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 2 杜甫诗三首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 2 杜甫诗三首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 2 杜甫诗三首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杜甫诗三首诗宴穷居成都草堂的杜甫家里来了几位诗友,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待客。第一碗是炒韭菜,上放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漂几片蛋壳。 客人有些莫名其妙,杜甫指着第一碗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着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作者卡片杜甫 (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背景呈现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2兵车行是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成就也很突出。3旅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知识链接1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2近体诗的一种,因为格律严密,故有此名。起源于南北朝,至唐代初年始定形。以八句四韵为定格,中间两联须对仗。第2、4、6、8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但亦偶有押仄声的。分五、七言两体,分别称为五律、七律。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称之为“排律”。一、字音挂罥(jun)塘坳(o)俄顷(qn)布衾(qn) 大庇(b) 辚辚(ln)荆杞(q) 啾啾(ji)二、通假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父亲禾生陇亩无东西“陇”通“垄”三、一词多义(1)干(2)过(3)与(4)意(5)卒(6)得(7)危四、词类活用或从十五北防河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便至四十西营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长者虽有问动词作名词,问题未休关西卒使动用法,使休息五、古今异义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从军出征的人。今义:在路上走着的人。耶娘妻子走相送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婚后的配偶。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古时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禾生陇亩无东西古义:整齐,成行成列。今义:a.东边和西边。b.从东到西(距离)。c.泛指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事物。d.特指人或动物。生男埋没随百草古义:被埋掉。今义:使不为人知。六、文言句式去时里正与裹头省略句或从十五北防河省略句禾生陇亩无东西省略句被驱不异犬与鸡被动句生男埋没随百草被动句七、名句默写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1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筛选文本中的关键词,概括每小节诗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思路。名师指津从说明秋风破屋的有关情景和诗人的感触的角度入手。我的理解: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眠愿得广厦。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前五句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找出来试作分析。名师指津要重点分析能充分表现秋风破屋情景与诗人心情的动词。我的理解: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有:“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呼啸而来的凶猛的狂风,顷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的情景,“飞”“渡”“洒”“挂罥”“飘转”又形象地描写出茅草随狂风迅速飞动,被吹得满山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这些动词一方面渲染了风力之大;另一方面也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而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3兵车行第二段“君不闻”之后和第三段“君不见”之前都是写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否重复?名师指津注意区分“闻”与“见”叙述角度和内容的不同。我的理解:不重复。“君不闻”描写的是函谷关以东景象,而“君不见”是役夫家乡关西景象;“君不闻”是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而“君不见”是从百姓的内心感受上叙述。4杜甫在旅夜书怀中“书”了怎样的“怀”?名师指津分别分析五、六句的反语表露的愤激之情和七、八句的以景自喻、借景抒情的表达作用。 我的理解:诗的后半部分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离职。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名声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5旅夜书怀这首诗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暗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名师指津解说意象构成的画面内容,指出景象与诗人的境况、情感的相似之处。我的理解: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此景正暗示着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 车 行旅夜书怀杜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景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来进行描写,如兵车行。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借助诗眼,高效鉴赏“诗眼”大致分两类:第一类是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第二类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或能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或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高考试卷上的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变式提问:1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2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答案】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示例1)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示例2)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一、积累运用1选出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a兵车行(xn)声啾啾(ji)塘坳(o)b车辚辚(ln) 生荆杞(q) 危樯(qin)c干云霄(n) 生男恶(w) 俄顷(qn)d马萧萧(xio) 挂罥(jun) 陇亩(ln)解析:选c。“恶”应读“”;“顷”应读“qn”。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b名岂文章著 岂:难道c纵有健妇把锄犁 纵:放纵d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冲解析:选c。纵:纵然。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b.c. d.解析:选d。都解释为“确实”;a项,高阔/(飞得)高;b项,怎么/安稳;c项,将近/对着。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公然抱茅入竹去b耶娘妻子走相送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解析:选a。a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公开地、毫无顾忌地”。b项,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婚后的配偶。c项,古义:古时称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d项,古义:这里指官府;今义:县的长官,多指县长。5名句名篇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描写天气的句子是_,_。(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雨的诗句是_,_。(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的诗句是_,_,_!(4)杜甫的兵车行描写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_,_。