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学案三文言断句学案202009141203.doc
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课件+学案打包24套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5页/共23页)
编号:10833106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0.02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12-31
上传人:活***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6
积分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21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三
部分
古代
诗文
阅读
课件
打包
24
- 资源描述:
-
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课件+学案打包24套,浙江省,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课件,打包,24
- 内容简介:
-
学案三文言断句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全国各地高考命题来看,断句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主观断句题。浙江卷采用的是主观断句题形式。考点突破一断句题5大思维角度角度一词性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动词和形容词: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常用来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教材示例1】请用“/”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节选自鸿门宴)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依法小试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不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解析本题抓住“道”“鼻”“目”这几个名词,再结合结构对称,就可准确断句。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参考译文】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教材示例2】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技法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第一个“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第二个“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后置状语,故“百金”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依法小试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或形容词有:为、有(能声)、窜、闭、有(使客)、亡、移、诘、报、藏、廋、索等。这些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有(能声)、窜、闭、亡、诘、报、藏、廋、索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应当注意的是:“有(能声)”的主语虽然是“曾公亮”,但“有(能声)”体现的是“为政”,故而只能在“声”后断开,后文中的“有使客”和“移书”同此。其他动词皆能找到主语和宾语,以此即可进行断句。答案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角度二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教材示例3】请用“/”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参考答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依法小试3】用“/”给下面语段断句。或 谓 郊 岛 孰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郊 曰 种 稻 耕 白 水 负 薪 斫 青 山 岛 曰 市 中 有 樵 山 客 舍 寒 无 烟 井 底 有 甘 泉 釜 中 尝 苦 干 孟 氏 薪 米 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解析从文意上看,这段文字是两个人的对话,“或”有两问:“郊岛谁贫”和“何以知之”。“答者”有两答:“岛为甚也”和“以其诗知之以是知之耳”。抓住文中对话的标志性词语“谓”和“曰”,大部分句子即可断开。再根据标志性虚词和句式特点,可将其他句子断开。答案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参考译文】有人问:“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又问:“你凭什么知道的?”那人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里有甘甜的泉水,锅里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角度三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根据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句尾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乎;感叹句末尾:哉、夫。句中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说明:“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温馨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下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材示例4】请用“/”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节选自游褒禅山记)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参考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依法小试4】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且凡古今是非六艺百家,大细穿穴用而不遗者,毛颖之功也。