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时期,楚、秦、晋等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县,战国晚期,“县”已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变化表明a. 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b. 诸侯国强化对地方管理c.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 诸侯争霸战争逐渐平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制体制之下,官员由政府直接任命,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贵族特权被剥夺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c选项排除。诸侯争霸平息是在秦统一六国以后,d选项排除。2.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a项,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3.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 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 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 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 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c项正确;要求“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其并没有随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4.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 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 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 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 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决策的丞相较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c项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对门下审议权的削弱,排除。d项题干与尚书省执行权无关,排除。5.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a.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b. 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c. 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反映了明朝的内阁的职权。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选c;内阁制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但内阁制度是明成祖建立的,排除b;内阁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6.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家庭手工业中的产品也有一部分会拿到市场进行交易,故d项理解正确;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的趋势,排除c项。7.下图为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器型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此瓶最可能产自于元代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民营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优秀,产品精美,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梅瓶中的极品,最可能产自于元代的官营手工业,故a正确;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男耕与女织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可能生产出精美的瓷器,排除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一般不及官营手工业精美,排除c;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明朝中后期我国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梅瓶中的极品”,联系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8.“生产的变更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更和发展,尤其是从生产工具的变更和发展上开始的。”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依据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东汉水排b. 曹魏翻车c. 唐代筒车d. 风力水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灌溉工具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水排是冶铁工具,翻车、筒车以及风力水车均是灌溉工具,因此a项不同于其他三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9.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解析】【详解】题意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采矿业的内容和流程,没有体现采矿业的技术,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反映采矿业的产品出产,无法体现其产品丰富,故排除b项;根据“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可知当时的采矿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故选c项;题意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采矿业的专业化和细致分工,没有体现生产的规模化,故排除d项。10.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b. 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 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d. 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可知“南市”指的是草市,材料反映的是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c选项排除。11.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说:“山贼、海寇何代无之?但当制驭有方,使民获宁宇,未关堂堂天朝迁民避贼也。”“海民一旦迁之,鸿雁兴嗟,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归彼,是以民予敌。”李之芳的上疏a. 针对当时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b. 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积极响应c. 认识到海禁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d. 表明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可知是针对清朝政府推行的迁海令,排除a;材料认为迁海令导致民众无以谋生,相聚为伍,对抗清廷,故排除b,选c;材料只是个人意见,并非大多数官员的态度,排除d。12.从2016年7月开始执政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是继撒切尔夫人后的第二位女首相,有“新铁娘子”之称,但在执政期间她却遭遇格伦费尔塔公寓楼大火80余人遇难、数次恐怖袭击、脱欧乱局无法破解等重大问题,而遭到众多议员的质疑,为此她被迫于2019年6月7日辞去保守党党魁一职,其首相职位暂时保留至新首相产生。特蕾莎梅下台主要因为a. 内阁成员与首相有严重分歧b. 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c. 国王本着维护国家利益责令d. 首相面对困境无权解散议会【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而遭到众多议员的质疑,为此她被迫于2019年6月7日辞去保守党党魁一职”可知,特蕾莎梅下台主要因为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特蕾莎梅遭到内阁成员的反对,排除a;英国国王是虚君,首相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国王,排除c;英国首相在议会发生分歧时,有权解散议会,排除d。13.在理论上,今天英国国王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甚至议会中的反对党也称为“英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最合理的一项是a. 英王是事实上的国家权力中心b. 英王权力是象征性、礼仪性c. 英王有权组织政府、领导军队d. 英王成为议会中反对党的领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的英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权力象征,故b正确;从题干材料可知,英王在法理上地位较高,但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权力中心在议会,故a错误;c项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史实不符,故c错误;英王不是议会中反对党的领袖,d项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不符,排除。14.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某种角度看,该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法案的实施a. 完善了议会制度b.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度c. 限制了国王权力d. 形成了议会专权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侧重于强调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而不是强调完善议会制度,a选项排除。材料看不出确立了责任内阁制,b选项排除。材料是划分了国王和议会的界限,并没有说议会专权,d选项排除。15.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及:“小国有自由,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这是托克维尔对美国1787年宪法哪项内容的评价a. 保留邦联条例内容b. 赋予总统国家大权c. 以联邦制取代邦联制d.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小国有自由,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可见,这应该是美国宪法实行用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的内容,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c正确,同时排除a; 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总统的信息,选项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政体的信息,选项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16.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a. 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 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 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选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7.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a. 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b. 英军熟悉中国国情c. 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d. 满清政府统治腐朽【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众在鸦片战争期间认为是清朝政府和英国人进行战争,不是中国与外国发生的战争,民族意识很淡薄,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英军熟悉中国的国情,b选项排除。民众的态度不是战争结局的决定因素,c选项排除。材料看不出清朝政府的腐朽,d选项排除。18.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a.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b.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 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d. 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答案】d【解析】【详解】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不可能实现,故d正确;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故a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是其进步性的表现,故b错误;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是太平天国局限性的表现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体现,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19.梁启超曾指出:“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而全地球中最适此例者,莫中国若。”下列条约的内容能体现梁启超观点的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反映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反映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c;ab反映了列强要到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于马关条约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20.民国时期一法律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a. 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b. 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c. 借助权力制衡维护共和d. 