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_第1页
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_第2页
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_第3页
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_第4页
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DB35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7532007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20070816发布20070901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1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总则25总体规划内容与要求251基本情况352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价353规划总则454总体布局455建设期456旅游产品规划557旅游路线规划558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估算759客源市场分析与游客规模预测8510基础服务设施规划13511绿化美化规划13512保护工程规划16513安全卫生规划17514形象策划与宣传促销17515组织机构规划17516宣教规划18517社区共管规划18518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9519环境影响评价19520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建议206文件编制2061资料收集2062外业调查2063成果编制2064质量要求21附录A前言为规范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促进滨海湿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庄晨辉、李闽丽、余希、张惠光、陈星、罗家基。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内容和要求、文件编制等。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的滨海湿地公园,其他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区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4082000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安全标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0001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100015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5部分购物符号GB/T100016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6部分医疗保健符号LYJ12791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JGJ64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旅馆建筑设计规范DB35/T7502007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DB35/T7512007滨海湿地公园等级评定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31滨海湿地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湿地,包括海洋及海岸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海洋及海岸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浅海水域、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盐沼、红树林沼泽、海岸淡水湖、海滨岩溶洞穴水系等类型;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水产池塘、农用泛洪湿地、盐田等类型。32滨海湿地公园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地域。33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滨海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以滨海湿地为主体的各种事物和因素。34旅游环境容量在保证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能承受的游客人数或旅游活动强度。单位为人次。35游客容量指在环境容量承载力的范围内,游客在一天最佳游览时间内,滨海湿地公园开放的旅游景区所能容纳旅游者的能力。单位为人。36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由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而成,向旅游者提供的,可取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旅游活动及其设施。37完全游道环行游道或进口与出口不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38不完全游道出口与进口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即游客游至终点,必须按原路返回。4总则41滨海湿地公园的规划应体现自然化、人性化,防止人工化、商业化倾向,最大限度的保持滨海湿地原有风貌。42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以生物景观多样、生态环境优良、产品丰富、富有特色、社区协调共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总体目标。43滨海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应体现统筹安排,协调有序的原则,滨海湿地服务区应以设施完善、安全便利为前提。44滨海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相互协调,与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5总体规划内容与要求51基本情况511地理位置公园所处位置、地理坐标、四至范围、面积等。512自然条件公园所拥有的湿地类型、地质地貌和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同时阐明滨海湿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及其与滨海湿地旅游的内在联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上述因子进行测定与分析,获得定量指标。513生物资源5131动物资源所属目、科、属、种及数量,属濒危物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种类及数量,尤其是水鸟资源的情况。