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知识 与 32个文言常用虚词详解 合集 32个文言常用虚词详解 一、安 1、怎么,哪里。例: 尔安敢轻吾射 ! 又安敢毒邪 ? 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 2、安全,安定。例: 谢庄遂安。 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 “养 ”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 5、哪里,什么。例: 君谓计将安出 ? 沛公安在 ? 6、安抚。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例: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 思 ) 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 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 二、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 “然而 ”、 “可是 ”、 “却 ”。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 ”、 “地 ”等,或不译。例: 朝而往,暮而归。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 “如果 ”、 “假使 ”。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 于 “而且 ”、 “又 ”、 “和 ”或不译。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 “而且 ”、 “并且 ”、 “就 ”或不译。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灭滑而还。 6、通 “如 ”: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 “尔 ”,你,你的。例: 而翁归。 若欲死而父。 而母立于兹。 而已 罢了。例: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如是而已。 而后 才,方才。例: 三月而后成。 臣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而况 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三、尔 1、同 “耳 ”,罢了。例: 无他,但手熟尔。 非死则徒尔。 以头抢地尔。 2、你的,你们的。例: 尔安敢轻吾射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 3、那。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从那时以来 ) 4、作助词。例: 始尔未为久 呼尔而与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 5、如此,这样。例: 君尔妾亦然。 作计乃尔立。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四、夫 1、丈夫。例: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2、成年男子。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例: 夫战,勇气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4、这,那。例: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嗟夫 !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 人,则足以拒秦。 夫子 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夫子积学,当 “目知其所亡 ”以就懿德。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 愿夫子辅吾志。 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 ? 同 “子 ”,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夫子:这里指挑夫 ) 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例:夫子哂之。 (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 夫婿 丈夫。例: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谢家辞夫婿。 夫人 官员之妻。例: 公夫人甚爱女。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 语。 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 五、盖 1、遮日挡雨的用具。例: 日初出大如车盖, 今已亭亭如盖矣。 2、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 盖音谬也。 (盖:这里含 “大概是由于 ”的意思 ) 盖借寨墙为蔽也。 盖以此得名也。 3、遮盖,掩盖。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枝枝相覆盖。 4、大概,大约。例: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 盖五六百人也。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5、发语词。例: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 于义而死焉者也。 6、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 7、通 “盍 ”, 何。例:技盖至此乎 ?(盖:这里可译作 “怎么 ”) 8、通 “盍 ”,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 (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 ) 六、故 1、原因,缘故。例: 既克,公问其故。 何故而至此 ? 2、本来,原来。例: 两狼并驱如故。 宋将军故自负。 此物故非西产。 3、旧的。例: 温故而知新。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这里指旧交情 ) 暮去朝去颜色故。 (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 ) 故国神游。 (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 ) 故垒西边。 (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 ) 4、特意。例: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今公子故过之。 5、所以,因此。例: 故尝与过宋将军。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治国无法则乱。 故木受绳则直。 6、故意。例: 广故数言欲亡。 则再拜,故迟不起。 7、仍然。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8、事。例:乡园多故。 (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 故乡 家乡。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 老朋友。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指前夫 。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 先例,前例。例: 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 因此,所以。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七、何 1、什么。例: 子何而往 ?(何:凭什么。 )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例: 如太行、王屋何 ? 其如土石何 ? 3、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 ? 4、多么。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 5、为什么。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 哉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6、怎么。例: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7、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 “呵 ”,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盘问他是谁 ) 何如 怎么样,怎样。例: 吾欲之南海,何如 ? 今日之事何如 ? 何消 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 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 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什么是。例:何为 “护官符 ”? 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 作什么。例:客何为 者 ? 何意 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 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何由 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 ?由于疾病。 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 何乃 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 何得 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 何加 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何其 多么。例:何其衰也 ! 八、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 “吗 ”、 “呢 ”。例: 若毒之乎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 ”、 “呢 ”。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 “地 ”。例: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 “吧 ”。例: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5、同 “于 ”。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吾尝疑乎是。 (乎:对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 “啊 ”、 “呀 ”。例: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 “吗 ”, “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九、或 1、有的人,有人。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2、有时。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有的 ,有的 。例: 或得日或否。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或许,也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5、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例: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莫之或止:即 “莫或止之 ”,没有什么人制止它 ) 6、相当于现代汉语 “或者 ”,表示选择。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 7、如果。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十、即 1、立即。例: 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 即从巴峡穿巫峡 2、就是。例: 几自疑身外即战场。 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 3、靠近,接近。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4、则,就。例: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义耳。 欲勿予,即患 秦兵之来。 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 5、当,当下。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即:当天 ) 即夕行步如平常。 (即夕:当晚 ) 6、即使。例: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7、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8、就 来看。例:即其新不究其旧。 即便 随即,马上。例: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 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 帝王或诸侯登位。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十一、既 1、已经 以后。例: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既克,公问其故。 东曦既驾。 (既驾:已经升起 ) 2、与 “又 ”、 “亦 ”、 “且 ”、 “比 ”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例: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三军既惑且疑。 3、既然。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既:这里有 “既然是 ”的意思 ) 既而 不久。例: 既而儿醒,大啼。 既而敌行益迩。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既已 已经。例: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既已,无可奈何。 (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 十二、莫 1、不。例: 莫我肯顾。 侧目莫敢过其门 。 菲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宋莫能守。 2、没有什么。例: 莫不中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3、没有谁。例: 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 时入莫之许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不要。