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精品]我国信息人才供求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8/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1.gif)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信息人才供求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8/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2.gif)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信息人才供求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8/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3.gif)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信息人才供求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8/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4.gif)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信息人才供求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7-12/8/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bc173dcf-6d00-429d-b173-35ee8848c6bf5.gif)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硕士论文精品]我国信息人才供求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L世纪,人类面临知订经济雨L科技进步的挑战,科技通过与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挥着越米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信息产业的E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K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信息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后LO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整个信息产业以平均高于全国GDP约3倍的速度增K,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L万亿元犬关,2001年达到了135万亿元信息产业已逐步成长为国比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8以上。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T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新型T业化道路。新的科技革命赋予I业化新的内涵,我们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我国JF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芙键时期,而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信息人才问题,因此,加强对信息人才供求的动态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有鉴于此,国内许多学者纷纷撰写文章来说明我国现在人才供求态势的问题,并提出相戍的对策等。大多数文章都较为笼统的说我国人才供给小于需求,没有列举详尽的数据加以说明,缺乏较强的说服力,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从供需两方面同时分析形成供求不平衡的原因,缺乏从动态的角度看待该问题。本文认为,造成目前我国人才供求问题的原因众多,认真分析供求关系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不仅可以客观判断我国人才问题,而且可以给决策部J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从供给和需求西方面着手,坚持用历史的、逻辑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把供求历史、现状和朱来贯穿R全文。以我国宏观经济变化为背景考察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首先,回顾了与人才相关的儿人理论,并做出相应的评述,为后面的分析找出理论依据。其次,在澄清本文所川信息人才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信息人才数量、行为、素质和结构在供给利需求两方面的动态发展,与此同时深入分析影响我国信息人才供给变动的原因,认为我国信息人才供给的特钲是供给总鼙增加、增幅平稳;供给质量迅速提高,供给行为市场度逐渐提升。我国信息人才需求的特征是需求量在增加,增幅增大;需求的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冉次,从总鼙利结构两方面分析我国信息人才供求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认为我国信息人才供求态辨的特征是总簧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并存;从供给角度看教育规模过小是造成信启人才供给小J需求的上要原冈从需求角度来看,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造成人才供求火衡的关键原冈最衍利片J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两个模型分别预测出我国20032008年的人才供求态势,针对这种状况通过建立一个评价指标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本文最后一章就如何加快信息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信息人才;人才现状人力资本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供求预测;缺口分析对策研究ABSTRACTTHEADVANCE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MOTESOPTIMIZ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INOURCOUNTRY,IMPROVESECONOMICPERFORMANCEANDTHEOVERALLDEVELOPMENTOFTHESOCIETYINTHE21THCENTURY,THEMANFACESTHECHALLENGEOFKNOWLEDGEBASEDECONOMYAND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ROUGHFURTHERAMALGAMATIONWITHINDUSTRY,SCIENCEANDTECHNOLOGYPLAYMOREANDMOREIMPORTANTFUNCTIONESPECIAL1Y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INDUSTRYHASALREADYBECOMETHEBACKBONEINDUSTRYOFDEVELOPEDCOUNTRYINTHEWORLDPLAYSTHEMOREANDMOREIMPORTANTFUNCTIONTOTHEECONOMICGROWTHAFTERMORETHAN10YEARSOFREFORMANDOPENING,PARTTCULARLYDURING9THFIVEYEARPLAN,INFORMATIONINDUSTRYINOURCOUNTRYHASOBTAINEDTHEWORLDNOTICEDACHIEVEMENTTHATGOESATTHESPEEDOF3TIMESHIGHERTHANTHENATIONALGDPIN2000THEPRODUCTIONOFELECTRONICSINFORMATIONINDUSTRYBROKEONEHUNDREDMILIIONDOLLARSFORTHEFIRSTTIMEINOURCOUNTRY,ANDCAMETOL35HUNDREDMILLIONDOLTARSIN2001THEINFORMATIONINDUSTRYHASATREADYGROWNUPTOTHEMAININDUSTRYFORTHENATTONALECONOMY,THECONTRIBUTIONRATETOTHENATIONALECONOMYATTAINED608ABOVETHE16THCONGRESSPUTFORWARDTHATWLTHPERSISTENCEINFORMATIONBASEDTODRIVEINDUSTRIALIZATIONANDTHEINDUSTRIALIZATIONTOPROMOTEINFORMATIONBASED,OURCOUNTRYWILLWALKANEWINDUSTRIALIZATIONROADTHERLEWSCIENCEANDTECHNOLOGYREVOLUTIONIMMITNEWCONTENTTOINDUSTRIALIZATION,WEMUSTDRIVEINDUSTRIALIZATIONWITHINFORMATIONBASEDANDCARRYOUTTHESPANDEVELOPMENTOFTHEINFORMATIONINDUSTRYBUTWEAREALSOSOBERTOREALIZETHATTHECOMPETITIONOF“THEINTEGRATIRENATIONAISTRENGTHISTHETALENTCOMPETITIONTHEOURCOUNTRYISINTHEKEYOFTHEQUICKDEVELOPMENTPERIODOFECONOMY,THEHIGGESTFACTORTHATRESTRICTSTHEINFORMATIONINDUSTRYDEVELOPMENTISTHEINFORMATIONTALENTPROBLEM,THEREFORESTRENGTHENINGTOPREDICT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TALENTEDPERSONSSUPPLYSEEMEDTOBEIMPORTANCEANDURGENTGIVENIT,MANYDOMESTICSCHOLARSCOMPOSEDTHEARTICLEONEAFTERANOTHERTOREPORTTHEPROBLEMOFTHESUPPLYSITUATIONOFTALENTPERSONINOURCOUNTRY,ANDPUTFORWARDTHEHOMOLOGOUSCOUNTERMEASUREMOSTARTICLESSAYTHATINOURCOUNTRYTHENUMBEROLTHETALCOTSUPPTYGENERALLY1SSMALLERTHANNEED。DONOTENUMERATETHEDETAJLEDDATATOTAKEINTOTHEELUCIDATION,LACKTHESTRONGERCONVICTION。IMPORTANTLYDONOTANALYZETHEREASONOFUNBALANCEONSUPPLYANDNEEDDEEPLY,ANDLACKANALYSISINTHEDYNAMICANGLETHISTEXTTHINKSTHATTHEREASONTHATRESULTSINTALENTPROBLEMISNUMEROUSTHROUGHCAREFULANALYSISTOTHEDEVELOPMENTPROCESSANDTHEREASON,WECANNOTONLYJUDGEOURCOUNTRYTALENTPROBIEMOBJECTIVELYBUTALSOCANGIVEDECISIONREFERENCETOTHEDEEISIONSEETORFROMTHETWOSIDESOFSUPPLYANDNEED,THISTEXTINSISTTOUSETHEHISTORIEEL,LOGICALSTANDPOINTTOTREATANDANALYZEPROBLEM,RUNTHEWHOLETEXTTHROUGHHISTORY,PRESENTCONDITIONANDFUTUREWITHOURCOUNTRYSMACROECONOMYCHANGEFORTHEBACKGROUNDWECANINVESTIGATESTHECONDITIONOFTHETALENTFIRST,ITLOOKSBACKSEVERALBIGTHEORIESRELATEDWITHTHETALENT,DOESACORRESPONDINGCOMMENT,ANDFINDOUTTHETHEORIESREFERENCEFORTHEANALYSIAOFTHETEXT,THENEXT,INTHEFOUNDATIONOFCLARIFYINGTHEINFORMATIONTALENTMEANING,ITANALYZEOURCOUNTRYINFORMATIONTALENTSQUANTITY、BEHAVIOR、CHARACTERANDSTRUCTURESANDTHEDYNAMICDEVELOPMENTOFTHESUPPLYANDNEEDATTHEMEANTIMETHOROUGHDEEPANALYSISTOTHEFACTORSTHATINFLUENCETHEINFORMATIONTALENTEDPERSONSUPPLYANDNEEDCONDITION,ITTHINKSTHESUPPLYCHARACTERISTICOFTHEINFORMATIONTALENTEDPERSONISTHETOTALAMPUNTISIECREA5JNGANDAMPLIRUDEISCIAIM,THEQUALITYIMPROVES,THEBEHAVIORMARKETPROMOTEGRADUALLYTHEDEMANDCHARACTERISTICOFTHEINFORMALIONTALENTEDPERSONISTHEDEMANDINCREASESANDAMPLITUDERAISES;THEDEMANDINGINDUSTRIALSTRUCTUREGETSTHEIMPROVEMENT;AGAIN,FROMTHETOTALAMOUNTANDTHESTRUCTURESIDETOANALYZEREASONANDTHEINFLUENCEFACTORSOFINFORMATIONTALENTSUNBALANCEINOARCOUNTRY,ICTHINKTHECHARACTERISTICOFTHESUPPLYSITUATIONISTHESHORTAGEOFTOTALAMOUNTANDSTRUCTUREMISSRIGCOEXISTFROMTHEFACTOROFSUOPLY,THEEDUEATIONSCALEISSOSMAL【THATITRESULTIETHESUPPLYOFINFORMATIONTHETALENTISSMALIERTHANDEMANDINGFROMTHEFACTOTOIDEMAND,THEFASTDEVELOPMENTOFTHEINFORMATIONINDUSTRYISTHEMAINREASONORTHATRESULTINTHEUNBALANCE;FINALLY,ITMAKEUSEOFTHEGRAYSYSTEMTHEORYTOBUI1DUPTWOMODEISTOPREDICTTELENTEDPERSONTHESUPPLYDEMANDSITUATIONRESPECTIVELYOF20032008YEARS,ANDAIMEDATTHISKINDOFCONDITIONBUILDUPANEVAUATIONINDEXSIGNLOANALYZEREASONINTHELASTCHAPTER,THISTEXTPUTFORWARDTHERELATEDPOTICY,SUGGESTIONABOUTHOWTOSPEEDTHEINFORMATIONTALENTSDEVELOPMENTKEYWORDSRNFORMATIONTALENT;THEPRESENTCONDITIONOFTALENTS;THEORYOFHUMANCAPITALGRAYSYSTEMTHEORYTHESUPPLYESTIMATIONTHEINDENTATIONANALYSISHECOUNTERMEASURERESEARCH两北L业大学顿I论豇我国信息才供袁趋势分折发对策研究第一章绪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丁知识分子的数量乖I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比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不败之地的战略选择”L。