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传热_第1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传热_第2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传热_第3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传热_第4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传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06.2020,.,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系统,15.06.2020,.,第三章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传热,第一节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特点第二节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煤颗粒的燃烧过程第三节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区域与燃烧份额第四节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因素第五节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传热分析第六节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传热研究与计算,15.06.2020,.,第一节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特点,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主要特征1.燃烧过程=鼓泡流化床(湍流、快速)+气力输送2.燃烧颗粒不断送回床层循环燃烧3.物料和燃料粒径d鼓泡床,15.06.2020,.,二、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特点,1.鼓泡流化床燃烧特点(1)低温:850950低于DT约100200避免结渣和破坏燃烧条件强化燃烧:qV、qA高(2)炉内温差较大(沿炉膛高度方向)密相区:煤粒多,燃烧放热大,为防止料层温度过高而结焦,需敷设埋管吸热稀相区:物料浓度低,15.06.2020,.,二、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特点,1.鼓泡流化床燃烧特点(3)燃料适应性强密相区积累的大量灼热物料利于燃料的迅速着火和稳定燃烧(4)燃烧效率较低宽筛分燃料中,大颗粒炉内停留时间长,小颗粒燃料停留时间短,被烟气带出燃烧室,造成飞灰中可燃物含量增大,15.06.2020,.,二、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特点,2.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特点(1)燃烧效率比较高气固相间密切接触发生流态化燃烧反应,且有大量颗粒返混绝大部分高温颗粒送回炉内再次参与燃烧,燃料颗粒在炉内的燃烧时间R燃烧效率大量未燃尽颗粒的循环燃烧提高了燃料颗粒的燃尽度锅炉设计和运行调整合理,15.06.2020,.,二、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的特点,2.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特点(2)燃料适应性极好“蓄热池”有足够热量加热新燃料而不致引起炉内温度大的变化新燃料炉内停留时间远大于其燃尽所需时间(3)煤的清洁燃烧(循环流化床最主要特点)脱硫炉内加入石灰石粉或其他脱硫剂脱硝炉膛下部采用欠氧燃烧和二次风分段给入燃烧份额分配更合理,炉内温度场更均匀,15.06.2020,.,第二节煤颗粒的燃烧过程,一、循环流化床中煤的燃烧过程(一定宽度筛分固体燃料燃烧复杂)(1)涉及到气固两相流体的流动、热量和质量的传递、化学反应以及若干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2)众多影响因素燃料本身特性:挥发份含量、反应活性、颗粒粒径分布流化状态、氧气扩散条件、温度(3)气固两相流中燃料颗粒的燃烧燃料颗粒与颗粒、燃料颗粒与床料颗粒形成的“群体”燃烧,与流动特性密切相关(4)煤颗粒燃烧过程(定性)颗粒被加热和干燥挥发份的析出和燃烧煤颗粒膨胀和破裂(一级破碎)焦炭燃烧和再次破裂(二级破碎),15.06.2020,.,二、煤颗粒的加热和干燥,1.新鲜给煤进入床内,立即被大量灼热物料包围并被迅速加热到接近床温受到加热、蒸发水分并被烘干2.dp加热速率下加热时间,15.06.2020,.,三、挥发份的析出和燃烧,1.V析出过程煤颗粒因受高温物料加热分解并产生大量气态可燃物质2.V析出阶段第一稳定析出阶段:500600第二稳定析出阶段:80010003.影响V含量和组成成分的因素煤种、dp分布、加热速率、初始T、最终T及其下的停留t、析出时的P4.