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_第1页
侗族大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_第2页
侗族大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_第3页
侗族大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_第4页
侗族大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侗族大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 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小学音乐课堂,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几年侗族大歌进课堂教学的回顾,从侗族大歌保护的政策性、教材、师资以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对侗族大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侗族大歌;课堂教学;民族音乐;黔东南州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其中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侗族大歌的精深内涵及艺术魅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它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增长,时代的变迁,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经济浪潮不断的侵入,侗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青年人外出打工,歌队解体,现代化传媒工具的普及等问题,使历史上侗族大歌得以延续的自然传承系统面临崩溃,民间的自然传承方式在受到极大的破坏,民间音乐处于濒危的状况.如何拯救,传承处于濒危状况的侗族大歌,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将侗族大歌引入学校课堂音乐教育, 是黔东南州学校音乐教育上的一项新举措,这种新的传承 方式与渠道也正是解决侗族大歌传承危机的有效途径,对 于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一 ,对侗族音乐教学的回顾 1.侗族大歌进入音乐课堂最早是1984 年,榕江县文 化馆侗族音乐家普虹先生与东民小学领导商量,在学校进 行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的实验,之后民族音乐引入课堂的 实验在东民小学取得初步成功,从而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 视,民族音乐进入课堂的实验由东民小学逐步扩大到其他 学校.东民小学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于1985 年l1 月组建 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以演唱侗族少 儿歌曲为己任,成为侗族大歌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近年来, 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的代表曾先后参加中国少儿歌舞会 演,上海民族杯小歌手邀请赛,贵州省少儿艺术节等,均获 得好的名次.1988 年,金蝉小歌手陈琼仙等应选参加中国 少儿艺术团,赴法国参加玛塔国际和平儿童节建节10 周年 演出活动,她们演唱的侗族童声大歌小山羊,探外婆 受到法国小朋友的欢迎.”金蝉”为学校争得荣誉,为民族 争光,成为弘扬侗族音乐文化的一面旗帜. 2,贵州省高等艺术专科学校(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前 身)设置侗歌班,开创了侗歌进入艺术院校的先例.1988 年 正式招生,面向黔东南大歌流行地区的黎平,榕江,从江三 县单独招生,招收了土生土长,会唱侗歌而且具有初中文 化程度的青少年24 名,其中也破格在榕江招收了3 名小学 生,由于第一个班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制定为4 年 中专班,用1 年时间来补习文化课.侗歌的教学,采用封闭 式,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侗族优秀歌手吴定帮 和从江县优秀侗族歌手石平姣采用口传的方法进行教学. 文化生活以及其他音乐公共课,由学校统一安排.4 年结束 后,学生学会了侗族大歌和其他侗族民歌近100 首,第一批 毕业生,除少数留在贵州民族歌舞团,红枫湖旅游景区外, 其他全部分回县里,有的在县民族文工队,有的在县文化 馆,从事与侗歌事业有关的工作.侗歌进入艺术院校,不仅 培养了侗族的专业艺术人才,也更广泛地宣传和介绍了侗 族大歌.1991 年以来,她们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受到音乐界的好评. 3.黎平县通过民族音乐进入课堂的实施,使侗族大 歌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极大地促进了侗族非物质文化 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2003 年底,由岩洞中学侗族大 歌队参加的全省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中取得了第1 名的好成 绩;2004 年8 月,由岩洞口江侗族童声合唱团首次参加在昆 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童声合唱节上,夺得该次比赛的金 奖,同时还获得了5 个单项奖;2005 年初,在北京举行的全 国中学生文艺汇演上,由岩洞中学侗族大歌队代表贵州省 中学生参赛并取得了二等奖;2006 年应邀参加厦门国际童 声合唱节获得了金奖.2007 年黎平县人代会通过了实施侗 族文化进课堂的决议,民族文化进课堂将在全县范围实 施,由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县侗族文化旅游促进会等职能 【收稿日期2007-061O 【作者简介陈娟(1967-),女,贵州铜仁人,凯里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凯里学院 部门已将教材编写完毕,这对黔东南州侗族大歌进课堂是 一 个积极的推动. 4.凯里学院在20o3 年也首次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其 中就有侗歌队,这几年侗歌队经常参加省州市的演出,也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一些不足.一是没有正式进 入课堂,不能保证充足的上课时问;二是参加侗歌队的同 学都是来自各系的学生,很难统一,侗族大歌讲究的就是 一 个统一,和谐,因此,侗族大歌队也就变成了”冷门”. 黔东南州侗族地区一些中小学把侗族大歌引进学校 音乐教学课堂,在传承和发展侗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 不少有益的工作,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作为传承和发展 侗族大歌的一种有效形式,”侗族大歌进课堂”在侗族大歌 保护的不同场合都被广泛提及.