第一1,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山第一节研究背景跨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之一。目前嗣绕信息技术这一核心,全世界正经历一场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信息产业革命,耍迎接这场革命的挑战,取得这场革命的胜利,_据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在人才,核心在于我们拥有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人才的数量羊质量。圜此,开发现代信息人才,努力培养一大批能适应知识经济和1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实施人才战略应对全球化人才、知识、信息技术党争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建设的需要。2L世纪,对丁我国来讲,也是知识经济和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知识经济和现代化是在20肚纪中删随着电子技术的革命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知识经济的士要特征是在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L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也就是说,科技通过与产业的不断融台将发挥越米越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一十多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信息产业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F,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IQ的成就,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7090亿元,J1国民生产总值的6,其中电子信息产业4000亿元,通信业3090亿元,截至剑2003年底,我国的电话用户数达到了532亿户,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上网人数目前达到L亿人,居世界第一位。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00亿元,产业位居世界第二位。样控交换机、手机、彩电、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子产品出口额142L亿荚元,接近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弧JL2“业,K毕碗论奠我国信息A才供求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与上述情况相对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H了L簪特以纤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止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利十会全面进步的总目标。可以看出,科技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人才将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家在“十五”发展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实施人才战略,把培养、吸引和利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14L。此外,为实现党的十六火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火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2003年12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才I作会议,会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J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丰十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土动权,关键住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FJ人才利一人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冉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火力提升固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比族的伟人复兴。这一战略的提山和实施,将极大的促进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晌对于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三步走”战略产生积极的影响5“。二、问题提出信息业的陕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的信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看越来越重要的作川。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比如说,我国信息人才培养叫题、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问题、我国信息人才F|勺流火问题以及西北J址,、擘碌L论艾我国信患人才供求趋势分折投对象纠究我国信息人才未来发展趋势问题等等。这些都与信息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相联系。冈此信息人才的供求平衡问题既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过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以供求平衡作为切入点研究我国信息人才并提出解决对策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某一经济问题首先要研究它的供求。供给与需求是信息人才两个最高层次的变量,两者变动的方向年速率决定了信息产业运行的基本态势,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今天,需要从理论上来研究供给和需求各自的决定因素、两者的平衡机制以及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发展问题。