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用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来维护民主共和,答案为c,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没有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b错误;d是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条件,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21.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昨天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就是这样,背信弃义地向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一个突然的袭击。”材料中毛泽东评价的是a.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b. 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求荣c. 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d.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由“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背信弃义地向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一个突然的袭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事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d项符合题意。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1946年夏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北洋军阀政府的活动,b项错误。由“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可知,c项错误。22.1923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罗绮园指出:“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贪官污吏。凡此种种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为此,中国共产党a. 组织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b. 制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目标c. 积极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事发1919年,当时中共尚未成立,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由材料“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贪官污吏”,可见中共的斗争矛头是国内外敌人,排除b;材料表明中共的反帝反封的立场,为此,应该和其他革命政党和团体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c;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23.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材料中“很大的损失”a. 源于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b. 宣告城市革命道路失败c. 促使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d. 导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答案】d【解析】【详解】1927年的八七会议已经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1927年秋收起义等失败表明城市革命道路失败,排除b;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促使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战略转移,故选d。24.1930年,滕代远在报告中称,“红军每次作战均有(群众)热烈的参加少有二三千,多者一二万,爬城时同我们扛楼梯、烧城门”,因此“每次都能以少数枪支汇合群众力量可以战胜较多枪械之敌人”。群众积极性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a. 国共合作后大革命进入高潮b. 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d. 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0年,红军每次作战均有(群众)热烈参加”可知,当时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民心,b选项符合题意;国共合作后大革命进入低潮,a选项排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1935年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与题干时间不符,d选项排除。25.1949年初春,在扬州城区和农村,随处可见“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等标语。尽管春荒严重,但是扬州地区的广大人民,仍然响应号召,积极投身支援前线运动。据此判断,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针对的是即将到来的a. 挺进大别山b. 辽沈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49年初春”“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渡江战役的时间是是1949年春,结果解放了南京,故d正确;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反攻,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并且不符合“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9年初春”“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联系所学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时间和背景分析解答。二、材料阅读26.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钱穆国史大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2)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后果: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根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得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皆为郡县”得出秦推行郡县制。特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2)原因:根据“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得出吸取秦亡的教训。后果:根据“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观点:根据“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分析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4)认识:综合材料,可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7.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了城市职能也发生了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刘文帝时,王玄谟论及彭城形势“南界大淮,左右淮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以西裹阳以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一一摘编自顾祖禹论史方舆纪要二十九材料二 现在我们在城里见到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有些在宋代就有了,都是以不同的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与主要市区有一个吴山,吴山境内有几十个庙,叫鲁班庙每个庙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地区也因此而闻名。 一一摘编自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材料三 清末民初的扬州,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批重要的现代脑力劳动者,形成了专门职业阶层,这是扬州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当然,黄包车夫、挑水工、轿夫、船夫、女佣等在当时的职业中也占一定比例。摘编自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池所起的主要作用。(2)材料二中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在宋代出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比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指出扬州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答案】(1)作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方安定;维护封建统治。(2)说明: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 条件: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农业的发展;商品种类增加;交子的出现等。(3)变化:由侧重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趋势: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从城市的作用、宋代城市的变革、城市职能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常得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保卫安全、维护专制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这说明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坊市制度的打破、商业环境、农业的发展、纸币的出现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常得安全”到“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8.“民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趋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国革命没有能创造出一种可以取代专制王权的新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专制制度复辟。可是复辟之后不久又发生一件事,这在英国历史上叫“光荣革命”。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缔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在这个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材料二 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们今天关心的是,它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又如何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在这方面的影响是:长期以来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产生了两个新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这两个集团都要求进行变革,变革就不可避免了。材料三 美国的制度和英国的制度相差并不大,美国有议会(“国会”),国会包括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有国家元首(“总统”),但是英国有国王,美国不要国王;英国有贵族,美国不要贵族;美国与英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让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彼此对立、互相制衡,这叫“三权分立”。英国的三权是不分立的,它们融合在同一个议会之内。以上材料均摘录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新的体制”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哪部法律文献中得到正式确定的?“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到了哪一机构?(2)材料二中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这场“变革”中受益最大的是哪一“社会集团”?(3)据材料三理解,为什么说英美“制度相差并不大”?相对英国而言,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美国与英国民主制度差异的原因?【答案】(1)体制;君主立宪制。法律文献:权利法案。权力中心:议会。(2)变革:1832年议会改革。受益集团:工业资产阶级。(3)理解:英美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同之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或分权制衡)。(4)原因:历史传统不同、民主制度确立的途径不同、国情不同。【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是权力中心。(2)变革: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在这方面的影响是:长期以来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产生了两个新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这两个集团都要求进行变革,变革就不可避免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革”是1832年议会改革。受益集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席位,因此受益集团是工业资产阶级。(3)理解:根据材料“美国有议会(国会),国会包括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有国家元首(总统)”可知英美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特点:根据材料“但是英国有国王,美国不要国王;英国有贵族,美国不要贵族;美国与英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让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彼此对立、互相制衡,这叫三权分立;英国的三权不是分立的,它们融合在同个议会之内。”可知不同之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英国民主制度差异很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历史传统不同、民主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