可借鉴的周边动物资源情况。5132植物资源所属目、科、属、种及面积或数量。植被应体现植被型、群落和群丛等。514人文条件公园所在地的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节庆赛事、戏曲文艺、宗教文化、生产活动等。515社会经济概况公园所在地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属、土地面积、人口,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旅游发展状况等相关内容。516交通概况现有道路网密度、道路里程、道路等级,与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连接点、周边大中型城市距离,现有交通方式、交通工具及近期交通条件改善情况。517建设与旅游现状建设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设备、主要基础设施,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历年收入情况、近年游客量等。52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价521公园内的旅游资源单体质量等级评价内容、方法及等级划分执行DB35/T750规定。522公园等级评定执行DB35/T751规定。53规划总则531指导思想包括公园的宗旨、发展战略、规划理念等。532基本原则A保护为前提,生态旅游为开发方式,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B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凸现特色的原则;C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控制,重点突出,阶段发展的原则;D)提高品位,增加内涵,动静结合,雅俗共赏的原则;E)建筑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有机与完美相结合的原则。533规划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相关规划等。534功能定位根据公园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市场需求进行定位。535发展目标A科学预测公园发展的各种需求。B因地制宜地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关系。C从实际出发,确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游客规模与环境承载容量、项目设置与功能安排等。D从生态环境、品牌塑造、设施建设、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等方面提出分期发展目标。54总体布局541布局原则A注重各功能区内容的多样性与总体的协调性。B功能分区要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动静结合、过渡自然、景点相对集中。C有利于组织旅游路线和系统配置接待服务设施,有利于基础设施内部网络与外部条件的衔接,便于科学管理公园行政及园务的各项工作,D有利于公园长远发展及建设施工等各项工作展开。542景区划分B依据景区区位、景观特色、旅游活动等确定景区性质。C)景区性质的表述应体现景区资源特征、主导功能等方面的内容,定性用词精炼准确。55建设期551建设期按照公园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分为近期、中期、远期,每个分期的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一致。552针对公园内、外部交通条件、服务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客源市场等提出各分期内的发展重点。553影响力大的滨海湿地公园应阐明其各分期建设对当地国民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及相关行业的促进作用等。56旅游产品规划561基本要求A应服从公园总体布局及景区功能;B应突出公园各景区的功能特色,构成和谐的旅游产品体系;C)应有滚动发展意识,关注游客需求变化,及时更新旅游产品,延长产品生命周期。562规划原则A依据资源特点和环境承载力,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计产品;B有利于旅游路线的组织与设计;C有利于公园整体的市场推广与知名度提升;D有利于公园社区居民参与。563产品设计A根据公园总体布局和各景区的功能安排,在分析各景区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景区旅游产品设计思路及旅游产品针对的客源市场;B根据旅游资源的具体特征、旅游产品主导功能、游客需求心理等因素确定旅游产品的内容、形式与价值;C旅游产品的设计力求展示滨海湿地资源特色、景区功能、产品地位,说明语言简练、准确、到位。57旅游路线规划571原则应根据旅游者的心理特征、空间行为规律,形成观赏效果最佳、组合最合理的游览线路,并尽可能与园外景区相衔接,形成区域旅游网络。572游览方式5721选择的原则应合理利用地形、地势等地理条件,充分考虑景点特点,紧密结合游览功能需求,因地因景制宜,统筹安排。5722游览方式A陆地游以步行或利用必要的工具进行游览;B空中游乘直升飞机、滑翔机、热气球、拖曳伞等进行空中游览;C水上游利用自然或人工水体,乘舟(舢板、皮筏艇、游艇、渔船)游览;D水下游利用潜水设备进行海域水下游览活动。573游览线路A应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B合理、安全,使游客充分观赏到景观精华;C)使游人能感受和利用公园的多种功能,并注意与邻近旅游区形成互补关系;D)有利于合理安排游人的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设施;E)根据游客心理,适应旅游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适时推出各类受游人喜爱的旅游路线。58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估算581环境容量估算5811估算原则A)生态效应准则,即环境容量不超过风景资源保存和环境质量保护的“忍耐度”;B游客需求准则,即各景区均可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卫生、便利等旅游需要;C经济效率准则,即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公园旅游经营者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要求。5812估算方法A应分别按景区、景点的可游面积测算日环境容量,并结合旅游季节特点,计算滨海湿地公园年环境容量;B环境容量一般采用面积法、卡口法、游路法等3种测算方法,必须根据现实条件选用或综合运用。1面积法CA/AD1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A可游览面积,单位为M2;A每位游人应占有的合理面积,单位为M2;D周转率(D景点开放时间/游完景点所需时间)。2卡口法CDAT1/T3AHT2A/T32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D日游客批数;A每批游客人数;T1每天游览时间,单位为小时;T3两批游客相距时间,单位为小时;H每天开放时间,单位为小时;T2游完全程所需时间,单位为小时。