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1页
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2页
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3页
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4页
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6第一章旅游发展战略61指导思想62旅游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621旅游发展模式选择622旅游发展动力机制723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途径832经济目标833社会目标934文化目标935环境目标936品牌目标94战略重点1041以现有优势为重点的系列10411重点产品10412重点市场10413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1042以薄弱环节为重点的系列10421重点产品类型10422重点目标市场11423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1143支撑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11431产品开发工程11432形象提升与市场推广工程12433环境优化工程12434体制改革工程12435旅游科教工程125政策和策略建议1251观念突破1352机制创新1353产品创新1354管理创新133旅游发展阶段目标1431近期(20062010年)1432中期(20112015年)1433远期(20162025年)1411总体布局结构1512重点格局152旅游地域系统建设1621功能系统和组织系统1622旅游线路系统173空间布局规划方案的深化思路1711开发理念1812产品开发的资源导向1813产品开发的市场导向182产品体系整合与优化要点1921产品体系整合与优化思路1922传统产品的品牌整合与优化193专题产品开发2131山地旅游产品2132水域旅游产品2133乡村旅游产品2234科考旅游产品2235文化旅游产品2336城市旅游产品2337其他旅游产品234近期发展指引2441重大旅游项目策划要点24411具有综合性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的重大旅游项目24412结构性整合项目2542其他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项目创新25421自然生态类25422历史文化类25423宗教文化类26424其他项目26第五章旅游文化开发规划261旅游文化的价值转化272文化旅游产品的分层开发272旅游业在全国的比较地位及发展目标273旅游文化开发要点28第六章城市旅游开发规划301城市旅游发展思想302城市旅游发展动力体系的选择313城市旅游吸引体系建设274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与实施要点2741发展原则3242城市旅游发展布局和策略32421全局性旅游中心郑州的城市旅游发展32422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发展3243实施城市旅游景观环境塑造工程341区域旅游大协作原则342区域旅游协作战略思路34(1)建立相邻政府间旅游协调机构,协调配套区域旅游一体化政策;34(2)制定多层次区域协作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34(3)优化旅游大环境,加快与国际旅游的接轨;34(4)努力培育旅游协作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成为协作的第一主体;34(5)建立区域旅游协作信息系统,提高网络技术的支持水平;34(6)防止条块分割,尝试“复合行政”;34(7)打造区域协作旅游品牌,强化整体形象;343区域旅游协作战略核心旅游城市协作体系建设3531河南门户城市的选择3532对应协作旅游城市的选择3533旅游城市协作体系建设对策354区域旅游协作的地域建设3641协作体系的层次3642主要省际协作区3743市县层面的协作37第八章旅游市场营销规划381总体市场战略3821形象定位3822形象工程计划383市场定位3931总体市场定位3932国内市场定位3933海外市场定位394旅游市场分期开拓目标3941国内市场分期开拓目标3942海外市场分期开拓目标405市场营销策略4051市场目标的实现途径4152国内市场营销策略4153海外市场营销策略4154区域联合营销策略4255创新营销4256事件营销策划426营销系统建设规划4361营销组织系统规划4362营销支持系统规划4363营销绩效评价系统建设4411总体思路4412阶段发展重点4421发展战略和宏观布局思路4622旅游床位需求量与档次结构预测4623旅游住宿业布局4724主要策略4831发展战略和宏观发展思路4832旅行社发展目标与对对策48321发展目标49322实施对策4933旅行社近期行动计划4941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50411发展目标50412规划思路5042旅游交通系统规划50421外部交通系统50422内部交通系统5143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5144交通服务软件建设5151战略目标5252规划思路5253餐饮设施配套5254发展策略5355项目规划5361规划目标5362规划思路5463旅游商品与旅游购物发展策略5471发展目标5472发展思路5573旅游娱乐项目布局5574旅游娱乐项目规划5575发展河南旅游娱乐业策略5681规划目标568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5691旅游业信息化工作目标5792发展策略与组织模式5993旅游信息化建设要点5994数字旅游信息系统工程计划59941建立河南旅游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5911旅游经济总体战略592旅游经济结构优化6021旅游经济结构优化的指导原则6022旅游经济结构优化目标及措施60221旅游市场结构的优化60222旅游行业结构的优化60223旅游区域结构的优化61224旅游组织结构优化61225旅游经济效益优化613旅游经济发展策略612主要产业部门与旅游业的配套632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643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644旅游开发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641思想观念和机制建立652近期目标体系653实施产品开发工程6631开发布局思路调整6632重点产品系列66321重点整合性开发的产品系列66322重点优化提升的产品系列67323重点开发的新产品系列6733城市旅游产品6734近期产品开发区域布局676近期市场定位与营销6961市场定位6962开拓目标6963市场营销策略6964营销系统建设规划70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前言河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城市建设富有活力,城市旅游前景良好;支持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各地发展旅游的情绪高涨,旅游大