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终南望馀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作者背景】祖咏,字和生,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于武周圣历二年(699)生于地处中原的古都洛阳。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中进士。后来,在一代名相、诗坛名宿张说的引荐下,曾在兵部任掌管马政的驾部员外郎之职。后来因感到仕途无望,便隐居汝水岸边,混迹于渔樵之中,过着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其时,与王维交谊颇深。他虽隐居,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左右,他便带着他那壮志未酬的失意情怀怅然辞世,年仅47岁。,祖咏的诗现存不多,诗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他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又促使他写出了自己甘愿弃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终南望馀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千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当在科考中看到“终南望馀雪”的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清奇冷峻的小诗。,【主旨感悟】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诗人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关心民生疾苦之意自然流露了出来。,【艺术鉴赏】1主题深刻,立意巧妙。“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站在长安城楼上,遥望终南馀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不知能否在饥寒中渡过难关。其关心民痛之意,隐含其中。这首诗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主旨,显得十分婉转。情景浑然一体,并富有图画美。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终南山及其雪后美景的描绘,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生命的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2诗人对用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一个“浮”字,就把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是静的,云是动的,这是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2010年高考浙江卷)(原文在第五课)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第一个“其”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选择,与后句一起译为“是还是”;B项,两个“而”均表示修饰关系;C项,第一个“焉”是句末语气助词,第二个“焉”是兼词;D项,第一个“于”译为“到”,第二个“于”译为“和”。【答案】B,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解析】D项中“得罪了以致仕途受阻”的说法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的根据。【答案】D,1识记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3掌握孔子关于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1读准字音愠(yn)色弑(sh)其君悱(fi)隅(y)罔(wn)殆(di)蹉(cu)倩(qin)2掌握通假,5词类活用可以语上也。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告诉故进之,故退之。进,退,都是使动用法,使前进,使后退。,6文言句式(1)判断句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者也。(2)倒装句其斯之谓与?(3)省略句犹吾大夫崔子也。,1如何理解“有教无类”?第1则选文:“对曰: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脩”是干肉。“束脩”是指十条儿干肉。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儿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2第三则选文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子路问道:“闻斯行诸?”即听说了(某种道理)就去实践它吗?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听说了就表示要去实践,这就是“闻斯行之”。现在子路直接问及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然如此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说,父亲兄长还活着,怎么能听说了(某种道理)就去实践它呢?应该和父亲兄长商量商量。“如之何”意思是怎么能。“其”是问句中的语气副词(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冉求即冉有,前522?,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孔子回答说:“闻斯行之!”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点糊涂,就向孔子请教。(公西华,前509?,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2岁。)他所说的“敢问”,可以理解为斗胆问问;“敢”是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推进他一把;仲由平时敢作敢为但有时候不够慎重,所以压压他(“兼人”即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学上称为因材施教。,3选文第4则写的是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选文第4则写的是子张结合历史上的令尹子文和陈文子出仕(做官)的态度来问孔子是如何看待的。孔子的观点是:“仁”主要意味着“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仅对人或对事尽心尽力(“忠”)、清白(“清”)是远远不够的。,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阐述了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何现实意义?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励,诱导,启发,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读论语,观察孔子教学的实例:学生各述其志,畅所欲言甚至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确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电脑开始进入教室,孔子的时代与今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为人师表的人谨记,并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5孔子对“学”和“思”有何见解和主张?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迅速扩充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6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的意思是说,光学习老师或书本上讲的内容而不认真思考,你所学到的将是迷迷糊糊的,甚至还会受到假象的欺骗;光是凭着自己所接触到的狭隘经验来思考而不潜心学习,你就会产生许多疑惑,甚至走上危险的道路。这确实是一句很辩证的名言。学和思如果不能结合,就很难获得真正的知识。所以,学和思要紧密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做到融会贯通。,7本文涉及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请一一分析。本文涉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主要通过“有教无类”这句话来体现。其中的“无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二是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2)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施教者必须从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智力高下、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对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就会有所不同。(3)注重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时,他才去开导,思考已有一定眉目却不能确切说出来时,他才会去启发。(4)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如果学生做不到这些,他认为这样的学生就不必再去教了。,(5)注重学思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危险。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6)注重师徒切磋。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尽管孔子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每当从弟子那里得到启发时,他都会很兴奋。孔子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8在文中第9则和第10则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这两则对话中,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诗经中的这两句话,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谈话中,是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为体现孔子注重引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的作用。,9本文在表达思想上有什么特点?借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思想。在本文的具体行文中,借助了许多具体的事例来表述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如第3则中孔子对公西华所提问题的回答,就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分类教学思想,第4则中与子张的谈话就阐明了“忠”“清”和“仁”的界限区别。这对于我们现在中学生的写作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答案】D(A舍:sh,B墦:fn,C拂:b),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莞尔而笑舍瑟而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B松柏后雕不悱不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C弃甲曳兵缘木求鱼为渊驱鱼为丛驱雀D法家拂士侧隐之心钻燧取火鲧禹决渎【答案】C(A做作,B雕彫,D侧恻),【答案】C(C中“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4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C告诸往而知来者。D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答案】AB(都表转折关系,译为“却”。),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令尹子文多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脸色。)C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说的。)D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穷而能不讨好,奉承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答案】C(说通“悦”,喜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答案】(1)多次(2)罢免(3)离开(4)到,7翻译下列句子。(1)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_(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法学的考试题及答案
- 成龙数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与鸿蒙系统融合
- 民族风的课件
- 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趋势研判
- 新质生产力赋能专业成长
- 教学工作方案幼儿园大班
-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发展领域
- 新质生产力与和谐共生关系
-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 2025年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使用与维护培训模拟题集及解析答案
- 班级日常管理规范及实施方案
- 田径短跑教学课件
- 2025-2026学年教科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一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第一学期)
- 员工思想培训课件内容
- 时尚传播课件
- 反恐知识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iso内审员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胚胎移植导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选必修共7册主观题背诵考点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