钠固体中可以制取氨气D单质氯气及单质硫与铁反应生成的产物中,铁的化合价相同9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选项实验结论A浓盐酸MnO2NaOH制氯气并吸收尾气B浓硫酸蔗糖溴水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C稀盐酸Na2SO3Ba(NO3)2溶液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D浓硝酸Na2CO3Na2SiO3溶液酸性:硝酸碳酸硅酸10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一定有CO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一定有SO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11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A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B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均降低,原理不相同C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一定含有SOD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铁制容器储运,说明铁与冷的浓硫酸不反应12把7.2g铁粉投入到40ml某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1.6g,产生NO2和NO的混合气体0.08mol若不考虑N2O4的存在,则原H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A3.5mol/L B4.5mol/L C7.0mol/L B9.0mol/L13下列标有横线的物质,在实验室实验时,能完全溶解的是( )A.1molFe投入到含1molH2SO4溶质的浓硫酸中 B. 1molCu与含2molH2SO4溶质的浓硫酸共热C. 1molMnO2与含4molHCl溶质的浓盐酸共热 D. 1molCu与含4molHNO3溶质的浓硝酸反应 14.将盛有12ml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2ml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是( ) A1.2ml B2.4ml C3.6ml D4ml15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B将铜粉加入1.0 molL1 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C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并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D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铜片发生了钝化16.1.92 g铜投入一定量的浓硝酸中,铜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672 mL气体(标准状况),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氧气恰好使气体完全溶解在水中,则需要标准状况下的氧气体积为()A.504 mL B.336 ml C.224 mL D.168 mL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11分)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按要求完成各小题。IAIIAIIIAIVAVAVIAVIIA0234(1)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 ,(填编号,下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金属性最强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 。(3)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某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该元素为 。在两种盐中该元素的化合价为 ,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向该元素和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溶液中,缓缓滴加NaOH至过量,现象为 18.(16分)已知氨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测定氨分子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均略去)。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氨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A的锥形瓶中放入NaOH固体的目的是 。(3)在干燥管B里不能选用的干燥剂是(填序号) 。A. 碱石灰 B. 生右灰 C. 五氧化二磷 D. 氢氧化钠(4)在C的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5)E装置中盛装浓硫酸的目的是 。(6)待实验完毕后,若实验测得N2的体积为a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被还原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 mol(用含a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bg,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用含a、b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7)上述实验中,如果省去B装置,测定氨分子组成的N、H原子个数的比值将会(填“增大”、“减小”或“无影响”) ,理由是 。19.(14分)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1)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应浸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是_,其作用是_ 。(3)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 。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填字母)_。a水 b酸性KMnO4 溶液 c浓溴水 d饱和NaHSO3溶液(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18 molL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_ 。下列药品中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_(填字母)。 a铁粉 bBaCl2溶液 c银粉 dNa2CO3溶液22、(14分)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E同主族,且E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的两倍。B、C两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D两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F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回答下列问题:(1) 用元素符号回答:A , B , C , (2)写出E在周期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