3游路法完全游道CM/MD3不完全游道CMD/(M(ME/F)4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M游道全长,单位为M;M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单位为M;D周转率,D游道全天开放时间/游完全游道所需时间;F游完全游道所需时间,单位为小时;E沿游道返回所需时间,单位为小时。582游客容量估算5821估算方法在环境容量估算的基础上,分别按公园、景区、景点测算日、年游客容量。GTC/T5式中G日游客容量,单位为人;T游完某景区或游道所需时间,单位为小时;T游客每天游览最舒适合理的时间,单位为小时;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5822估算指标A线路法以每个游客所占的平均道路面积计,取值5M2/人10M2/人。B面积法以每个游客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其中主要景点50M2/人100M2/人(景点面积);一般景点100M2/人400M2/人(景点面积);浴场海域10M2/人20M2/人(海拔0M2M水面);浴场沙滩5M2/人10M2/人(海拔0M2M沙滩)。C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数,单位以“人次/H”表示。59客源市场分析与游客规模预测591客源市场分析5911客源市场SWOT分析)按SWOT分析法的要求,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方面对公园客源市场进行总体科学分析;)优势分析应从园内资源质量、地理区位条件、区域经济环境、公园内外部交通条件、游客旅游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劣势分析应从公园规模、与周边可借鉴景观的相似度、交通状况、园内生态环境、管理难易程度等角度进行分析;)机遇分析应从交通环境改善前景、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状况、旅游市场需求变化、旅游方式变更、区域政策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威胁分析应从可借鉴景观的分流程度、资源相似的产品雷同度、生态环境弱化等角度进行分析。5912客源市场细分A)分别分析台港澳同胞、华人华侨及外国游客入境客源市场,并对其市场划分等级;B)境内客源市场应分别对省内外,公园周边地区主要城市进行分析并确定主要客源市场;C)了解目标客源市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及各地游客的出游动机、目的和流向,细分出核心市场、基础市场和机会市场;D)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开展游客问卷调查,分析和了解游客构成、游客行为、特征、出游动机、出游率、游客爱好等。592游客规模预测5921根据公园所处地理位置、景观吸引能力、公园改善后的旅游条件及客源市场需求程度,按年度分别预测游客规模;5922应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掌握有关游客规模的资料;5923已开展旅游的公园游客规模,可在充分分析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游人增长速度变化规律进行推算;未开展旅游的新建公园可参照附近条件类似的公园及其它旅游区游客规模变化规律推算,也可根据与游客规模紧密相关诸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预测公园的游客规模;5924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旅游高峰期游客规模做出预测。510基础服务设施规划5101基本要求51011公园内道路、水、电、通讯等线路布置,不得破坏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供电、给排水、环保、邮政、通讯工程等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地带。51012公园内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51013公园内不宜设置架空线路,确需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避开中心景区、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活动区;B不得破坏风景资源或影响原有生物的生长活动。51014服务设施应有利于保护景观,便于旅游观光,为游客提供畅通、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服务条件;公园中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应控制在最低限度。51015服务设施应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职业类型、年龄结构和消费层次游人的需要,使游客各得其所。51016休憩、服务性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色彩及其使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A与地形、地貌、礁石、海水、动物、植物等景观要素和自然环境统一协调;B建筑物高度依距离滨海的远近而渐变,离滨海越近则建筑物高度越低,兼顾观赏和点景作用的建筑物鼓励建设3层以下的低层建筑;C亭、廊、花架、敞厅等供游人休憩之处,不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采用易刮伤肌肤和衣物的构造。51017服务设施用地一般不应超过公园陆地面积的2。51018宾馆、饭店、招待所、休养所、疗养院、游乐场等永久性大型建筑,必须建在游览观光区的外围地带,且不得破坏和影响公园景观。51019公园内景观最佳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510110休憩、服务设计内容,应体现设施布局,占地面积计算,建筑物位置、等级、高度、体量、风格、造型、色彩及其使用功能的确定等。5102接待服务设施规划51021餐饮A餐饮服务点布局,应按游览里程和实际需要加以统筹安排;B饮食点建筑物除供游人进餐外,其造型应清新、雅致,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C致力开发当地绿色食品,形成特色饮食,并注意营造饮食氛围;D餐位需要量日均游客规模用餐率/餐位周转率;E餐饮建筑设计,应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室内室外各有情趣,并符合JGJ64的规定。51022住宿A根据公园地理区位、留宿游客规模、旅游线路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现状,合理地确定接待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模;B应有一定的格调,其建设标准应与游客结构相适应,高、中、低档相结合,季节性与永久性相结合,满足不同消费水平游客的需求;C不得破坏公园的景观,其体量、造型、色彩等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D应以为游客服务为宗旨,突出公园的特色,游乐及购物应着重体现公园的生态闲趣和乡土特色;E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隐不宜露、宜疏不宜密,且具有地方特色。F住宿服务应根据游客规模和需求,确定接待房间、床位数量及档次比例,并按照滨海湿地旅游业的发展,考虑扩建的可能性。G根据总体布局,确定旅馆和饭店的位置、等级、风格、造型、高度、色彩、密度、面积等。H通过修缮、改造等措施充分合理地利用公园现有住宿设施,注重环保,切忌大动土方,大拆大建。