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八单元选修实验(A、B卷)_第1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八单元选修实验(A、B卷)_第2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八单元选修实验(A、B卷)_第3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八单元选修实验(A、B卷)_第4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八单元选修实验(A、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单元 选修实验(A、B卷)A卷夯基保分练1(2018杭州期末)小姚同学做了“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1)本实验中需要测量电压,则在如图甲、乙所示的器材中,应_(填字母)。A选甲图中的器材B选乙图中的器材C都可以选D都不能选(2)小姚在做本实验时,选择的原线圈为100匝,副线圈为200匝;他将原线圈接入学生电源中的交流电压“6 V”挡位,用合适的电表测量出副线圈的电压为13.0 V,则下列叙述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一项是_(填字母)。A变压器的铁芯没有闭合B一定是电压的测量出了问题C副线圈实际匝数与标注的“200”不符,应该小于200匝D学生电源实际输出电压大于标注的“6 V”解析:(1)探究变压器的实验中要选择交流电表,乙图电压表是直流电压表,所以应该选择多用电表中交流电压挡,选项A正确。(2)如果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12,理论上输入输出电压值之比应该也为12,考虑漏磁因素输入输出电压值之比应该要大于12,而题目中6 V电压经过变压器之后变为13 V,导致比值小于12,可能是学生电源输入电压大于6 V,选项D正确;如变压器铁芯没有闭合,则漏磁更加严重,输入电压为6 V,输出电压应该会比较接近6 V,不会是13 V,选项A错误;假设副线圈实际150匝,根据可计算出理论上输出电压为9 V,考虑漏磁应该小于9 V,不会达到13 V,选项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B错误。答案:(1)A(2)D2如图所示,用图中所示的器材进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A是直径较小的线圈,B是直径较大的线圈,学生电源能输出交流电和直流电。(1)将A线圈放在B线圈中,若想检验在开关S闭合的瞬间,线圈B中是否有电流产生,则图中的电路需要进一步连线,请你补充完整。(2)在(1)中将线连接好之后,检查无误。闭合开关S的瞬间,灵敏电流计G的指针_(填“发生偏转”或者“不发生偏转”);闭合开关S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灵敏电流计G的指针_(填“发生偏转”或者“不发生偏转”);改变滑动变阻器的触头P的位置,第次缓慢移动,第次快速移动,观察灵敏电流计G的示数可得到的结论是:第次的示数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次的示数;将铁芯插入A线圈中,保持其他不变,断开开关的瞬间,灵敏电流计G的示数与线圈A中没有铁芯断开开关时比较,示数_(填“变大”“变小”或“相同”)。(3)在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误将电路中的电源接在交流电上,闭合开关电路稳定之后,该小组观察灵敏电流计G,看到的现象_。解析:在(1)中将线连接好之后,检查无误。闭合开关S的瞬间,导致B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所以灵敏电流计G的指针发生偏转;当闭合开关S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回路中磁通量不再发生变化,则回路中没有感应电流,所以灵敏电流计G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改变滑动变阻器的触头P的位置同时快慢不同,则回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不同,所以产生的感应电流不同,快速移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所以电流大,指针偏转的程度大;将铁芯插入A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所以电流大,指针偏转的程度大;如果将电路中的电源接在交流电上,闭合开关之后由于交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所以不停的产生感应电流,所以指针不停的运动。答案:(1)如图所示:(2)发生偏转不发生偏转小于变大(3)灵敏电流计G的指针不停地来回运动3(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的实验中,测量单摆的周期时,甲同学把细绳绕在一根铁棒上,乙同学用夹子夹住细绳再固定,这两种固定方法更合理的是_(选填“甲”或“乙”)同学。(2)在“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连线正确的是_,在选择正确的连法之后,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与开关闭合瞬间相比较,电流表中的电流方向_(选填“相同”或“不同”)。解析:(1)乙同学固定方式能够防止摆长变化。(2)在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中,通过观察开关断开、闭合过程中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来判断电流方向,所以宜采用直流电源,A、B错误;大线圈与电流表连接,这样磁通量变化快,现象明显,C正确;D中电流表与学生电源直接形成闭合回路,不符合实验要求,D错误。