本文主要是住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套理论分析框架,以期实现信息人才研究与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对接并对上述问题作出尽可能的解释。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人才的现状,包括总量、结构、年龄、质量等特征,认为111前我国信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不够台理,并结合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如F阅题1按照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速度,来来几年我国信息人才需求、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化,供需之间的差额是多少。2鉴于信息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强力促进作州,如何有效的加强我国信息人才的培养、引进以满足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耍。耍解决上述问题,孰需要对我国信息人才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来预测信息人才未来的动态变化趋势。第二节研究现状在人才预测方面,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人量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本文将只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前沿的一些研究成果。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方面,张立民在专门人才预测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一文中认为,为提高预测的准确1陛应1生定昔预测技术中注重信息采集和处理两个环市“。陈红在人才需求组合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认为,建立了人才的组合预测模型,结合国有重点煤矿的实际,对其【程技术人才需求总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纲合预洲收,“用于人才预测是可行的I。罗家1、于纬应川J尔可夫模型预测了跨世纪人才结构问题。在鹰川马尔可丈摸弘预测跨世纪人才结构一文中,他首先在统计了19891994年南京市某银行系统职1学历层次的人才数茸基础T,麻JJ马尔可夫模型分析、预测了跨世纪人才结构问题。认为南京市某银3两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菇曰信基A才群蒜眷势力新及粒够疗行系统高学历人才将取代低学历人才,人才结构将得到明显优化”。谷欣府F_J马尔可夫模型预测了水利部门的人才需求问题。她在马尔可夫模型在水利人才预测中的麻HJ一文中,以黑龙江省水利部门为例,利用马尔可大法分析、预测了黑龙江省水利人才的年龄结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水利人才年龄变化是不规则的,但从总体来看人才年龄趋丁老化,年轻人才成长比老龄化的速度要慢。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年轻的水利人才“1。郭哑军、刘斌则在科技人才需求预测的动态双因子模型一文中,建立了一种利硝计划经济体制F的观察数据,预测未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人才需求量的新方法动态烈冈子预测法。并利用此方法预测了辽宁省19942000年科技人才的需求量。该方法在模型结构上,将贡献冈子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体现了经济系统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连续性过渡一部分体现了各网子在未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预期贡献增长。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并且顶测效果也不错。汀静、下伯良1JLJ利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问题。他在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科技人才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依据中国农业年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灰色模型,并利州此模型预测未来儿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总量。研究表明,今后几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将人幅增眭,必须采取有效措旅,加快人才培养“。殷淑严、顾培亮在人才队伍需求预测与人才结构的优化研究一文中,作者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同时利用多元替代对人才结构进行定量、动态的分析平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聚”】。王嵩、赵国杰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预测了天津市非公有制经济人才的需求量问题。他在该文中利川GM1,1模型非常精确的预测了天津市人才的需求,研究结果显示,犬沣市1R公有制经济人才供不应求,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刘崎往教育系统人才预测的回归模型法一文中,结合应用实例,介绍了教育系统人才预测的回门模型法,具体讨论了基本模型结构和参数估计方法”。严R松、侯紫热则利用最优组合预测法预测了河南省纺织企业人才的需求量问题。作者首先利H两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法时序分析、回归分析得出两种人才预测模型,然后利川最优组合预测法对河南省纺织人才进行了精确的预测“。顾建国1生交通人才预测方法的探讨一文中,利用单位含量摊位法和JR鄢岗位定员法4弧北1业火哗蛾论|我G信息才供袋趋势分折发埘策钎究分析、预测了我国交通人才的需求问题“。孙林岩则利川随机差分方程预测了科技人才的问题。在随机著分方科分析及其人才预测研究中的应川一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随机差分方程的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195I1991年某市科技人才与地区GDP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且有由GDP到科技人才数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在青海省专FJ人才预测数学模型一文中,朱宁、李竹梅通过对19801990年间青海省高校人才与社会、经济、科技之间的相关分析、研究并利用多元统计法建立了专门人才预测模型。用这个模型预测了未来青海省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和补充量“。穆文君、汗大为在关于石油化工专门人才预测的探索一文中,首先分析石油化人才的现状,包括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然后利用数学模型预测了“八五九五”JFI间化人才的需求问题。结果表明,我国石化人才严重短缺,需要加速培养年轻的人才“O。