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word硕士论文】郭店《語叢四》集釋_第1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郭店《語叢四》集釋_第2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郭店《語叢四》集釋_第3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郭店《語叢四》集釋_第4页
【优秀word硕士论文】郭店《語叢四》集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店語叢四集釋THECOLLECTEDCOMMENTARIESONYUCONGPARTFOUR凡例一、本文以郭店楚墓竹簡中語叢四一篇的文本為集釋對象。二、本文所參考的圖版有三種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荊門市博物館簡帛書法選編輯組郭店楚墓竹簡語叢四,文物出版社,2002年1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編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文物出版社,2011年11月。所有篇中相關字形均出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編著的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一書中的圖版。三、本文竹簡的編號與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語叢四的編號一致。竹簡排序根據現有研究成果做了一定調整。四、本文釋字集釋部分單獨對每一枚簡都按照“簡號”、“拼合編聯”、“釋文”、“集釋”、“按”五部分進行整理。如果遇到簡上字量非常少,並且語句不獨立的時候,也有跟隨上下相鄰簡一起集釋的情況。拼合編聯說明竹簡拼合編聯的情況。釋文對語叢四所作的隸定和釋讀。釋文中通假字、異體字隨文標出,用()號表示;無法辨認的字或闕字、殘字,用號表示。集釋的釋文中不在所釋簡上的字或語段加表示,并附有按語。集釋以論著發表時間先後為順序排列諸位學者的論述過程與觀點,採用【人名年份】的格式表示。如遇到同一學者相同年份的文章,再加“A”、“B”、“C”予以區分,以此類推,格式變為【人名年份字母】。對重點文字或詞句的集釋用“”號標出。與所集釋的字在字形上有關聯的字我們也會盡力列出字形、辭例和出處,用“與某字相關字形集釋”標出。按筆者對該簡集釋中諸家觀點的總結和討論,附於集釋后,用【按】表示。五、簡文中殘壞,依據文意補充的內容用【】表示。六、為方便行文,在陳述學者觀點時一般不加“先生”、“女士”等稱謂,敬請諒解。七、附錄內容為三種簡本整理表,分別是竹簡形制一覽表、三種圖版對比表、字表。中文摘要郭店楚簡1993年出土于湖北荊門,1998年公佈出版成書,至今近十六年,研究成果豐富非常。本文以這批簡中在內容與形制上都很特別的一篇語叢四為研究對象,從其文本入手進行整理。全文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第一章語叢四研究概況。概述自郭店楚墓竹簡公佈以來十六年間學界關於語叢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竹簡編聯、字形釋讀、與相關文獻對讀整理三部分。第二章語叢四釋文。綜合現有的研究成果,給出一份我們認為比較合理的釋文,以此為接下來討論的基礎。第三章語叢四集釋。這一章是本文的主體。首先是對竹簡分章、篇題意見觀點的集中整理。接下來,全面、深入地歸納了學者們在釋字方面的意見和觀點,並於每枚簡的討論之後加有按語。最後附錄上竹簡形制整理表、三種圖版對比表、字表三種表格。關鍵詞郭店簡、語叢四、文本、編聯、釋字ABSTRACTGUODIANCHUBAMBOOSLIPSUNEARTHEDIN1993INHUBEIJINGMEN,WEREPUBLISHEDIN1998SIXTEENYEARSAGOINTHISPAPERTHERESEARCHOBJECTIS“YUCONGPARTFOUR”THEMAINCONTENTSOFTHISTHESISINCLUDETWOASPECTSFIRSTOFALL,THEFIRSTCHAPTERARETHEGENERALIZATIONOFINTERPRETATIONOFRELEVANTLITERATURESTHESECONDCHAPTERISSYNTHESIZINGTHEEXISTINGRESEARCHRESULTS,GIVENAREASONABLEEXPLANATIONWECONSIDER,WHICHISTHEBASISOFTHEFOLLOWINGDISCUSSIONTHETHIRDCHAPTERISTHEMAINBODYOFTHISPAPERTHEFIRSTONEISONTHEBAMBOOSLIPS,FOCUSEDONFINISHINGTHEESSAYOFOPINIONNEXT,ACOMPREHENSIVE,INDEPTHSUMMARYOFTHEINTERPRETATIONOFTHEWORDSOFSCHOLARSREADTHEOPINIONSANDVIEWS,ANDDISCUSSEACHSLIPAFTERFILLINGTHENOTEFINALLY,THEREARETHREEAPPENDIXSOFTHESIDESOFBAMBOOSLIPS,THECOMPARISONONTHREEKINDSOFCHARTSANDWORDSTABLEKEYWORDSGUODIANBAMBOOCHUSLIPS,YUCONGPARTFOUR,TEXTS,ENCODINGLINKING,RESEARCHOFWORDS目錄凡例I中文摘要IIABSTRACTIII前言1第一章語叢四研究概況3第一節語叢四竹簡排序情況概述3第二節語叢四釋字情況概述10第三節語叢四與相關文獻的對讀情況概述19第二章語叢四釋文25第三章語叢四集釋27附錄117附錄一語叢四竹簡形制一覽表117附錄二語叢四三種圖版對比表119附錄三語叢四字表129參考文獻141前言郭店楚簡於一九九三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雖數經盜掘,仍倖存有八百餘枚。