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下降对我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影响分析研究1211_第1页
利率下降对我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影响分析研究1211_第2页
利率下降对我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影响分析研究1211_第3页
利率下降对我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影响分析研究1211_第4页
利率下降对我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影响分析研究12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率变动对我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影响分析一、引言每次在应对金融或经济危机的时候,“降低利率”似乎成了政府的必备武器。政府试图通过降低利率一方面减轻企业的贷款利息,从而刺激企业投资;另一方面,减少居民的存款利息,从而刺激居民减少存款,增加当期消费。但是,从实证资料和统计数据来看,尽管降低利息在促进企业扩大投资方面效果明显,但是在促进居民增加当期消费方面效果并不显著,有些情况下甚至效果相反(参考文献的内容以及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接下来,我们将从利息下降对居民跨期消费行为影响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二、居民跨期消费行为预算约束模型建立跨期消费行为是指居民以进行多时期的消费选择。1.基本假设(1)我们只考虑消费者再两个时期内做选择。(2)把两个时期的消费视作一种特定的产品,(c1,c2)表示两个时期的消费量,每个时期的消费价格等于1,也就是没有通货膨胀,每个时期拥有的货币量为(m1,m2),也就是可供消费的货币量。(3)居民在当期和未来之间可进行储蓄和借贷消费,也就是说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是互补的。(4)储蓄和借贷的利率为r。2.模型的建立根据上述假设,若居民在当期选择储蓄,即c1m1,那么他未来可消费的数量为: (2)(1)与(2)具有同样的形式,归纳起来,对其进行变形,居民在当期和未来的预算约束可以统一表示为: (3)令p1=1+r,p2=1,(3)式可以变为: (4)我们可以发现,当居民既不选择储蓄也不选择贷款消费时,即c1=m1,那么c2=m2,与实际情况一样。图1为居民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线,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表示居民在当期可消费的最大数量,它等于m1+m2/(1+r);B点表示居民在未来可消费的最大数量,它等于(1+r)m1+m2;D点为禀赋点,表示居民即不储蓄也不贷款时的消费数量,这时,居民当期消费等于当期收入,未来消费等于未来收入,即c1=m1,c2=m2。 重点一(图一) 居民跨期消费选择的预算约束线三、利率下降对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一)正常情况下利率下降对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利率发生变动,导致储蓄收益发生变动,从时间价值的角度来看,相当于当期消费的价格发生变动,那么会居民的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因储蓄收益的变动使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替代比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变化,这种效应称为替代效应;二是因储蓄收益的变动使居民未来收入发生变动而引起的需求变化,这种效应称做“收入效应”。例如当利率下降时,会使储蓄收益下降,这意味着居民为了购买更多的当期消费品而会减少未来消费品的数量,这就是替代效应。与此同时,利率下降会因储蓄收益的下降而使居民未来收入减少,从而促使居民减少当期消费和增加储蓄,以确保未来消费水平不降低,这就是收入效应。图二是利率下降对居民跨期消费选择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为原来的居民跨时期消费选择预算线,U为居民的无差异曲线。(之所以局面的跨时期消费选择是这样是有原因的)当居民最初选择储蓄,即c1m1时,E点为最初的均衡点,也就是消费组合为(c1,c2)。当利率下降时,预算线会绕着均衡点E逆向转动,从而变为更为平缓的A1B1。补偿预算线A1B1与无差异曲线U的相切点E表示不考虑收入水平变化的条件下居民新的跨期消费选择,消费组合为(c1,c2)。相比于原来的均衡点,新的均衡点当期消费增加(c1-c1),这个增加量就是利率下降的替代效应。显然,在不考虑收入变动的条件下,利率下降意味着未来消费品替代当期消费品的比率增加了,就会促使居民减少储蓄和增加当期消费,因此,利率下降所引起的居民对当期消费的增加量是一个正值,即替代效应的符号是正。重点二(图二 利率下降对居民跨期消费行为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会因储蓄收益的变动使居民未来收入发生变动,为了确保未来消费水平(实际购买力)不变,居民只好减少当期消费和增加储蓄,即还有收入效应。