C电路中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则电路中电阻减小,电流增加,其效果等于开关闭合瞬间,所以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同。答案:(1)乙(2)C相同4(2019浙江名校联考)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1)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甲所示,摆球直径D为_mm。(2)用秒表测得单摆完成3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完成30次全振动的时间t为_ s。(3)关于该实验的操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多选)。A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B应选用不可伸长的细线作为摆线C应把摆线置于水平桌面上测量摆长D应在摆球摆到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解析:(1)摆球的直径D为20.0 mm60.05 mm20.30 mm。(2)单摆完成30次全振动的时间t为42.8 s。(3)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选项A正确;应选用不可伸长的细线作为摆线,不可用橡皮绳等,选项B正确;应把摆线自由悬挂测量摆长,摆球摆到最低处开始计时,选项C、D错误。答案:(1)20.30(2)42.8(3)CD5用圆弧状玻璃砖做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时,先在白纸上放好圆弧状玻璃砖,在玻璃砖的一侧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然后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和P4,使P3挡住P1和P2的像,P4挡住P3以及P1和P2的像,在纸上标出大头针位置和圆弧状玻璃砖轮廓,如图甲所示,其中O为两圆弧圆心,图中已画出经过P1、P2点的入射光线。(1)在图上补画出所需的光路。(2)为了测出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请在图中的AB分界面上画出这两个角。(3)用所测物理量计算折射率的公式为n_。(4)为了保证在弧面CD得到出射光线,实验过程中,光线在弧面AB的入射角应适当_(填“小一些”“无所谓”或“大一些”)。(5)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得几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测得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画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玻璃的折射率n_。解析:(1)连接P3、P4与CD交于一点,此交点即光线从玻璃砖中射出的位置,由于已知P1、P2的连线与AB的交点即光线进入玻璃砖的位置,连接两交点即可作出玻璃砖中的光路,如图所示。(2)连接O点与光线在AB上的入射点的线即为法线,作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如图中i、r所示。(3)由折射定律可得n。(4)为了保证能在弧面CD上有出射光线,实验过程中,光线在弧面AB上的入射角应适当小一些,才不会使光线在CD面上发生全反射。(5)图象的斜率kn,由题图乙可知斜率为1.5,即该玻璃的折射率为1.5。答案:(1)见解析图(2)见解析图(3)(4)小一些(5)1.56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将双缝干涉实验仪按要求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并选用缝间距d0.2 mm的双缝屏。从仪器注明的规格可知,像屏与双缝屏间的距离L700 mm。然后,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工作。(1)已知测量头主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副尺上有50个分度。某同学调整手轮后,从测量头的目镜看去,第一次映入眼帘的干涉条纹如图乙(a)所示,图乙(a)中的数字是该同学给各暗条纹的编号,此时图乙(b)中游标尺上的读数x11.16 mm;接着再转动手轮,映入眼帘的干涉条纹如图丙(a)所示,此时图丙(b)中游标尺上的读数x2_ mm。(2)利用上述测量结果,经计算可得两个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间的距离x_ mm;这种色光的波长_ nm。解析:(1)由游标尺的读数规则可知:x2(15.010.02)mm15.02 mm。(2)题图乙(a)中暗条纹与题图丙(a)中暗条纹间的间隔为6个,故x2.31 mm;由x可知660 nm。答案:(1)15.02(2)2.316607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进行探究;图中PQ是斜槽,QR是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图中的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B球落点痕迹如图乙所示,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G、R、O所在平面,米尺的零刻度线与O点对齐。(1)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_ cm。(2)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操作步骤有_(填选项号)。