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总学时64;理论44;实验20 学分:3.5 _第1页
《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总学时64;理论44;实验20 学分:3.5 _第2页
《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总学时64;理论44;实验20 学分:3.5 _第3页
《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总学时64;理论44;实验20 学分:3.5 _第4页
《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总学时64;理论44;实验20 学分:3.5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总学时64;理论44;实验20学分35适用对象非计算机专业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考核要求参加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C程序设计教程实习指导与模拟试题天津大学出版社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C程序设计教程实习指导与模拟试题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C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其内容以C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基本方法为主,同时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方面的内容,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初步具有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编程训练,使学生理解C语言的基本概念,掌握C语言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进行C程序的开发和设计,并能独立编写小型程序,具体要求掌握如下概念、知识、工具和技能1、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C语言的各种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结构化程序设计语句;函数的概念和用法;编译预处理命令;位运算;文件的操作;算法的基本表示方法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2、基本工具TURBOC语言3、基本技能学习和把握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所学知识和工具开发小型程序。三、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学时1C语言概论23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44顺序程序设计45选择结构程序设计66循环控制67数组68函数69预处理命令210指针611结构体与共同体212位运算213文件2章节C语言学时二级考试练习难点答疑4总计5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内容复杂,某些知识点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形式以面授方式为主。2、应充分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要尽量结合实例,讲清其具体应用和实现的方式与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如条件许可,应利用板书与课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五、教学内容第一章C语言概述1、基本内容C语言出现的历史背景C语言的特点简单的C程序介绍C程序的上机步骤2、教学基本要求熟悉TURBOC20集成环境的使用了解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C程序的基本结构和C程序的运行过程。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C程序的基本结构和C程序的运行过程难点了解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第三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1、基本内容C的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整型数据实型数据字符型数据变量赋初值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算数运算符和算数表达式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逗号运算符和逗号表达式2、教学基本要求熟练掌握C语言中的各种数据类型及变量的定义方法熟练掌握算数、赋值、关系、逻辑、测试数据长度和位运算符的优先级和结合性熟练掌握算数表达式中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换和运算规则熟练掌握赋值表达式、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条件表达式、逗号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和求值规则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练掌握算数、赋值、关系、逻辑、测试数据长度和位运算符的优先级和结合性难点熟练掌握算数表达式中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换和运算规则。第四章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顺序程序设计1、基本内容C语句概述赋值语句数据输入输出的概念及在C语言中的实现字符数据的输入输出格式输入与输出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2、教学基本要求熟练掌握C语言中不同数据类型的输入输出方法熟练掌握C语言的顺序程序设计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练掌握C语言中不同数据类型的输入输出方法难点熟练掌握C语言的顺序程序设计方法。第五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1、基本内容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IF语句SWITCH语句程序举例2、教学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关系、逻辑表达式的用法熟练掌握选择型程序设计语句的用法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表达式;选择型程序设计语句。难点学会用选择结构编制简单的程序第六章循环控制1、基本内容概述GOTO语句以及用GOTO语句构成循环WHILE语句DOWHILE语句FOR语句循环的嵌套几种循环的比较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程序举例2、教学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当型循环(WHILE)、直到型循环(DOWHILE)和步长型循环(FOR)的用法掌握BREAK和CONTINUE语句的运用能熟练使用循环结构编制程序,掌握程序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枚举法和迭代法。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悉循环语句及循环的嵌套难点BREAK和CONTINUE语句的运用;能熟练使用循环结构编制程序第七章数组1、基本内容一维数组的定义和使用二维数组的定义和使用字符数组。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数组的定义,数组元素的引用、赋值、输入和输出方法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掌握与数组有关的插入、删除、排序、查找等常用算法。