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带轧制理论_第1页
板带轧制理论_第2页
板带轧制理论_第3页
板带轧制理论_第4页
板带轧制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带轧制理论及技术,教材:,主要参考书:,金属塑性加工学轧制理论与工艺(第二版)王廷溥,齐克敏主编,2002,1,高精度轧制技术,黄庆学梁爱生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2,高精度板带材轧制理论与实践,美V.B金兹伯格著,姜明东王国栋等译,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3,带钢热连轧的模型与控制,孙一康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4,带钢冷连轧计算机控制,孙一康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5,金属塑性加工学-轧制理论与工艺(第二板),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6,,学习目的:,了解及掌握高精度轧制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当前国内外现代轧制技术的(现状、特点、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发展,学习要求:,了解该学科的核心、科学前沿、发展动态。如:阅读国内核心刊物-钢铁、轧钢、金属学报、特殊钢等;国外刊物-IronandSteelEngineerTheIronandSteelInstituteISIJInternational等。,方法:,从基本理论掌握入手,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第二讲厚度控制原理及技术,1Ph图的建立1.1弹性曲线表示轧机弹性变形与轧制力间关系曲线,轧机刚度系数Ktg=P/fkg/mmK物理意义:当轧机产生单位弹性变形时所需施加的负载量。,1)典型图示:,S0:原始空载辊缝f:轧机弹性变形量,对应弹跳方程:,P0:预压靠力S0:原始空载辊缝S0:考虑预压变形时的(相当)空载辊缝S:压力为0时辊缝指示器读数,2)考虑预压变形时弹性曲线,gkl与0kl对称gf0f=S0f=S0+SS0,1.2塑性曲线,当B、H、R、.均一定时,可认为P随h而变,1.3弹塑性曲线(PH图),为了讨论方便,弹、塑性曲线均用直线代替:,1)不考虑预压变形时PH图,可较直观地分析H、h、P以及S0等参数关系,是弹跳方程和塑性方程联解的一种图解形式;直观地反映了轧制条件和轧机刚度对h的影响,并能对轧机操作调整进行分析,是厚控的基础。,2)考虑预压变形时PH图,2厚度变化原因及特点(规律)2.1厚度差(h)类型:,1)头部厚度偏差:主要原因:空载辊缝设置不当;来料参数时未能及时调整S0;,2)同板厚差(纵向厚差):主要原因:是P使辊缝S0不变的情况下h,2.2厚度变化主要原因及特点,1)影响K的因素K:当轧机产生单位弹性变形时所需施加的负载量Kf(P、B、V、辊材质、凸度、D工与D支接触状态.)一般认为:在一定轧机上对一定产品B,可认为K不变,K有利轧更薄目前一般K500600t/mm,2)影响S0的因素S0决定轧机弹跳起始位置,包含:压下位置即S0h;轧机部件热胀、辊磨损、偏心S0h;,3)影响P的因素轧件及工艺方面原因(1)轧件温度、成分、组织性能不均等,带张力时的轧制力入口、出口张力因子m1取0.50.667、m2取0.3350.5),qQp、KP头尾出现两个厚度增大区切损,通过预设定可使h大大,且轧机K越易消除H的影响h精度,B、HhPP/KShHhPP/KSh,3厚度控制方法,厚度控制是通过测厚仪or传感器(如辊缝仪、压头等)对带钢实际轧出厚度h连续进行测量,并据实测值与给定值相比较后的偏差信号,借助控制回路和装置or计算机的功能程序,改变压下位置S、张力or速度,把厚度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实现厚度的系统AGC按厚度调节方式不同分反馈式、厚度计式、前馈式、张力、液压式等,3.1调压下调厚,1)用测厚仪测厚的反馈式厚控系统(1)控制方法已知:M、K、h实测:h*h求S,(2)特点讨论:压下效率低,P对板形不利,不适合精调;,存在时间滞后;,2)厚度计式(GMAGC、PAGC)把整个机架作为测厚仪,在P发生时自动快速调整辊缝。