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课堂情境纸的制作论文关键词:创设情境兴趣教学素质儿童摘要: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役电力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改进课堂教学的保证。本文总结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几种有效方法。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线路基础是理论和实践课程。如果教师只从书本理论到理论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抽象和难以理解,从而缺乏兴趣。但是,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教材的实际特点和各种电子线路的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我们往往可以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近几年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两门课程的实际特点,努力通过直观实验(演示或分组)的教学方法来创设知识的“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演示实验的课堂组织可以根据图1所示的教学过程来设计,学生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应地改变。在图1的教学流程图中,“演示实验”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是指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观察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指利用原有知识分析和讨论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是指根据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新的课程)。“实践巩固”是指巩固通过课堂实践学到的新知识。“演示实验”、“问题发现”和“问题讨论”三个过程是创造“问题情境”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这些过程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在“演示实验”、“问题发现”和“问题讨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应达到图1中虚线框所示的内容。也就是说,设计的实验“情境”应使学生感到新奇,问题应使学生处于半知半解或不确定的心理状态,问题应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解决后学生的成功喜悦等。全班开始围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一直被点燃和保持着。教学质量自然得到提高。例如,在教材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中,“什么是静态工作点”、“为什么要设置静态工作点”、“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等内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难点。如果用图1所示的教学过程来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就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为什么放大电路需要设置静态工作点”为例,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个比较演示实验,即使用示波器观察“无静态工作点的共射放大电路”(见图2)和“固定失调共射放大电路”(见图3)的输入输出波形。学生可以通过示波器清楚地观察“图2电路的输出信号u”。该波形不同于图3电路的输入信号ui”和输出信号u”的波形。和输入信号的ui波形基本上是一样的”,心生惊讶和奇怪的感觉。然后老师问了“哪个电路工作正常”的问题。学生可以回忆起以前的知识(以前学过的“放大电路的组成原理”要求输出信号应保持输入信号的波形不变)并正确回答“图3的电路能正常工作”。当老师再次问“后一种电路为什么工作正常”时,学生们只会根据两种电路的外观得出“后一种电路比前一种电路多一个电阻Rs”的结论,而尚若的老师又追问了一个“为什么”。学生会处于一种看似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情境中,因此他们会有一种矛盾和怀疑的感觉,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他们会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当他们学习新课“如何建立适当的静态工作点”时,就会被这个问题所吸引。合适的情境能唤起相应的情感。俗话说,感觉来自于触摸场景。处于放松状态的人会产生偷窃的快乐,处于悲伤和愤怒状态的人会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环境的人会快乐地学习。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老师讲得太多、太难、太快,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时,学生就会被吓倒,对学习失去信心,增加学习负担。只有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每节课有适当的知识量,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愉快的学习,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学习。对于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线路基础课程,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边做边思考的“分组实验”无疑是创造愉快学习环境的首选。通过分组实验创造“大团圆结局”的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如图4所示,其中“分组实验”是指一个或两个学生一组进行的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要求记录实验现象的同时进行的观察和测量。“现象分析”是指根据实验现象或观察记录对相应原因的分析;“总结定律”是指从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中总结出的半导体器件或电路的定律。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侧重于“分组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的心理变化应如图4虚线框所示。例如,学习“二极管单向导通特性”时,首先组织学生做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1欧姆的电阻与一个小灯泡串联,然后加上一个6伏的DC电源来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切换电源的极性,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第二个实验是把前面实验中的电阻变成二极管,再做一次实验,然后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除了展示实验的成功和心情愉快之外,学生们对实验中发光二极管和灯泡电阻不同的现象印象特别深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二极管的导通现象归纳出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单向导通特性。在小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实验电路。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设计电路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实际方面,还要尽可能缩短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即尽量减少元件参数的选择、仪器误差、测量读数等因素引起的实验误差。其次,根据教学重点,结合实验电路设计了合理的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项目是学生在实验中必须完成的测量和观察的内容。它必须突出教学重点,忽略一些次要的实际情况。在上面的例子中,突出的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忽略了二极管的“正向死区”。第三,要加强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指导。对每个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细致耐心的指导,可以避免实验匆忙走过场的现象,保证实验的质量。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直观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很耗时,尤其是分组实验。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时间,否则他们的利用率将受到教学时间不足的限制。此外,电子技术课程还有许多内容,如PN结、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等。这是不能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微观事物,也是学生最感到抽象和“无味”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内部客观、无形、抽象、难懂的内容,创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演示和教学情境,变小为大、变静为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用计算机模拟学习中难以直观理解的知识,用连续的动作(动画)、悦耳的声音、绚丽的色彩,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例如,我将使用动画来模拟事物的内部变化过程,如“PN结的形成”和“三极管的特性曲线”。我将把实际上不可见的东西变成直接可见的和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南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鸭河医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5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春季首都机场集团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安徽交运集团滁州汽运有限公司凤阳城交分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庆阳石化分公司春季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广东佛山市季华中学招聘编制教师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广东韶关市在选调生招录中同步开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2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铜川市为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笔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福建省晋江圳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安徽芜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湾沚区总医院)招聘第三方救护车驾驶员(第二批)1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昆明市甸沙乡卫生院招聘乡村医生(2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浙江省计算机二级MS考试题库(浓缩400题)
- 木心全集讲稿系列:文学回忆录
-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通信
- 课程设计-MATLAB与通信仿真设计题目及程序
- 第6课 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高一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社会调查研究抽样课件
- 矩阵论同步学习辅导 张凯院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英语英语句子成分和基本结构
- GB/T 24218.1-2009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1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 GB/T 10357.1-2013家具力学性能试验第1部分:桌类强度和耐久性
- GB 10068-2000轴中心高为56mm及以上电机的机械振动振动的测量、评定及限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