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多维数组和字符数组的使用难点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第八章函数1、基本内容概述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函数参数和函数的值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嵌套调用函数的递归调用数组作为函数参数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变量的存储类别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理解变量的存储属性,作用范围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调用方法难点掌握递归程序设计的方法第九章预处理命令1、基本内容宏定义“文件包含”处理条件编译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带参数与不带参数宏定义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特点掌握文件包含的使用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带参数与不带参数宏定义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特点难点掌握文件包含的使用方法第十章指针1、基本内容地址和指针的概念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数组与指针字符串与指针指向函数的指针返回指针值的函数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有关指针的数据类型和指针运算的小结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与引用掌握指针与变量,指针与数组,指针与字符串的关系掌握用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方法,有关指针的算法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针的定义、引用;指针与变量、指针与数组、指针与函数的关系。难点熟练掌握用指针访问变量、数组以及处理字符串及函数的方法第十一章结构体与共用体1、基本内容概述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结构体变量的引用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结构体数组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用指针处理链表共用体枚举类型用TYPEDEF定义类型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结构体与共用体类型数据的定义和引用方法会利用结构体与联合进行函数参数的传递掌握用结构体来构造单向链表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结构体与共用体类型数据的定义和引用方法难点掌握用结构体来构造单向链表第十二章位运算1、基本内容位运算符和位运算位运算举例位段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位运算与运算符的定义学会位运算的计算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位运算与运算符的定义难点学会位运算的计算方法第十三章文件1、基本内容文件概述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读写文件的定位出错的检测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文件与文件类型指针的概念,熟练掌握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写等文件的操作函数的使用方法。学会文件的基本操作,包括用字符读写、字符串读写、格式读写和二进制读写方式进行文件操作。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练掌握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写等文件的操作函数的使用方法。难点学会文件的基本操作C语言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属性必修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3学时学分总学时64学时、总学分35学分、实验学时20学时4实验应开学期秋季5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语言的功能和适用领域,具备程序设计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C语言编程方面得到实际训练,掌握C语言的基本知识以及用C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法规定,光靠课堂讲授,既枯燥无味又难以记住,但它们都很重要。通过多次上机,就能自然地、熟练地掌握。通过上机来掌握语法规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熟悉所用的计算机系统的方法,也就是了解和熟悉C语言程序的开发环境。一个程序必须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在才能运行,使用者应该了解为了运行一个C程序,需要哪些必要的外部条件。学会上机调试程序,也就是善于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并且能很快的排除这些错误,使程序能正确运行。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参加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考试。四、实验项目一览表C语言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性质必/选序号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学时验证设计上机演示必选1TURBOC20开发环境了解在该系统上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程序。2掌握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法,能正确使用各种格式转换符熟练掌握IF语句和SWITCH语句。2熟悉程序设计三种结构熟悉用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实现循环的方法。2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赋值和输入输出的方法;3熟悉数组使用方法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24熟悉函数使用方法嵌套调用、递归调用编写参数传递25编译预处理带参数与不带参数宏定义的使用方法26熟悉指针使用方法典型程序的编制实验27结构体和共用体掌握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和使用;28位运算熟悉位运算符号29文件学会使用文件打开、关闭、读、写等文件操作函数;210熟悉二级考试环境综合性题目2五、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谭浩强,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2曲建民,C程序设计教程实习指导与模拟试题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考核要求闭卷笔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梁保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程述汉葛家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内容博大精深。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会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用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求参数的点估计。