韩子穷古书,好斯文,嘉颖之能尽其意,故_奋_而_为_之_传_以_发_其_郁_积_而_学_者_得_以_励_其_有_益_于_世_欤!是其言也,固与异世者语,而贪常嗜琐者,犹咕咕然动其喙,彼亦甚劳矣乎!(节选自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解析抓住虚词断句。第一个“以”表示目的,同上文的“故”照应,前面应断开;“而”表示假设关系,领起下文,前面应断开;“其”是代词,充当主语,前面应断开。答案故奋而为之传/以发其郁积/而学者得以励/其有益于世欤【参考译文】大凡古今评论六艺百家的文章,大大小小都强求其通,沿用下来,没有遗漏,这些都是毛颖的功劳啊。韩愈博览古书,喜好礼乐教化典章制度,赞赏毛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受到震动,为毛颖作传记,来抒发他积聚在心中的幽愤,如果求学的人读到这篇文章受到鼓励,那一定是对社会有益的!我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所以固执地与世上的特殊的人谈论,而社会上的贪婪琐碎之徒,还在那儿煽动口舌,妄加评论,他们也太劳碌了呀!角度四句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句式类型句式标志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教材示例5】请用“/”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师说)技法演示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参考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依法小试5】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_所_谓_欲_为_君_子_者_吾_多_见_其_初_而_已_要_其_终_能_毋_与_世_俯_仰_以_自_别_于_小_人_者_少_耳_复_何_议_于_彼_哉?(选自读柳宗元传)解析可抓住文言句式特点断句。“所谓者”是固定结构,后面应断开;“而已”用在句末,意思是“罢了”,表示陈述语气,后面应断开;“耳”一般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语气,后面应断开。答案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于彼哉【参考译文】以我看来,八司马都是世界上非同寻常的人才,被王叔文诱惑,于是落入不义的境地之中。至今那些想要做君子的士大夫,都羞于提起他们,而喜欢攻击他们。然而这八人,已经是困窘了,在世上不被人任用,但是处处都能够自强来谋求自己在后世(和平凡的人)有所分别,而他们的名字最终没有磨灭。然而那些所谓想要做君子的人,我大多都只见到他们起初的想法,如果探求他们最终所做的,能够不随波逐流附和世俗来与那些小人有所分别的很少。对那八司马又议论什么呢?角度五对称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教材示例6】请用“/”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节选自劝学)技法演示文段中,“而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断句的关键点。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依法小试6】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_不_期_众_少_其_于_当_厄_怨_不_期_深_浅_其_于_伤_心_吾_以_一_杯_羊_羹_亡_国_以_一_壶_餐_得_士_二_人。”解析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答案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参考译文】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个勇士。”温馨提示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考点突破二3步流程快析巧断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解答断句题,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下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赵国因为战争,国内粮食匮乏,赵王向齐王求救,齐王却不愿拿出粮食来救助,周子通过“唇亡齿寒”的比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各个方面对齐王进行劝说。理解了这些,便可对上面语段进行初步断句。首先根据文意将本语段分成两层,前一层是比喻导入,后一层是实质问题,故应从“今日”前断开。接着,分别审视前一层和后一层,通过语感和对语段的理解,不难将前一层从“犹”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将后一层从“且”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从“不”之前断开(据句间层次关系而断),初步断句如下: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根据语气助词“也”可将上例继续断句如下: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至此,只剩下“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五处。前两处通过划分句子成分可断为:“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根据句式相关知识(下面讲到)可将后面三处断为“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三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要断开)。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客观题确定答案后,主观题断句完毕后,都应再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客观题还要和其他选项再比较,进一步确定所选答案的正确性。【依法小试】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伤哉贫也!欲 购 奇 考 证 而 乏 洛 下 之 资 欲 招 致 同 人 商 略 赝 真 而 缺 陈 思 之 馆 随 其 孤 陋 见 闻 藏 诸 方 寸 而 写 之 岂 有 当 哉?(节选自天工开物)解析根据名词代词“奇(奇巧的东西)”“洛下之资(指钱财)”“人”“馆”“见闻”“方寸(指心间,心中)”,虚词“而”“之”“其”,再结合本句意思:想购买一些奇巧的东西用于考证,却缺乏钱财;想要招集嗜好相同的朋友,讨论物品的真伪,却没有招待的馆舍。只能照着藏在心中的孤陋见闻写出来,难道会很妥当吗?答案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2.