“其中有一少部分無字簡;有字簡據整理後的數據統計,共存七三枚,大部分完整,未拼合的小碎片數量不多。郭店一號楚墓位於紀山楚墓群中。歷年的考古資料證明,這裏是一處東周時期楚國的貴族墓地,其南面約九公里便是東周時期楚國的都城紀南城。郭店一號墓是一座土坑豎穴槨墓,其中遺存的銅鈹、龍形玉帶鉤、七弦琴、漆耳杯、漆奩等文物的形狀及紋樣都具有十分明顯的戰國時期楚文化風格。發掘者推斷該墓年代為戰國中期偏晚(參見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一九九七年七期)。郭店楚簡的年代下限應略早於墓葬年代。”1一九九四年底,湖北日報首次報道了郭店簡的出土情況,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一九九七年文物第七期刊佈了荊門市郭店一號墓的發掘報告,公佈了部分竹簡照片。3一九九八年五月,郭店楚墓竹簡一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書中公佈了全部竹簡和整理者的釋文注釋。書中詳細介紹道“郭店楚簡的形制不盡一致。就長度而論,可以分為三類一類長度在三二五釐米左右;另一類長在二六五三六釐米;第三類長一五一七五釐米。竹簡的形狀也有兩類。一類竹簡的兩頭平齊,另一類的兩頭修削成梯形。竹簡上都有用以容納編線的契口。前兩類長度的竹簡每簡有兩個契口,上下各一個。最短的一類竹簡則有三個契口,上、中、下各一個。抄寫同一篇古書所用竹簡的長度和形狀是一致的,而且上下契口的間距也是相同的。郭店楚簡的長度比荊門包山楚簡要短許多,前者是傳抄的古書,後者是公文、文書、卜筮祭禱記錄和遣冊。它們的不同應是楚國簡冊制度的反映。郭店楚簡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當時的書法精品。這批古書不同於一般的公文和文書,是由專門的人抄寫的。這次發現的分為上下兩欄抄寫的格式和校正補抄文字的插入方式都是在以往楚簡中所未1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1頁,前言。2湖北日報通訊員我國考古史上又一重大發現最早竹簡老子等典籍在荊門出土,1994年12月5日。3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3548頁。見的。”4全書18篇文獻經過整理后內容上可分為兩部分屬於道家學派的有兩種四篇,即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屬於儒家的有十種十三篇,即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5;語叢四一篇學派歸屬問題仍有爭論。在郭店簡出土后的十六年里,諸位學者都竭盡全力來注釋解讀這批“真古書”。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這裏仍有一些篇目存在很多未安之處,如語叢四一篇,形制、內容、思想上的獨樹一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注意和熱烈討論,在釋字、編聯、思想等各方面都成果斐然的同時,也急需一次全面深刻地整理與總結,以便更好地進入下一研究階段。因此,本文選題上以語叢四文本為集釋對象,竭力搜集整理近十六年來諸家在釋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單簡為單位,編聯為順序,對其進行整理和討論。在構思全文時,我們把重點放在對竹簡編聯和釋字的整理與研究上,然後給出我們認為比較合理的釋文,并詳細列出各家觀點。如有需要會在諸家觀點之後加上自己的按語。論文最後,附錄了在最初準備階段所整理的三張表格,分別是竹簡形制一覽表、三種圖版對比表、字形表,以便讀者檢索查閱。參考文獻部分將相關文章與論著統一合錄,採取以拼音為序的方式進行編排。由於時間限制,本論文所收的資料截止於2014年12月31日,這以後的相關文章必要時也會酌情收錄。語叢四一篇內容異常豐富,加之作者學識精力有限,其精華遠不是一篇百餘頁的碩士論文能夠窮盡的。而學界對語叢四討論和研究的腳步從未停歇,這篇論文成文的一刻也代表著它已經變為歷史。所以繼續整合新論點,不斷搜集新資料將是我們今後的任務。在此,懇請大家對小文多多批評指正。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1頁,前言。按兩種道家學派的的著作指的是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語叢四的學派屬性還有爭議,其餘皆為儒家著作。5彭華郭店楚簡研究述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2年10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51第一章語叢四研究概況第一節語叢四竹簡排序情況概述讀簡過程中我們都會發現,正確排列簡文順序,是文字考釋的重要一環。語叢四全篇共27枚簡,整理者對其進行了初步編聯,簡文基本可讀,為之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材料公佈之初,學者大多按照整理者的編聯意見來進行研究,只在分章和定篇題上作細微調整。自丁四新、趙峰、陳劍等學者之後,逐漸打破原有編聯,提出新的見解,并得到學界認可。最具意義的當屬趙峰、陳劍提出的將簡253編聯在一起,6這一觀點無論在文意梳理上,還是在字跡、反印筆畫等簡本客觀存在的各個方面上,都得到了充分印證。