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提高练习一、单选题1. 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记载:“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 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2. 下列诗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其中涉及交通运输领域变化的是()A.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B.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C.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D. “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3.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A. 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B. 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D. 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4. 如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A. 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B. 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C. 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D. 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5. 下图所示的股票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股”,发行于1873年。下列有关该股票反映的时代信息中,正确的有(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诞生B.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D. 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6.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车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 2 922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A. B. C. D. 7. 1929年,北平电车公司致电中央政府:“当晚北平总工会发生纠纷,波及电车,突被洋车夫工会乱徒捣毁电车四十三辆、拖车二十辆、道岔十处电车工人受重伤者八人。军警当局立即逮捕乱徒五百余人。”这说明( )A. 传统交通工具受到新式交通工具冲击B. 城市普及近代新式交通工具C. 北平地方政府鼓励新式交通工具营运D. 北平交通客运市场竞争激烈8. 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论述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时曾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交通事业之进步”趋势的是( )A. 政府政策的扶持B. 牵引动力的演进C. 公共交通的普及D. 民航事业的起步9.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炯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 交通工具近代化B. 物质生活近代化C. 城市生活近代化D. 工业发展近代化10.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A. 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B. 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C. 主张防范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D. 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11. 下表反映了()A. 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B. 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C. 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D. 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12.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该段论述体现的史观是( )A. 唯物史观B. 革命史观C. 文明史观D. 全球史观13. 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19世纪中期B. 19世纪末期C. 20世纪初期D. 20世纪中期14.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B.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去北平出差可以选择乘坐飞机D.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15.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A. 有线电报最早于上海出现B. 上海有线电报由西人架设C. 台湾电报完全不需要外国D. 台湾电报是台湾人自办的16. 1876年6月10日,英商怡和洋行投资兴建的上海吴淞铁路通车运营。8月3日,因火车压死了人,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赎回该铁路后拆除。根据这段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由英商在华投资兴建铁路可知,当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B. 由吴淞铁路兴建的时间可知,当时该机车的动力系统主要应用的是瓦特的发明C. 由在华投资铁路的是外商可知,当时中国尚未产生民族资产阶级D. 由火车压死人而被拆除可知,当时政府排斥铁路的主因是火车技术有重大缺陷17. 下表反映了18941927年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铁路的控制(单位:公里),据此判断( ) 年份内容1894 1911 1927 1931 里程比例里程比例里程比例里程比例自主铁路77 21.1665 6.91043 8.02240 15.7帝国主义控制下的铁路直接经营 3759 39.14330 33.24330 30.4控制经营287 78.95192 54.07666 58.87666 53.9A. 甲午战争后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使铁路权益丧失殆尽B.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就C. 铁路网便利了九一八后日本占领中国华北地区D. 铁路利权的丧失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18. 阅读“张一元”企业大事年表(部分),以下结论相符合史实的是( )时间事件1900年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192040年代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业创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期,经常有穿着改良的旗袍的女子和穿着西服的男子出入茶店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非常重视广告播报“张一元”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商情类报刊上。A. B. C. D. 19. 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 1912年 9月 27日,中国时报画报发表了下图漫画。该历史漫画( )A. 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 印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C. 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 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二、材料解析题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轮蹄轧轧,汽笛呜呜,车声马声,人力车夫互相唾骂声,纷纭错综,复杂万状。稍不加意,即遭冲轧,一般走路的人,精神很觉不安。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李大钊新的!旧的!材料二 由于公共汽车价格相对低廉,又能提高出行速度和距离,以至出现“每站候车者,至数十人,大有供不应求之势”电车的出现促使天津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民国初期,随着连接租界与老城区的电车网络的形成,天津城市商业投资大量向电车轨道沿线转移。传统中国社会日常生活对于时间的定位比较模糊,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以后,由于机械化交通工具具有准确运行的基本特性,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加精确的时间定位。在上海,“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1)材料一折射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现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式公共交通对推动近代城市转型的积极作用。21. 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通电发展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906年12月3日广州绅商易学清等11人联名通电提出,勿将广九路权许外人。1907年11月11日安徽铁路公司通电,力请自办浦口至信阳铁路。1909年11月湖北铁路协会等团体通电军机处、外务部等,申求该省境内铁路准予商办。1911年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即发出10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并呼吁各省响应。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1912年4月29日南京留守黄兴通电,倡导“劝募国民捐,以减少外债之输入”。1919年2月北京等地社会团体即纷纷通电,要求公布并废除中日间所定各项密约。1919年5月22日成都高等师范全体学生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慰留辞职校长,惩办卖国贼。1919年8月2日少年贵州会通电称:“敝会虽地处僻隅”,但“责无旁贷”,各项行动“务期达到目的”。1935年3月2日蒋介石通电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查运动为锻炼国民体魄,以达成强种救国重要工作之一。实应极力提倡,普遍发展。”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通电,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主张。1936年12月19日中共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呼吁各党各派,共赴国难。摘编自夏维奇“政治之利器: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电产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电发展的方向。(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答案和解析1. 【答案】D【解析】 依据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可知铁路的修建使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传统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ABC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D。2. 