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ppt_第1页
第4课 明清君主专.ppt_第2页
第4课 明清君主专.ppt_第3页
第4课 明清君主专.ppt_第4页
第4课 明清君主专.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概况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A.原因a.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b,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c.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B.措施: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规定以后不许再设立丞相。C.结果a.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使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内阁的出现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事。B.内阁的产生和演变a.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为内阁的出现奠定基础。b.明成祖时:设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确立。c.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得到发展。d.明神宗时: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内阁达到全盛。,C.内阁的性质特点a.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b.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c.阁臣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披红。D.评价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区别?,2.清朝:君主专制的顶峰时代过程:A.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共治国事”,B.皇太极时: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C.康熙帝时期: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D.雍正帝时期:设军机处。a.职能: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丞旨遵办。b.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办事机密。c.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消极影响1.政治上:使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2.经济上:极大地妨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总之,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练习:1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君主专制技术的发展,D.,2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C.,3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明朝建立后“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同时规定藩王“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表明A西周和明朝都坚持中央集权B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D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4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的用意是A.消除地方割据对朝廷的威胁B.改革官制C.调节皇权与相权冲突的问题D.强化皇权,C.,D.,5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6雍正二年九月,两广总督奏请广东开矿,世宗批谕:“悯念穷黎起见,渝尔酌量令其开采,盖为一二真实无产之民,许于深山穷符觅微利以糊口资生耳。若招商开厂,设官征税,传闻远近,以至聚众藏奸,则断不可行。”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严格限制民间开矿B保证官方开矿垄断权C体恤社会下层百姓D防止地方出现变乱,D.,D.,7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D.,8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BCD,C.,9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0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C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D中央集权的加强,D.,C.,11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A.军机处B.内阁C.议政王大臣会议D.南书房12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A.儒学的道德准则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C.明代的社会风尚D.执政的能力水平,A.,B.,1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D.,材料一(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于是年九月“置四辅官”。要求他们“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位理赞化,以安生民”。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二“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祥,内阁会议先就某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原因:明朝:废丞相后,皇帝无法处理所有的政务。英国:资产阶级不满国王把持行政权;汉诺威王朝国王不谙英国事务,为内阁摆脱国王的控制提供了有利时机。,材料二“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祥,内阁会议先就某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材料三(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明神宗实录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不同: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制对两国的主要影响明朝: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使中国落后于西方。英国:使君主立宪制更加完善,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保证。,材料一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材料二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请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表现:明朝废除丞相,建立内阁;清增设军机处。本质: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