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注】作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所 示 群 贤 论 述 皆 未 得 体 要 盖 其 大 致 不 越 三 端 或 详 讲 学 宗 指 及 师 友 渊 源 或 条 举 平 生 义 侠 之 迹 或 盛 称 门 墙 广 大 海 内 向 仰 者 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节选自方苞与孙以宁书)【注】征君:孙奇逢。答案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参考译文】归有光曾经遗憾自己的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所闻的人物中没有杰出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我承蒙您嘱咐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人物来增加了分量,我岂敢不竭尽自己的心力。你给我看的那些别人给孙征君写的论述,都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仗义行侠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这三个方面,都是孙征君细微的事迹,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孙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没了。3.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自 其 一 家 骨 肉 之 亲 已 不 能 无 尔 我 胜 负 之 意 彼 此 藩 篱 之 形 而 况 于 天 下 之 大 民 物 之 众 又 何 能 一 体 而 视 之 则 无 怪 于 纷 纷 籍 籍 而 祸 乱 相 寻 于 无 穷 矣。(节选自王阳明答聂文蔚书)答案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参考译文】后世关于良知的学问不明朗,天下的人用个人智慧彼此倾轧,因此人各怀私心,而那些琐碎鄙陋的偏见,奸诈阴邪的方法,到了说都说不尽(的地步)。在外假借仁义的名声,私下却做着自私自利的事;虚伪的言辞来迎合世俗,虚假的行为来求取名誉。用生气的方式相互压服,还说遵循公正合宜的道理;在险境中相互倾轧,还说他是嫉恶如仇。一家骨肉之亲,已经不能没有你我胜负的心,彼此间像隔着篱笆一样,更何况天下之大,民众之多,又怎能平等相待呢?那么天下纷纷扰扰祸乱不断也就不奇怪了。文言断句(时间:45分钟分值:68分)题组一语段练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贤于己者,疾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选自刘开孟涂文集)解析借助句末虚词“也”,可在“也”后断开,借助句首虚词“宁”“此”,可在其前断开,然后找动词“知”“护”“进”,最后结合上文语意,根据文意断句。答案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参考译文】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不敬重他们而不乐意询问他们。像这样,那天下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人。别人不足以使自己服气,事情没什么有疑问的,这不过是以己心为师,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这不过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见识浅陋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使自己的学识终生得不到进步,也不愿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是危害人的内心修养啊,是大的毛病,而犯这类错误的常十之八九。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解析初读文段,即可发现文段多对偶句,如“积于中者”“发于外者”,“之骤至”“之奔驰”等,可借此推断句读。答案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参考译文】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因此作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蓄;发为文章,明亮犹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先生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3.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选自晏子春秋(外篇)解析文段记述了晏子借烛邹亡鸟来劝谏齐景公的故事,晏子提出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故“是罪一也”“是罪二也”“是罪三也”应断开。答案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却让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为我们君王养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4.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选自贞观纪要君道第一)解析文段中,“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等处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答案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参考译文】如果作为君主不认真思考,不慎重考虑他的所作所为的后果,忘记了创业的艰难,一味迷信依赖天命,忽略古圣王恭谨俭朴的美德,(大兴土木,)一味追求靡丽的雕梁画栋,宫殿也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扩建、修饰,其他事情依此类推,不懂得节制,百姓见不到德政,听到的只是无休止的劳役,这是下等的为君之道。这行为就像背着干柴去救火,用从锅中舀起水再倒回去的方法去止住沸腾的水,用暴政代替淫乱,其实和淫乱是一样的,它的后果不堪设想,后世的子孙怎么来看待这些做法呢!如果帝王没有什么政绩,则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百姓怨恨就会触怒神灵,神灵发怒必然使灾害产生,灾害既然产生,祸乱就必然紧随而来。祸乱一旦产生,自然很难收拾,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全生命和美好名声的人太少了。5.用“/”给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_亦_高_谈_秦_汉_谓_东_京_以_下_无_可_取_已_而_悟_欧_曾_作_文_之_法_乃_尽_焚_旧_作_一_意_师_仿_尤_得_力_于_曾_巩_唐_顺_之_初_不_服_其_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已而”前要断开,名词“秦汉”“旧作”作宾语,后面都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6.