【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限定信息“交通运输领域变化”,A项表明了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时空距离被拉近,符合题意。B项反映的是电报的相关知识,不符合题意。CD两项反映的是电话的相关知识,不符合题意。故选A。3. 【答案】A 【解析】从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9世纪的时候,安徽的蚌埠还是一个小镇,但是在铁路开通后,很快发展成为了交通的枢纽,其变化全是因为交通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4. 【答案】C【解析】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应用并没有谣言而停止发展。故排除AB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依据材料“谣言宜禁”、“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等可知C合题意,故C正确。D项“普遍接受”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C。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片信息“轮船招商公局股份票”可知涉及的是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故D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界六七十年代,故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排除C。故选D。 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表格中交通工具的变化可知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了,因此正确;由表格中“摩托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马车”等旧式交通工具,可知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因此正确;由表格中“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的数量可知正确;而表格中并未反映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情况,因此错误。排除ACD。故选B。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当晚北平总工会发生纠纷”、“电车工人受重伤者八人”、“军警当局立即逮捕乱徒五百余人”,分析、认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北平交通客运市场竞争激烈,出动了军警紧急处理问题,D符合题意,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描述不相关,排除;B项“普及”一词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来,排除;C项结论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来,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最能体现的趋势”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煤、石油为能源,源源不断地提供的机械力代替了人力、畜力,相对于传统交通工具,这是中国近代交通工具进步最根本的体现,据此可知B符合题意,正确;ACD提及的均不是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牵引动力”进步,不符合题干“最能体现交通事业之进步趋势”要求,均排除。故选B。9. 【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洋楼层叠,大厦云连”、“电线铁道”、“汽车马车”、“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微妙之乐”,可知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住宅、出行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近代化现象,故B正确;ACD都表述的是一个方面,排除。故选B。10.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时期国人对修筑铁路的态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对题干材料的分析我们知道,题干是反对修筑铁路的言论。从材料中“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修筑铁路会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猛烈冲击, D符合题意。由此可知,排除ABC,故选D。11. 【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准确获取、解读表格信息并正确认知的能力。题目中的表格中未提及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及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由题目中的表格中的“铁路”、“电报”和“电话”等科技发明出现的时间及在上海和重庆等地应用的时间比较可知C项中“迅速应用”的说法错误;由题目表格中的西方发明在上海和重庆等地应用先后时间的不同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具有区域不平衡性的特点,故选B。1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此题考查史观问题。回忆所学史观的定义,根据关键信息“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等,解读材料,不难得出,材料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均是与“文明”相关,而且提到要“传承”。综上,符合题意的只有C,故选C。1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通讯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可知这种通信方式是无线电报。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最早的无线电报创设于1906年,即20世纪初。排除ABD。故选C。1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有关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43”,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我国在1958年5月1日才出现了最早的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出现于当年10月1日,据此A项说法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鸦片战争后西式餐厅大量出现,20世纪20年代电影院在大城市出现,故B项说法在1943年的上海可能出现;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序幕,所以C项说法在1943年的上海可能出现;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服传入,民国初年西式婚礼盛行,故D项说法在1943年的上海可能出现。根据题目要求,故选A。15.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革新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说明B项正确;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美国,故A项错误;题干“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说明C项说法错误;D项错误,故排除。故选B。16.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交通运输变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以A项错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C项错误;D项内容与史实不符;依据材料信息“1876”结合所学可知,火车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动力,B正确。故选B。17.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铁路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解读表格数据的能力。上表反映从18941931年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控制情况,即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从表中可以看出:自主铁路1894年占21.1%,1911年只占6.9%,1927年占8.0%,1931年占15.7%,发展较快;而19271931年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因此说明了其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就,故B正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帝国主义控制下的铁路在1894年占78.9%,1911年占93.1%,1927年占92%,1931年占84.3%,A错在“丧失殆尽”,故排除;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占领整个东北,排除C;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和阻碍,而不是铁路利权的丧失,排除D。故选B。18. 【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及通讯业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正确;改良的旗袍出现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故错误;中国人自办的电台是在1925年,故正确;报刊也是宣传企业较好形式之一,但从题干图表信息无法看出是“主要阵地”,故错误。综上,排除含有或者的ABD三项。故选C。19. 【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可知,该漫画印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反映了中国铁路的发展,B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也不符合题意;19世纪60-70年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不符合题意,排除;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实现中国自修铁路的梦想,排除D。故选B。20. 【答案】(1)现象:新式交通工具和传统交通工具在冲突与矛盾中并存。(2)积极作用:提高了市民出行效率;增强了市民的时间观念;加速城市人口流动;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业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一信息“轮蹄轧轧,汽笛呜呜,车声马声,人力车夫互相唾骂声”、“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把握到答案,重点把握到“新式交通工具和传统交通工具在冲突与矛盾中并存”维度,所组织的答案符合以上维度,言之有理即可。(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业进步知识点,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程师入职考试模拟题集机电工程专业知识
- 2025年医生中级专业面试问题及答案
- 2025年国际贸易实务初级模拟题集
- 【教案版】小学六班级上册 软式排球3
- 2025年财务管理实务操作面试技巧与预测题
- 中班找梦教学课件
- 2025年烈士纪念场所工作人员岗位胜任力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初中体育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预测题
- 2025年酒店行业招聘考试模拟题及面试技巧指南手册
- 儿童彩铅教学课件
- ESD防静电知识培训
- SJG 71-2020 桥梁工程设计标准
- 加入音乐家协会申请书
- 绿化养护手册
- 阿里云培训课件
- 《隧道抗震韧性评价标准》标准文本附编制说明
- 2024版技术咨询合同:化工行业技术服务协议3篇
- 电梯使用单位培训
- 初一新生家长会(共27张课件)
- 风冷模块机组检验报告表
- 颂钵疗愈师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