I与当地社区居民合作,适度发展家庭旅馆;家庭旅馆的建筑风格要统一,并具有滨海特色。J住宿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JG621989的规定。51023娱乐A交通便捷、城市近郊的公园,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游乐区;B娱乐设施和项目应体现公园的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文明性于一体,力求新、奇、特,并能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C娱乐服务设施和项目建设规模应立足于主要客源的需求与消费水平,力求切合实际;D娱乐服务场所选设,不得破坏公园景观和自然环境;E娱乐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GB8408的规定。51024购物A购物服务设施和消费品生产,应与游客规模和消费水平相适应;B购物服务网点布局,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动植物景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随需而设,统筹安排;C购物服务网点建筑物宜以临时性、季节性为主,其体量、造型、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D旅游商品应力求体现滨海湿地公园的特色、品牌和风格,便于携带,避免雷同;E旅游商品主要包括日用品、土特产品、工艺品、纪念品和馈赠品等。51025公共设施标志A符合GB/T100011、GB/T100012、GB/T100015、GB/T100016规定;B包括广告宣传牌、导游牌、景区与景点介绍牌、动植物介绍牌、界标牌、警示牌、告示牌、公共及服务设施标识牌、牌匾等;C公园出入口、功能区、重要景点、景物、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标志牌,公园入口处必须设置大型旅游示意图;D标志牌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揭示内容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E标志牌制作和设置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具有欣赏价值。51026医疗A应建立医疗保健设施,及时救护伤病游客;B医疗保健设施和用品,应根据公园定位、特点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配置。主要景区、游览点附近应设有医疗所或有专业医务人员值班;C医疗保健处要有明显的标志。51027应按有关要求设立必要的保卫设备和人员。保卫人员应统一着装,持证上岗。51028按有关规定在既隐蔽又便于使用之处设置厕所,应设残疾人使用的厕位。厕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KM。5103道路交通规划51031基本要求A道路网组织要有利于风景资源保护和旅游路线组织,创造畅通、安全、便捷、舒适、无(低)公害的交通条件;B道路网布设应在满足旅游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渔业、水利、防火、生产、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需要;C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道路;新建道路应做好方案比选,达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不占或少占林地和农地;D道路开设应避免穿越有地面沉降、滑坡、沼泽、地震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段;道路线形、走向、绿化及配套设施,力求顺其自然,服从景观要求;凡有碍景观的路段,应因地制宜加以改善;道路线形应尽量自然,避免大填大挖;E园内道路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网络,并与园外道路合理衔接,沟通内外部联系。充分利用当地水运资源,构建水上交通网络;F园内道路所经之处,两侧尽可能做到有景可赏,使游人有步移景异之感,防止单调平淡;G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功能分区的活动内容、环境容量、运营量、服务性质和管理需要,综合确定道路建设标准和建设密度。51032公园内主要道路应具有引导游览的作用。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生产管理专用道路不应与主要游览道路交叉或重叠。51033公园旅游区应尽量避免地方交通运输公路通过。确需通过时,应在公路两侧设置30M50M宽的防护林带,并在适当位置设生境通道。51034规划设计要求A主干道通往外部干线按相应的国家公路等级进行设计,路面一般采用沥青或混凝土铺装。其等级不得低于交通三级线;B次干道通往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其等级不得低于交通四级线;C游步道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可根据滨海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迂回式道路。路面采用木石铺装,开阔处应修筑迂回式观景通道,险要处应设栏杆。人行道宽度12M15M,不设阶梯的游步道纵坡应小于18。栏杆高度1M以上。51035园内道路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和当地筑路材料合理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避免产生粉尘。51036设计内容应体现图面布线,起讫点、走向、中间控制点、建设里程和建设技术标准的确定等。51037公园出入口附近需要设置集散广场、停车场时,应按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停车场面积不得小于250M2。51038因道路通过而形成的竖向创伤面的高度或竖向砌筑面的高度,均不得大于道路宽度,并应对创伤面提出恢复性补救措施。5104给排水规划51041基本要求A饮用水应符合GB5749规定,以经济合理的输配方式输送到各用水点;B本着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建设方针,近、中、远期给水系统统一考虑,并留有发展余地;C保持景区内环境卫生,确保游人与居民的健康。排水可采用雨污分流制。建筑物附近应设雨水截流沟。生活污水采用分散与集中,近、中、远期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一至二级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水体;D景区内应设置垃圾处理系统,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保证公园清洁卫生;E从河流取水时,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500M的水域不得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水;F水泵站、水池等主要设施周围10M范围内不许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及铺设污水管道等。G充分利用当地给、排水系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公园的给、排水系统与之并网。