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从全国来看,河南旅游发展还较为缓慢,与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总体来说旅游发展处于全面升级的前期阶段;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观念陈旧,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资源整合不足,旅游软件建设滞后,大旅游意识不强,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力度不足等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为主要方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受到市场的冲击;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河南省实施“中原崛起”战略对河南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了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旅游转型和升级,保持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制定本规划。第一章旅游发展战略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中原崛起的战略机遇,树立大旅游的科学发展观,依托中原文化和山水旅游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范,培育大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和发展环境;推动政府主导型向政策导向型的旅游发展机制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精品战略,保障供给,引导消费;立足于打造“华夏文化之源”的旅游品牌,塑造“黄河大观,万象中原”的旅游形象;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创造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实施旅游集约化、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中原旅游崛起”,在规划中远期将河南建成现代化旅游强省,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重要动力产业。2旅游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21旅游发展模式选择河南旅游发展模式以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双重驱动,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22旅游发展动力机制(1)区域综合活力培育在中原崛起的过程中提升区域综合活力,尤其重视中原城市群的综合活力培育,积极发展大流通业,培育旅游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2)旅游精品引力培育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景区发展模式和特区化的景区管理模式,重点开发山水生态、文物古迹、祖根文化、武术文化、宗教文化等等旅游精品;策划建设吸引范围大、生命周期长的精品旅游产品系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相关产品现代都市娱乐古都文化五千年历史中原文化(3)相关产业和大环境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积极培育和优化旅游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强化整体环境吸引和形象吸引,形成有力的旅游发展支持系统;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旅游的软环境。(4)旅游开发与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整合力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和区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明确旅游在城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各项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开发融于城乡建设之中,以营造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23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途径河南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三个层次第一,旅游区文化内涵提升和相关服务的提升;第二,相关产业介入和社会旅游产品的开发;第三,在旅游无限化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区域要素全面整合,形成旅游开发与区域建设一体化的大旅游局面。跨越式发展就是三个层面的同步行动,对于河南来说是可行的。目标定位坚持中原文化与山水生态并重、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并重的发展模式,将全省建成城市旅游发达,景区旅游繁荣,“华夏源文化”特色鲜明,山水生态形成强势产品,区域旅游大环境优越,产业效益显著的,集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博览、寻根、体育、宗教以及美食、购物、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国内首选、世界知名的直接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成现代化的旅游强省。目标阐释通过文化产品深度开发,努力培育根源、文源、武源、商源、道源、佛源文化特色鲜明,富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华夏文化之源”。将黄河与四大名山培育成为国内顶级、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高品位的湖泊、湿地、山水生态旅游产品。景区景点建设与城市整体性产品建设并重,培育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和发展环境,中远期形成旅游与区域经济共同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实施精品战略,同步实现设施、服务、旅游环境现代化,形成名牌产品系列和强大的竞争力,成为国内首选、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期末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远期建成现代化旅游强省,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指标和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集团之列。