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为从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使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概率、概率分布、连续性随机变量、数学期望、方差、总体、个体、样本观测值、统计量等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古典概型,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理解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的内容。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的应用以及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及有关概率的计算。掌握参数的点估计,区间估计的方法。熟练掌握对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检验方法。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14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03多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4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65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46抽样与抽样分布47参数估计68假设检验6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随机事件、概率、概率分布、连续性随机变量、数学期望、方差、总体、个体、样本观测值、统计量等概念的讲解。要特别注意学生对古典概型,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01分布,二项分布的应用以及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的关系。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及有关概率的计算。参数的点估计,区间估计的方法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实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五、教学内容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1、基本内容随机事件及其运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的公理化意义及性质,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N重贝努里实验。2、基本要求1使学生理解随机试验,随机事件,样本空间的概念,掌握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2使学生掌握古典概率的概念,理解统计概率的意义,熟练掌握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能利用概率的基本性质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3使学生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乘法公式。4使学生掌握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会计算较复杂随机事件的概率。5理解随机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能应用事件的独立性进行概率的计算。6理解随机试验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N重贝努利试验中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概率的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难点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基本内容随机变量,离散性随机变量,连续性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2、基本要求1掌握并理解随机变量、分布率、分布函数、概率密度的概念及性质。2掌握几种重要的随机变量的分布(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几何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和正态分布。3、重点难点重点熟练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表达式及其性质,会利用它进行概率计算。难点运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公式的计算。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1、基本内容二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边沿分布,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及分布条件。2、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的概念、性质及两种基本形式。掌握离散型联合概论分布、边沿分布和条件分布的求法。2掌握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边沿密度和条件密度,会利用二维概论分布求有关事件的概率。3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的概念,掌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独立的条件。4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论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3、重点难点重点二维变量的概论分布及概率密度。难点求概论分布和概率密度时,确定积分的积分区蜮和积分的上下限。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1、基本内容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2、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计算,了解判断数学期望存在的条件。2熟练数学期望和方差的几个重要性质。3了解协方差及相关系数的概念及性质,并掌握它们的求解方法。4了解矩和协方差矩阵德概念。5熟悉N维正态分布的几条重要性质。3、重点难点重点求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难点矩、协方差矩阵。第五章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1、基本内容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2、基本要求1使學生理解依概率收敛的含义。2掌握車貝晓夫不等式,車貝晓夫大数定律,贝努里大数定律。3使学生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概念,掌握独立同分步的中心极限定理。4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依概率收敛的含义,掌握車貝晓夫不等式,贝努里大数定律,掌握独立同分步的中心极限定理。难点运用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第六章抽样与抽样分布1、基本内容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抽样分布定理。2、基本要求1使学生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2知道几个常用的统计量。使学生了解分布、T分布、F分布的定义和性质。3了解正态分布的常用抽样分布。3、重点难点重点分布、T分布、F分布的性质及应用。难点正态总体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的分布。第七章参数估计1、基本内容点估计,区间估计,估计量的评判标准。2、基本要求1使学生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2掌握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3使学生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概念。