用“/”给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5处)(3分)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_一_言_一_行_之_可_纪_述_者_靡_不_旁_搜_广_辑_因_文_析_类_以_成_一_家_言_其_大_要_采_诸_序_记_杂_文_之_行_世_者_而_不_敢_妄_缀_一_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先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标志词多为虚词,画线句中的两个“者”后面要断开,虚词“因”“以”“其”前面要断开。点断之后,再翻译一遍看能不能读通,最后确定点断处。答案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参考译文】我在杭州的朋友王丹麓,手写装订了今世说一书,大概是模仿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稍微删其条目而写成的。我得到并阅读了它,上自清朝以来有名而贤良的大臣,下至隐士、儒生,凡是可以记载的言行,无不广泛搜求收集,根据内容分类,自成一家之言。它大多内容摘自那些流行于世的序、记、杂文之类的书中,不敢妄自修饰点缀一个字。他的详细谨慎不害怕烦琐就像这样。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景 公 为 台 台 成 又 欲 为 钟 晏 子 谏 曰 君 不 胜 欲 为 台 今 复 欲 为 钟 是 重 敛 于 民 民 必 哀 矣 夫 敛 民 之 哀 而 以 为 乐 不 祥 景 公 乃 止(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其前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提示要停顿三处。最后,再次通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参考译文】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进谏说:“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建造了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悲伤。把加重百姓的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利。”齐景公于是停止了造钟。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楚 有 贤 臣 屈 原 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 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 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 不 省 察 遂 赴 汨 罗 死 焉(选自隋书经籍志四)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内容,然后借助虚词“乃”“因”“卒”“遂”和词语间的语法关系,结合句意逐步断开。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参考译文】楚国有一位贤臣屈原,被奸臣诬陷后遭到放逐,于是写了离骚等诗文共八篇,表达自己的离愁别思,申明、抒发自己的心志,表明自己没有罪责,于是借此讽喻规劝君王,希望君王能够醒悟,最终君王没有省察,于是屈原投汨罗江而死。9.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二十年秋,(马援)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选自后汉书马援传)解析本文段可以借助句中充当主语的名词“吾”“路博德”“我”“先生”来帮助断句,并注意“何以乎”的文言句式,即可解答出来。答案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参考译文】建武二十年秋,马援整顿军队回到京师。快要到洛阳的时候,旧友大都前去迎接和慰劳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闻名,也在迎贺马援的客人中。马援对他说:“我是希望您来进良言的,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呢?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郡疆土,才分封了几百户;如今我只有这么一点微薄的功劳,却辱没他人,受封大县,功薄而赏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一把呢?”孟冀说:“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打算自己请求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男儿若死应当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手中消磨时光呢?”孟冀说:“人们真要想成为一个有抱负、有操守、建功立业的男子,就应当像你讲的这样啊!”10.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势之异,圣贤之所以不得同也。孟子不见王公,而孔子为季氏吏,夫不以势乎哉?士 之 进 退 不 惟 其 德 与 才 而 惟 今 之 法 度 而 有 司 之 好 恶 未 必 今 之 法 度 也 是 士 之 进 不 惟 今 之 法 度 而 几 在 有 司 之 好 恶 耳。 (选自王安石进说)答案士之进退/不惟其德与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恶/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进/不惟今之法度/而几在有司之好恶耳【参考译文】情势不同,是圣贤不能相同的原因。孟子不接见王公,孔子做了季氏的臣子,不是因为情势吗?士人进用与否,不是只靠德行与才能,而是只靠如今的法度。可是官员们的喜好,未必就是符合如今的法度。这样一来,士人的进用,不是只靠如今的法度,而是几乎在于官员们的喜好厌恶而已。1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 患 得 患 失 矣 而 得 失 之 权 卒 不 可 以 操 之 自 我 我 自 得 其 为 我 而 何 必 交 欢 于 宦 寺 此 余 之 三 复 碑 文 不 能 不 为 之 长 叹 者 也。(选自清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答案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参考译文】作为人臣却患得患失,那么他们的归宿将是没有什么不去做。再说假使忧虑得到却果真得到了,忧虑失去却果真没有失去,我也安心我所得到的却让他们不忧虑?