32经济目标旅游发展步骤资源开发利用旅游服务配套区域要素全面整合旅游区域一体化社会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产业介入产品素质提升与旅游服务升级旅游产业定位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新兴支柱产业、动力产业。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规划中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成全国旅游大省,远期建成现代化旅游强省。33社会目标以旅游发展推动对外交流,提高河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河南人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优化河南的社会形象,对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34文化目标在保护和利用河南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育和强化河南的特色文化,树立“华夏文化之源”的品牌形象;推动河南文化名省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35环境目标通过点线面的环境营造,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36品牌目标品牌形象目标“华夏文化之源”、“中原山水之魂”的旅游品牌,塑造“黄河大观万象中原”和“文武河南古今博览”的旅游形象。世界品牌目标力争使殷墟、潞王陵、嵩山、南太行山红旗渠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伏牛山整体进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旅游城市发展目标将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南阳等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增创46家优秀旅游城市;将“郑洛安汴许”打造成国家级古都旅游精品路线。旅游景区与旅游线路发展目标重点策划建设20个左右规模大、综合性强、特色突出、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在现有24个AAAA级旅游区的基础上,重点建成810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新增1015家AAAA级旅游区和一批AAA级旅游区;重点建设23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旅游度假区,101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出35条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线路产品。旅游企业发展目标着力扶持一批旅行社、旅游交通、宾馆酒店、旅游商品企业,形成35家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和跨国旅游公司,使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得以完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企业运作机制。4战略重点41以现有优势为重点的系列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培育强项的战略重点。411重点产品1)文化旅游综合产品重点进行产品优化升级,尤其是祖根文化、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宗教文化等。2)山水旅游产品重点是山水风光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提升品牌。412重点市场文化和山水观光、城市商务会议、寻根问祖和探亲访友、习武康体等市场依然是河南的重点旅游市场;在空间上,本省和周边省中短途市场仍然是未来旅游市场的主体。413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1)重点项目优势旅游产品的再强化工程主要有古都文化、武术文化、祖根文化、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四大名山组合项目的强化,以中原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加强以商务旅游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流通业等城市综合旅游项目建设。2)重点区域依据和配合中原都市群的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北部地区城市旅游将继续保持重点区域的地位。42以薄弱环节为重点的系列根据资源素质和可培育性,进行弱项强化所形成的重点系列。421重点产品类型1)潜文化的发掘和旅游产品的强化重点解决非物质性文化没有载体或发掘不深的问题,埋藏文化的地表化问题,“商源”和商业文化地位缺失问题,道教和道德文化的白相化问题,祖根文化的人性化问题等;对有载体的资源解决“空心化”问题,表现内容和手法增强体验性和参与性的问题。2)生态旅游与城市休闲、度假产品的强化重点打造山水生态休闲度假、城市休闲社区和郊野游憩职能,强化综合服务配套,实现深度开发和延伸产业链。3)商务会展产品的强化积极发展常规化、商业化的物流、商务和会展业,实现旅游与商务会展业的有机整合,强化旅游发展的经济动力。4)服务产品的强化重视突出特色特色,延伸服务链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弹性消费,加强美食、购物、娱乐配套和服务社区建设。422重点目标市场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市场并重,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市场并重,省内市场与省外市场并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重的开拓战略。重点开拓山水度假、假日休闲、远途商务、购物、科教和修学旅游市场。重点开拓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市场,东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争取欧美市场。423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1)重点扶持的项目重点扶持可开发性强、而又能代表河南风格的拳头产品和形象产品。增加祖根文化旅游产品,商源文化旅游产品,道德文化和诚信文化旅游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彰显古都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包装工程,城市和大型旅游区内的休闲社区综合服务配套工程;商业化的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等。2)重点扶持的区域规划期内重点扶持目前地位不够但潜力巨大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如安阳、南阳、信阳、商丘等;扶持伏牛山区和大别山区等资源品位高的超大型旅游区的综合发展。