4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5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3、重点难点重点用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求参数的点估计。难点如何判断估计量的好坏第八章假设检验1、基本内容参数假设检验的问题与方法,单总体参数的检验,俩总体参数的检验。2、基本要求1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2掌握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掌握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难点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考核要求闭卷笔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蓝以中线性代数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栾汝书线性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内容博大精深。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线性代数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学会利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使学生理解行列式、矩阵、初等变换、向量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线性空间等概念。掌握行列式、矩阵的运算。会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会求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会求过渡矩阵。熟练掌握用矩阵的初等变换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并掌握线性方程组理论。以此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专业课打下好的基础。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行列式82矩阵及其运算63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104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105相似矩阵及二次型126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8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按研究对象和内容,分为地质学基础部分、工程地质部分、水文地质部分等,这三个部分内容是相互关联和逐步联系专业实际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水利工程实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技术基础课,除课堂教学外,还要进行地质实验课和野外地质实习,以不断巩固所学内容,扩大地质实际知识,增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概念。五、教学内容第一章行列式1、基本内容二阶与三阶行列式,全排列及其逆序数,N阶行列式的定义,对换,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克拉姆法则。2、基本要求1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2熟练掌握行列式的性质,会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化简及计算行列式。3熟练掌握并利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方法计算行列式。4会用克拉默法则求解线性方程组。3、重点难点重点行列式计算。难点N阶行列式的定义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1、基本内容矩阵,矩阵的运算,逆矩阵,矩阵的分块法。2、基本要求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一些特殊矩阵(单位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与反对称矩阵等)的定义及性质。2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加、减、数乘)、矩阵乘法运算、矩阵的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方阵乘机的行列式。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熟练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逆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会用伴随矩阵求矩阵的逆。4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3、重点难点重点矩阵的运算、可逆矩阵及其逆矩阵。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1、基本内容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的解。2、基本要求1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了解矩阵等价的概念。2了解初等矩阵的定义、性质,了解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3理解矩阵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秩的方法,了解矩阵秩的性质。4理解线性方程组无解、有唯一解或有无限多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熟练掌握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秩的方法第四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1、基本内容向量及其线性组合,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2、基本要求1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2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了解并会用有关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3了解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和向量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及秩。4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了解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秩的关系。5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基础解系、通解及解空间的概念。6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和通解的概念。7熟练掌握用矩阵表示向量组,用矩阵及线性方程组理论判别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8知道向量空间、子空间的概念;会求向量空间的基和维数。9知道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公式,回求过渡矩阵。3、重点难点重点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概念及判别法、线性方程租理论。第五章相似矩阵及二次型1、基本内容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对称矩阵的对角化,二次型及其标准化。2、基本要求1使學生理解依概率收敛的含义。