但在”侗族大歌进课堂”的 具体实施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它所存在的问题.没有经 费来源,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师资支持,使得其在实践中存 在一定困难. 三,侗族大歌进入黔东南州各级学校音乐课堂的思考 1.加强侗族大歌保护的政策性.侗族大歌在中国多 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今后它能否 持久地保持这一地位,并继续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发挥出强 大的影响力,也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首要的是要看它能 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并能在侗族社会生活中正常地延续下 去.因此,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应当列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的法律之中,黔东南州应制定传统知识保护条例,用条例 的方式对侗族大歌进行保护.将它作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的一一件大事来抓,将侗族大歌进课堂这项工作列入民族工 作和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通过行政手段要求有条件的中 小学应该把本地区的民族音乐引入课堂,暂时没有条件的 也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去争取,将学校音乐课增加民族音乐 教学作为学校综合考核的内容之一,要求黔东南州的本科 大专院校设置侗族大歌必修课程,使侗族大歌从进A 幼儿 园,小学,中学课堂再走进高等学府,为侗族大歌的传承和 发展创造一个有序的阶梯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政府 和有关部f-jN 侗族大歌进入课堂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进 一 步筹措多方面的资金,加大对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投人, 使侗族大歌进人课堂教学得到有力的保障. 2.选用和编写教材当务之急.侗歌要进入课堂实践, 首先应有教材.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伶 者对侗族大歌的发现,收集,研究,改编,创新,出版和搬上 舞台等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如贵州 民问歌曲选,其中就有多首侗族大歌.1958 年贵州人民出 版社出版了50 余首的各类侗族大歌,以后贵州音协,贯大 艺术系编辑出版了侗族大歌,在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还有一些音乐专家学者对侗歌进行了改编与创新.一 批批耳目一新的歌曲新作脱颖而出.这些是在条件十分困 难的环境情况下奋力劳作,艰辛耕耘之作,是音乐工作者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这 些改编创新的歌曲,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了较大 的社会影响,对侗族大歌引进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翔实 资料,对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将这些优秀 的传统歌曲以及改编创新的歌曲进行挖掘,整理,根据学 生的特点,编写不同程度的大歌教材,促进大歌进人流行 2007 年1O 月 地区的学校课题.编写教材应遵循品种全,范围广,质量高 之原则,实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词曲与录音,录相相结 合,传教材既有民族性,艺术性,又富时代性,科学性和生 动性,并在试用过程中不断补充修改,不断完善2. 3 培训教师是关键.侗族歌师,歌手承担着培养歌队, 传承侗歌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是传承侗族大歌的重要力 量.普及侗族大歌,让侗族大歌进入课堂教学,聘请有限的 歇师,歌手显然不太现实,而且侗族地区学校的侗歌教师 也十分缺乏.因此,侗歌进课堂,培训民族音乐教师是关 键.1)举办侗歌培训班,聘请侗族民间优秀的歌师,歌手进 行示范教学;2)有计划地将具备条件的教师到民间去向歌 师,歌手学习,这些歌师,歌手掌握着大量的传统歌词和曲 调,了解侗族的各种风俗民情,是传承侗族大歌的主要力 量;3)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不仅仅在于大歌知识的培训,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侗语培训,因为传统大歌的传教步骤是 先教歌词,再教旋律,教师通常是用一种在四度音程范围 内的呤诵朗读,师念徒跟,直到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才开 始教歌徒唱低音部的旋律,而后才单独教那些唱高音的歌 徒在低音的基础上配唱高音;4)经常聘请省,州内外对侗 族大歌研究,创作等方面有突出成就和造诣的专家学者来 校授课以此加深对侗族文化及侗族大歌理解与学习. 4.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侗族大歌主要的传授方式 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原生自然的”教一句,唱一句”,从教 学内容来讲缺乏发声,对乐曲的分析等内容.因此,侗族大 歌的教学内容应扩展为包括发声,练习乐句或乐曲(以侗 族中的曲调为主例)练唱,侗语语音,教歌,分析歌曲以及 结合歌曲介绍各地侗歌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以及文化 背景等.这种教学方式是侗歌进入学校教育后一种新的发 展,是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它培养出来的 将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侗族音乐人才,能更好地达到传承侗 族大歌的目的.另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侗族大 歌有了不I 司的传承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口耳相传,同时可 采用包括录音,录像,磁带,光碟等电教手段进人课堂,通 过现代数字技术,能够让学生感受侗族大歌的旋律和多部 和声,熟悉侗歌,了解侗歌,热爱侗歌,从而激发他们热爱 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5.加强侗族文化的教育.侗族大歌蕴含着侗族深厚 的文化底蕴,记录着侗族人民的辛酸和欢乐,只有在对侗 族人民以及侗族文化有了了解后才会真正地了解侗族大 歌.可以这样说,对侗族大歌进行分析,研究,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