43支撑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431产品开发工程(1)空间布局战略调整从“三点一线”和“一带四区”向“两轴五区一中心”的大旅游空间格局扩展(以京广/京珠线、陇海/沿黄河线为纵横轴的旅游发展轴线;嵩山、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山水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区和郑洛安汴许中原古都文化旅游区;以郑州全局性旅游中心城市)。(2)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由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变为文化与自然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由相对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观光、度假、商务和其它专项旅游并举,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都市旅游和专项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系列。(3)产品开发重点“18个重点旅游产品”。黄河文化复合型旅游带、大中岳嵩山自然与文化旅游区、大伏牛山生态观光与休闲旅游度假区、南太行山山水风光与山前文化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生态与红色文化旅游区、洛阳古都文化旅游区、开封宋都文化旅游区、安阳殷墟与殷商古都文化旅游区、中华商旅博览城、中华文化博览城、中国商业文化论坛旅游区、中华少林武术城、中华万姓园旅游区、河南博物院旅游精品景点、南阳四圣旅游区、商丘古城与商业文化旅游区、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区、黄河小浪底旅游度假区。432形象提升与市场推广工程坚持旅游形象与区域形象同步,积极实施形象工程,塑造和提升目的地和区域整体形象。注重海外营销与国内营销并举;走多元化和个性化营销的路子,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中远程旅游市场区加强营销攻略。433环境优化工程以创建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及实施“中原崛起”战略为契机,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优化影响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提高河南旅游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434体制改革工程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旅游体制改革,消除束缚旅游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拓宽投资渠道,扩大旅游投资规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提供服务、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优化旅游发展的机制环境。435旅游科教工程积极实施旅游人才工程,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有利于旅游人才成长和人才使用的优良环境。积极实施旅游信息工程,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普及,推动旅游科技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科技含量的提高,增强河南旅游的竞争力。5政策和策略建议推进五大观念突破,实现三大创新的十八项对策。51观念突破(1)发展观念突破突破就资源论开发、就旅游讲发展的发展观,发展大旅游;(2)阶段观念突破突破循序渐进的阶段观,实现并进式和跨越式发展;(3)项目观念突破突破狭隘的旅游项目观,将旅游开发融于区域建设之中;(4)空间观念突破突破狭隘的旅游区域观,以现代竞合理念推动产品整合;(5)管理观念突破突破景区划景为牢、画地为牢、划利为牢的本位式管理观,围绕全省旅游业的共同目标,实现全局性的发展。52机制创新(1)从政府主导型向政策导向型过渡,推进市场经济规范下的大旅游发展。(2)加强旅游发展整体动力的培育,实现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共同可持续发展。(3)实施区域旅游大协作战略,推动内部整合与外部协作的竞合机制形成。(4)实施环境致胜战略,积极营造旅游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5)疏通融资渠道,推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形成。(6)实施科教文化兴旅战略,通过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推动河南旅游的现代化。(7)强化旅游管理部门机构能力建设,加强旅游宏观管理,加大管理力度。(8)推进旅游企业改革,抓大放小,推动集团化与个性化同步发展。53产品创新(1)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产品开发与新项目建设并重,推动产品更新。(2)以整合与优化推动现有品牌的提升,重点打造区域整体大品牌。(3)推动产品类型结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4)同步推动社会产品旅游化、旅游产品社会化和区域整体的旅游要素整合。(5)在整体开发同时,重视景区内涵提升,重点建设精品景区。54管理创新(1)合理匹配产业要素,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结构效益。(2)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3)以本底素质和理念形象培育为主,实施形象工程,增强形象驱动力。(4)实施市场战略,培育产销互动的促销合力,形成宣传促销复合效应。(5)加强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旅游环境。通过近、中期的努力,推动河南旅游业在全国和在本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在中期末成长为河南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动力产业;远期建成现代化旅游强省,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指标和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集团省市之列。提高到全国第56位;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业收入在全国的相对比较地位排在全国第1012位,旅游经济总体水平排58位之间。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具有巨大拉动效应的动力产业,中期末成为全国旅游大省,远期末成为全国旅游强省。3旅游发展阶段目标31近期(20062010年)到2010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突破15亿人次,年均增长11;旅游总收入1477亿元,年均增长15;相对于2005年实现翻一番的“倍增”目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先锋产业和动力产业。