2掌握車貝晓夫不等式,車貝晓夫大数定律,贝努里大数定律。3使学生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概念,掌握独立同分步的中心极限定理。4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依概率收敛的含义,掌握車貝晓夫不等式,贝努里大数定律,掌握独立同分步的中心极限定理。难点运用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第六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1、基本内容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维数、基与坐标,基变换与坐标变换,线性变换。2、基本要求1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了解线性空间的基与维数。2掌握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公式,会求过渡矩阵。3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了解线性变换的像空间和核的概念,会求线性变换在一组基下的矩阵。知道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彼此相似,知道线性变换的秩。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公式,会求过渡矩阵。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总学时30;理论24;实验6学分15适用对象水利类本科先学课程理化基础课考核方式笔答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吴钟瑾主编,建筑材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李亚杰主编,建筑材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张丕和主编,建筑材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建筑材料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工程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功能、适用场合、实验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科学,也是一门建筑工程中科学选用的应用科学。建筑材料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常用建筑材料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使学习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会正确科学地使用建筑材料。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一)、目的建筑材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使用条件、质量控制、检验及储存保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检验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二)、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中的内容与化学、物理密切相关,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建筑施工的基础性课程,因此,本课程宜安排在第三学期,为后续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主要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基本知识和适用范围,使学生对各种常用建筑材料有较深的了解。由于土木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发展较快,不断出现一些新理论、新材料和新品种,所以授课教师应在选用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随时补充新的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和发展动向。(2)实验技能方面建筑材料实验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尤其对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和质量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学时不多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几种建筑材料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对建筑材料性质和质量的检验。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第二章天然石料2第三章无机胶凝材料5第四章水泥混凝土6第五章砂浆2第六章沥青及沥青放水材料2第七章建筑钢材2第八章合成高分子材料0第九章木材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在有限的学时内强调实验内容。讲课中主要介绍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性能、使用条件、质量控制、检验及储存保管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主要建材和制品的原料和生产工艺对其性能的影响及节约材料、改善性能及防护处理的有关措施。通过讲授,应使学生达到能够正确进行普通混凝土、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的程度;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水泥试验和混凝土试验,重点是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试验及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实验,应使学生达到能够正确分析处理试验数据、评价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等级的深度,以使学生对工程中主要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教学要求讲授内容的掌握体现在学生要对常用材料的性能、使用条件、质量控制及储存保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系统的了解,掌握如何在工程实际中,正确使用各种材料,以达到既安全可靠、经久耐用,又经济合理的选用。要求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在实验之前预习实验内容,有完整、系统的实验思路,课后分析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能分析实验关键环节并总结,最后达到通过查阅文献或规范,能独立对某种材料试件或样品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与建筑材料有关的问题的能力。建筑材料科学发展非常迅速,近些年来,以复合材料为代表的一些新兴材料不断涌现,而现有的教材陈旧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水利类专门人才,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改革,现将具体思路说明如下五、教学内容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基本内容第一节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本节主要介绍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材料的孔隙率和空隙率,材料的亲水性和憎水性,材料的吸水性和吸湿性,材料的耐水性、抗渗性和抗冻性,材料的导热性和热容量,材料的吸声性和隔声性。