又顧史考進一步提出利用韻讀提出分章和拆分簡27為三段的意見7等等。在諸位學者的努力下,逐漸接近語叢四的廬山真面目。語叢四在形制、內容、字體等因素上與同批竹簡以及語叢其他三篇都有較明顯差異,因此編聯時只涉及這27枚簡之間的篇內調整,並不涉及篇際調整,這是該篇在編聯上的優勢。儘管如此,編聯時依舊存在困難。一、內容上,由於格言式體裁的特點,本篇並不具有很強的內在關聯性,比較其他論述性、故事性等可以依靠內在語義關係來編聯的文章來說,這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劣勢。因此,在編聯方法上,除了傳統的結合文意之外,也湧現了很多較以往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李松儒將字跡分組研究成果引入編聯,為451567的編聯形式提供了有力證據;8又如,顧史考利用韻讀歸類將全文細化為十五章9等。二、簡27背面文字的存在,充分調動了學者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枚簡背與以往有所不同,上書文字分成上下兩部分,且在可以確定兩部分之間內容6陳劍郭店簡窮達以時、語叢四的幾處簡序調整,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316321頁。7顧史考郭店楚簡先秦儒書宏微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206214頁8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簡字跡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56頁。9顧史考郭店楚簡先秦儒書宏微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200232頁。上毫無關聯、書寫方式也略有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妥善安置這兩部分無頭無尾的片段也是個難題。三、3、4、7、9四枚簡上都有“”形的墨釘,最初有學者依據墨釘進行編聯和分章,認為有墨釘者歸為上半篇,無墨釘者歸為下半篇。10後有趙峰、陳劍等學者提出253的編聯方式顯然能讓釋文更加合理順暢,那麼以墨釘為標識進行編聯的原則就值得商榷了。11這也使我們對簡文中出現的各種符號有了更深入地思考。四、依據目前研究成果來看,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這9枚簡的排序上,分別是3、4、5、6、7、15、25、26、27,大體上學者們對此提出了三種組合形式第一種451567,2532627;12第二種,將253與2627各自插入其他組合;13第三種將2627及27簡背插入6和7之間。14解決好這9枚簡的歸屬問題將是語叢四順利編聯的關鍵。儘管有不少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到目前為止語叢四的編聯成果還是非常可喜的,全文絕大部分文意通暢,為後面更為深入的釋字研究掃清障礙。下面將諸家對語叢四27支竹簡的編聯情況陳列如下【整理者1998】(1)123;(2)4;(3)567;(4)89;(5)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7背【李零1999】(1)567;(2)123;(3)4;10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萬卷樓出版集團,2005年4月初版。11劉傳賓郭店竹簡研究綜論(文本研究篇),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193頁。12按持該意見者有陳劍、施謝捷、李松儒、白于藍、王志勇等。13按持該意見者有十四種、合集一等。14按持該意見者有顧史考、劉傳賓等。(4)89;(5)1011;(6)121314;(7)141516;(8)161718192021;(9)222324;(10)2425;(11)252627正;(12)27正反【朱喆2000】(1)123456789;(2)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7背【林素清2000】(1)123;(2)4;(3)567;(4)89;(5)1011;(6)121314;(7)14151617;(8)1718192021;(9)22232425;(10)252627;(11)27背【丁四新2000】對原編聯有一處調整意見24【陳劍2002】對原編聯有四處調整意見(1)253;(2)24;(3)1416;(4)51515【黃人二2002】(1)123456789;16(2)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7背17【涂宗流、劉祖信2002】(1)1234567;(2)8910111213141516;(3)161718192021;(4)22232425262727背【劉釗2003】(1)123;(2)4;(3)567;(4)89;(5)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7背18【駢宇騫2005】(1)123456789;19(2)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7背【李松儒2006】從陳劍意見,對原編聯有兩處調整意見(1)451567;(2)2532627;【顧史考2006】(1)5156前;(2)6後2627前;(3)27後7;(4)124;15按該文中指出“第14簡後改接第16簡,第5簡後改接第15簡”的調整意見最早由趙峰提出。