32中期(20112015年)到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突破224亿人次,年均增长8;旅游总收入达到2609亿元,年均增长1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全省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设施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更加高级;旅游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中期将旅游业初步培育成河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33远期(20162025年)到202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达到365亿人次以上,年均增长46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5182亿元,年均增长68;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河南成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与国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全省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先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得以充分有效的发挥。旅游业培育成河南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实现“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表1河南旅游业各阶段发展目标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2025年目标成分2004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80118973121512011222168297306361714入境旅游者万人次45501188121481122893207国内旅游收入亿元620719161446152548123744850106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16184153861674314131012210910旅游总收入亿元643734161477152609123851851826旅游增加值亿元40416812151434122118828506旅游增加值占GDP比率384655663注以2004年河南省旅游统计数据为预测基数;2005年增幅按照“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计算;旅游总收入中外汇收入按照目前汇率折算;增加值的计算按照2002年计算的平均增加值率折算。11总体布局结构“一核六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一核全局性中心极核城市郑州。六组团主要按照行政区的地理结构和内部协作需要划分的功能组团中部组团主导功能都市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北部组团主导功能文化与山水观光旅游;东部组团主导功能寻根与宗教文化旅游;南部组团主导功能休闲度假与红色旅游;西南组团主导功能生态科教、山水休闲与文化观光;西部组团主导功能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12重点格局构建“两轴五区”的优先发展格局。两轴京广/京珠线旅游发展轴;陇海/黄河线旅游发展轴。五区南太行山、中岳嵩山、大伏牛山和大别山四大山水旅游区和中原古都文化旅游区。2旅游地域系统建设21功能系统和组织系统(1)北部文化与山水观光旅游组团包括安阳、鹤壁、濮阳。以殷商文化和太行山水为重点,主要打造殷商古都文化、二帝信仰、古代军事文化、古代哲学、龙文化、林虑山和红旗渠、飞天旅游产品,培育“根源、文源、商源”文化旅游品牌;承担晋冀鲁豫旅游协作的对接职能。中心城市安阳;副中心城市濮阳、鹤壁;地方性中心城镇林州和浚县。(2)东部寻根与宗教文化旅游组团包括商丘和周口。主导功能是寻根旅游与宗教文化旅游,同时注重“商源”文化培育;重点打造古城文化、商都文化、人文始祖、万姓同根、道德之源、道教圣地的文化旅游品牌;承担淮海旅游协作区的对接职能。中心城市培育商丘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周口;地方性中心城镇淮阳、鹿邑和永城。(3)南部休闲度假与红色旅游组团包括信阳和驻马店。主导功能是山水休闲度假和红色旅游;重点开发山岳生态休闲和避暑度假旅游产品,水库、湿地与温泉康体休闲旅游产品;培育“山水休闲,避暑胜地”的旅游品牌;对大别山和确山红色旅游产品进行发掘和整理,培育旅游新产品;承担鄂豫皖区域协作对接职能。中心城市信阳;副中心驻马店;地方性中心城镇潢川。(4)西南生态科教、山水休闲与文化观光旅游组团南阳市范围。重点开发生态科教、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大做“四圣”文章;承担鄂豫陕协作区对接职能。中心城市南阳;区内不设二级中心;地方性中心城镇西峡、南召和桐柏。(5)西部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组团洛阳、济源和三门峡。主导功能是文化观光与山水休闲度假;重点围绕“河洛文化”培育华夏文化源流品牌,发展自然与文化紧密结合的观光与休闲旅游产品,作为沿黄旅游线的精品旅游区进行打造;承担豫晋陕协作区的对接职能。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三门峡、济源;地方性中心城镇栾川、灵宝和卢氏。(6)中部都市文化旅游组团包括郑州、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大中城市,大致上与中原城市群重合。主导功能是现代城市旅游、历史文化观光和郊野休闲;打造中原商务、会展、都市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构筑中岳“大嵩山”旅游产品体系、云台山为龙头的南太行山旅游产品体系、郊野休闲产品体系和城市休闲社区产品体系,打造“至尊中岳”和“武源”少林的国际品牌;以郑州、开封、许昌历史古都和黄帝故里为依托,联动洛阳、安阳,打造“自古中原帝王都”的文源、商源强势品牌。核心旅游城市郑州,全省旅游交通集散、中转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也是本组团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的客观特征,建议设立漯河为跨组团的副中心城市,主要职能是中转接待和城市旅游。地方性中心城镇登封、新郑、鲁山、兰考等。22旅游线路系统1)山水生态主题线路南太行山、伏牛山、大别桐柏山生态旅游;2)黄河文化主题线路黄河/悬河/故道旅游、黄河沿线历史文化旅游;3)祖源寻根旅游线三皇五帝始祖文化游、万姓归宗之旅;4)古都文化旅游线四大古都旅游和三国许都旅游;5)红色旅游线大别山确山红色圣地之旅,太行山红旗渠精神之旅;6)健身养生线路少林太极旅游线、中药之旅、道教养生、滑翔伞特种旅游;7)南水北调旅游线路南水北调工程在河南境内串联沿途风光旅游;8)文化教育旅游线路历史文化修学之旅、忠肝义胆名士游、诚信教育游;9)军事特种旅游线路古战场、古代军事家、古今军校之旅;10)曲艺杂技线路豫剧、地方曲艺、濮阳杂技艺术;11)传统工艺线路开封朱仙镇年画、钧瓷旅游;12)中原花卉之旅线路洛阳牡丹、开封菊花、鄢陵腊梅等;13)宗教圣地旅游线路中国佛教祖庭;禅宗祖庭、道德之源与道教圣地之旅;14)古代衙门旅游线路“开封府”、南阳府衙、叶县县衙、内乡县衙等。