第二节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本节主要介绍材料的强度和比强度,材料的弹性和塑性,材料的脆性和韧性,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第三节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本节主要介绍建筑材料耐久性的定义,影响耐久性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第四节建筑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本节主要介绍建筑材料的组成材料(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不同组成材料对其化学性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另外,介绍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以及结构不同对材料性质的影响。2、教学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材料与重量有关的物理性质(比重、容重、空隙率)。(2)重点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质。(3)掌握材料与水有关的、与热有关的物理性质。(4)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构造。3、教学重点难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等)。2建筑材料微观和宏观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第二章天然石料1、基本内容第一节岩石的分类本节主要介绍天然岩石根据形成过程进行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几种主要的造岩矿物本节主要介绍岩石是由几种矿物组合而成的,多数矿物都是固体状态,具有一定的结晶形式。第三节工程上常用的主要岩石本节主要介绍工程上常用的几种石材(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的基本性质、主要特点和用途。第四节天然石料的技术性质及应用本节主要介绍岩石的比重、容重、空隙率、强度、耐久性、软化系数等及石料的分类第五节人造石料本节主要介绍铸石、陶粒2、基本要求(1)掌握几种常用岩石的技术性质(2)了解天然岩石的分类3、教学重点难点石材的基本性质第三章无机胶凝材料1、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什么是胶凝材料、胶凝材料按化学成分的分类及无机胶凝材料按硬化条件分气硬性和水硬性胶凝材料。第二节石灰本节主要介绍石灰的原材料、生产工艺、熟化及硬化原理、技术性质、技术标准和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第三节石膏本节主要介绍石膏的原材料、生产工艺、硬化机理、技术性质、技术标准和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另外,也介绍了几种其他品种的石膏胶凝材料。第四节水玻璃本节主要介绍水玻璃的生产工艺、硬化机理、技术性质和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第五节硅酸盐水泥本节主要介绍硅酸盐水泥的生产过程、熟料矿物成分、水化硬化及主要技术性质第六节混合材料及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在建筑工程中常用五大水泥的熟料基本组成、各自在水化反应中的特性、水泥混合材料的品种和性质、水泥的水化硬化过程、硅酸盐水泥的基本性质和技术指标、常用水泥的基本特性与用途、常用的科学选用等。第七节其他品种的水泥本节主要介绍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氟铝酸盐水泥、膨胀水泥的组成、特性、基本性能和用途。第八节水泥的使用与保管本节主要介绍水泥的选用原则及水泥贮存、运输应注意的事项2、教学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胶凝材料的定义、分类。(2)掌握无机胶凝材料按硬化条件分水硬性和气硬性胶凝材料。(3)掌握水硬性、气硬性胶凝材料在工程常用的品种、硬化条件、适用范围。(4)掌握石灰质量评定、主要矿物成分、水化硬化特点及“消解”、“陈伏”。(5)重点掌握硅酸盐水泥所含的四种主要矿物是什么、对硅酸盐类水泥来讲硅酸盐水泥的硬化特点。(6)了解其他品种水泥的技术特性。(7)了解水泥的储存、运输应注意的事项。3、教学重点难点(1)石灰、石膏、水玻璃的凝结硬化机理(2)石灰、石膏、水玻璃的技术性质(3)硅酸盐水泥的基本性质(4)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的组成及基本特性(5)硅酸盐类水泥常用的五大品种水化硬化、适用条件。第四章水泥混凝土1、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什么是混凝土、混凝土的分类,水工常用的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在混凝土拌合物、混凝土凝结硬化后的作用,为什么混凝土能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第二节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本节主要介绍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和水)质量要求、基本性质、技术指标等。第三节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能本节主要介绍新拌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硬化混凝土的性能(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变形、耐久性等),影响性能的因素,有关性能的实验方法。第四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节主要介绍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任务、方法步骤,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第五节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和料本节主要介绍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一般质量标准,常用外加剂的组成与特性,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第六节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本节主要介绍混凝土为了达到设计质量要求,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结构,对原材料、施工及施工的外界条件所进行的控制检查。第七节其他混凝土本节主要介绍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其他几种混凝土(如抗渗混凝土、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流态混凝土等),重点讲解各自的定义、种类、组成、性能和适用场合。2、教学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组成混凝土骨料的质量要求和级配的意义、试验方法、以及骨料的质量性能与混凝土的联系。(2)熟练掌握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首先了解其性质的意义、试验方法和影响因素,通过学习思考如何改善混凝土的性能。(3)熟练地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理论方法及步骤。(4)了解水工混凝土常用外加剂的性能、品种及应用。(5)了解质量控制的意义。3、教学重点难点1普通混凝土的基本性质。2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步骤。3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4各种外加剂的作用机理。第五章砂浆1、基本内容第一节砂浆的分类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砂浆的组成材料(胶凝材料、砂、水、外加剂)和基本性能(和易性、强度、粘结力、耐久性、变形)。第二节砂浆的技术性质本节主要介绍砌筑砂浆、抹面砂浆和其他特种砂浆,重点结合工程实例讲解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步骤。第三节砌筑砂浆配合比选择本节主要介绍砌筑砂浆配合比选择的两种方法,对于大型的砌筑工程,应采用实验法,无条件地零星工程,可采用查表法。