A水平槽上没有放B球时,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BA球与B球碰撞后,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C测量A球或B球的直径D测量A球和B球的质量(或两球质量之比)E测量G点相对水平槽面的高度解析:(1)应取将所有点包含在内的最小圆的圆心为落地点,读数大概为63.9 cm。(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实验需要满足公式mAv0mAv1mBv2,因为小球离开水平槽后做平抛运动,下落的高度相同,所以下落时间相同,故mAOBmAOAmBOC,由于两球抛出点一样,水平位移与小球的直径无关,所以不需要测量水平槽面离地面的高度或小球的直径,需要测量A球和B球的质量(或两球质量之比)以及A球两次落地时的水平距离和B球落地时的水平距离,故A、B、D正确。答案:(1)63(2)ABDB卷提能增分练1(1)斌斌利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他测得摆线长为L,铁球的直径为d;在测定周期时,摆球的计时起点应选择图中的_位置(选填“A”“B”或“C”),若测得单摆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2)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实验中,斌斌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可拆式变压器(铁芯不闭合)进行研究。实验还需要下列器材中的_(多选)。实验中,图乙中变压器的原线圈接线“0、8”接线柱,所接电源电压为交流10.0 V,副线圈接线“0、4”接线柱,则副线圈所接电表示数可能是()A20.0 VB15.0 VC5.0 VD2.5 V解析:(1)在测定周期时,摆球的计时起点应选择题图甲中的C位置;单摆的摆长L0L,测得单摆的周期T,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 ,联立解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2)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实验中,需要选择学生电源和多用电表,故选项A、D正确;已知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U1、原线圈的匝数n1与副线圈两端的电压U2、副线圈的匝数n2满足变压器变压比公式,知副线圈所接电表示数U2U110 V5 V,而现在实验中用的是可拆式变压器(铁芯不闭合),有漏磁,效率低于100%,故副线圈所接电表示数U2”、“”或“0.300(2)气垫导轨已调成水平04(2018桐乡模拟)(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在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时,图甲、乙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_(选填“甲”或“乙”):在单摆周期测量过程中,用停表记录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停表指针如图丙所示,则单摆周期为_ s。(2)如图丁所示,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电源选择_(选填“A”或“B”)。变压器两个线圈的匝数分别为120和60,测得的电压分别为6.5 V和3.6 V,据此可知原线圈的匝数是_。解析:(1)题图甲操作误差较大,题图乙的操作方式正确。根据停表指针位置可知,总时间为48.4 s,因此单摆周期T s1.21 s。(2)变压器应该使用交流电源,只能选用学生电源,因此选B ;假设原线圈匝数为120,则根据可知,输入电压为6.5 V,理论上输出电压应该为3.25 V,考虑漏磁输出电压应该小于该值,不可能为3.6 V,因此,原线圈匝数应该为60。答案:(1)乙1.21(2)B605(2018温州检测)(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的实验中,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的直径,如图1所示的测量方式中最合理的是_(选填“A”“B”或“C”),测得小球直径如图2所示,其值为_cm。(2)安装好单摆,将摆球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静止释放,使摆球在竖直平面内稳定摆动,当摆球经过_(选填“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处”或“任意位置”)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1”,当摆球第50次经过此位置时停止计时,这段时间停表读数如图3所示,则单摆的周期T_ 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1)根据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A测量方式小球不稳定,且很难测量小球的直径,B测量方式较好。根据游标卡尺读数方法可知,直径为14 mm0.1 mm14.1 mm,即1.41 cm。(2)稳定之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起始计数为1,当第50次经过平衡位置时,经过了49次0.5个周期,其总时间为42.0 s,因此周期T1.71 s。答案:(1)B1.41(2)平衡位置1.716液体折射率的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如下实验器材:装有待测液体的方形容器(忽略容器壁玻璃的厚度)、激光器、测量角度的装置和观察屏,如图所示。(1)在图中定性画出激光束从ab面射入,在bc面发生全反射的光路图。(2)若激光束在bc面刚好发生全反射时,从ab面射入的入射角为iC,则液体折射率的表达式为n_;本实验装置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测量范围为_。解析:(1)激光束在bc面发生全反射的光路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