3空间布局规划方案的深化思路(1)扶强带弱,极核扩散利用组团中心城市的相对优势和重点旅游项目的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大品牌,形成区域或项目增长极核,发挥示范作用和极核扩散作用,逐步辐射带动周边,形成具有整体竞争力的全省旅游空间格局和产品体系。(2)经济辐射,顺轴延伸依托“十字”轴线,通过经济驱动作用实现优势节点的辐射效应,使辐射作用沿交通轴扩散。(3)静态组织,动态操作六大组团布局将强化动态的功能发展导向,即“中部强化,西部优化,南部开拓,北部突破,东部培育”。(4)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布局构建“两轴五区”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格局,在观念、项目、策划引导、资金流向、交通调度、宣传推介等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培育河南省的形象支撑和经济支撑。11开发理念(1)社会资源旅游化、旅游项目无限化的新旅游发展观。(2)旅游开发与区域建设一体化,区域整体吸引力培育。(3)旅游产品开发和与旅游环境、形象建设协调化。12产品开发的资源导向围绕提升河南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近中期开发的重点是资源品质高、开发条件好而又有巨大市场潜力的资源,特别是具有全国吸引力和国际吸引力的资源,吸引范围不足但却是需求量大、适应产品结构优化需要的资源。将主要集中在文化观光、山地生态观光与休闲、都市旅游三大产品系列之中,优先扶持相关产品的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寻根访祖文化产品、历史文化遗存产品、武术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乡间民俗文化产品、宗教圣地或祖庭文化观光产品、非物质性产品(开发故事性旅游产品、非物质性资源的物质化)。山水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产品自然生态康体休闲产品、山水休疗养度假产品,自然科教旅游。都市综合旅游都市观光、都市商务会展(CBD)、都市休闲等。13产品开发的市场导向旅游产品开发应在适当超前的原则下,以面向省内市场为依托、国内旅游为重点;以适应散客旅游或自助旅游为主体;以面向商务公务市场、知识型市场、度假型市场和老年市场、学生市场为重点。2产品体系整合与优化要点21产品体系整合与优化思路对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进行素质提升、环境营造、设施配套、服务提高、形象包装和结构整合,使之由粗放开发和粗放经营向精品化和集约化发展。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观光型为主向观光、商务、文化和度假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多元结构转变;由单纯文化型和单纯自然型向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转变;由资源浅层利用向深度开发转变;由观赏型向参与型和娱乐型转变。22传统产品的品牌整合与优化旅游产品整合的“134”重点品牌工程通过对“一个中心区、三条旅游带、四大旅游区”八大结构性旅游产品整合与优化,实现对全局的强力拉动。(1)古都文化旅游中心区(郑洛安汴许)中部都市文化旅游中心区是整个河南旅游的核心产品群,是中原崛起的核心区,也是河南城市旅游的核心产品群,代表了河南旅游文化的精髓;该中心的旅游开发重点是结合中原城市群建设,在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原则下,围绕古都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进行品牌整合,培育城市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同时各个城市又以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发挥各自的古都文化和现代都市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旅游产品,形成“中原古都群、现代旅游城”的城市旅游产品的整合品牌;进一步拓宽古都文化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在文物资源维护的基础上,策划古都文化主题项目,形成多样化的文化旅游载体;优化都市综合服务的地位和城市观光、商务会展以及城市休闲功能。该区是河南参与全国旅游竞争乃至全球旅游产品竞争的主要依托,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体,应予以重点支持。(2)京广线旅游走廊、陇海线旅游走廊沿全省旅游发展两大轴线而形成的京广线旅游走廊、陇海线旅游走廊分布着全省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是河南最重要的城镇发展带,是外地人最容易认知的轴线,是可进入性最好的河南形象展示走廊;这两大走廊向省外延伸,连接了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群,直接进入国家级的旅游经济圈,具有更大范围的区域协作和共同发展意义。两条旅游走廊主要依托公路、铁路的交通联系,通过各城市旅游功能的差异定位、区域性主题旅游线路的安排、市际间旅游营销协作等多方面措施打造中原城市旅游轴线;发挥轴线的横向牵动作用,吸纳沿线更多的旅游产品丰富走廊的产品体系;强化旅游交通的保障,解决铁路列车车次和售票配额问题,使得客流能够“进得来、出得去”。(3)黄河文化旅游风光带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意义,将其沿线流域定位为文化旅游风光带,利用沿线城市的现实载体,成为折射华夏历史文化、展现中国现代文明的重要地带。本区的意义不仅仅是线路整合销售,而在于整合一个巨大的品牌(见项目策划)。(4)南太行山旅游区南太行山是一个具备世界遗产素质的大型旅游区。在各个景区独立发展的基础上,近期重点考虑全区的交通联系工程,培育整体性大品牌,构建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南太行观光休闲产品地带的旅游协作体系和无障碍旅游管理系统;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省级协调管理机构,以联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目标,各市旅游区作为其下的景区,在整体的目标下独立运作;实行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分区实施,独立经营。(5)大嵩山旅游区大嵩山旅游区是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王牌产品,近期工作重点是强化嵩山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发掘中岳文化,整合大嵩山资源,强化“至尊中岳”品牌;开辟新景区,推进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和优化;实施登封城市建设于旅游区开发一体化,以城市建设的形式推动旅游服务功能整合;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营销协调、分头经营;将申报世界遗产作为近期的重点工作;评估武皇中岳封禅大典、夜间表演娱乐项目的可行性;策划建设中华少林武术城;使大嵩山旅游区进一步发展成为河南旅游的龙头景区和世界级旅游胜地。