16按該文中指出“有四個墨釘之符號疑為章號,組成一篇”。17按該文中指出“無墨釘之簡,組成一篇”。18按此編聯、分章意見均與【整理者1998】一致。19按該文中指出“每章後面有黑橫畫標識符號”。(5)89;(6)1011;(7)121314前;(8)14後16前;(9)16後17前;(10)17後18前;(11)18後192021;(12)22前;(13)22後2324前;(14)24後25前;(15)25後3【張傳官2008】(1)567;(2)123;(3)4;(4)89;(5)1011;(6)121314;(7)141516;(8)161718192021;(9)222324;(10)2425;(11)252627正;(12)27正反20【十四種2009】(1)124;(2)51567;(3)222324253;20按編聯、分章、篇題意見均與【李零1999】一致。(4)89;(5)1011121314161718192021262727背【吳明吉2009】(1)123;(2)4;(3)51567;(4)89;(5)1011;(6)121314;(7)1416;(8)1617;(9)1718192021;(10)222324;(11)2425;(12)2526;(13)2627正反【劉傳賓2010】對原編聯的調整意見62627上27背上27中27背下27下721【王志勇2012】(1)123;(2)4;(3)567;(4)89;(5)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7背22【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2012】對原編聯的調整意見25323【白于藍2012】(1)253;21按該文結合丁四新、趙峰、陳劍、顧史考等人的意見。22按編聯意見與【陳劍2002】一致,但論文附錄釋文編聯、分章與【整理者1998】一致。23按見於網站一樓安艷嬌評論通過圖版對比,簡25和簡3的存在反印,也正印證了陳劍先生的這種編聯方式。從各種簡的出土看,反印的情況就應該出現在相鄰的兩支簡中。(2)24;(3)1416;(4)51524【邱傳亮2013】(1)12;(2)4;(3)515626;(4)2727背7;(5)89;(6)1011;(7)121314;(8)161718192021;(9)222324;(10)253【施謝捷(稿本)】(1)124;(2)51567;(3)89;(4)1011121314161718192021222324253262727背【華东師大集釋】(1)123;(2)4;(3)567;(4)89;(5)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7背25綜合各家觀點,包括李零簡5居首;陳劍253、24、1416、515;顧史考277;劉傳賓27上27背上27中27背下27下7四人對整理者簡序調整24按編聯上與陳劍、趙峰意見一致。25按編聯、分章及篇題均與整理者一致。的意見,本文採用的竹簡編聯順序如下(1)5156上(2)6下2627上27背上(3)27中27背下27下7(4)89(5)1011(6)12131416上(7)16下17上(8)17下18192021(9)2223(10)2425(11)3124第二節語叢四釋字情況概述釋字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全文403字中,單字196個,除楚簡中最常見的、以、又等字的隸定、破讀基本無異議之外,大部分還是值得討論推敲的。在眾多研究成果中,前有整理者、李零、林素清、黃人二、楊澤生、陳偉、劉釗等為語叢四作過詳盡的注釋,後有王志勇、吳明吉、劉傳賓、詹鄞鑫等為該篇做了集釋,這些都是我們重點參考的文獻。除此之外,我們還參考了近十年來出土的其他楚簡的相關研究成果,這為以往的疑難字釋讀帶來了新線索。相較以往的有關集釋考釋文章,我們着重加強了本篇材料與同時代楚簡之間的字形梳理與比較,例如簡15的“”可以與曹沫之陣簡30的“”聯繫起來看;簡26的“”可以與包山、上博、清華等多批楚簡的字形對照分析;簡4的“”、簡7的“”、簡8的“”、簡10的“”、“”、簡16的“”、簡19的“”、簡21的“”、簡22的“”等等疑難字形都值得討論。我們在本篇字形的集釋後加入了這些相關字形的集釋,並在參看文獻中列出觀點出處。希望可以更加全面的討論此一類字形的釋讀問題。下面就依據釋文順序對釋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述(1)簡156“盡之而疑,必之。”“”,整理者僅摹寫了前字,隸定了後字,未釋。李零隸定為“必”,讀法待考。林素清讀為“必拄岳岳”,拄,从主省聲;岳,谷聲;谷、岳可通。劉釗讀為“必裕裕”。涂宗流讀為“必仵裕裕”,“仵”同“伍”。黃人二讀為“必拄嶽嶽”,“嶽嶽”訓為頭角高貌。陳劍隸定為“”,讀為“審喻”,意為“明白地告知”。陳偉讀為“必收金谷”,“金谷”本指錢財與糧食,引申指從巨雄那裡得到的回報。後觀點從陳劍讀為“必審喻之”。徐在國釋為“必執金,欲”,“谷”讀作“欲”。孟蓬生釋為“必慎”,讀法待考。顧史考讀為“必呻吟之”,“呻”聲符為“丨”;“”義符為“谷”,聲符為“金”,可通“唫”。按,隸定為“”是正確的,這裏暫讀為“審喻”。另外,又見於上博四曹沫之陳簡30,作“”,辭例為簡3026“(什)五(伍)之(閒)必又(有)公孫公子”。26高佑仁認為與簡26上連讀爲“什伍”,可從。(2)簡6“必以訛,毋令知我。”,裘錫圭認為當讀為“且”字,涂宗流從之。林素清釋為“度”,通“”,閉也。黃人二認為此字所从在郭店簡中可能讀“度”或“文”。李天虹釋作“文”,字上部可能是“麟”的象形字,“紋飾”的意思。陳偉從之,掩飾義。李家浩同意該字釋為“文”,字見于汗簡和古文四聲韻,是“閔”字古文,劉釗從之。李學勤讀為“閔”。李零最初讀為“詐”或“度”,後來指出這個字在郭店楚簡一書中用為“文”或“敏”。陳劍謂“”字與金文中的“”(方尊,集成116005)等字同,讀音與“敃”字相近。按,如單育辰所說,“”的上部並非“民”,而為鹿頭,原始字義是鹿的花紋之“文”,27可從。