51042规划内容包括选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51043公园的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采用机井给水或海水淡化给水。51044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源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供水距离短,并有充足的水量;B水质良好,其卫生指标按GB5749规定执行;C给水便利,经济适用;D水源应位于居住区上游。51045生活、生产污水及厕所,必须经过处理并达到GB5749要求后排放。51046景点和景区范围内,给水和污水系统设施采用暗管(渠)排放,不得暴露于地表。51047在旅游村镇和居民村镇宜采用集中给水、排水系统,主要给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可安排在居民村镇及其附近。51048供水标准一般旅馆100L/床日200L/床日;中级旅馆200L/床日400L/床日;高级旅馆400L/床日500L/床日。5105供电规划51051基本要求A满足公园近期用电需要,并为远期发展预留容量;B保证供电安全,线路敷设力求做到既不影响公园的美观,又便于维修;C变压器设置应能满足高峰期用电要求。51052规划内容应体现用电负荷计算,供电等级、电源及供电方式确定,变(配)电所设置,供电线路布设等。51053应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当无现有电源可以利用或利用现有电源欠经济合理时,方可考虑自备电源。在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优先考虑自建小型风力或太阳能发电站。51054供电方案应运行可靠、便于维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51055供电电压应以地区电压等级为准。自建电厂(站)时,必须采用国家标准电压等级。51056变(配)电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输电距离短,接近负荷中心;B便于电压质量的提高和线路的引入和引出;C地质稳定安全;D不受积水或洪水淹没的威胁;E不影响临近设施;F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园景观。51057用电负荷较小而又分散的地区,宜采用独立变电所或杆上变压器。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51058当电力负荷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值超过照明或其它用电质量要求时,应分别设置动力和照明变压器。51059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主要景区和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它设施。高压线路不得穿越游客、动物集中活动区。5106邮政、通讯及电视系统规划51061邮政、通讯工程应根据其经营布局、用户数量、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统筹设计,组成完整、统一的通信网络。51062合理组织对外通讯网络,力争做到技术合理,投资节约,安全可靠。51063公园电信工程,应以有线为主,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电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公园电信系统必须与外部联网;B电信网点的设置必须便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和保护管理等活动的开展;C设备选型应简易大方,功能可靠;D设施坚固适用,工程量小,投资少。51064应根据公园发展需要设置邮政业务。邮政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A)邮政网点的设置应便于职工生活,满足游客要求,便于邮递传送;B邮政设施宜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C邮政设施建设工程量小、投资少;D满足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电通讯要求;E公园管理处或游人服务中心应配备国内外邮电通讯设施。51065通讯应利用地方现有通信网络。园址宜根据通讯业务量设邮电局(所)或通讯中心,各功能区、景区、景点可设邮筒和分机。51066临时性和防火通讯,可采用无线通讯。园内电话密度符合有关规定。51067通信工程设计内容,应体现方案选定,通讯方式确定,线路布设,设施设备选型等。51068有线广播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游人相对集中的地区。51069在电视覆盖盲区或信号欠佳处,可考虑建立差转台。511绿化美化规划5111原则与措施51111现有植被必须严加保护,植物景观布局坚持以保护和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51112在景区、景点美化上,坚持因地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通过人工改造,增加湿生、荫生、水生类植物,进行美化和香化。51113利用浅滩、湿地、微丘等地形变化营造乔、灌、草等多级混交植物群落,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观赏内容,并为滨海水鸟为主的野生动物提供优良栖息地。51114本着以景区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植物的合理配置。5112景区、景点植物规划51121景区、景点植物配置应突出自然、多样。51122道路、景区等游人视线主要集中区域,应选择花、果、叶观赏价值高、生长速度快的乔灌木着重绿化、美化。51123面上绿化。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湿地植物布局,充分利用水生、湿生植物,通过浮床、草坪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使各景区形成独自的特色。51124线上绿化。重点旅游线路应营造护路林和遮荫林;主干道两侧、次干道边、道路转折处等有景可赏的地段,应做好绿化、美化;在开阔地段,可栽植低矮花灌,并注意留出透视线。51125点的绿化。观景点、接待处周围及庭院内,应进行重点绿化。512保护工程规划5121基本要求51211遵循湿地、文物、土地、城市、房地产、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51212选定建设方案。51213保护工程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就地取材,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注重质量与实用性;C讲究艺术性。51214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51215提出病虫害、动物疫源性疾病、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现象的防治措施。51216保护工程设施设计内容,应体现方案制定,保护对象分类,保护措施确定,保护设施设置等;51217建立公园保护规章制度和条例;51218制定宣传教育措施。5122保护目标51221公园内大气总悬浮微粒(F、S、P)、SO2、NOX等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GB3095中规定的级标准。