(6)伏牛山旅游区大伏牛山旅游区是一个跨地区的特大型山水旅游区,建立统一的省级协调管理机构也是近期工作重点,以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为目标,各市在整体的目标下独立运作;远期考虑建设环伏牛山旅游公路,设立伏牛山旅游特区,实行统一行政管理;将伏牛山旅游区定位于山地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导功能,兼顾康体、休疗养、自然科普旅游,优化现有山地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生态科教旅游三大支柱产品群,形成具有国家级影响力旅游度假区。(7)桐柏大别山旅游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省际大型旅游区,在四大名山中属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生态多样性、气候适宜性、红色革命文化是大别山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建立以信阳为中心,以潢川为中转基地,依托各县城服务设施的组织系统,划分为山水生态避暑与宗教旅游区(信阳市区、罗山)、红都绿野度假养生旅游区(新县、商城)、文化观光与休闲游憩旅游区(光山、潢川、固始)、山水休闲淮源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功能区域;整合优化“红、绿”旅游资源为重点,打造豫南“红色圣地、将军故里”和“山水休闲、避暑度假”品牌;近期主要工作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发掘与整合,进行多种形式的基础开发配套与线路组织;结合大别山生态恢复工程,改善植被种类构成,划定生态保护范围,培育旅游大环境,中远期形成与红色旅游、山岳观光、避暑度假、乡村休闲并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以鸡公山为重点的避暑度假胜地和以新县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圣地两个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大品牌。3专题产品开发31山地旅游产品嵩山、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构成了河南山地旅游资源的主体,打造“四大名山”旅游品牌,是河南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重点之一(见前述)。共同的工作重点尽快建立省级协调管理机构,推进资源整合;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以“山岳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自然资源与文化要素结合”的原则指导产品开发。32水域旅游产品黄河为代表的水上观光旅游产品重点是三门峡河段与小浪底等峡谷段,下游可以根据水文特征和景点布局适度开发段落型的水上旅游线,因此,需要优化组合沿岸的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层级有序、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系列;沿河湿地应逐步禁止季节性耕种,加强植被保护,建立湿地公园和开展观鸟活动。小浪底水库是河南水域旅游王牌,应以“清澈黄河”为品牌,借助大面积的水域生态景观作为黄河河段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进行策划和开发,营造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度假旅游产品。丹江水库、南湾水库、宿鸭湖水库等是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工水域,发展定位于内陆水域度假旅游区,旅游开发应遵循“库内游、库外住”的开发原则,避免大规模的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开发性污染。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施工,应加强对丹江水库旅游开发的支持,与湖北水域形成有机的整体,并成为武当山、伏牛山跨区域旅游的重要水上交通线路;严格控制周边环境污染和水域环境的占用,确保丹江水库碧水清波的自然生态本底质量。此外,建议进行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沿线旅游策划与规划设计,争取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获得旅游价值,并有效串联沿途景点,形成南水北调旅游线。33乡村旅游产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富有休闲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农庄,发展新兴旅游消费农产品;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农林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以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为基础的乡村休闲,实施绿色保护林和旅游景点开发相结合;鼓励、引导乡镇企业面向旅游市场,积极从事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旅游工艺品的开发营销,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将新乡、漯河等农业庄园培育成大型农业社会化生产的示范精品;林州在弘扬红旗渠红色旅游的同时应培育辅助性的乡村旅游服务基地;周口杂技之乡、濮阳东北庄村培育成“中华杂技之乡”乡村旅游地;引导天井窑洞的居民进入旅游服务行业,培育成窑洞式乡村旅馆示范基地;深化重渡沟旅游产品类型和项目活动内容,优化村落环境,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培育成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丹江水库结合移民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生态环保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结合郑州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开辟一批高质量的郊区乡村旅游地。34科考旅游产品河南山地地质地貌科考、生态科考、湿地科考以及文化考古等均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潜力,发掘科考旅游内涵,结合观光、休闲度假进行综合性开发是科考旅游开发的重要途径。