牛冲魁、李刚、自建新在山西第二、第二产业人才供求情况预测与产业结构调整一文中,利川同门分析预测法对山西省第二、第三产业人才供求情况进行了预测,并把预测结果与山曲省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提出T;DU快第二、第三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在19962000年辽宁省专门人才预测报告一文中作者吴跃、王宏伟、邱连波根据辽宁省“九无”发展目标利用全口径人才预测法预测了19962000年人才结构问题,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陈云翔在2005年JL两省水利科技人才预测与规划一文中,采用弹性导数法对05年江两省水利科技人才需求总量进行了预测,并详细的作了科技人才结构分布规划和发展趋势分析”“。另外,上海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作了上海紧缺科技人才预测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对紧缺人才供给、需求两方面的预测,说明未来几年上海将在汽车、造船、化J等行业出现紧缺人才“。辽宁省也组织有;专家作了辽宁省紧缺科技人才需求预测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对辽02省人才的现状分析,利用数学模型预测了化二、机械、纺织等行业的需求量“1。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方面T荚国信息技术协会ITAA2002年5月公布的报告称,2001年受雇于美国公司的信息人才从2000年的1040万减少到990万,IT公司裁员人数超过了1FIT公用报告还两北T业大学预F论文菇厨蔗宣A才群躺劳分析泼彤第T矿疗显示了对不同的信启人才需求的不平衡状况,例如虽然2002年信息产业增加近1LO万就业机会,但由丁缺乏台格的人才,导致大约有60万就业机会没被利用。由丁关国国内的信息产业L在南移中两部和两部对信息人才的需求自2000年分别下降了68和71、。2003年4月,美国信息技术协会ITAA公布了其在1月和2月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02年美国信息劳动力市场持续增长,到2002年底,美国信息人才总量为L02亿人,比去年增加了3_3。不过,一些核心信息人才仍然短缺,其中JAVA、SQL、C语言和C是需求量展人的二种技术人才”“。据计算机世界CW的组织调查,增长最快的信息行业是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人约F249万多就业岗位;系统分析员的人才缺口为52万个;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的缺口为235万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NSR预测,到2006年,美国信息人才缺121将达到130万人”。美国商务部AC预测将需要113万信息人才就职于新的工作岗位,并需要24人取代现有的信息J作者。法国经济信息与预测局BLPE预测,由于法国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快速增加人了对信息人才的需求,2000年法国缺乏信息人才大约为L25万人,预计到2005年这一缺口将达到61万人“。法国J业研究及培训中,TJ,CEFI预计,信息服务行业每年需招骋45万信息人才,然而完成止规信息教育的人才每年只有大约18万人”。通过上述文献T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对各行各业的人才进仃R分析年JJ洲但并没有学者对信息人才进行预测,更没有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信息人才进行供需两方面的动态预测,冈此本文拟利用该理论对信息人才进行动态的分析及预测。第三节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一、研究内容本文分八章,具体结构分布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人才预测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F究方法。第一章人力资本理论,在本章中本人对有关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同顾和述评,旨在坦清人力资本理论层面问题,为本文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弧北1啦K半硕T论文我唇信息才供求趋势分折厦对策研究第二章我国信息人才现状分析,在本章中本人从总量、结构等方面出发,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我国信息人才供求趋势预测,在本章中,在人才供给预测方面,首先利川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信息产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未来发展趋势,然后再次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未来几年我国信息人才的供给总量进行了预测,最后利用各行业占信息产业的比重把人才分配剑各行业中去,从而得到各行业的人才供给量;在人才需求预测方面,再次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术来儿年我国信息人才的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然后将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数学模刑来预测我国信息人才动态变化趋势,最后本文通过建立一个评价指标来分析产生人才失衡的原冈。第五章加速信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针对我国信息人才动态变化趋势,提出了弥补人才缺口的措施,为经济和人事部门决策提供决策参考。第八章结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及不足。二、研究思路考虑剑预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研究过程中选择20032008年作为预测期,对信息人才的预测采州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信息人才的供给、需求分别进行预测,确定供需缺口并分析其原冈,最后提出改进措施。本文研究思路如图1I所示7两北T业大学硕士论文藉目菇岳M矿群戎若势妒藐接秽薷谚野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_LIL_一J幽11研究思路图8耋刍;两北T业大学硕一IJ论文糟雕静A;群慕趁势分析及府嗡醒疗第四节研究方法基】上述研究思路,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逻辑的尔曲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是辩证逻辑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历史的东两是逻辑的东西的客观基础,逻辑的尔西是对历史的东西的理论反映和概括。逻辑的尔曲与历史的尔曲相一致的基础是现实的历史。所谓历史的东西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逻辑的东两则是历史的尔阿在思维中的再现。事物的实际历史发展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历史的起点同样是逻辑的起点。所以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从哪里开始,而思维的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显示的历史过程的规律修上E的J。