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ppt_第1页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ppt_第2页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ppt_第3页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ppt_第4页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引发三十年战争的原因三十年战争的起因为: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宗教等矛盾总的爆发。在表现形式上,这场战争既反映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各邦之间的斗争,也反映了欧洲各国趁机干预德意志内部事物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斗争。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交互作用,终于酿成近代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1.欧洲矛盾的尖锐(外部因素)首先,在经济上,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地理大发现引起地缘经济的变化。主要标志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由农本向重商转变。15世纪末,随着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国际市场迅速扩大。不久,靠近这个中心地区的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和英国开始在欧洲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相适应,17世纪初欧洲国家的政体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政体的国家,对外政策基于不同的国家利益,使17世纪初的国际矛盾更加复杂。A资产阶级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它的对外政策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政治独立,争夺海上贸易和殖民地霸权。,B.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即法国、瑞典、丹麦、英国这类国家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但商品经济已日益兴起,因而在国家的对外政策上,一方面封建王朝为了满足贵族地主对土地的要求,经常发动争夺领土和王位继承权的战争;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为取得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对外战争也带有争夺殖民地和海上贸易霸权的内容。,坚持封建专制统治的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及德国天主教诸侯国等,这类国家对内推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对外实行封建扩张。,C.受到民族压迫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捷克(包括匈牙利)及意大利的威尼斯等。这些国家主要是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侵略的斗争。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造成欧洲政局动荡,国际矛盾尖锐。表现为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荷兰、法国的矛盾;北欧丹麦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矛盾。,哈布斯堡王室分成奥地利德意志支系和西班牙尼德兰支系。其中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袭领地在德意各邦中版图最大。但从新航路开辟后,德意志因远离西欧新兴经济中心,经济逐渐落后。哈布斯堡家族的旁支西班牙,原是欧陆大国和海上强国,在海外占有广大的殖民地,长期以来在欧陆与荷兰、法国,在海上及海外殖民地同英国竞争激烈。,A.荷兰、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政治、宗教、经济矛盾。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重点是海上贸易和殖民地贸易,这种经济特点决定了荷兰与西班牙之间激烈的商业竞争。荷兰在东印度、美洲、西非经常阻劫西班牙的商船,夺取了海外贸易的领先地位。,法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更是由来已久。法国的经济利益主要在欧洲大陆,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与称霸欧洲的西班牙形成对峙。另外,16世纪以来由于西班牙版图日益扩张,对法国形成包围,因而两国间早已酝酿着战争。16世纪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对外政策的宗旨是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打破哈布斯堡王朝对它的包围。,B.国际矛盾还表现在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斗争。丹麦原与瑞典、挪威结盟并处于统治地位。1523年瑞典获得独立。17世纪初,丹麦企图再次制服瑞典,控制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导致了16111613年的对瑞典战争。此外,丹麦还企图夺取北德意志的一些主教区而卷入三十年战争。而瑞典因与德意志北部各诸侯国的领土之争,及与丹麦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争霸而参与三十年战争。,2.德意志内部矛盾(内部因素)新教联盟与天主教同盟的矛盾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浪潮。宗教改革运动后,神圣罗马帝国内新教与天主教、诸侯与皇帝、各邦之间扩展领土、争夺教产的斗争十分激烈。1608年德意志新教诸侯结成了新教联盟。1609年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及小封建主组成天主教同盟,并得到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支持。这样,德意志分裂为两个教派对峙的阵营,而宗教问题总是和政治、经济问题紧密相连。,3.战争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爆发起义,愤怒的新教徒把斐迪南派来的两名天主教钦差,按照捷克惩罚叛徒的古老习惯从20多米高的窗中扔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此为借口,决定武力征服捷克。由此,“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背景复杂,矛盾错综交叉,既反映了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及诸侯各邦之间在宗教、政体、领土等方面的斗争,也反映了欧洲各国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为自己扩张领土、争夺霸权,从而使战争由德国内战演变为全欧性国际战争。,二、三十年战争的性质关于战争的性质,是三十年战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涉及对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而且关系到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观点有如下几种:,A封建混战夏龙珠:三十年战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B宗教战争欧洲宗教战争(1517-1648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认为欧洲宗教战争是从1517年到1648年。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三联书店1985年版。,C.三十年战争前半期是围绕宗教信仰自由进行的宗教战争,但后半期成为诸侯和各国之间划分国界的战争日寺泽一:国际法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D.三十年战争是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三十年战争主要反映了顺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国家与坚持封建专制统治国家之间的斗争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E.是德意志各诸侯及欧洲各国争夺领土和霸权的战争,虽然捷克起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此种观点的依据为,三十年战争虽然由宗教原因引起的,但实质上是由于德意志内部矛盾以及欧洲各国政治上利害关系日趋激化引起的。开战后不久,宗教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再是交战双方的主要原因。,参战各国由于经济、政治的原因,使这场战争转化为争夺领土和霸权的战争。各诸侯及欧洲各国争夺领土和霸权的战争涵盖了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各诸侯、欧洲各国为了经济、政治、宗教利益而战的性质。鲁毅:国际关系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三、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延续长达30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年)丹麦战争时期(16251629年)瑞典战争时期(16301634年)法国参战时期(16351648年),四、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欧洲领土的变更问题。法国得到了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大部分阿尔萨斯,疆界到达莱茵河,瑞典获得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和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以及不来梅和费尔登两个主教区。