第四节其他砂浆本节主要介绍水工常用的防水砂浆,以及砌石工程使用的小石子砂浆。2、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砂浆的技术性质、配合比选择的方法。(2)了解砂浆的几种用途。3、教学重点难点建筑砂浆的基本性质和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第六章沥青及沥青防水材料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沥青防水材料本节主要介绍石油沥青的基本组成、技术性能、技术指标和工程中的选用,简单介绍沥青的改性。第二节防水卷材本节主要介绍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的特点、技术性能、品种和应用场合。第三节防水涂料本节主要介绍防水涂料的特点,几种常用防水涂料的各自优点、技术性能。第四节建筑密封材料本节主要介绍建筑密封材料必须具备的特性,几种常用建筑密封材料的组成、特点和适用场合。2、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石油沥青的主要性质、牌号划分及应用。(2)了解沥青防水材料的种类、合理选择鉴别沥青。3、教学重点难点(1)石油沥青的主要组分及各自的作用。(2)石油沥青包括的主要技术性能及各自测定方法。第七章建筑钢材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本节主要介绍钢的不同冶炼方法所得钢材的不同性质,钢的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重点掌握按含碳量和掺入合金总量不同的分类)。第二节建筑钢材的性质本节主要介绍建筑钢材的力学性能(重点是软钢的抗拉性能、抗冲击性能、耐疲劳性能)和工艺性能(冷弯性能和焊接性能)。第三节铁碳合金的结晶构造本节主要介绍碳、硅、锰、磷、硫、氧、氮等元素对钢材性能的不同影响。第四节钢材的热处理及冷热加工知识本节主要介绍冷加工的基本方法、冷加工强化原理、时效处理的措施和钢材焊接的主要方法。第五节建筑钢材的标准和选用本节主要介绍钢结构用钢和钢筋混凝土用钢筋、钢丝的牌号表示方法,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质和试验指标,各种钢材的适用场合。第六节钢材的腐蚀与防护本节主要介绍钢材产生腐蚀的原因(化学与电化学腐蚀),目前钢材防止腐蚀的主要几种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钢铁材料的分类、力学性能。(2)掌握钢铁材料的基本性能,冷热加工处理的基本概念。(3)熟知钢号划分的依据。3、教学重点、难点1钢材如何进行分类(重点掌握按含碳量不同、掺入合金元素总量不同分类)。2钢材的力学性能(重点掌握低碳钢拉伸试验的四个阶段)第八章合成高分子材料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建筑中常用的合成树脂第三节以合成树脂为基本原料的高分子材料第四节塑料混凝土第五节化学灌浆材料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组成、性能及用途。3、教学重点难点高分子有机聚和材料第九章木材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树木的分类和构造本节主要介绍木材的分类(针叶树和阔叶树)、木材的基本构造。第二节木材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本节主要介绍木材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重点是力学性质),以及影响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第三节木材的疵病及对建筑物的影响本节主要介绍木材腐朽和虫蛀的主要原因、防止腐朽和虫蛀的主要方法及木材防火的措施。第四节水工建筑物对木材的使用、要求及技术措施本节主要介绍水工建筑中的木材不仅要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要有良好的耐久性。第五节木材的综合利用本节主要介绍木材废料的综合利用的意义,目前综合利用的产品(胶合板、胶合夹心板、纤维板、木丝板、刨花板等)。2、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2)了解其组织结构的基本知识,木材缺陷、防腐的措施。3、教学重点难点1木材含水量的变化对各种性能的影响2影响木材强度的主要因素。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属性选修2试验属性非独立设课3学时学分以课程为准4实验应开学期相同5先修课程理化基础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建筑材料试验是一门与生产密切联系的科学技术,在工程检验材料质量,确定设计施工依据,改善材料性能,使用新材料及选择代用材料等,都需进行建筑材料试验。因此,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正确评价材料的质量,合理而经济地选择,使用材料。检验材料的质量应根据国家频布的技术标准进行,技术标准材料对材料质量、规格及试验方法所作规定、是从生产,建设工作的一种共同技术依据,必须严肃认真执行,不能随意更改。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材料的需要量和品种越来越多,尽管我国建筑材料工业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不能满足新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为此,必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材料。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掌握建筑材料试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得到建筑材料试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并获得处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编号试验报告的初步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同时,通过试验可验证和巩固所学的某些理论知识。基本要求是在试验前进行预习,准备好记录表格;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作风、严密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应将原始记录脚老师检查;爱护仪器设备、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人身和仪器安全;遵守试验室制度、保持室内及仪器设备的整洁;课后及时独立地完成试验报告。三、试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查及平时成绩四、实验项目一览表建筑材料实验项目一览表序号实验项目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1水泥性能试验综合性动手做工程类开放实验室2骨料筛分实验设计性动手做工程类开放实验室3混凝土拌合实验综合性动手做工程类开放实验室五、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李亚杰主编,建筑材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张丕和主编,建筑材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年环境水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40学分20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流体力学考核要求闭卷笔试水文测验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徐孝平编,环境水力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年10月吴持恭主编,水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黄真理等,中国环境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周雪渏等,计算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水力学是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环境水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任务;掌握各种污染物在不同纳污水域中的扩散、混合输移的规律。