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药效学 药动学.ppt_第1页
药理学——药效学 药动学.ppt_第2页
药理学——药效学 药动学.ppt_第3页
药理学——药效学 药动学.ppt_第4页
药理学——药效学 药动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药效动力学,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个.几个基本概念1 .药物作用:药物与生物高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2 .药效:由药物作用引起的生物反应例:肾上腺素3 .兴奋:提高组织、器官本来的功能(肾上腺素)4.抑制:降低组织、器官本来的功能二.药物作用的方式1 .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范围)局部作用:吸收血液前在药物部位产生的作用全身作用: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于生物相关部位的作用2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原发作用间接作用:二次作用,直接作用产生的药物作用,二次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作用选择性药物进入机体后对某些组织、器官有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弱,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的差异,即药物作用选择性、强担心苷、芦丁、 1治疗作用:能达到预防符合药品使用目的的病的作用原因治疗:治本:消除原因因素(抗菌药)对症疗法:治疗标:改善病症状(发热的治疗)2.副作用:不符合药的目的,导致患者痛苦的反应副作用:与治疗量无关的反应毒性反应:药量多或者药的时间过长(三件),三剂作用的双重性后遗效果:止药后,血药浓度低于阈值时残留的药理效果止药反应:突然止药的病情变得激烈,反跳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接触过敏原) 特异性反应:特异性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三次反应:畸形、癌症、突变二次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副作用、三药物作用的双重用量和效果(量的效果关系)1.量的反应:药理效果和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以用数字和量的等级来表示:血压, 血糖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第二节药物的量的效果关系,治疗量, 2 .质性反应:药理效果有无,用阴性和阳性表示:死亡等半数有效量ED50:A量反应,最大效果的一半用量b质反应半数阳性反应时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 :质反应,半数死亡时剂量治疗指数(TI)=LD50/ED50安全范围=ED95和LD5间距离性能:最大效果力强度:性质相同的药物间的作用比较,四量效果关系,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物作用机制分类(1)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1 .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发挥作用:吸附、络合作用、酸碱中和、渗透压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1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的抗代谢和代谢促进药2 .影响生理物质的输送:干扰离子激素等的输送3 .对酶的影响:酶促进或酶抑制剂4 .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5 .免疫机制:免疫增强或抑制药, 2 .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1 .受体概念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存在的高分子物质特异性与药物或体内生物物质的暂时结合识别、信息传递、生物效果的发生配体和药物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内源性和外源性)受体上的特定部位,即配体结合部位。 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果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a .兴奋药: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 与受体结合,使受体兴奋产生效果。b .部分兴奋药:强亲和力,内在活性低,微弱效果药c .拮抗药:阻断剂,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无效压力,药物作用机制,2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的反应, 3 .受体特性饱和性:数量有限特异性:有选择性可逆性:可置换高灵敏度:低浓度高效多样性药物的作用机制,4 .受体调节定义:受体在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在各种生理、病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下,其数量, 亲和力和效力变化上升调节和下降调节激动剂下降调节,拮抗剂上升调节,药物的作用机制,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 .药物跨膜移动方式,被动输送,主动输送,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1 .被动输送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输送简单扩散, 许多药物运输方式分子量小(200以下),脂溶性大,极性小(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通过,离子型难以通过。 易化扩散,药物依赖细胞膜上的载体传输具有竞争性和特异性过滤,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100 )的水溶性药物通过膜孔,一、药物跨膜传输,一、药物跨膜传输,44、44、45、653、653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一、吸收1 .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2 .影响吸收的要素药物要素:理化性质、药物形态、给药路径生物要素: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3 .各给药路径对吸收的影响胃肠给药a被动扩散而从胃肠粘膜吸收的小肠脂溶性大,易吸收非解离型,在药物体内过程中,通过c第一关效口服药物吸收后门脉进入肝,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进入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药效降低。 活性药物多,活性药物极少数,门静脉、酶、活性或低活性物、活性药物、活性降低、活性、药物体内过程、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和皮肤内注射等不被破坏,效果快吸入给药、气溶胶、粉雾剂等被肺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贴剂、膏剂等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药物的体内过程,2 .药物分布药物从血液循环系统到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过程。 影响有:1.药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1 .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饱和性、竞争性可逆性、药物、血浆蛋白质、结合物、药物体内过程;2 .局部器官血流量、血流量大的器官先分布;3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甲状腺; 钙骨架4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在血管壁5 .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胎盘屏障、血液脑屏障、药物体内过程、三.生物转化1 .药物在药物代谢酶的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变化2 .方式氧化、还原, 水解结合反应第一相反应第二相反应3 .药物代谢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肝药酶在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特异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容易受到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特异性酶:特定的基。 例如胆碱酯酶4酶的诱导和抑制(重点),药物体内过程,4 .排泄1 .药物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2 .肾主要排泄器官肾小球的过滤肾小球的分泌肾小球的重吸收,肠道、酶、门静脉、药物的体内过程,3 .胆汁排泄:肝脏循环、药物、惰性结合物、胆囊、生物转换、肝脏、4 .其他途径、胆道、小肠、原型药物、肠道吸收、肠道、酶、门静脉、药物的体内过程时效曲线1 . 时效曲线可以画出药物剂量或血中浓度为纵坐标,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血中浓度的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画出曲线,第二节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的药物峰值时间、药物峰值浓度的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2)时量曲线的意义1、曲线时间量曲线的时间段潜伏期、有效期间、到达峰值时间、残留期间3、曲线下的面积(3)连续多次给药的血中浓度的动态变化1、稳定浓度与给药总量成比例2、稳定浓度的变动幅度与每次给药量成比例3、达到稳定浓度的时间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应用1 .外观分布容积, 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意义(1)Vd反映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分布容积大的药物组织分布宽,相反组织分布少。 (2)推测药物的分布范围。 (3)推测药物剂量2 .半衰期(t1/2 )将血浆药物浓度减半所需要的时间。 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3 .时量曲线下面积(AUC )反映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4 .生物利用度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a,体循环药量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