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县地方文献数位化现况——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为例.doc_第1页
宜兰县地方文献数位化现况——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为例.doc_第2页
宜兰县地方文献数位化现况——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为例.doc_第3页
宜兰县地方文献数位化现况——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为例.doc_第4页
宜兰县地方文献数位化现况——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为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搜课网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宜兰县地方文献数位化现况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为例 摘要宜兰县为实践文化立县,在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不馀遗力,希望藉由地方史料文献,让民众了解过去、重视历史,以加强个人或团体对地方的共识,促进社区未来的发展。宜兰县主管地方文献机构主要为宜兰县文化局,文化局为使地方文献受到保护与推展,分别成立了宜兰县史馆、台湾戏剧馆、兰阳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文献收藏服务单位,希望透过专业组识及人员、设备,让地方文献的保存更臻完备,目前这些单位也针对其业务范围做一系列的收集建档及推广服务工作。 而今日网际网路己渐渐成为主要出版及发行、传播工具,因此有效的保存及推广地方文献、展现地方特色,应藉助於网际网路相关环境与设备,故本县目前部份地方文献资料已著手数位化,期能达到资源共享进而长久保存珍贵资产的目的。壹、宜兰县文化局地方文献收藏单位简介一、宜兰县史馆宜兰县史馆筹备处成立於1992年元旦,以成为地方的文献史料中心为目标,展开各项搜集、记录、典藏、研究、推广等工作计划,经过近2年的筹设,於1993年10月16日正式开馆,为全台首创的地方史料馆。目前暂以宜兰县文化局三楼为馆室,随著来馆的民众和学者日多,所搜集的图书及资料日益累积,原有馆室逐渐不敷使用,将於2001年迁移到县政中心的新馆。馆藏资料是宜兰县史馆的基石。县史馆所搜藏的资料极为丰富,可分为一般资料、特藏资料及公文档案三类。一般资料指阅览区可供外借的开架书册等,包括以宜兰为主题的图书、学位论文、外文资料及相关的台湾史志、期刊、图表、视听资料等等,计约二万多册。均以中国图书分类法编目,并纳入本县图书自动化系统的连线作业。特藏资料为县史馆的馆藏特色,凡与宜兰有关的第一手资料,珍贵原件或复本等,皆为特藏内容,包括文献手稿、古文书、教育史料、谱系讣文、私家档案、影音资料、图表拓本,文宣品等等,是研究宜兰独一无二的史料。公文档案为公务活动所形成的文件,依性质分为永久保存及定期保存两种。除供办理公务参考外,兼具史料价值。县史馆所搜藏为宜兰县政府、公立文教机构等自1981年起、逾保存年限的“拟毁档案”,约有30余万件。而县史馆也经常办理文献专题展、编印出版品及举办“宜兰研究”学术研讨会与研习营等,成为县史馆在文献史料运用、推广上另一个重要课题。面对如此繁多的资料,无论是一般资料或特藏资料,皆需利用电脑储存、管理,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馆藏资料的数位化,成为本馆未来努力的工作重点。目前馆藏资料情形:1、古文书:1,100件,已出版宜兰古文书五辑。2、图像资料:40,000张,含照片、底片、正片等型式。3、族谱讣文:族谱已收有440种、60多种姓氏,宜兰人讣文亦有15,000件、170种姓氏。部分族谱已有DOS作业平台下进行电脑建档扫描,亟待转档、更新。4、视听资料:930卷,含录音带、录影带、光碟片等。5、私家档案:4家,包含家族内个人日记、信札、手稿、证状等。6、教育史料:70,000页,含日治时期成绩簿、学籍簿、职员履历书、卒业写真帖等,已在DOS作业平台下进行电脑建档扫描,亟待转档、更新。7、图表拓本:400幅,含新旧地图、手绘图及石碑、木雕拓本等。8、日文剪报:34,000笔,日治时斯台湾新报、日日新报有关宜兰新闻剪辑,其中标题、出处等已以电脑建档,可作全文检索。9、公文档案:100,000件,从1950年代前文献会到1980年代起宜兰县政府移交公文书。10、文宣广告品:2,000件,含本县选举文宣、广告传单及活动文宣等。