這裏用為“文”,紋飾、掩飾的意思。另,據李零26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5860頁。27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47頁;又見氏著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5月。統計該字在郭店簡中同樣寫法又見於性自命出簡17、20(兩見)、22、65,尊德義簡17,語叢三簡10、41、44、71A,語叢一簡4、3197、60、88,語叢二簡5(兩見),以及殘簡簡18。28(3)簡627“破邦喪家,事乃有。”,整理者釋為“”,疑讀作“祏”。涂宗流認為此字从石聲,讀為“祏”,石、祏音同可通;或為“祏”之異構,音時。林素清讀作“石”,黃人二從之。陳偉闕疑。劉釗隸定為“”,不識。裘錫圭釋為“”,以“石”為聲符,讀為“度”。張崇禮從之,訓爲“謀”。李零最初認為可能讀為“抵”,後讀爲“則”,所从“貝”是“則”的省文,這裏指折算的方法。季旭昇隸為“”,讀為“視”,通為“濟”。范常喜釋作“質”,訓爲“主體”。顧史考最初釋為“實”,乃“賈”字的訛變或異構,讀為“故”;或以石為聲符,讀為“託”;後改釋為“叚”,讀為“加”。按,這裏暫且隸定為“”。其他楚簡中也有同類字,今列於下“罼得爲右史於莫敖之軍,死病甚”(包山簡158)、“於是乎慎戒征賢,德惠而不”(上博二容成氏簡39)、“王于廟”(上博三周易簡54)、“好美以為”(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14)、“故用使其三臣,毋敢有遲速之期,敢告日”(上博七吳命簡7)、“昔微中於河,以復有易”(清華一保訓簡8)、“小民用能稼穡”(清華一皇門簡6)、“余憲”(清華一皇門簡13)、“余多時懲”(清華一祭公簡1)、“路于宋”(清華二繫年簡58)、“余惟弗雍天之命”(清華三說命(下)簡9)、“哉,古之人”(清華三周公之琴舞簡4)。(4)簡26“三一。”,整理者隸定為“”,“夸”聲,讀為“壺”。林素清讀為“華”,字从“夸”聲,華、夸二字可通。何琳儀“”讀為“瓠”,認為是匏也。涂宗流、劉釗讀為“呱”,小兒哭聲,借指小兒。顧史考“”,“夸”聲,與“虛”雙聲疊韻可通,疑為“虛”字異體。而以“缶”為意符,取其瓦器腹中空虛之意。陳偉釋為“荂”,“齊楚之間或謂之華,或謂之荂”。黃28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6871頁。人二從之,進而指出“華荂”古讀“胡庫”,為“攫橐”之疊韻音轉。陳劍隸定為“”,即是楚地多見的器物“”之異體,意符“缶”和“瓦”在表示“陶製器物”之字中也可通用。朱曉雪從之。單育辰釋為“”,讀為“鍾”,是一種壺。張崇禮認為“”字从“夸”得聲,“夸”从“亏”得聲,从缶應該與瓶和甂甌是同一類的东西。(5)簡7“流澤而行。”首字簡文寫作“”,何琳儀認為該字从水,蟲聲,以為“瀜”字異體,似不妥。陳松長謂當隸定為“”或“”,釋為“混”。按,二“虫”乃一訛變形體,有時不能作為釋字的音義依據。現從李天虹說釋為“流”,其右邊乃是“毓”的省體,由倒子及水滴文訛變而來。(6)簡89“竊鉤者誅,竊邦者爲諸侯。諸侯之門,義士之所存。”首字“”,整理者讀為“竊”,可從。陳偉認為該字左旁與“察”相似,讀音應與“察”相近,讀為“竊”。劉釗認為“”所从“”在郭店楚簡中用為“察”、“淺”、“竊”三字的偏旁。包山簡中有从“”从“米”的字,亦用為“竊”。黃錫全認為此形左上是否一定是“帶”,還可討論,帶與竊似乎也可通假。李零認為此字可能與這一時期的“對”與“帶”字有關,可能是楚文字中的“竊”字。單育辰總結各家說法,並認爲左旁可隸定為“”,與“察”、“淺”音近。29(7)簡10“車轍之”。“”,這類字朱德熙釋為“”,讀為“”,字亦通作“笰”,涂宗流從之。裘按今本此字作“軾”,“”从“曷”聲,疑可讀作“蓋”,指車蓋。林素清、黃人二、楊澤生、劉釗從之。李零“轍”,原从車从曷(按應是从攵从曷)這裏讀為“轍”。陳偉疑“”當讀為“轍”。白于藍隸定為,“”聲;“”,从“”、“呂”聲,當讀為“禦”,認爲禦是一種遮擋在車前的簟席。唐蘭認為“”本像簟席,李孝定指出“”本即“簟”字古文。劉信芳從朱德熙說,把“車”讀為“車徹”。鄒濬智釋為“弼”,認為讀作“轒”,“弼”字古屬並紐物部,“轒”字从“賁”,古屬並紐文部,聲同而韻對轉,可通。并認為“轒”之意為車之遮蔽物。徐在國釋為“轍”,字从“攴”、从“呂”、从“”,“呂”、“”二旁都是聲符。按,該字亦見於郭29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4344頁;又見氏著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5月。店緇衣簡40“茍有車,必見其”、上博一緇衣簡20“茍有車,必見其”等處。(8)簡11“不知其鄉之小人、君子。”“鄉”,簡文作,最早類似形體林清源、李家浩釋為“昔”。陳松長釋為“丘”。裘按“向”,讀為“鄉”。涂宗流、黃人二、劉釗從之。顏世鉉認為是一個从“羊”聲的字,疑可釋為“襄”,讀為“向”、“鄉”等音近字。湯余惠、吳良寶認為是从宀、口的常見“向”的訛變聲化。王寧認為應當是甲骨文中“”字之形變,在卜辭中用為“向”,楚簡帛書裡也是。吳明吉認為“向”,用為“鄉”,當從“血”演變而來。趙平安認為該字來源是甲骨文中的,在卜辭中多數情況下可以讀為“尚”,所从羊可能兼具表音作用;戰國時期應隸定作。這類字還有很多,例如A類(下从口,易與“昔”訛混)(郭店六德簡3)、(郭店魯穆公問子思簡3)、(郭店尊德義簡28)、(上博三彭祖簡8)、(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簡1)、(包山簡99)、(清華三說命上簡1);B類(上類似“北”,易與“丘”訛混)(郭店老子乙簡17)、(郭店老子乙簡18)、(九店簡44);C類(下非典型“口”字)(上博一緇衣簡12);D類(上部簡省進而發生訛變)(郭店緇衣簡43);E類(A、B兩類的雜糅形體)(上博二容成氏簡7)。