51222水质达到GB3838中规定的级标准,游泳场所卫生执行GB9667中的规定;海水浴场水质标准不得低于GB3097中的类海水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应符合GB5749中的规定。51223景区室外允许噪声应低于GB3096中规定的“特别住宅区”环境噪声标准值。5123保护原则51231公园内不得兴建产生“三废”的企业,不得在风景点附近开山采石、挖砂,不得随意采集植物、猎捕动物。51232应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负责园内污水、垃圾、废物的排放管理和厕所的清理。5124景观保护区等级划分A级以五级景点的视域作为主要划分依据。区内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览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B级以三、四级景点的视域作为主要划分依据。区内可以安排少量旅馆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应限制机动交通与工具进入本区;C级除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5125保护措施51251生物资源保护512511基本要求A公园内各种经营措施必须与游览观光及各种旅游功能需要相适应;B植物景观应以现有滨海湿地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采取定向培育及人工引种、改造和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C珍稀植物、古树名木严禁采伐或移植;D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特色、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应合理搭配、相互协调。512512植物资源保护A防火1防火工程建设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2主要内容应体现瞭望、阻隔、预测预报、通讯、道路、巡逻、检查、防火站等工程建设,应根据地区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4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的旅游场所,必须设置防火设施;5必须设置生物防火隔离带,其隔离带宽度一般为20M30M;6各项防火工程建设,必须以提高防火效率,增强防火能力,利于管理为准则;7防火工程设计应符合LYJ127的规定。B有害生物防治1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2以生物防治为主,所选用的天敌,以本地区或附近地区具有的种类为主,需引入外地天敌必须经过检疫和本地试验后方可采用;3化学防治必须遵守有关规定,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人畜安全,减少杀伤有益生物;4慎重引进外来物种,避免造成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现有危害性外来入侵物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5建立预测预报站、检疫检验室等设施,其规模及设置位置应根据目的和任务确定,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C公园开发建设不得对植物及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不得随意采挖植物等。512513野生动物资源保护A必须贯彻“加强保护、科学引导、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B滨海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项目及实施不得对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C滨海湿地公园的观鸟与垂钓必须在特定区域进行,禁止猎捕和其它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D引进野生动物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因物种的引入而影响本区域生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E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禽流感等疫源性疾病的监控。51252风景资源保护A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损毁、破坏或随意改变;B自然遗产、历史古迹和珍稀物种分布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区域,采取特殊保护;C珍贵景物和重要景点应设置适宜的保护设施,但不得增建其它工程设施;D古建筑物保护必须贯彻“修旧如旧”的方针,保持其原历史风貌;E应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合理的游览接待规模,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纳游览者。51253生态环境保护A公园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其它设施建设的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B项目建设防治污染的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C不得引进不符合我国环保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D居民生活区应建在空旷地带。各种烟囱应安装消烟除尘设备,且烟囱高度应符合环保要求;E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它水上设施,应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保管理规定;F严禁使用大功率的广播喇叭和广播宣传车。驶入公园的机动车辆,应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消声器和符合环保规定的喇叭。境内游乐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消除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1254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A民俗风情应体现社会风俗、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B应注意保护当地群众的民俗风情,尊重其生活习惯,不得因开发建设而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C应深入挖掘各种健康、有益的民俗风情,加以提炼和升华,做为旅游产品向游人推介,尤其要注重对滨海特殊生活习俗的开发和利用;D对民俗风情的开发应注意扬长避短,防止为追求利润片面迎合游人心理,开展各类低级、庸俗的文化活动。513安全卫生规划5131风险隐患分析评估对安全卫生风险隐患的种类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评估。5132监测和预警A天气与灾害监测预报;B内部交通安全监督管理;C食品安全监督管理;D危险地段、设施警示系统;E突发公共事件紧急预案。5133保护措施及设施A医疗保健服务及设施;B景点、游路安全防护设施;C通往海边、山顶等卡口路段设置通行复线或往返路面拓宽;D建筑物内部和外缘临空防护设施;E景点及其它建筑物或构筑物配套消防设施。