瑞典由此控制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海港。,德意志境内几个大诸侯邦都扩大了领地。勃兰登堡获得东波美拉尼亚以及哈尔伯斯塔特、卡明和明登主教区。提高了勃兰登堡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和约还承认了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脱离西班牙,成为独立国家。,其次是帝国的宗教关系问题。和约规定路德教与加尔文教同天主教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第三是德意志国家体制问题。和约确认了德意志诸侯邦的主权,各邦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皇帝宣战、媾和、征兵、税收须经各诸侯的同意。诸侯实际上成为独立的君主。和约还加强了帝国议会的权力,皇帝的权力有所削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首先,“三十年战争”的结局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统治,确立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了具有独立主权的近代国家的广泛建立,把国际关系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十年战争”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和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主权,承认新教与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利,破除了自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民族运动发展并建立近代主权民族国家时期。16世纪下半期尼德兰北部从西班牙统治下脱离出来。17世纪英吉利共和国和18世纪法兰西民族国家建立。主权国家的建立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订的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A.和会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的多边外交形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以及对国际战争进行善后处理的先例。和约把提请仲裁或和谈作为解决争端的优先机制,反对首先使用武力。,B.和约确立了主权等原则,主权原则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主权原则的确立,为近代国际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石。,使主权理论彻底摆脱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影响的,是荷兰法学家古果格老秀斯。1625年,他在战争与和平法著作中,论述了自然法、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理论,认为按自然法原则构成的国家主权,是一种独立于任何其他更高权力的权力。在法律方面,格老秀斯把罗马的万民法发展成为近代的国际法,故被称为“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1583-1645)荷兰著名政治家、法学家。15岁去法国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1599年回国任律师。1613年出任英格兰公使。1634年作为瑞典驻法使节,定居巴黎。1645年从瑞典返回巴黎途中航船遇难。他是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者,国际法之父。,C.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还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案例。和约规定,缔约国必须按照条约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违反。如果发生违约的事,要施行集体制裁。此外,和会还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据史料记载,第一个常驻公使团是1455年米兰派驻热那亚的使团。以后,西班牙、英国、法国也曾向外国派遣常驻使节,但在实践上只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才确立了常驻外交机关的制度,并在欧洲开始普遍实行起来。,中国从晚清时期起才开始有常驻外交使节。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以后,1858年中俄、中英、中美、和中法之间的天津条约分别列有交换常驻使节的条款。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驻外使节是郭嵩焘,187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英国的大臣,1877年到任。西方国家的公使常驻北京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接受的。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公使进北京开设使馆。,第三,和约调整了欧洲大国的利益和海外领土,形成了近代欧洲第一个均势格局,即多国并存的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和约使法国得到了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阿尔萨斯,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成为现实,为其争霸欧洲奠定基础。三十年战争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的遗产战争(1667-1668年),法荷战争(1672-1679年),对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688-1697年)建立欧洲霸权。,和约使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增强了其在北欧和波罗的海的优势。但瑞典向波罗的海沿岸扩张,引起了北德意志各邦和丹麦的妒嫉,向东扩张又遭遇了俄国的反对,1700-1721年发生了俄瑞争夺波罗的海的北方战争。,在德意志诸侯中,勃兰登堡从和约中受益而开始兴盛起来,为19世纪普鲁士掌握德意志的命运奠定了基础。奥地利虽已衰落,但和约使其保持了国家的完整。从此,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德意志逐渐形成两股重要势力。“三十年战争”及和约使西班牙力量衰落,战后西班牙又与法国交战,结果战败,丧失了其在欧洲所占据的优势地位。,英国则因“三十年战争”及持续的法西战争牵制了欧洲主要强国的军事力量,使其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有利的国际环境下,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此后,英国以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既同大西洋沿岸国家争夺海上霸权,同时又积极干预欧洲大陆的事务。,东欧的俄罗斯,17世纪扩张的主要目标是重新合并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夺取北部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因而面临着同波兰、瑞典的战争。,经过“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调整,欧洲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法国成为欧洲强国,西班牙失去一等强国的地位,瑞典成为控制波罗的海的北欧霸主,多国并存的威斯特伐利亚均势格局形成。这个格局持续了达一个多世纪之久。,复习思考题:1.简述关于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性质国内外学术界有哪些观点。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3.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4.为什么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标志。名词解释: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掷出窗外事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55年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一统局面,确定了路德教和天主教两个教派的平等地位。另外,根据“教随国定”的规定,各邦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的宗教信仰。和约使德意志新教诸侯扩大了政治和宗教权力。,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爆发起义,愤怒的新教徒把斐迪南派来的两名天主教钦差,按照捷克惩罚叛徒的古老习惯从20多米高的窗中扔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此为借口,决定武力征服捷克。由此,“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欧洲领土的变更问题。法国得到了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大部分阿尔萨斯,疆界到达莱茵河,瑞典获得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和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由此控制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海港。德意志境内几个大诸侯邦都扩大了领地。勃兰登堡获得东波美拉尼亚以及哈尔伯斯塔特,提高了勃兰登堡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其次是帝国的宗教关系问题。和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