(9)簡11“韭惡知終其世。”“世”簡文寫作“”,整理者未釋。李運富將這類字釋為“葉”,中間的形體應該是最初象形葉片的簡省,而不是“厶”。而經過簡化的“葉”字又加上了“艹”來顯示草本的屬性,增強了表意的準確性。林素清謂字上从草、下从木、中間作葉片形從李運富說釋為“葉”。張光裕隸作“”,“厶”或為聲符,即“葉(枼)”字異體。何琳儀認為字从“艸”、“某”聲,隸定為“”,草名。涂宗流認為此字从艸、呆(古保字),通“苞”。李零讀為“世”,疑即“葈”,為“葉”字之訛。陳偉釋為“年”,認為此字與中山王墓所出一般疑為“年”的字類似,“艹”頭以下的部分又與唐虞之道簡18“年”字相仿,恐即“年”字異構。(10)簡12“早與賢人,是謂行。”“”,整理者隸定為“”,讀作“詇”,李零、黃人二從之。涂宗流謂“詇行”。林素清讀為“央”。陳偉釋為“浦”,讀為“輔”或“旁”。劉釗釋為“”,讀為“浸”。冀小軍讀為“薄”。此處暫闕疑。(11)簡1416“雖難其興。”,整理者釋為“”。涂宗流釋為“遷”,改變。林素清釋為“舉”。李零最初釋為“”,後釋為“舉”,指出簡文“與”、“興”、“遷”三字寫法相近。這裏從陳劍說,釋為“興”。“興”還有三種有細小差別的寫法A(郭店唐虞之道簡8)、(清華一皇門簡6)、(清華二繫年簡13);B(郭店性自命出簡19)、(包山簡159)、(清華一程寤簡4);C(郭店窮達以時簡5)、(蠅,“興”省聲,上博一孔子詩論簡28)、(熊,興聲,上博二容成氏簡21)。A類的寫法還比較好的保留了兩手形中間的“同”形,B類即A類省略了“”中間的“”形,C類同B類,“”中間只有一個“”。或者C類中上面的“”是A類中間“”的訛變。楚簡中,“與”、“興”、“遷”三字經常發生訛混現象,李天虹對三字的區別和聯繫作了論述“與”本从“牙”,“興”本从“同”,“遷”本从“西”。“與”所从的“牙”會訛變成、等,下部有時附加“口”旁。“興”所从“同”旁的上部常變作、,和“與”所从的“牙”的省形並不相同;同時,其下部常演變為兩個或一個類似“口”的圈形,和“與”有時所从“口”也不一樣。“遷”的上部和“與”混同,下部从一,和“興”一致。30(12)簡1819“善事其上者,若齒之事舌,而終弗噬。”“噬”簡文寫作“”,整理者隸定為“”,从“”聲,讀作“憒”。裘按認為此字見於曾侯乙墓鐘磬銘文,可能有“”和“臽”兩種讀音,在此似當讀為“臽(陷)”或“衍(訓過錯)”。趙建偉謂讀為“濫”,訓為差失、過差。劉信芳釋為“衍”,30李天虹楚簡文字形體混同、混訛舉例,江漢考古2005年第3期,8587頁。讀為“愆”。周鳳五亦釋為“衍”,引申有“流行”義,廖名春從之。林素清則認為簡文从遣、从欠,當讀為“愆”。陳偉認為可釋為“衍”,讀為“愆”;又認為此字也可能釋為“遣”,讀為“譴”,亦為過錯義。黃人二讀為“愆”,訓“過”,意舌、齒配合密切,無有愆過也。孟蓬生謂字隸定為,从齒,聲,釋為“噬”字,亦即“齧”。李天虹讀作“陷”,意為敗。涂宗流、劉祖信認為似應讀為“陷”,借為“愆”,過失,罪過。李零最初釋為“噬”,又認為可以釋為“啗”,咬的意思。劉釗隸定為“”,字从“”从“臽”,讀作“愆”,義為過錯、差錯。陳劍看作“逝”之異體。顧史考、王寧、謝明文、朱曉雪、王子楊、趙平安釋為“逝”,讀為“噬”。另外,其他由“”、“欠”等構成的字,以下我們作一簡單摘錄(上博三周易簡33)、(包山簡151)、(曾侯乙墓,磬C53下7)、(曾侯乙墓,2864B)、(曾侯乙墓,3083A)、(曾侯乙墓,3203A)、(清華四別掛簡7)、(郭店老子甲簡22)、(包山簡96)、(郭店性自命出簡62)、(包山簡137背、139背)。(13)簡21“若四時一逝一來。”,裘按遣,簡文此字旁當是之省寫,故釋作“遣”。涂宗流、黃人二、劉釗、陳偉從之。李零認為讀為“逝”亦通,後改釋為“遣”。王寧釋為“逝”。這裏應該讀為“逝”。文例可參照管子内禮“靈氧在心,一来一逝。”31該字與上文簡19“而終弗噬”的第四字可以聯繫起來考慮。(14)簡22“山無墮則隳,城無衰則隳。”,整理者隸定為“”。林素清認為字當是从土,隋聲的墮字,土與山義類相近,通作“嶞”,狹長之貌。黃人二從之。劉信芳釋爲“墮”,認為是“小者也”,即“大山旁有小山之峰突起者”。陳松長認為此字應為“堋”之異構,實即“朋”字,讀為“崩”。楊澤生釋為“覆”字原文左边為“阜”,右边上部為“伏”的初文“勹”作聲旁,中部為“夊”,下部為“土”,意為覆盖、遮蔽。涂宗流、劉祖信認為此字簡文隸定31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5758頁;又見氏著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5月。為“墮”,借為“橢”,意為長圓形,橢圓。陳偉認為此字不識,大概應是與“衰”對等的意思。劉釗隸定為“”,字从阜、从土、从左,應即“隋”字省體,“中高四下也”,在簡文中指山之緩緩垂下,而非陡峭直矗。李零釋為“”,文意似指坡、坂即山坡。單育辰指出“坨”字就是表示“崩毀”義的“墮”、“隳”、“阤”,而“墮”字就是表示坡度義的“阤”、“陊”。(15)簡253“一言之善,足以終世。”“一”,簡文作“”,字最早見於鄂君啟節中“歲返”,最初學者有以下不同釋讀羅長銘釋“歲”為“載”;殷滌非疑“”為“罷”的繁文;郭沫若、商承祚、饒宗頤、何琳儀讀“能”;于省吾、李零、陳漢平讀“盈”;朱德熙釋為“翼”,讀“代”;姚漢源也讀為“翼”,通“翌”。早期学者對該字的分析無論从字形还是意義上都不是十分具有說服力。隨後,发布的包山簡、天星觀簡、望山簡中都出現了“禱”一詞,其義不詳。接著,郭店簡中太一生水、五行兩篇中出現該字的辭例均可與傳世文獻對讀為“一”,如郭店五行簡16引詩“淑人君子,其儀也”。此語見於詩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帛書本五行此處作“叔人君子,其宜一氏”,“”作“一”。郭店五行簡16又說“能為,然後能為君子”,帛書本“”也作“一”。再如六德中的“能與之齊”,在禮記郊特牲中作“壹與之齊”等等。這些材料成為了該字釋讀的重要線索與依據。