二、台湾戏剧馆宜兰县为戏剧之乡且为歌仔戏的发源地,故於1990年4月21日成立台湾第一座公立地方戏剧博物馆台湾戏剧馆,主要以歌仔戏、傀儡戏、北管戏及布袋戏四剧种为维护与推展的目标,目前为占地约四百余坪之三层楼建筑物,置有三间展览室、一间戏剧影片放映室、一间戏剧视听图书室,以及典藏、行政等区。并积极筹办各项保存与推广台湾地方戏曲工作,如展览、表演、研习、咨询、研究、典藏及出版等,目前出版品计有兰阳戏剧丛书九册、台湾戏剧音乐集录音带五辑、CD二套、台湾戏剧集粹录影带五辑等。戏剧馆藏资料类型可分为戏剧文物、戏剧视听、戏剧图书、戏剧剧本、艺人社团档案、戏剧剪报及戏剧照片等。戏剧视听、图书、剧本均以中国图书分类编目,并纳入本县图书自动化系统的连线作业,而戏剧文物、艺人社团档案及剪报资料则另行开发软体建档。早期因数位化系统未统一,致使许多资料无法转档,目前戏剧馆留声机唱片资料正进行数位化,采用国科会博物馆专案资讯系统,来处理诠释资料的输入/出及资料库管理,未来希望藉由此系统来完成戏剧馆藏资料数位化工作,建立一座“台湾戏剧网路博物馆”。目前馆藏资料情形:1戏剧文物:约计3,000件,己完威电脑建档扫描。2戏剧视听:约计5,000件,完成中国图书分类编目电脑系统,目前唱片部份正进行数位化中。3戏剧图书:约计2,000本,完威中国图书分类编目电脑系统。4戏剧剧本:约计1,000本,完成中国图书分类编目电脑系统,预计下年度进行数位化5艺人社团档案:约计1,000余笔,完成基本资料电脑建档工作。6戏剧剪报:约计10,000余笔,自民国72年至今的戏剧剪报资料,己完成电脑建档扫瞄,可作全文检索。7戏剧照片:约计30,000张,完成映样资料。三、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是以展现宜兰的风土民情为主要目标,为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其功能兼及调查研究、收藏维护及展示教育,鼓励居民参与,公开民众利用,为县民共有的博物馆。并积极参与本县自然与文化资产之保存维护、民俗活动之提倡,并推动全县整合性动态教育活动计划。本馆现为筹备阶段,馆址拟建於头城镇乌石港都市计划中约定十一公顷的乌石礁公园预订地内,建筑将展现基地所在之海港与乡土性。乌石礁公园亦计划成为一个兼具野生动植物栖息、博物馆活动、港口游憩的生态公园。馆内空间配置共分为展示中心、教育资源中心、典藏研究中心及公共服务空间。为了整合宜兰博物馆资源,让乡土的自然景观与史迹文物,能长久保存,目前进行相关人文、历史各方面的资源调查之外,并召集宜兰各中小型博物馆,成立“宜兰博物馆家族”,以半年为试运作期,以活动凝聚共识,让兰阳地区最丰富的在地资源,能充份展现。目前馆藏资料情形为:1、馆藏文物:约3,000件,其中2,230件已完成电脑建档扫瞄工作,制成光碟。其余进行整理清点工作。2、图书:约1,000本一目前正在进行电脑建档工作。 3、图像资料:约4,500张,含照片、正片、负片等形式。4、影音资料:约100卷,含录影带、录音带,已完成整理分类工作,尚未电脑建档。5、考古标本:包含文化遗物及自然遗物,目前粗略估计有上万件,目前进行初步整理及分类的工作。四、宜兰县文化局图书馆宜兰县文化局图书馆於民国73年开放使用,全馆为三楼建筑,面积为13,396平方公尺,将书库、期刊室、参考室、参考室及视听室等合并空间采综合管理。便利读者查寻各类资料。本馆为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所服务对象为全县民众,资料搜集方向以一般性资料为主,提供民众参考阅览服务。本局在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方面,已依其属性分属数个单位收藏管理,故图书馆除了一般性业务外,则加强在兰阳文学、民谣、作家档案及地方版报纸资料方面。本馆已出版一系列兰阳文学丛书、宜兰县民间文学及文学对话录等出版品,“兰阳文学丛书”主要是以县籍作家尚未出版的作品为对象,这在台湾出版十分蓬勃的今日,搜寻非常不易,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能够加入这套出版计划,让兰阳文学的薪火得以传承下去,一来厚实兰阳文化资产,二来避免“藏诸名山”之作沦於散佚。为考量馆藏空间不足及读者查阅报纸之不便,除了订阅全国版之报纸检索系统外,更为了保存地方性资料,提供民众便利查捡的管道,於民国86年起陆续制作宜兰县地方版全文影像光碟资料库,将各报纸具宜兰县地方版面者,制作全文影像光碟资料库,由图书馆提供报刊资料,委托厂商制作光碟片,存放於光碟柜中,做为民众从研究与查询的便利工具与可靠的资料来源。目前已制作完成联合报(民国80民国87)、中国时报(民国80民国87)、自由时报(民国80民国87)等三大报地方版报纸资料库。