答案:(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4)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二、阅读鉴赏(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诗人居住的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满屋漏雨,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7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答:答案: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兵 车 行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8“行人但云点行频”中“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答:答案:“点行频”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9“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答:答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作用:深刻批判了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注】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下兼任判官。征蓬:随风飘荡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最后两句: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山名,东汉窦宪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10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答:答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闻名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正话反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准确、精练、传神。11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在情景交融方面哪一联写得更出色?为什么?答:答案: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广漠,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视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也将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诗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论证。)(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东屯北崦注杜甫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注】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崦:山。1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此处是诗人对“盗贼”的痛斥。b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都使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c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d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首不忍久看。解析:选c。c项,“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错,诗人步入山林所见之景确实是清幽的,使诗人原本悲愤的心情得到暂时的缓解,也是诗章节奏的一个变化,但诗人并未因此萌生归隐山林的想法。13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对百姓的同情,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415题。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14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解析:选c。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15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荣枯,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慨: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哀。三、语言表达16请将下面简要介绍杜甫的文字补充完整,并在网上发帖写下自己的感言(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50字)。(1)杜甫在唐代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为_(四字短语概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便是杜甫抒情名篇_中的名句。(2)感言:解析:结合杜甫诗歌记录现实、忧国忧民的特点考虑。使用修辞要充满感情地赞美。答案:(1) 沉郁顿挫(或现实主义)旅夜书怀 (2)感言:(示例)你用滚烫的文字,叙写了一个不朽的传奇;你用诗人的良心,记录了一个动荡的历史;你用诗人的道义,鞭挞了一个腐朽的王朝。1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_解析:根据示例可以知道,处“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是对“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的否定,由此分析,给出的语料中的“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两个推断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所以,处问题应该是“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处问题应该是“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答案: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文字的启蒙何处始 肖复兴读唐诗,读绝句的话,李白要比杜甫的好;但读律诗,杜甫则胜过李白。原因在于,杜甫律诗里的对仗,更工整,更讲究,更富有寻常人生的感悟和哲思。因此,读杜甫诗,尤其须注意其中的对仗,从中能体会到中国文字的独到之处,其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微妙的变化和韵味,只有中国文字才能传达,靠符号支撑起来的西洋文字,难以品味得到。当今语言越来越粗鄙化,学习这样古典并经典的文字,尤为必要。特别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这样的营养成分也不可缺少。过去旧学里是讲究这样的对仗文字训练的,从小要学“天对地,雨对风,雪纷纷对雾蒙蒙”。这样的传统,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古诗里的对仗,其中奥妙无以穷尽,对孩子语感的培养、文学的启蒙,作用简直就不啻于一场智力的体操。如同品酒师需要训练味觉一样,我们对于中国文字的感悟力,也需要训练。如杜甫诗中的对仗,以写自然景物为例因为这样的诗句,对于孩子更容易接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孩子最熟悉的,历朝历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都会选它,实在是因为它的对仗既工整又可爱,而且,没有一个生僻字,都是大白话,一看就懂,让你感到,相隔了一千多年,杜甫操的怎么还是和我们现在一模一样的语言?好的文字,就是这样和岁月和我们都没有任何隔膜。相比较这首诗的下面一联对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弱了些。同样的文字,“千秋”和“万里”的对仗,显得更虚更文了一些,不如“两个”和“一行”直白且亲近,如同我们平常说话。黄鹂的“黄”和白鹭的“白”;翠柳的“翠”与青天的“青”的对仗,会培养我们从小对于颜色的敏感,很难想象如果用yellow去对white,还能有这样的效果。“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依然是口语一般的亲近,让你惊讶大白话居然也可成为千古不灭的好句子。燕子和水鸥的拟人化,“自来自去”对“相亲相近”,还能有比这更平易却又贴切的对仗吗?“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日常之景,渡水的黄莺,衔泥的燕子,都书写得这样富于人情味。水面上来回飞的黄莺,让我们看到了可爱的韧劲儿。衔泥不怕湿,是燕子不怕呢?还是诗人不怕?都格外体现着一种特别温馨的味道。“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依然是日常之景,果子和青苔,和人有了交流;“看时落”对仗“先自生”,让果子和青苔变得不同寻常,如同我们人一样,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了往复的生命。只有深切的体会,才会体会到叶心的“心”,阶面的“面”的奥妙。为什么不用“叶里”对“阶上”,一样工整呀,因为“心”是比里更里面的深处,而青苔正是紧贴在“面”上而生的呢。因此,说阶上花草,可以;说阶上青苔,就不那么确切。这是中国文字的功夫所在。“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蜻蜓点水是现成的成语,让蝴蝶穿花和它相对,多么的聪明又和谐;“深深”对“款款”,又见他观察是如何的细致。而这一切对于孩子,是拉近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天然图画。由于“三吏”和“三别”,我们常误以为杜甫的社会感沉郁过重,其实,他常住乡间,对自然的情感,和孩子相通,对自然的观察也格外仔细、特别,也和孩子的心理相似。“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野鸟到人间的窝边欺负燕子去了,山里的蜜蜂远避人群去花中静静地采蜜,其中的爱恨情感,特别是对弱势的偏向,和孩子们是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