(1)控制方法实测:P*、S*通过弹跳方程计算任何时刻h*=S*+P*/Kh调S,对压下机构的电气、机械系统及计算机程序运行等的滞后仍不能消除;,3)前馈式主要用于H时的控制,由几何关系:,3.2调张力,1)控制方法,(2)特点讨论控制中可使P保持不变;惯性小、反映快、稳定、精度高;控制效果受限制;,一般应用于:冷轧末架M大、辊压扁严重时;热轧h较小时与调压下配;,3.3调速度调厚,因为:VQ、TC、f.PP/Kh典型的:热连轧加速轧制头尾温差纵向厚差,总之:据实际情况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厚控方式,往往多种厚控方法相结合M不太大、h大时调压下为主M较大、h较小时调张力为主,几个厚控方程:,4厚度设定数学模型,设定模型精度的核心-采用的模型结构、系数的确定、自适应的方法等;,AGC系统的功能-如:锁定方法、控制方法(前、反、监控)、补偿功能及输出量的计算等;,4.1厚度设定涉及的数学模型,热连轧精轧轧制规程设定计算框图:,冷连轧轧制规程设定计算框图:,考虑终轧温度要求时热连轧穿带速度设定计算:,由实测TRnC(粗轧出口)按数学模型计算,包含:中间辊道辐射;精轧各架温降;(1)精轧开轧温度:据TRnC及中间辊道温降确定以辐射为主,2)温度设定计算模型,(B)理论方法:设变形热接触传导热损机架间辐射及喷水看着一当量冷却系统,令等价传热系数为Kd,(2)终轧温度TFnC:一般:直接统计方法确定;理论方法;(A)统计模型:例武钢:,且可反算出为保TFnC所需的精轧出口速度:,可见:可利用轧速来调节TFnC;可据TFnC要求确定精轧出口速度,用工程计算公式:轧制压力:,K:平面变形抗力:应力状态系数nq:张力影响系数:件实际的变形抗力(与钢种、变形程度、变形速度、变形温度有关)可查现有资料(曲线)、用模型计算。,(1)变形阻力模型,:累积变形程度(加工硬化):静态下变形抗力um:平均变形速度,对成份的影响往往采用对每一种钢种积累一套数据法or用公式中系数修正。,(2)应力状态系数模型热轧:主要决定于变形区形状参数,(4)张力影响系数设定计算模型,a1、a2:可根据实测结果确定,4.2设定模型自学习,1)影响设定模型精度的因素建立模型的各种假设测量误差系统特性的误差,-既自适应校正,:增益系数:自适应系数*:利用实测数据得到的相应系数的实测值,(2)自适应校正对模型系数修正方法加法自适应:y=f(x1、x2、x3、x4.、xn)+乘法自适应:y=f(x1、x2、x3、x4.、xn),*=yi*-f*(xi1、xi2、.、xin)*=yi*/f*(xi1、xi2、.、xin),i:自学习系数*i:经多次自适应修正后的自学习模型系数“实测值”,4.3模型自学习举例,可学习系数、Kd,1)温度模型自学习,(m/s或m/h),学习系数(等价传热系数)确定:,模型系数自学习:,2)轧制压力模型自学习3)辊缝零位自学习4)穿带自适应(动态设定),5.AGC系统分析方法广泛采用P-H图解法和解析法5.1P-H图解法,当Hh控制措施可q、可调S,定义:,弹跳方程:,5.2解析法,常采用非线性方程线性化的方法来建立各工艺参数、控制参数P、S、V、H、K、q、h等之间的解析关系:,压力方程P=f(H、h、K、T、q、f),弹跳方程,1)厚度方程:(2)代入(1)联解得:,扰动量控制量,2)压力方程:(3)代入(1)联解得:,3)张力方程:,5.3控制输出量的计算,1)AGC实施方式:,位置内环、厚度外环:需确定h与控制量调节量S的关系,电动压下常用,不能消除轧辊偏心,压力内环、厚度外环:需确定h与控制量调节量P关系,液压压下常用,用恒压力控制能消除偏心的影响,厚度外环消除轧件工艺参数、控制参数的影响,2)反馈输出量的计算,B)偏心外扰,C)来料抗力K外扰,3)前馈输出量的计算,前馈(预控)可克服时间滞后加快响应性对突发变量调节效果好,A)位置内环、厚度外环时:,给定值,B)压力内环、厚度外环时,C)预报延时时间:测得H后,需延时一段时间后输出给定值PR、SR,反馈控制:,由于存在系统时间滞后,h波动段较长,前馈控制:预控延长时间,6.AGC系统的组成6.1传统AGC系统由以下功能组成,6.2硬度前馈AGC(KFF-AGC)-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