本(89)年度原计划继续完成其他报纸地方版资料库,因“公共图书馆资讯网路辅导咨询委员会”文献数位化小组第一次会议决议为集中资源,统筹规划报纸资料库,故本项计划中止。本局於民国83年完成图书馆自动化作业,84年进行乡镇图书馆自动化作业,85年完成乡镇图书馆书目资料建档工作,采分散式自动化架构进行流通作业。为整合县内各资料单位资料,建立网际网路资讯站,提供便利、亲切、无远弗届的资讯检索服务,使全县图书资讯及馆藏得以有效查询利用,於民国87年进行全县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整合,采集中式架构,全县单一书目资料库,提供民众24小时图书馆服务,全县各馆一证通用,达到资源共享之目的。为因应时潮流,本局图书馆未来努力目标:1、建置多元化电子资料库,提供特色电子馆藏供民众查询利用。2、与全省书目中心连线,建立馆际合作,以促进馆际合作,以促进资讯交流,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3、持续收集、出版地方文学、歌谣等文献工作。4、扮演本局地方文献数位化统筹协助工作。早期本局各地方文献单位资料都各自用不同方式储存,使得许多资料无法共用,今日已透过图书馆做为中间统筹协调单位,让本局己开始数位化资料,以电子媒体方式储存,除此之外也顾虑到系统是否具有互通性,因早期无此概念使许多都是用自行开发系统,使得资料无法转用。目前地方文献资料数位化的情形,就如早期图书馆界自行开发系统一样,希望以图书馆为媒介,让各单位分工合作,使地方文献资料数位化能早日达到资源共享与保存。贰、宜兰县公共图书馆与地方文献单位数位化互动现况由於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广大,所以非一馆或一机构之力所能完成,而公共图书馆为发挥文化上的任务,扮演著满足文化需求的角色,及在“公共图书馆营运管理要点总则”中说明了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公共图书馆之设立应配合地方特性与需要,搜集、整理、保存图书资料及地方文物等,谋求普遍利用,并提供咨询服务及推展各种文化与社教活动,故公共图书馆之营运应与地方结合且与其他相关机构、团体,如博物馆或地方文史团体等保持密切联系,大家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做好保存当地文献工作与服务。珍贵的文献资料,以传统媒体方式保存,固然有其历意义,可是却不利於远端的使用,而透过数位化将传统媒体转换成电子档,使地方文献赋予现代之意义,增加其价值。但在数位化的同时必需建立一个可以互通的、可分享的资料库环境,不会因规格不同而无法互通,所以图书馆此时即扮演著拟订共通规范,透过标准化的机制,达成保存、传输及数位典藏地方文献角色。故本县目前地方文献数位代工作即由图书馆统筹协助各地方文献单位进行数位化工程,透过文建会中部公室指导,由国立台中图书馆辅导,采用国科会数位博物馆专案资讯组织与检索研究计划所开发出来的Metalogy系统,来处理诠释资料的输入/出及资料库管理,此系统的特色包括: a、系统纲要主要依据输入之DAD决定。b、系统允需兼容多种不同DTD同时存在。C、多种不同格式之资料能够同时被检索。d、资料之结构允许使用者依据纲要调整内定之栏位格式与使用条件。e、资料转入与转出能依循所属之DTD格式。f、系统能判定转入之资料是否符合指定之DTD格式,及执行重复查核。g、资料内部处理能包含栏位式结构、多体结构与全文h、系统包含存取控制、异动记录等系统管理功能。此套系统能使地方文献数位档案格式皆符合国际标准及具互通性,故本县目前正进行“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日後亦将陆陆续续进行各项地方文献数位化工作,现在即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的情形为例做一说明。参、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过程实例一、为什么要收藏留声机唱片依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宜兰县是台湾歌仔戏的发源地。在一九年代左右,由“歌仔”演变的地方小戏从宜兰传到台北,在都市化及资本主义的为商业带动下,歌仔戏因而产生,并迅速延烧到全台各地,甚至远涉重洋传播到中国的闽南及南洋各国。以往研究歌仔戏的学者专家,对于一九年以後的歌仔戏发展历史大都是采用文献资料,或是采访老艺人而整理出口述历史,并以此来描述当时歌仔戏的发展状况,但是以目前的学术研究来说,资料的范围不应只局限於文献资料及口述历史,尤其是在一八七七年美国人爱迪生(ThomasEdison1847-1931)发明了留声机(Phonograph)后,声音也可以透过新科技的发明来加以保存,一九一年之后,制作留声机及唱片的技术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纷纷成立,使得不少民谣、戏曲、流行歌都可以藉此保存下来。