F各种装饰性、示意性和安全防护性护栏构造物安全性;G电力设施及其它专用设施防范性;H公园内垃圾投存及处理设施;I公共厕所。514形象策划与宣传促销5141形象策划遵循保持本色、凸现特色、增强吸引魅力的原则,分别从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等方面进行形象策划,全面提升独特的识别性和统一的系统性。5142宣传促销A从形象推进、内涵深化、品牌树立等方面提出宣传促销的具体方案;B开展多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传播媒介系列主题宣传、各类赛事、广告、短信群发、节庆、集体自驾游、万人签名、分发旅游纪念品等,让公众了解与认知品牌及内涵;C提出应用广告宣传、价格、公关等宣传促销策略。515组织机构规划5151组织机构A管理机构组成经理业务部门经理管理科(站)服务部职工;B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导游、游憩、游乐、餐饮、客房等服务技术。其组成是导游游憩游乐餐饮客房;C时间体系包括计划阶段、执行阶段、调查阶段、总结阶段。其组成是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评比。5152人员编制的原则A配备人员要和组织机构相一致,与各项经营管理机构吻合;B要最大限度地压缩非生产人员,以岗定人、定责;C公园有淡季、旺季之分,应尽量考虑多用季节性合同工和临时工;D公园职工由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3部分组成,要求行政人员不超过职工人数的18,技术人员(含技术工人)不低于职工人数的30。5153旅游人力资源开发A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导游,导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B应充分挖掘潜力,定期对旅游管理、导游、接待、服务、烹饪等人员开展业务培训。516宣教规划5161基本要求A设立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宣教中心或湿地博物馆(陈列馆),并应满足实物、标本、模型、多媒体等宣传教育的需要;B通过在园内设置宣传牌、发放宣传手册和传单等方式,加强游客及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5162科普宣传A主要形式有观赏、展示、介绍、解说等;B内容以滨海湿地科普知识为主,同时,可结合进行滨海湿地公园地质、地貌、大气、水体、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宣传;C要注重形式,生动活泼。5163保护宣传A保护宣传可采取标语、录像、警示碑、广播、图片等方式;B旅游安全宣传在安全隐患处设立永久性警示碑;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保卫和宣传员;特别在旅游高峰期要派安全、保卫和宣传员现场守护和宣传安全知识;C景观资源保护宣传宣传内容应体现景观资源的脆弱性、独特性、易受干扰性,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性等。应注重宣传方式,力求寓教于乐;D环境保护宣传宣传内容应体现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环境卫生、噪声控制、景区及古迹保护等。517社区共管规划5171在全面分析公园社区内部问题、社区与公园建设矛盾等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共管规划。5172规划内容包括A通过提供相关技术、信息和服务对社区进行援助式的帮助,引导社区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拓宽就业门路;B通过协议合作明确利益关系,吸纳更广泛的社区居民参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C广开渠道,建立适当的补偿政策制度和社区发展基金;D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机制,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周边社区居民和驻扎在公园内的单位的行为活动,与社区居民和相关单位签订生态保护协议等。5173规划建设项目包括社区培训(环境保护和湿地保护教育、生产经营与管理、生产技术与技能培训、旅游培训等)、村容村貌整改、生产与旅游结合的种养殖基地建设等。518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5181投资估算51811投资估算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编制的现行概预算规定,以及省和当地现行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市场现行价格进行。51812投资估算A按类别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具购置费;其它费用等;B按投资项目分为景点观景点建设工程费;服务设施工程费;交通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供电、通讯及电视工程费;绿化工程费;保护工程费;其它费用;不可预见费等;C资金来源要多方位融资,遵循多方投资、联合兴办、共同受益、滚动发展的原则。其资金来源渠道有政府支持、地方融资、社会集资、吸引外资、自筹资金以及贷款等形式。5182效益分析51821经济效益分析依据国家现行规定以及财经制度进行分析计算。A静态评价计算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回收期;B动态评价按折现现金流量法计算财务净现值与财务内部收益率;C风险分析分析经营成本提高、游客量减少、消费水平下降等因素给公园建设带来的风险;D还贷能力分析若以贷款作为建设资金,需作还贷能力分析。51822生态效益评价应体现滨海湿地对防潮、护岸、保持物种多样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有益于自然生态平衡的各种效益。51823社会效益评价应体现对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精神文明、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519环境影响评价5191基本要求对项目建设和旅游活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5192环境质量现状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描述并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包括物种与种群、种群和生境、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水、空气、土壤、噪声等自然环境质量现状。5193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分析公园建设和旅游活动过程中,污染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影响因素。污染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废水、噪声、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5194环境保护策略针对项目建设和旅游活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