例: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5、同 “暮 ”。例:至莫夜朋明。 (莫夜:晚上 ) 莫大 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例: 他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十三、乃 1、于是,就。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乃入见。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曰: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乃罢会。 良乃入,具告沛公。 2、才,这才。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却。例: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4、是,就是,原来是。例: 视之,乃庞德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竟然。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他的。例:是于视乃妇也。 7、乃至,甚至。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一说竟然。 ) 8、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 ;乃摘而藏之,以备经年裹物之用。 9、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十四、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 “他、她、它 (们 )的 ”。例: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 ) 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2、其中,其中的。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活 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 “我 (的 )”、 “自己 (的 )”。例: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亦各言其志也 !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 “他、她、它 (们 )”。例: 望请其指教。 (其:她们 ) 成以其小,劣之。 (其:它 )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其:他们 )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难道 ”、 “怎么 ”。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其孰能讥之乎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 “那 ”之类的词。例: 未必有其实。 (其:那样 ) 怀其璧。(其:那块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本义项指后一个 “其 ”:那个 ) 7、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是 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8、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 “这 ”之类的词。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这种 ) 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 ) 9、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 “可 ”、 “还是 ”。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可要 )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 ) 攻之不克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还是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 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 “恐怕 ”、 “或许 ”、“不概 ”、 “可能 ”。例: 则齐国其庶几乎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 ”。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其若是,孰能御之 ? 十五、且 1、暂且,姑且。例: 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 存者且偷生。 这个,你且收着。 别君去兮何时还 ?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 家去。 2、将,将要。例: 若属皆且为所虏。 年且九十。 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例: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余悲之,且曰。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 ) 4、况且,再说。例: 且焉置土石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且秦强而赵弱。 且相如素贱人。 5、尚且,还。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例: 三军既惑且疑。 河水清且涟漪。 示赵弱且怯也。 磐石方且厚。 7、同 “夫 ”,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8、连接 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例: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10、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 即 “且慢 ”,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 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瑜又曰: “子翼,且住 !教你看曹贼之首 !” 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如 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十六、然 1、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样子 ”。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康肃忿然曰。 杂然相许。 2、然而,但是。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是的,对的。例: 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然之:以之为然 )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4、如此,这样。例: 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5、用在句末, “像 一样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 相当于现代汉语 “然后 ”, “然后才 ”,表示承接。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权,然后知轻 重,度,然后知长短。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 “既然这样,那么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 )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例: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然而隐忍以行。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十七、若 1、如果,假如。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像,好像。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貌若甚戚者。 仿佛若有光。 呆若木鸡。 3、你 (的 ),你们 (的 )。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 ) 若毒之乎 ? 更若役,复若赋。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若翁廉。 4、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 如此,这样。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若夫 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 “要说那 ”、 “像那 ”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 心中有 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 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 若干 约计之词,相当于 “几许 ”、 “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十八、虽 1、即使,纵然。例: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2、虽然。例: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十九、所 1、处所,地方。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此何所也 ? 2、用在动词或者 “介词 +动词 ”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 “的人 ”等。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 ”“是用来 的 ”等。例: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 (缘故 )”。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谓 所说的。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所在之处,处所。例: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二十、为 1、成为,变成。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例: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故为之说。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作为,当作。例: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何以为计 ? 霓为衣兮风为马。 4、是。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项燕为楚 将。 5、以为,认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 ! 6、被。例: 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天下笑者。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 何辞为 ?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9、有。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 ”。 10、将来,将。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1、治理。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14、给,替。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君为我呼入。 臣请为王言乐。 15、对,向。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为之奈何 ? 16、因为。例: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同 “于 ”,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 谈交易。例:一人去为市, (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 为人 做人处世的态度。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二十一、惟 1、只、只是。例: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 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2、作句首语气助词。例: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一说正因为 ) 二十二、焉 1、相当于 “于之 ”、 “于此 ”、 “于彼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 ) 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焉:从别人那里 ) 永之人争奔走焉。 然力足以至焉。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焉:对此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从这里 )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焉:在这件事情上 ) 吾闻庖丁之 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 2、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 ?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 “然 ”、 “的样子 ”。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相当于 “之 ”。例: 谨食之,时而献焉。 (焉:它,指蛇 )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 犹且从师而问焉。 (焉:他们,指五人 )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焉:他们,指五人 )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十三、也 1、同现代汉语 “也 ”。例: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曹公,豺虎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余闻之也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 ”也 ? 