嵩山、南太行山、伏牛山具有重要的地质科考旅游价值,应在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工作过程中,通过组织设计考察线路、配套完善解说系统、专业导游、典型地质地貌展示点等增加科普游览内容;宝天曼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应将科教旅游作为主要职能进行开发;观鸟是国际上流行的生态旅游项目,黄河湿地和水域、宿鸭湖湿地等可结合观鸟活动,开辟科教旅游,培育成国际性的湿地生态观鸟基地;同时,进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农业园、湿地花园等项目建设,形成具有特色、配套齐全的湿地生态观光休闲与度假旅游基地。35文化旅游产品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源地,也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文化旅游资源是河南最具有垄断性的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可视、可听、可感、可娱的旅游产品是今后河南旅游开发的重点。第一,要使文化载体充实文化的灵魂;第二,要让没有载体的非物质性文化获得恰当的表现形式;第三,要对粗放利用的文化资源充实和强化文化内涵;第四,要将文化旅游开发与自然基地开发进行有机融合;第五,在一般静态展示基础上,运用现代视听技术,使文化旅游产品动态化、可参与;第六,加强解说系统的建设,专业性和普及性并重,提高文化产品的可识性。36城市旅游产品城市旅游重点培育古都观光、城市休闲、会展商务旅游等产品形式,重点区域集中在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核心,打造中原古都与现代城市旅游产品群(见城市旅游)。37其他旅游产品(1)工业旅游产品重点发掘河南特色工业项目,开发工业旅游产品。豫北煤矿基地、中原油田、漯河双汇厂、许昌瑞贝卡假发厂等是国内知名的工业企业,具有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的良好条件。目前关键是工业旅游产品的经营策划和有效运作机制建立,使企业在保证正常生产活动的同时吸引足够规模的游客群,形成经济效益,传播企业形象。焦作、鹤壁的老煤矿区,可以利用废弃矿井坑道开辟煤矿博物馆,推动“地下之旅”;濮阳中原油田借助油井平台开发“石油之旅”,进行油田科普教育;瑞贝卡假发厂开展“美发之旅”,游客除了参观之外还可以量身订做美发产品。(2)修学旅游产品针对全球知识旅游、科教旅游和健身康体旅游增长的趋势,以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山水、少林功夫、太极拳等资源为依托,面对国内外城市青少年,积极开发修学旅游产品。(3)事件旅游产品事件旅游在市场营销、形象传播方面具有明显的造势作用,河南应该重视对事件效应的认真策划,制造系列的类似云南世博会、克林顿访西安、博鳌亚洲论坛性质的重量级事件,如世界武术大赛、世界传统文化博览会、世界商业论坛、世界特色商品博览会、世界华人姓氏文化节、锦绣河南旅游大篷车等等,采取市场化经营方式,营销传播“文化河南、健康河南、诚信河南、和谐河南”的事件旅游产品系列。通过有计划的系列事件旅游活动达到高强度宣传河南、营销河南的效果。(4)温泉养生旅游产品河南的温泉旅游开发基本上属于初级利用型和休闲度假型,即属于第一、二阶段产品。我国中东北部地区的高品质温泉较少,河南的温泉资源显得特别珍贵。未来温泉旅游产品的发展将主要依托温泉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吸收国内外成熟温泉度假项目的经验,针对周边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发展具有主题特色的温泉度假项目,与娱乐、会议、养生结合,形成全省温泉休闲度假产品群。(5)环城游憩带按照从近郊区向远郊区推进的发展时序和规模上逐渐减小的原则考虑空间布局,宜在距离城市中心6080公里以内安排环城游憩项目,高级别旅游地主要布局在城市边缘带;以外则主要依托当地资源安排旅游项目。(6)休闲社区根据原生社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改造为以游憩为主导功能的社区如游憩商业区、休闲购物街区等;在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则发展休闲主题城镇如栾川县城;还有主题旅游村镇(如重渡沟)以及旅游区附近承担旅游服务的综合服务区。休闲社区的培育应尊重原生态原则,在原生社区的基础上叠加旅游功能。4近期发展指引41重大旅游项目策划要点以河南的强势资源为依托,以大旅游观为指导,提出以下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多功能、综合性的重大项目策划方案,打造根源、文源、武源、商源、道源、释源的“华夏文化之源”品牌,培育河南旅游业核心竞争力。411具有综合性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的重大旅游项目(1)中华商旅博览城以中国各地特色产品博览为主要内容的商务文化休闲社区与会展、市场相结合的主题社区型大型商贸旅游区;以商贸、旅游为主导功能,集文化娱乐、购物、风味饮食、会议博览、商品交易、经济信息等于一体的多重功能相互渗透,综合配套的主题旅游商务社区。项目选址于郑州近郊。(2)中华文化博览城以中华主流文化与各地特色文化博览为主题,文化博览与文化产业市场相结合,主题社区式的大型文化博览与文化产业旅游区;以各省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项目展示和文化产业博览为主导功能,集文化观光、休闲娱乐、艺术欣赏、风情购物、风味饮食、修学旅游、科普教育、会议展览、文化产品交易、文化信息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主题文化旅游社区。建议选址在郑州近郊。(3)中国商业文化论坛旅游区以“在商言商”的商业文化为主题,商业文化与休闲度假主题旅游区形式的大型会议旅游中心。以商论、会议、休闲为主导功能,兼有中国商业文化展示、特色购物、文化娱乐、风味饮食、商业信息等多种重功能。建议项目选址于安阳或商丘。(4)中华少林武术城以中国武术文化为主题,武术文化博览主题社区模式的综合性武术文化博览区;以中国功夫的文化观光为主导功能,综合配套武术文化博览、武术教学与训练、武术比赛、健身娱乐、节庆旅游、观摩交流、修学研究、会议度假、武术信息等多功能主题武术旅游社区;目标世打造河南武源文化品牌,形成世界最大的武术博览园。建议项目选址在登封。(5)中华万姓城以中华祖宗文化与姓氏文化博览为主题,以中华祖庙和万姓宗祠模式的姓氏文化博览与寻根旅游主题园;以寻根旅游为主导功能,集文化观光、宗祠艺术欣赏、百家风味饮食、修学旅游、会议节庆、姓氏文化信息等于一体的主题文化旅游区;目标是打造河南“跟”文化品牌,形成世界最大的姓氏文化博览园。项目选址在周口淮阳。412结构性整合项目黄河文化旅游带是一个由黄河串联起来的结构性旅游产品群,包括三门峡濮阳沿黄地带以及开封商丘黄河故道。在统一主题下,以统一包装、线路整合的手段打造产品的开发模式;主导功能华夏文化观光旅游,辅助功能文化探源考察旅游、中华历史修学旅游、沿黄河山水休闲旅游,兼有所串联旅游区的多种功能复合。主题形象“中国心华夏根黄河魂”;“游中华母亲河,读华夏文明史”。42其他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项目创新421自然生态类结合宛西药材基地的建设,策划神农百草园农业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区;结合鄢陵花卉苗木基地,策划万国花园休闲度假旅游区;结合黄河湿地的利用,策划湿地生态花园休闲度假区;西峡恐龙化石地质公园“白垩纪公园”恐龙科教旅游项目422历史文化类利用河南丰富的历史事件,结合解说系统的需要,策划故事性旅游项目;以殷墟和朝歌为载体,策划殷商演义文化园项目;结合羑里城文王演周易,策划东方哲学论坛;结合河南三国文化遗存,策划三国文化城旅游区;发掘中岳文化,策划中岳祭祀活动项目;黄帝故里旅游区,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