图2中把补偿预算约束线调至A2B2上去,于是,居民消费跨期选择的效用最大化均衡点就会由E移动至E点,相应的消费组合即为(C1,C2),变化量(C1-C1)即所谓的收入效应。这是因为,在上面分析替代效应时,是为了剔除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才将预算线A2B2移动至补偿需求线A1B1上去。因此,当预算线由A1B1回到A2B2时,相应的当期消费变化量(c1-c1)必然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归因于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它改变了居民的效用水平。显然,这里的收入效应是一个负值。利率下降对居民当期消费数量的总效应由替代效应加上收入效应。由于这两种效应符号相反,所以总效应取决于这两种效用的作用大小。若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利率下降会增加当期消费;若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利率下降反而会使居民增加储蓄,降低当期消费。(二)考虑我国居民现实消费情况1.我国居民的现实消费情况贾良定、陈秋霖构建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中,假设人的需求由保证需要、小康需要和个人欲求构成。其中保证性需要是指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绝对需要,用NG 表示;小康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的较好的但并不是标明个人地位、现优越感和自我虚荣的满足,用NB表示;个人欲求是指人们追求标明个人地位体现优越感和自我虚荣的满足,用W表示。再假设人们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即Y=C+S,而消费用于保证性需要、小康需要和个人欲求,即C=NG+NB+W。重点三(图三 目前我国居民的现实消费行为模型)如图3所示,OE表示人们把当期所有收入用于消费,即Y=C;OD表示当居民收入还未完全满足小康需要,即(Y属于0,YB)时,把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消费行为;DL表示当居民收入已经满足小康需要后即(Y属于YB,YW)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作用,把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的消费行;AB表示存在信贷消费的情况下,居民收入还未满足保证性需要,即(Y属于0,YG)时,用信贷消费来满足其保证性需要的消费行为;BJ表示存在信贷消费,且满足个人自由的情况下,居民的最大信贷消费可能曲线;BFG表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作用,居民实行信贷消费后的现实消费行为。然而由于以下原因,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普遍偏低,表现为图3的“AB-BR-RS-ST-TQ-QU”:第一,受崇尚节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强化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我国居民不得不削减当期消费,增加储蓄;第三,经济体 制转轨带来的教、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也使人们不得不增加储蓄,节俭消费;第四,当前我国信贷体制不完善,信贷成本过高强化了未来的流动性约束,导致许多居民难以实行信贷消费。我国居民按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收入水平Y属于0到YG,消费行为AB,人数M0;(2)收入水平Y属于YG到YA,消费行为BR,人数M1;(3)收入水平Y属于YA到YB,消费行为RS,人数M2;(4)收入水平Y属于YB到YC,消费行为ST,人数M3;(5)收入水平Y属于YC到YD,消费行为TQ,人数M4;(6)收入水平Y属于YL到YW,消费行为QU,人数M5。其中,M0为人均年收入低于贫困线(1067元)的农村贫困人口,目前全国约有423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4.6%。M1、M2为农村人口中收入下游者、中游者、部分上游者和城市人口中收入下游者、部分中游者,目前这两类人占我国人口总数量最多。M3为农村人口中部分上游者和城市人口中部分中游者。M4、M5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先富裕阶层,这两类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很小,主要分布在城市。2.利率下降对我国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 1) 斯勒茨基方程结合方程(4) , 我们考察斯勒茨基方程以确定利率下调政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5)方程左边表示的是利率发生变动时, 当期消费量的变化: (6)(其中c1 是关于利率、收入的当期消费函数)方程右边第一项表示的是当利率变动时, 当期消费对预期消费的替代效应: (7)右边第二项表示的是当利率变动时, 利率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收入效应。 (8)( 2) M1、M2 群体针对中国消费者行为模型( 图3) , 首先关注占中国人口数最多的M1、M2 群体, 其收入Y处在 Y0, Y1 , 消费行为BS在BD之下, 表示消费者不把当期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这一群体主要是农业人口的绝大多数及城市人口中的中下层收入者。他们当期的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繁重的家庭生活负担, 并节俭开支进行储蓄, 以应付子女教育、医疗和购置住房, 并不进行当期的信贷消费, 所以M1、M2 的预算约束仅限于禀赋点以上的部分。当利率变动时, M1、M2 的跨期消费选择可以由图4来表示:重点四图4利率变动时M1、M2 跨期消费选择行为图中曲线A1, A2 为由居民的偏好决定的在跨期消费选择中的无差异曲线, 下同。当利率下调时, 由于M1、M2 群体的禀赋点( m1, m2) 并没有改变, M1、M2 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依然较强, 同时在流动性约束以及较低的收入水平下, 50%的居民储蓄将用于未来特定的支出( 李焰, 1999) , 因此利率的下调更多的是使他们感受到未来时期的收入, 或者说是禀赋的未来值c2max = ( 1+ r) m1+ m2, 亦即居民在未来时期的最大可消费量的减少, 而不是当期收入的增加, 这于是表现在他们并不会增加当期的消费而去替代未来的消费, 因此利率政策对于M1、M2 群体跨期消费选择的影响主要应由收入效应来解释。考察( 7) 式, 由于M1、M2 群体的消费函数对于利率( 通过p体现) 的变动并不敏感, 故当利率下降时, 表现为极小的正值, 趋向于0, 而该群体的消费对收入的变动相当敏感, 当m m时, 项将表现出较大的负值, 又由于 0, 所以整个( 8) 式将表现出较大的负值, 于是( 6) 式表示为( 8) ( 9) 之和, 同样为一负值, 即利率下调政策的替代效应近乎为0, 而收入效应则使得M1、M2 群体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水平低于利率下调前的水平, 在图4中可以看到, 居民的初始禀赋点没有移动, 预算线只是围绕着禀赋点逆时针作很小角度的旋转, 当期的消费C1 几乎并不对未来时期的消费C2形成替代效应, 相反未来时期收入减少的效应表现相当明显, 导致整个利率政策的效应为( -C12C11) , 即当利率下调后, M1、M2 居民的当期消费从原先的C11减少至C12。于是单一的利率下调政策对M1、M2 群体的当期消费将很难起到有效的拉动作用。( 3) M3、M4 群体其次考察M3、M4 群体。M3 的收入YY1, 已经可以满足保证性需要和小康需要, 并能满足一定的个人欲求, 主要包括政府职员和行政单位职工等, 这部分消费者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及政府补贴, 满足小康生活需求( 在不追求高档消费品的情况下) 并不需要动用全部的当期收入( c1m1) 的现象, 于是单纯依靠利率政策对于该部分群体的当期消费拉动作用同样受到了较大限制:重点五图5利率变动时M3、M4 跨期消费选择行为考察(8) 式, 由于M3、M4 群体比M1、M2 群体对于利率要敏感得多, 当利率下降时, 替代效应表现为正值, 但同时项表现为负值, 使得( 9) 式( 收入效应) 呈负值, ( 8) 、( 9) 两式相加, 再受到禀赋点的约束, 即于是( 5) 表现为较小的正值。也就是对于当期消费来说, 利率下调所带来的正的替代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负的收入效应所抵消, 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在图中反映为当利率下降时, 替代效应明显, 时期1的消费从C11增加到C13, 但由于禀赋点约束的存在, 收入效应同样明显, 在相当大程度上抵消了替代效应, 最终利率下调的政策效应表现为:利率政策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C11C13 + ( - C12C13) = C11C12其中C12即为禀赋点所在, 单一利率政策对于M3、M4 群体的效应有限性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当期收入Y 0, Y0 的消费群体, 他们的基本生活消费行为AB, 称为政府保障消费曲线, 利率政策对他们没有影响, 因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而对于M5 群体, 他们并不需要追求信贷消费, 更多地追求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和观念, 同时他们所占的比重极低, 所代表的消费观也不会成为主流, 利率政策对该群体影响不大, 因此也不列入讨论。四、结论(还得加点东西)从理论上讲利率下降对居民跨期消费选择影响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由于这两种效应对居民当期消费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因而总效应要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强弱。对于我国中低收入居民(M1、M2)来说,受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利率下降对其跨期消费选择的收入效应特别明显,替代效应则趋于零,因而降息政策反而会减少他们的当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