本文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的人才问题,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和继续,当代中国人才问题都有其历史的渊源都存在着演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研究时就不应割断历史,而应当同顾其1生历史上的发展。我国的人才思想史、人才制度史、人才管理史的内容都是极其0I富的,其中有封建陛的糟粕,也有民主性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继承其合理的成分,不仅如此,就是在当代,我国的人才问题也有其形成的历史,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有_关。因此,在研究时必须历史地看问题,看现在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什R产生的,现在社会条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应当怎么改革。基丁以上原则和对问题的认识,本文在研究当代中国人才问题时,对每一个重大问题都作了历史舟勺考察对现在的问题总要研究其成因,然后根据历史进程的变化和现实的实践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二、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一种确定对象之间共同点和著异点的研究方法,既可以川来对事物进行定性鉴别与定繁分析,也可以揭示事物之间关系及一些现象的成因,在人才研究中也是常川的方法。住当代中国人才问题研究中,我们对许多问题都采取了比较的方法,比较人才现象的国别、区域特征,比较其时代特征。这里既有横向的比较,例如中国现代化历程与美国、现代化历科的比较,中国人才开发的教育投资与世界各国教育投资的数量比较等也有纵向的比较,与我国N身历史变化隋况的比较等。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以从同中找剑异,住异中找9两北1T业K擘陋士论交我国信息才供求趋势分析及对嚣研究到同,从现象到本质,获得对某些人才现象的认识J。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人才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许多因素。面对庞大、复杂的问题耍想从总体上获得最优化结果,只有尽力将系统各方面的关系数学化,用抽象的数学关系表述真实的系统关系,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来探讨人才系统的规律性。所以定量分析方法是研究人才系统必须采_L|的方法。虽然如此,但是定量分析也离不开定性分析,因为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性分析可以为定量分析的复杂性。并且,由于人才系统中许多影响因索不能进行量化,这时定性分析可以更有效的简化分析。因此,在研究信息人才供求问题时我们应该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第五节主要创新及不足一、主要创新在吸取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动态GM1,1模型对我国信息人才需求做了较为精确的测算。在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信息人才供给方面,前人尚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信息人才预测方面,前人尚没有对信息人才定量研究,由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重要性本文对信息人才进行了预测。以往前人住人才预测方面,只是对需求进行预测,没有把供给、需求两者结合起来进了综合分析,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创新。并针对供求缺口分析了产生短缺的原闵。二、不足之处由RI我国产业分类中没育信息产业这一分类,也没有信息人才这一分类,冈此没有信息人才确切的数据,所以相关研究可能与实际有些差距。在信息人才供需预删中、我们是按照时间序列的灰色系统理论来进行预洲RH1N现灾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庄着经济周期,因此,在信息人才供需预测数据方面可能与实际存在着误差这一点需要我住阱后的学习中作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本人认为本文理论研究方面尚缺乏深度,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深化。10两北1啦大学硕士论_艾我国信息人才供求趋势分折厦对策研究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第一节马克思人力资本理论尽管一些经济学家比如贝克尔不承认马克思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冈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山现人力资本这样的概念,也没有人力资本方面的系统理论,但却包含了人量的人力资本方面的思想和观点。一、体现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核心思想是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品,人的劳动是商R铺价值的创造者。在这里,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刷实质上是强调人在其中的重要性。劳动,必然是人的劳动,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岳】此,在商品经济条件F,在整个社会的财富都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的条件下,商品覆盖了整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商品生产主宰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在这种条件下,人的劳动决定着商FL的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从而也就决定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冈此可以说,人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主导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能动因素。这就是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物质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马克思对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强调与人力资本理论者对人力资本的强调是相同的。在劳动价值理论的论证和阐述过程中,马克思还对劳动力的价值作了细致的考察。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具有价值的,其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支出增多,收入也得增多。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应当明大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因此,劳动者必须有足够的生活资料,米维持其白身的生存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冈为“劳动力所有者是会死的。