在一九年代左右,日本的“日本蓄音器商会”开始由美国引进录制唱片的技术,并在一九一年时於台北市成立了“日本蓄音器(留声机)商会台北出张所”,於一九一四年首次录制台湾戏曲及民谣唱片。一九二年代,歌仔戏迅速在台湾社会崛起,在商业利益考量下,不少唱片公司大量制造及生产歌仔戏唱片,而歌仔戏演员也进入录音室录制当时最叫座的戏出,甚至有编剧、作曲者专为唱片制造来编写新戏剧,这个盛况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七年,日本发动“支那事变”后在台湾实施所谓“皇民化运动”,对於戏剧活动采取管制措施,使得歌仔戏及其唱片受到打压。从一九一年代到一九三年代末期,正是台湾歌仔戏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但我们对於此时期的了解,仅只文献资料及口述历史,至於当时发行的唱片(声音文献),由於时代久远再加上留声机等器材难以操作,反而被人所忽视。有鉴於此,宜兰县文化局从一九九五年时,就开始搜购这些留声机唱片,并在展开录制的工作。由於目前网际网路兴起,因些被转录的留声机唱片,也将采用数位化保存的方式,将声音转化为电脑档案,以方便研究、查询。二、宜兰县搜集留声机唱片的经过宜兰县文化局搜集老唱片的工作,是由局内的台湾戏剧馆负责,从一九八六年一月起就有热心民众捐赠家中所藏的戏曲唱片,但由於捐赠者所提供的大部分是属於一九六年代以後的唱片,并没有早期的唱片,戏剧馆为了搜集更早期的戏剧唱片,以做为未来研究之用,就开始向民间搜藏家及古董商人购买,从一九九五年起,戏剧馆就开始编列预算购买七十八转唱片,迄今已经购买了八七二片唱片。这些七十八转的唱片都是属於一九四五年以前的产品,在材质方面是以虫胶(Shellac,塑胶的一种)制作,是一种相当易碎的材质,如果没有妥善保存时,将会造成唱片的破裂,为此,戏剧馆还特别订制唱片封套加以包装,并有特制的木造柜加以存放。台湾戏剧馆搜集留声机唱片的时间及片数如下: 捐赠者捐赠日期 片数 购买厂商 购买日期片数黄 田先生陈振源先生 1986、1 31陈冠化、林茂贤 1988、6 68庄建绪先生1996、4 36妙章书局 1995、8 58谢娟娟小姐1996、6 5彰艺坊、许宏锐 妙章书局 1996、6 125宜兰县私立安安托儿所1997、11 115刘金莲、彰艺坊 1996、5 63林良哲1998 18林良哲 1998 493 林良哲 1999、11 106 百城堂书局 1998 27总片数1145 三、留声机唱片的保存状况及进行分类以唱片发展的历史来说,在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以“圆筒式”唱片为主,直到一八九三年时,德裔美国电机技师柏林纳(EmileBerliner)发明“平圆盘式”留声机及唱片,与爱迪生所发明的“圆筒式”留声机及唱片展开竞争,最后由於“平圆盘式”较具竞争优势,至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就跃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将“圆筒式”唱片加以淘汰。当时的唱片是所谓的“七十八转”唱片,也就是留声机每分钟必须转七十八圈。这些,唱片每一面约可以录音三分半钟左右,因此每张二面的唱片只能收音七至八分钟,后来被称为SP(shortplayer)唱片,到了一九三年代时,唱片公司发展出制作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转的唱片,到了一九三年代时,唱片公司发展出制作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转的唱片,使得录音时间可以延长四倍左在,称之为LP(longplaner)唱片,但是这种技术直到一九五年代才普及,并被用於唱片压片。而在一九五年代以後,唱片的材质也开始使用软塑胶,不再使用易碎的虫胶来制作,对於唱片的保存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从此唱片不再容易破碎,而录音时间也可以增长,到了一九六年代末期,台湾再度引进十二寸大唱片的制作技术,将录音时间再度延长,每张唱片已经可以录入五十分钟的声音。由唱片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九五年代以前的唱片不但不易保存。不但在材质方面使用易碎的材质,在录音方面也因所容纳的时间不长,造成在灌录戏曲唱片时,动辄就有要录制十片以上的唱片,才能容纳一个多小时的戏剧演出内容。虽然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