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流的分散、射流、水质和河流水质模型、液体分层流动的知识;能应用环境水力学的有关知识解决工程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动手和思维的能力。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本课程的内容需要用到流体力学,物理学等课程的知识,是为学习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二)在保证达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次序和学时分配等,可根据具体需要作适当调整。(三)课程教学应多采用模型、实物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本课程的实践性。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绪论12分子扩散53紊动扩散54剪切流的分散65射流、羽流、浮射流96水质及河流水质模型67液体的分层流动8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环境水力学的任务、基本内容、基本概念、研究方法,通过环境水力学知识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章分子扩散1、教学基本内容分子扩散的菲克定律、一维扩散方程的基本解、若干定解条件下的一维扩散方程的解、二维和三维扩散方程的解、随流扩散。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扩散的分类及扩散的基本知识、浓度分布的各界距;理解二维和三维扩散方程的解;掌握菲克定律,一维扩散方程的基本解,若干定界条件下的一维扩散方程的解,随流扩散。3、教学重点难点一维扩散方程的基本解,若干定界条件下的一维扩散方程的解,随流扩散。第三章紊动扩散1、教学基本内容随机游动的扩散理论,单个液体质点的扩散,两个液体质点的相对扩散,紊动扩散方程和扩散系数,雷诺类比,欧拉型紊动扩散方程的某些解答。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随机游动的扩散理论,单个液体质点的扩散,两个液体质点的相对扩散;掌握紊动扩散方程和扩散系数,雷诺类比,欧拉型紊动扩散方程的某些解答。3教学重点难点雷诺类比,欧拉型紊动扩散方程的某些解答。第四章剪切流的分散1、教学基本内容剪切流分散的定义,剪切层流的分散,圆管层流的分散,同心圆环断面管道层流的分散,平面库特泊肃叶流动的分散,双层二维明槽层流的分散,矩形管道层流的分散,矩形管道层流的纵向分散,剪切紊流的一维分散方程,圆管和二维明渠紊流的分散,天然河流中的分散和扩散。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圆管层流的分散,同心圆环断面管道层流的分散,平面库特泊肃叶流动的分散,双层二维明槽层流的分散,矩形管道层流的分散,矩形管道层流的纵向分散;掌握剪切层流的分散,剪切紊流的一维分散方程,圆管和二维明渠紊流的分散,天然河流中的分散和扩散。3、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剪切层流的分散,剪切紊流的一维分散方程,天然河流中的分散和扩散。第五章射流、羽流和浮射流1、教学基本内容射流羽流和辐射流的定义和分类,紊动射流和羽流的特性,等密度淹没射流的微分方程的解,自由紊动射流的动量积分解,密度弗劳德数和理查森数,布辛涅斯克近似点源羽流。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密度弗劳德数和理查森数,布辛涅斯克近似点源羽流。掌握射流羽流和辐射流的定义和分类,紊动射流和羽流的特性,等密度淹没射流的微分方程的解,自由紊动射流的动量积分解。3、教学重点难点等密度淹没射流的微分方程的解,自由紊动射流的动量积分解。第六章水质及河流水质模型1、教学基本内容污染源和污染物,水质指标和标准,水体的自净,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水体耗氧和复氧,氧垂曲线方程,水质模型的定义和分类,基本水质模型,零维和一维水质模型的解析解,斯费模型,托马斯修正模型,奥康纳修正模型,多坎修正模型,耗氧系数和复氧系数的测定与估算。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水质指标和标准,水质模型的定义和分类,托马斯修正模型,奥康纳修正模型,多坎修正模型;理解水体的自净,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水体耗氧和复氧;掌握基本水质模型,零维和一维水质模型的解析解,斯费模型,耗氧系数和复氧系数的测定与估算。3、教学重点难点零维和一维水质模型的解析解,斯费模型。第七章液体的分层流动1、教学基本内容分层流的定义和分类,上层液体静止的分层流动,上层为恒定均匀层流的分层流动,明渠渐变二维分层流动,盐水契,内水跃,界面内波,分层流界面上的混合,下层最大取水流量,上层取水的CRAYA解,双层密度分层水域中选择取水的临界流速,在密度为线性分布的水域中取水。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分层流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明渠渐变二维分层流动,双层密度分层水域中选择取水的临界流速,在密度为线性分布的水域中取水;掌握上层液体静止的分层流动,上层为恒定均匀层流的分层流动,盐水契,内水跃,界面内波。3、学重点难点明渠渐变二维分层流动,双层密度分层水域中选择取水的临界流速,在密度为线性分布的水域中取水,盐水契,内水跃,界面内波。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总学时64;理论60;实验4学分35适用对象水文水资源、农田水利、水利工程等专业先修课程物理学、高等数学、水力学、水利工程地质、水利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芮孝芳主编,水文学原理,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482主要参考书清华大学王燕生主编,工程水文学,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邱大洪主编,工程水文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5李慧珑主编,水文预报,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水文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水文水资源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水文现象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掌握水文循环、流域和水系、降水、土壤水运动、下渗、蒸发和散发、产流机制、流域产流和汇流等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原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原理,为拓宽专业基础面奠定基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水文现象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2熟悉水文循环的现象、尺度及水平衡基本理论;3了解流域和水系基本概念;4熟悉降水的要素、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区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5掌握下渗的物理过程及饱和下渗理论;6掌握流域的产流和汇流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水文循环2第三章流域和水系3第四章降水4第五章土壤水2第六章下渗4第七章蒸发与散发6第八章产流机制10第九章地下水流2第十章地表水流4第十二章流域产流10第十三章流域汇流12实验4总学时64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1人类面临的主要水问题;2水文学发展的回顾;3水文学的主要分支学科;4水文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2、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水文学发展历史;2掌握水文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3、教学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