冈此,要使他不断地出现在市场上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卖者就必须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F去”;3劳动力的教育或培洲费JIL。马克思指出“耍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两北T业火学颁卜论文费觥矗【才群驼卷劳妒痧眨盯群配疗以上二方面内容归结起来,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二、体现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其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所揭示的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禾IJ属的问题。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作了科学的划分,马克思将资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变资本,一类是可变资本。所谓不变资本,就是指由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等构成的,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一部分资本,它相当于人力资本理论中所讲的物质资本。所谓可变资本,就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它实质上就是当今阿方的人力资本概念。马克思认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它的物质存在彤式,价恤只是转移剑新产品中去,而自身的价值量却不发生变化,可变资本则不同,可变资本的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起着烈重作_J,一方面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一方面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些剩余。因此,可变资本,也就是劳动力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游泉。这一结论就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所要揭示的核心思想。在这思想里,马克思对可变资本作用的肯定,实质上是对“劳动力”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作用的充分肯定。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还详细地分析了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价值增殖过程的辩证荚系。马克思揭示了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即1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生产力的内部结构及其内部再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生产过程就是人利用劳动T具去改造劳动对象,从而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只是作为活劳动的物质因素起作川,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曲,才能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利起作_J的使用价值”。可见,止如马克思所兑“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F33。马克思在这里特别强捌人的劳动对生产过程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人在生产力结构系统中的T导地位,实质上就是强调人力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甚至,马克思的分析比之曲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还要深刻。只不过马克思的分析更注重质的方面,注重生产关系的两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越酣怎A才群戎者势分痧元碍对嚣砑符研究,而硼方学者则侧重量的方面罢了。三、体现于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中在资本周转理论中,马克思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资本重新作了划分。他将资本仍分为西类一类是固定资本一类是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其使用价值整体地、连续地加入生产过程,而价值却按其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逐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郧一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则是指其使用价值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就改变形态或消失,其价值全部转移剑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马克思把可变资本也就是体现于劳动力上的资本也划入流动资本的范围。这实质上是揭示了人力资本周转特点。在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中,马克思还分析了可变资本的周转与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马克思通过详细的论证和精确的推算得山如卜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F,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所揭示的是人力资本的周转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之间的关系。这点就连西方学者也是很少涉及到的。四、体现于马克思关于教育的理论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社会地位、教育的作用等作了分析和论证。其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科学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马克思把教育与物质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实现手段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使社会生产力能够_代交替延续发展。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只有通过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首先必须渗透到劳动者这一生产力首要的要素中去使劳动者学握科学技术知识,并转化为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应用于生产过程,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就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一定的教育和培训是培养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的土要手段。