缚者曷为者也 ?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苟政猛于虎也 ! 鸣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也哉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岂独伶人也哉 ! 也者 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芙蕖也 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也与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 也么哥 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 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二十四、以 1、因为,由于: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而。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 人风者得焉。 3、把,拿,用。例: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 ”后省略介词宾语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屠惧,投以骨。 何以为计 ? 4、以为,认为。例: 皆以美于徐公。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凭,靠。例: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按照,依照。例: 策之不以其道。 今以实校之。 余船以次俱进。 7、根据。例: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 贵以近知远。 8、通 “已 ”,已经。例: 固以怪之矣。 日以尽矣。 9、作 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 10、在。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做 ) 要以不能免。 (以:是 ) 13、通 “已 ”,止。例:无以,则王乎 ? 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以为 、把 当作或作为。例: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相传以为雁荡。 、认为。例: 以为 “非我莫能为 ”也。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人人自以为必死。 、把 制成。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铸以为金人十二。 二十五、矣 1、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 “了 ”。例: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计决矣。 2、用于感叹句末。例: 甚至,汝之不惠。 吾村亡无日矣 ! 3、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 “了 ”、 “呢 ”。 4、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 “吧 ”。例: 公子勉之矣 ! 盖亦反其本矣。 矣哉 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 “了啊 ”。例:嘻,技亦灵怪矣哉 ! 二十六、已 1、停止。例: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已经。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今南方已定。 3、语气词,同 “矣 ”。例: 诸君无意则已。 (则已:就罢了 ) 滋可痛已。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4、同 “以 ”。例:已后典籍皆以板本。 5、治愈。例:可以已大风,挛、痿、疠。 6、太。例: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7、完成。例:距,又三月而后已。 8、已而,然后。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 9、却。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例: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已矣 完了。例: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老夫已矣。 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已而 不久以后 ;过些时候。例: 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相如出。 二十七、因 1、于是,就。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因取刃杀之。 因屏人曰。 因拔刀斫前奏案。 2、依照,根据。例: 罔不因势象形。 (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 ) 变法者因时而化。 (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 3、依靠,凭借。例: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河为池。 4、趁着,趁此。例: 不如因而厚遇之。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例: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7、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8、沿袭。例:因遗策。 9、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十八、于 1、对,对于。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在。例: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乃设九宾礼于庭。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燕王欲结于君。 4、到。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 方面。例: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本义项是指后一个 “于 ”) 8、被。例: 君幸于赵王。 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 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前一个 “于 ”) 10、向。例: 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后一个 “于 ”)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与现代汉语 “于是 ”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 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 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 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二十九、哉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 ”、 “呢 ”。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 2、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 “啊 ”、 “呀 ”。例: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 “呢 ”、 “啊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表示祈使,相当于 “吧 ”、 “啊 ”。例:幸宁心哉 ! 三十、则 1、却,可是。例: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那么,就。例: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 “就 ”。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就是。例: 则者岳阳楼 之大观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 “辄 ”,总是,常常。例:居则曰: “不吾知也 !” 9、原来已经。例: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则是 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 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三十一、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 “的 ”或 “的人 (东西、事情、地方 )。 ”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 客何 为者 ?(者:指人 )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者:指事 )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者:指物,药 ) 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与 “若 ”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的样子 ”、 “似的 ”。例: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 ?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 “如果 ”、“的话 ”。例: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放在 “有 ”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 (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 例: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二者:两种心情 )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此数者:这几点。 )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 当于 “的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是 “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是 “人 ”)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近者奉辞伐罪。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十二、之 1、他,她,它 (们 )。例: 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 然之。 (之:它,指上文李的话 ) 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 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 2、的。例: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 去。例: 如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 “之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 “之 ”) 4、这,此。例: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本义项指后一个 “之 ”) 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何陋之有 ? 宋何罪之有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 君将哀而生之乎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云之崔嵬。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知识 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 括古诗 (唐以前的诗歌 )、楚辞、乐府诗。 “歌 ”“歌行 ”“引 ”“曲 ”“呤 ”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 楚辞 汉赋 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 建安诗歌 陶诗等文人五言诗 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 “楚辞体 ”为 “骚体 ”。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 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 (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 “歌 ”“行 ”“引 ”“曲 ”“吟 ”等。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 “歌 ”“行 ”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 “歌曲 ”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 “歌行 ”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 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 我爱洗澡教案小班健康
- 起重机械安全专题培训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鉴别诊断
- 安全法律法规专项培训
- 妇幼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 2025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教职员工食品安全培训
- 预防电信诈骗班会课件
- 预防儿童被侵害课件
- 官员任期、财政资源与数字时代地方政府组织声誉建构
- 单位同意申报证明【模板】
- 无尘室管理规范(ppt)
- 一重集团大连石化装备有限公司大型石化容器制造基地项目简本
- 2021年云南技师学院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双方自愿协议书8篇
- 电气工程CAD教程PPT课件
- 暑假初二升初三数学衔接班精品教材
- 风力发电机组主传动链滚动轴承运行状态评估结果和措施、定期维护项目及要求、基于评估结果备件计划
- 易经全文注音(修订版)
- 库板安装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