現大多數學者讀“”為“一”。32周鳳五、顏世鉉認為該字有三種讀法一、能、代。李天虹隸定為“”。何琳儀認為“”為“壹”(一)之假借字。張世超認為楚文字以象熊奔逸狀之“”為“逸”,用為“一”;似乎亦或讀為“能”。宋華強認為“”與“一”相通大概是雙聲通假現象。鄭偉解釋為“”是古侗台語“一”的標音字。王志平認為“”與“一”上古音非常接近。劉雲認為“”是甲骨文“鷧”的流變,與“一”的古音關係極為密切。(16)簡4“口不慎而戶之閉,惡言己而死無日。”“慎”簡文作“”,整理者釋為“誓”,讀為“慎”,似與字形不相符。張光裕謂字形左上从“十”,32按以下兩篇文章中對“”字的釋讀歷史做了總結梳理白海燕季庚子問於孔子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5658頁;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4143頁;劉傳賓郭店竹簡研究綜論(文本研究篇),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197203頁。隸定為“”。陳劍認為所从都是“”聲,即“質”所从聲符,與“質”讀音相近。他又認爲古音“質”在章母質部,“慎”在禪母真部,聲母為旁紐,韻部可對轉。陳偉武認為字从“言”,“”聲,隸定為“”,為“訢”的異構。陳偉讀為“順”。裘錫圭認為“”的聲符是針的初文“丨”。葉曉峰認為“丨”是“芒”或“萌”。孟蓬生讀“丨”為“章”。而相近字形的上部,廖名春認為是“玄”省作“幺”,蕭毅認為是從“幺”變化而來的“糸”。與“”寫法類似的字還出現在A“終如始”(郭店老子甲簡11)、“不可不也”(郭店緇衣簡15)、“爾出話”(郭店緇衣簡30)、“淑爾止”(郭店緇衣簡32)、“則民於言”(郭店緇衣簡33)、“淑爾止”(上博一緇衣簡16)、“則民於言而謹於行”(上博一緇衣簡17)、“其返善復始也”(上博一性情論簡16)。與“”略有差別,但同屬一類,可隸定為“”、“”、等五種寫法的還有B“,慮之方也,然而其過不惡”(上博一性情論簡39);C“不可不”(上博四曹沫之陣簡48);D“君子其獨也”(郭店五行簡17);E“,仁之方也,然而其過不惡”(郭店性自命出簡49)、“人不斯有過,信矣”(郭店性自命出簡49)、“終若始”(郭店老子丙簡12)、“敬以守之”(郭店成之聞之簡3)、“可不乎”(郭店成之聞之簡19)、“求之於己”(郭店成之聞之簡38)、“君子六位以祀天常”(郭店成之聞之簡40)、“其返善復始也”(郭店性自命出簡27)、“同其(塵)”(郭店老子甲簡27);F“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其獨也”(郭店五行簡16);還有作為人名中出現的疑似字形“士尹紬”(包山簡122)、“陳”(包山簡145)、“白公”(包山簡150)、“”(包山簡177)、“黃”(包山簡187)、“少司馬”(天星觀簡3)。而以往在金文、古璽中被誤釋為“哲”的字與楚簡中的等字形有關,也可釋為“慎”。33除了一些在形體結構上還需要討論推敲的疑難字形之外,在文本中還有一些是字形確定,但語義不清的詞句。如簡27“聖君而會,視而內(入)。”與簡27背“內(入)之或內(入)之,至之或至之。”兩句如果採用不同的破讀方式,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簡1718“善使其下,若蛩之足,眾而不割而不僕。”這裏的重文“割”是否需要分別讀為“割”與“害”,還是統一讀“割”或“害”,也是個問題。再如簡7“流澤”一詞的常用意思是“流布恩澤”,放在這裏似乎不太通順,而現在也沒有很準確的其他釋義。簡9“義士”一詞與傳世文獻“仁義”一詞是什麼關係,龐樸認為簡文“義士”應該比較原始。34李學勤認為“義士之所存”語義欠通,疑本作“仁義”,“仁”字譌為“仕”,又誤倒轉寫成“士”。同時補充道楚文字“仁”寫法不同,誤寫當在其他地區。35但兩種表述如何流傳變化的,仍無法解釋清楚。以上,是各簡重點字詞語義釋讀的概述,詳細觀點請參看本文“集釋”部分。第三節語叢四與相關文獻的對讀情況概述整理者言語叢四全篇由類似格言的句子組成,其中提到了“君”和“士”結交“巨雄”與“謀友”的必要,同時又指出“竊邦者為諸侯”。它直接反映了東周時期不同階層對社會的看法。36龐樸認為該篇“既非儒家思想,亦非道家思想,而倒更近乎法家、縱橫家,這從它所宣揚得遊說之道和南面之術,可以明白感知。”37而後,丁四新指出“把語叢四判定為戰國中期權謀縱橫遊士的作品或言論集結,是較為可信的。”38李零說“簡文形式與清杜文瀾古33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4748頁;又見氏著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5月。34龐樸語叢臆說,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327頁。35李學勤從郭店簡語叢四看莊子胠篋,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73頁;36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17頁。37龐樸語叢臆說,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327頁38丁四新語叢四篇探析,氏著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14241頁。謠諺所收比較相似,內容則與陰陽遊說、縱橫長短之術有關,類乎太公、鬼谷。”39許富宏則重點討論過語叢四和鬼谷子中摩、謀二篇的關係。40語叢四一篇確實內容比較豐富,并由於格言式的體裁,各章思想並不一致,不僅有上述關於法家、道家、縱橫家的內容,甚至還有出自儒家詩經、或近乎大戴禮記的言論。下面就對其中可以與相關文獻進行對讀的情況陳列如下41(1)簡89竊鉤者誅,竊邦者爲諸侯。