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这也正是把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前提,没有科学知识再生产这一前提,这种转化是不可能的。第一、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马克思从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L业生产内在要求出发T刨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它同社会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的关系。马克思指山劳动者的7力水准是否能提高是大T业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开发劳动力的智力资L3西北1啦天毕讯七论复我昼信息A才供求趋势分析爰对策研究源,直接次定着0,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科技的发展平它在工艺上的席朋、生产和经营的管理能力、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川,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智力有关,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马克思还指出,在现代化人生产条件F,资本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社会内部的分工变革很快,这就要求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L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为此。必须“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O劳动者如果不接受综合训练,不开发智力资源,是根本无法适应劳动的变换和全面流动性的。在这里,马克思实质上涉及到了当今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三和第四个方面,也就是芙于劳动力的国内流动和国际间流动的问题。并且,他指出,在劳动具有变换性和I全面流动性的条什F,I人开发智力资源要比普遍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问,冈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可见,马克思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四个方面都注意到了,而且不乏精辟的思想和观点,只是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没有将其深入罢了。在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物质生产的关系之后,马克思又论述了如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有力手段。教育可以培养训练人的劳动能力,可以便人的精神和道德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马克思还充分肖定了敦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台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2一”】,只有将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绵合,才能使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优化,也才能使人口的数靖霸I质量与高度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按比例相结合,促使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高度协调发展。第二节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一、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舒尔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的。但是,在舒尔茨之前,扮方世界甲就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思想的萌芽。在具有现实意义的经济学创始之初弧当斯密、威廉配第就已将投资丁人的有州才能价值当作资本看待。直到19世纪,许多经济学家才开始将人的技能年能力石作烛一种资本,认为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例如英国科14西北T业大学硕士论文冀酋苗鼠矿辨弗意势分析爱府簧研疗学管理的先驱奇尔斯巴贝奇为了解决劳资矛盾,提出了固定工资加利润分成的制度;美国的管理学家亨利汤咀及与其同时代的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哈尔西不但提出了利润分享的理论,而且设计了具体的制度早期美国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亨利丹尼森,在他的厂就实行了职工持股分享利润的制度。另外包括马丁魏茨曼的分享经济理论、露易斯凯尔索的似冈素经济理论以及利润分享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等实践模式等。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法学与决策科学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信息处理技术员应试经验与试题及答案
- 生产部火灾应急预案模板(3篇)
- 行政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汽机火灾事故应急预案(3篇)
- 企业澡堂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行政法与科技监管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结合考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热点话题试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的新挑战与机会试题及答案
- 第五章 商务谈判的法律规定
- 2024年贾玲张小斐《上学那些事》(手稿)台词剧本完整版
- 田赛高度成绩记录表
-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100道(含答案)
- 上海市单位退工证明退工单
- 《企业财务现状的杜邦分析-以大疆科技为例》开题报告(含提纲)2400字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人生有两段路要走”漫画作文导写及范文
- YS/T 778-2011真空脱脂烧结炉
- GB/T 30776-2014胶粘带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的试验方法
- GB/T 18574-2001地铁客运服务标志
- 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