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1页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2页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3页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4页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邢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新节目形态的未来前景,与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市场价值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评判一种节目形态是否具有技术价值,要看其能否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在于不是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且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这种让个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 )。在社会价值层面,当下的观察类真人秀大多把创作_锁定普通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部的话题如婚恋问题,亲子关系等,往往是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投影。很多年轻人通过个体努力,在家庭之外实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给自足。与此同时,包容的社会观念和逐渐完善的保障体系,为年青一代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的生活_。观察类真人秀经由相关话题的讨论,在_中为消解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摩擦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_构建新的文化思维。(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B . 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C .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D .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且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2)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做法使节目更富建设性,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B . 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的做法,使节目更富建设性C . 这种做法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使节目更富建设性D . 使节目更富建设性的做法,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3)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视野模式潜移默化从而B . 视野格式潜移默化进而C . 视线格式耳濡目染从而D . 视线模式耳濡目染进而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二上舒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1) 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学是外国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B . 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C . 汉学研究不但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D .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B . 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C . 汉学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D . 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者应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B . 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只要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C . 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D . 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3. (9分) (2017榆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1月18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0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不可能!”(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5年2月2日)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3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东部地区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为905%,与2010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为71%,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4%,比2010年上升0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省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上海、北京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两市的全国流入人口数量上升,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013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2011年的331岁提高了06岁。流动人口6一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 %,比2011年上升52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高。2012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5岁,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13岁和16岁,其中农村户籍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 17岁,平均初育年龄提高14岁。2012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入地的比例为57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分别比2011年上升5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福建卫生报2014年11月20日01版)材料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漩涡里。(摘自201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材料四: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一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这劳动价值的升高。(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2013年9月10日)(1) 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B . 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总共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45亿,而材料二还将2014年的情况与2010年做了对比。C . 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D . 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E . 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最主要原因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他们的逃离主要也是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澎湃新闻网记者与福建卫生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3) 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4. (12分) (2018高一下宁夏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秋天的怀念林中洋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B . 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C . 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D . 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2) 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3)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8高二上金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二)媭砧课诵图序王拯(清)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母刘愍臣孤弱愍:怜悯B . 以不得遂其志遂:实现C . 念自七岁时念:思念D . 庶免其堕弃之日深庶:期望(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 . 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是社稷之臣也C . 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 . 庶免其堕弃之日深春与秋其代序(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一既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景况,又表达了对朝廷多次征召的感激之情,点明矛盾所在,突出了进退维谷的狼狈。B . 王拯在京城做官,有感于自己学业日益荒怠,又想起童年的受教生活,便请人绘了媭砧课诵图,并写下此文作为鞭策。C . 选文二运用顺叙,依次写出作者从七岁到三十岁与姐姐相处的点滴往事,表现出作者对姐姐深切的追忆与真挚的感念。D . 陈情表叙祖孙之情,媭砧课诵图写姊弟情深,前者多用整句,朗朗上口;后者多用白描,语言平实动人。(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7高一上河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梦回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注】梦回:梦醒。林景熙,好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1)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 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9高三上三明月考) 默写 (1) 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 (2) 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 (3)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 (4)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_,_,_。 (5) 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 (6) 王安石的飞来峰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_,_。 (7) 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高贵人品的诗句是_;,_。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8. (5分) 观察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内容,50字左右。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