諸侯之門,義士之所存。【整理者1998】裘按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218頁)【黃人二2002】史記遊俠列傳“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陳偉2002】莊子盜跖“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234頁)(2)簡1617利木陰者,不折其枝。【劉釗2000】韓詩外傳“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陰其樹者,不折其枝。”(81頁)【黃人二2002】戰國策秦策三范雎云“詩曰木實煩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逸周書周祝云“葉之美也解柯,柯之美也離其枝,枝之美也拔其本,儼矢將至,不可以無盾。”說苑談叢云“大樹之下無美草,傷於多陰也,則反其義而說也。”【劉洪濤2006】上博五弟子问簡23子曰“列乎其下,不折其枝;39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56頁。40許富宏郭店简语丛四与摩、谋的关系,簡帛研究網2005年5月18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XUFUHONG001HTM;41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劉傳賓郭店竹簡研究綜論(文本研究篇),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食其實者,不毀其器。”韓詩外傳卷二“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陰其樹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書其言為”新序卷五“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書其言為”淮南子說林“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食其實者不折其枝,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3)簡1718善使其下,若蚈蛩之足,眾而不害,割而不僕。【林素清2000】淮南子兵略“故良將之卒,若虎之牙,若兕之角,若鳥之羽,若蚈之足,可以行,可以舉,可以噬,可以觸,強而不相敗,眾而不相害,一心以使之也。”(393頁)【陳偉2002】淮南子說林“善用人者,若蚈之足,眾而不相害;若唇之與齒,堅柔相摩而不相敗。”(240頁)【劉釗2003】太平御覽九九四卷“百足之蟲,斷而不蹶,持之眾也。”(231頁)(4)簡1言以詞,情以久。【劉釗2000A】韓詩外傳“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77、8081頁)【陳偉2002】韓非子主道云“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將生。”(231頁)【許富宏2004】鬼谷子反應“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審也,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32頁)(5)簡1非言不讎,非德亡報。【李零1999】詩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陳偉2002】詩此句曾為禮記表記和荀子富國、致仕二篇征引。(231頁)(6)簡12言而茍,墻有耳。【整理者1998】裘按詩經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墻有耳、伏寇在側。”(218頁)【劉釗2003】大戴禮記曾子制言“鄙夫鄙婦相會於墻陰,可謂密矣。明日則或揚其言矣。”(225頁)【劉傳賓2010】淮南子說林“田中之潦,流入於海;附耳之言,聞於千里也。”(268頁)(7)簡4口不慎而戶之閉,惡言報己而死無日。【許富宏2004】鬼谷子捭闔“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捭闔,制之以出入。”(31頁)【劉傳賓2010】說苑談叢“口者關也,舌者兵也,出言不當,反自傷也。詩曰斯言之玷,不可磨也。”“言人不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響不能獨為聲,影不能信曲為直,物必以其類及,故君子慎言出已。”禮記緇衣“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口,關也;舌,機也。一堵(曙)失言,四馬弗能追也。口者,關;舌者,符璽也。璽而不發,身亦毋薛(辥)。”(268頁)(8)簡5156凡說之道,急者爲首。得其急,言必有及。及之而弗惡,必盡其故。盡之而疑,必之而不可,必文以訛,毋令知我。【林素清2000】韓非子說難“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391頁)【劉釗2003】說苑談叢“一言而非,四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馬不能及。”中論貴言“故君子之與人言也,使辭足以達其知慮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茍過其任而強牽制,則將昏瞀委滯而遂疑君子以為欺我也。”(226227頁)【許富宏2004】鬼谷子摩“摩者,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