影响V析出时间的因素煤质、颗粒尺寸、床温、煤颗粒加热时间,15.06.2020,.,三、挥发份的析出和燃烧,5.V析出后达到着火温度即燃烧细煤颗粒:析出极快,迅速将细煤颗粒包围燃烧,产生扩散火焰,燃烧所需时间很短大颗粒:析出慢,炉内掺混过程慢影响因素:物料分布和流动6.V析出与燃烧过程(110s)在氧和未燃挥发分边界上进行,由界面处挥发分和氧的扩散控制煤颗粒扩散火焰位置取决于氧的扩散速率和挥发分析出速率7.V析出、燃烧对煤颗粒着火性能的改善煤颗粒受热挥发分析出、燃烧又加热煤颗粒颗粒温度迅速升高利于着火改变煤颗粒空隙结构,改善焦炭的燃烧反应,15.06.2020,.,四、焦炭的着火与燃尽,1.定义挥发分析出后剩下的固体物质2.燃烧过程(比较复杂)O2到达颗粒表面在焦炭(多孔颗粒,总面积大)表面与C发生氧化反应CO2和CO3.焦炭燃烧工况(1)动力控制燃烧a.受化学反应速率控制(O2扩散速率)b.发生在启动过程(T低,化学反应速率也低)及细颗粒燃烧(扩散阻力很小)(2)扩散控制燃烧a.受扩散速率控制(化学反应速率)b.常见于大颗粒焦炭和高温(3)动力扩散控制燃烧(过渡控制燃烧)a.化学反应速率=扩散速率b.常见于鼓泡和中等dp焦炭、细颗粒(4)循环流化床内焦炭燃烧过程焦炭颗粒缩小气固传输速度增加扩散控制动力控制动力控制,15.06.2020,.,炭颗粒周围发生的一系列反应方程式,15.06.2020,.,五、煤颗粒的膨胀、破裂和磨损,1.定义(1)膨胀、破裂热爆性强的煤种,在炉内被加热干燥、析出V的同时会发生,甚至会再次爆裂(2)磨损煤颗粒在运动中颗粒间存在相互碰撞摩擦等机械作用,从较大颗粒表面撕裂和磨损下来许多微小颗粒(3)一级破碎煤颗粒中析出的V在颗粒内部产生高压而使颗粒产生破裂(4)二级破碎(只在V析出后)焦炭处于动力控制燃烧或动力扩散燃烧工况,焦炭内部小孔增加,连接力消弱,若气动力大于连接力,焦炭会破裂产生碎片颗粒(5)渗透破裂煤颗粒处于动力控制燃烧工况,整个焦炭均匀燃烧,所有内部化学键急剧瓦解断裂,同时产生破裂,15.06.2020,.,15.06.2020,.,15.06.2020,.,五、煤颗粒的膨胀、破裂和磨损,2.煤破裂对锅炉性能的影响(1)偏离设计工况,影响锅炉运行煤dp分布显著改变物料扬析夹带、传热、密相区和稀相区燃烧份额(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磨损产生的细小颗粒不易从烟气中分离(3)利于煤颗粒燃烧燃尽,提高锅炉效率焦炭颗粒表面“灰壳”去除(磨损作用)(4)有燃烧的磨损(燃烧辅助磨损)3.影响因素(1)磨损:颗粒表面结构特性、机械强度及外部操作条件(2)破裂a.挤压力(高温颗粒群)b.热应力(大颗粒内部T分布不均)c.压力波动(气泡和颗粒团上升),15.06.2020,.,第三节燃烧区域与燃烧份额,15.06.2020,.,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区域,1.炉膛下部密相区(二次风口以下)特点充满灼热物料的大“蓄热池”,稳定的着火源,还原性气氛燃烧过程一次风将新给入燃料和未燃尽焦炭流化燃料V析出,煤颗粒部分燃烧运行操作负荷一次风/二次风输送较多高温物料到炉膛上部区域燃烧,参与热、质交换低负荷停二次风,15.06.2020,.,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区域,2.炉膛上部稀相区(二次风口以上)FC和部分V富氧状态燃烧燃烧反应主要发生区域返混等现象延长了焦炭颗粒在炉内的停留t,利于燃尽燃烧区域很大,15.06.2020,.,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区域,3.高温循环灰分离器区未燃尽颗粒,停留时间短且O2浓度低,燃烧份额小部分CO和挥发份燃烧,燃烧份额有所增加,15.06.2020,.,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区域,4.不同焦炭颗粒的主要燃烧区域50m1mm密相区;稀相区;夹带送回粗颗粒停留t长,燃尽度高,炉渣(C低)排出,15.06.2020,.,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份额,1.循环流化床燃烧份额的概念(1)定义炉内每一燃烧区域中燃料燃烧量/燃料总燃烧量(2)表示方法(反映了能量平衡)燃料在各燃烧区域内所释放的热量/燃料总发热量(3)燃烧份额分布求取方法国外计算国内经验(4)密相区燃烧份额(影响料层温控、炉内传热、连续安全运行炉内高温结渣)+稀相区燃烧份额=1,15.06.2020,.,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份额,2.燃烧份额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1)煤种V含量高,炉膛上部释热多;否则在炉膛下部(2)dp和燃料筛分相同u0下,小dp在密相区燃烧份额小(扬析到稀相区)(3)u0u0同样dp的煤颗粒在密相区燃烧份额(4)Gh(影响炉内热量分配)R循环细颗粒传热量和从密相区带走的热量,利于热量平衡;细颗粒循环再燃机会,燃烧效率,15.06.2020,.,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份额,2.燃烧份额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5)过量空气系数O2浓度床内含C量扬析到上部的C燃烧量增加不明显,甚至下降(6)床温T焦炭反应速率、气体扩散速度密相区燃烧份额稍有上升TV释放速率、FC燃烧速率密相区上部燃烧份额明显整体燃烧量(7)一、二次风配比气泡相、乳化相传质阻力限制密相区燃烧份额水平管;管束单管(2)肋片(侧向肋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