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说课稿新_第1页
《安塞腰鼓》说课稿新_第2页
《安塞腰鼓》说课稿新_第3页
《安塞腰鼓》说课稿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安塞腰鼓。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说明。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渗透出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深广,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三维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从而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旺盛生命力。 2、疏理本文的写作思路,形成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3、通过学习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本文描写了腰鼓的场面,其内在旋律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的思路,通过对课文意向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完善,依据他们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难点确定为:对作品语言形式与文章内容的高度统一的理解,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二、说教学方法:那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由于本篇课文是对陕北民俗风情的勾勒和描述,学生对该民俗风情的陌生和好奇,并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因此我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综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一)直观展示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声音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二)点拨法:由于生长环境与文本背景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不足,七年级学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涵泳品味法: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的“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且“诗无达估”,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涵咏品味法,让学生在涵泳和品味中感受其中所宣泄的激情和生命力。(四)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可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在这里我通过教法与学法的整合,较好实现了教为学服务,教促进学的教学理想。 三、 说课时安排:由于本课重场面描述和声音描摹,语言豪放,气韵生动,并依据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意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作品主旨,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涵美。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四、说教学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我通过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腰鼓表演的场面。【影像20秒】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那就是陕北的安塞。那么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这腰鼓之乡,去感受一下黄土高原上的舞姿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吧。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这样雄浑壮阔的场面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再加上这些对安塞腰鼓的介绍,使之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不断探究的欲望。大屏幕显示:【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二)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配乐范读,在听读中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初步明确了课文的结构脉络,为下面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2、它从哪些方面描述了安塞腰鼓?分别都展现了什么内容?这一问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具体情况,为课文的深入解读做好铺垫。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感知文章,会使其思路清晰,更易理解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学习本课的朗读技巧,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现课文的神韵。在简单的提问后,教师总结: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可以分为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这几个部分。接着由“表演中”所描绘的“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表现了敲鼓场面的雄浑壮阔;“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传递着敲鼓声音紧密激烈;“它震撼着你,灼烧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体现出敲鼓气势的元气淋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表达了敲鼓舞姿的奇丽变幻。由这些来展现本文所要表达的积极向上、气势磅礴的生命力。大屏幕显示:【敲鼓场面雄浑壮阔;敲鼓声音紧密激烈;敲鼓气势元气淋漓;敲鼓舞姿奇丽变幻】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理清脉络。(三)涵泳品味 合作探究我将引导学生涵咏品味由“看”字开始至第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容,并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1、这段文字中是怎样描写人物的?2、这里的场面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它们来表现什么?3、由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主题?请同学们就近组成合作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由于学生会有很多种答案,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样三组提示性短语帮助他们提炼总结:人物描写,通过他们的精神气质展现蓬勃紧凑、独特强悍的力量;场面描写,通过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读者感受到表演的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主题的发掘,是通过激发联想而得出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人生方式。大屏幕显示:【人物精神气质蓬勃紧凑、强悍有力;场面排比比喻生动逼真、如临其境;主题激发联想无拘无束、酣畅淋漓】这些一方面体现了安塞腰鼓形式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使行文流畅,不致让读者感到单调、乏味。本环节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提高朗诵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和想象力,培养了合作精神,进一步完善对课文的理解。(四)品评语言 领悟写法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独具语言特色的句子,领悟其写法。本文的语言有紧凑密集、排比纷繁、气势恢宏等特征,我将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语言特征恰恰是为了匹配安塞腰鼓的真正声音和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拟声与摹形,由听觉转化为视觉。譬如: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等,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使读者如临其境。(五)拓展延伸 明确主旨经过品味揣摩和深入体味文本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是拓展延伸的环节。引导学生:这样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有许多说法,我将帮助他们明确主题,得出以下结论: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这样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有了联想的空间,积极交流合作,从而充分体悟文章的内涵,并得到情感上的提升。 (六)作业设计请学生寻找出文中出现的摩声、拟状词,体会作者夸张变形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作业设计使学生培养了语感,为下一课时“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打下基础。五、 设计说板书安塞腰鼓 刘成章敲鼓场面敲鼓声音 生命活力:乐观向上的人生。敲鼓气势敲鼓舞姿这样的板书设计显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了文章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