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_第1页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_第2页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_第3页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_第4页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9高二上宝坻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_,知来者之可追。 (2) _,鸟倦飞而知还。 (3) 木欣欣以向荣,_。 (4)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青雀黄龙之舳。 (5) _,彩彻区明,_,秋水共长天一色。 (6)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烟光凝而暮山紫。 (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形影相吊。 (8) _,愿乞终养。 二、 综合题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7高一上河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忽然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_,“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永 , 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艺术享受。碧山,座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徽州府志记载 , 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秀色宜人。(虽然即使)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色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会领略)它的浓春逸趣。问余何意栖碧山 , 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人眼中的碧山,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_。寥寥数语 , 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的万千感慨。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1) 文中划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隽永落彩虹B . 心扉寥寥数语C . 座落栖碧山D . 记载愤世嫉俗(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油然虽然领略B . 油然即使领会C . 忽然虽然领略D . 忽然即使领会(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B . 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C . 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D . 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3. (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千米,南距东观镇仅2千米。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 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是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1) 如果说第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划线句则运用_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_。 (2) 第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 文章第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4)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名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不要用原文语句) 4. (12分) (2019高三上茂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后,不仅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只不过,这个变化是渐进的、漫长的,而且是一个很不平衡的复杂过程。远不像今人常常下意识地认为的那样,可以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不独过去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如此,整个世界的历史,包括当下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的现状,其实也是如此。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试做解读。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观点,黑格尔指出:同样是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人。“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它才是自为的人”。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所是的那个东西”。否则,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为自我而存在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无法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对马克思认识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凡读过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必须要从“自在”进到“自为”的成长过程的论述的读者,很容易看出马克思就是借助于黑格尔的这一对人的认识的解读,把它延用到了自已对阶级成长的问题的判断上去了。同样地,我们应该也可以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一个民族从古代向现代,特别是一个落后民族中的普罗大众成长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体国民的演进过程。用最直白的话来讲,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充其量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一个自在的民族才可能在与他者的相互碰撞及交往中逐渐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确立自己的民族地位、国家属性及其国际社会政治的平等参与意识。不难想象,这样一种转变不仅是长期的,还必须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因而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是严重不平衡的和不一致的。中国在外国人治理的租界城市诞生出诸如上海之类的个别现代都市,形成了一些读洋书、识洋字的现代知识人,出现了一批略识金融、市场和管理的现代工商业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绝大多数人也因此都同步在“现代化”了,即使在各大中城市里,许多人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依旧离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公共社会的秩序、规则和观念甚远,又何况是生活在牛耕人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几亿旧式农民呢?他们多数大字不识几个,村里既没有广播电视,也看不到报纸杂志,不少人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对村庄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处在这样一种境况下,他们又如何能够受到现代社会理性的教养,变成今人所希望的有血性和有觉悟的民族的国民之一分子呢?由上述可知,生活在当下,了解一点中国近代社会的曲折进化过程,颇有必要。作为一个两千年来一直在传统社会轨道上缓慢爬行的农业国,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外部环境,亦即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惟受此影响,中国社会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以致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几乎不可避免。时至今日,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观念上之差距,仍会有天壤之别。摘编自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以后,世界和中国都在变。但是,中国的变化却是渐进的、漫长的,与其他世界各国不同。B .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只要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就能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C . 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至多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自为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才可能形成。D . 近代中国社会之所以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原因是人们在行为、观念及生活、交往方式上益现悬隔、碰撞,发展程度参差不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 .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与黑格尔的人须经过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过程的说法是一致的。C . 文章列举上海之类的个别现代都市和一些现代知识人、工商业主,是为了论证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不一致。D . 文章末段提出了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须要从“自在”进到“自为”,这一观点来源于黑格尔。B . 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帮着日本人残害自己同胞的国人,只是一个“自在”的人,还不是一个“自为”的人。C . 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华民族就会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D . 今天,人们(中国人)在思想上、观念上之所以仍会有天壤之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5. (8分) (2018石嘴山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敞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B . 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末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C . 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D . “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E . 这首诗语言显豁,诗人对自己进行一连串的自责自怪,把自己说得一无可取,说明这次应试失利后他能严格解剖自己。(2) 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在全诗中的作用。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6. (15分) (2019高二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广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九年,第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侂胄方议用兵,绍节至庐州,乃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计。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谮于侂胄,谓绍节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爽代绍节,召还,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吴曦据蜀反,趣绍节赴阙,任以西讨之事。绍节至,谓大臣曰:“今进攻,则瞿唐一关,彼必固守;若驻军荆南,徒损威望。闻随军转运安丙者素怀忠义,若授以密旨,必能讨贼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权兵部尚书,未几,除华文阁学士、知江陵府。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远近苦之。绍节召置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升吏部尚书,寻除端明殿学士。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绍节曰:“方诛曦初,安丙一摇足,全蜀非国家有,顾不以此时为利,今乃有他耶?绍节愿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讣闻,上嗟悼,为改日朝享。进资政殿学士致仕,又赠七官为少师,非常典也。谥曰忠惠。(节选自宋史宇文绍节传)【注释】圉:读“y”,养马的地方。摇足:动脚。(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师瑷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宦仕州县B . 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宦仕州县C . 父师瑷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D . 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进士,指考中进士。“进士”是科举时代对殿试考取之人的称谓。B .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C . 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D . 赠,文中指追赠,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此处指授予官职。(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宇文绍节敢于直言,反对随意用兵。任庐州知州时,和准备用兵的韩侂胄意见相左,致力于防御,为此受到韩侂胄的指责,但他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己见。B . 宇文绍节善于知人,竭力举荐安丙。他向用事者举荐安丙,认为安丙必能平定吴曦叛乱,安丙果然不负众望;后又举荐安丙宣抚四川,并担保其不会谋反。C . 宇文绍节处事果断,大胆为民除害。他先是把肆意杀戮、抢劫的高悦召置帐前,后又接受人们的控告,杖杀放纵部下为盗的高悦,此举深受军民热烈欢迎。D . 宇文绍节深受器重,死后备极哀荣。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曾任宝谟阁待制、庐州知州、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官职;死时皇上为之改变朝会宴享的日期,并予赠谥。(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7. (18分) (2019高三上建平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_,厚恤其家。(选自陈鳣续唐书)(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节度使刘金得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