于是患得患失,而得失的衡量,最终又不可以靠自我来操纵;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何必与那些宦寺亲近呢?这就是我多次再读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的原因啊!12.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 作 课 仿 次 复 诵 书 讲 书 次 歌 诗 凡 习 礼 歌 诗 之 数 皆 所 以 常 存 童 子 之 心 使 其 乐 习 不 倦 而 无 暇 及 于 邪 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选自阳明传录)答案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参考译文】每天的课程,首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察,之后是背诵和朗读课文,然后是礼仪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13.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 有 小 人 之 态 皆 可 鞭 杖 肃 督 故 多 见 委 使 盖 用 其 长 也 人 每 不 自 量 举 世 怨 梁 武 帝 父 子 爱 小 人 而 疏 士 大 夫 此 亦 眼 不 能 见 其 睫 耳。(选自颜之推涉务)答案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参考译文】至于那些尚书省的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都通晓熟悉官吏的职责,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14.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噫!人固动物耳。情 横 于 内 而 性 伏 必 外 遇 于 物 而 后 遣 寓 久 则 溺 以 为 当 然 非 胜 是 而 易 之 则 悲 而 不 开 惟 仕 宦 溺 人 为 至 深 古 之 才 哲 君 子 有 一 失 而 至 于 死 者 多 矣 是 未 知 所 以 自 胜 之 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傲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选自苏舜钦集沧浪亭记)答案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参考译文】唉!人本来就会为外物所感动的。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的太多了,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15.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观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古矣,来书问曰:“将学于今,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足 下 当 少 秀 之年 怀 进 取 之 心 又 学 古 于 仁 义 不 胜 之 时 与 之 者 寡 非 之 者 众 得 无 惑 于 中 焉 是 以 枉 书 见 问。(选自穆修答乔适书)答案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参考译文】阅读你的十篇文章,(你)的确在古文方面有追求。(你)来信询问我说:“想要向当今的文章学习,却担心变得浅薄鄙陋;想要向古文学习,却害怕在世上不能够取得功名,学习应该指向什么?”(我)引用韩愈先生师说的观点寻求解惑。你正值青春年华,怀着进取的志向,在仁义不兴盛的时候学习古文,赞同学古文的人少,批评学古文的人多,(你)在心中能没有困惑吗?因此写信问我。16.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 事 者 与 地 唯 地 能 包 万 物 以 为 一 其 事 不 失 生 万 物 容 畜 禽 兽 然 后 受 其 名 而 兼 其 利 美 恶 皆 成 以 养 其 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改)答案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参考译文】三年后,吴王打发他们回国。一回到越国,越王就向范蠡请教说:“怎样才能做到措施有节制?”范蠡回答说:“措施有节制就要效法大地。只有大地能包容万物成为一个整体,养育万物不失时机。它生长万物,畜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和利益。万物不论好坏,都使之成长以养活人的生命。时令不到,万物不能勉强生长;人事没有到最终的转折点,也不能勉强完成。”题组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0分)海上平寇记明王慎中守备汀漳俞君志辅,被服进趋,退然儒生也。瞻视鞞芾之间,言若不能出口,温慈款悫,望之知其有仁义之容。然而桴鼓鸣于侧,矢石交乎前,疾雷飘风,迅急而倏忽,大之有胜败之数,而小之有死生之形,士皆掉魂摇魄,前却而沮丧;君顾意喜色壮,张扬矜奋,重英之矛,七注之甲,鸷鸟举而虓虎怒,杀人如麻,目睫曾不为之一瞬,是何其猛厉孔武也!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君提兵不数百,航海索贼,旬日遇焉。与战海上,败之;获六十艘,俘八十余人,其自投于水者称是。贼行海上,数十年无此衄矣。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亦可谓难矣!予观昔之善为将,而能多取胜者,皆用素治之兵,训练齐而约束明,非徒其志意信而已;其耳目亦且习于旗旐之色,而挥之使进退则不乱,熟于钟鼓之节,而奏之使作止则不惑;又当有以丰给而厚享之,椎牛击豕,酾酒成池,餍其口腹之所取;欲遂气闲,而思自决于一斗以为效,如马饱于枥,嘶鸣腾踏而欲奋,然后可用。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君又穷空,家无余财,所为市牛酒,买粱粟,以恣士之所嗜,不能具也。徒以一身率先士卒,共食糗糒,触犯炎风,冲冒巨浪,日或不再食,以与贼格,而竟以取胜。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予知之矣!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予方欲以是问君,而玄钟所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辄书此以与之。君其毋以予为儒者,而好揣言兵意云。君之功在濒海数郡;而玄钟所独欲书之者,君所获贼在玄钟所境内,其调发舟兵诸费,多出其境,而君靖廉不扰,以故其人尤德之尔。君名大猷,志辅其字,以武举推用为今官。【注】 鞞(b)芾:古代的一种皮做的裙状物,佩于襟带之下,可以蔽膝。衄(n):失败,挫折。玄钟所:在福建省诏安县东南,明初在这里设置千户所,属镇海卫。几个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所的军官叫千户。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之有胜败之数数:命运,天命。b.君顾意喜色壮 顾:反而,却。c.约束不豫而已 豫:参与,参加。d.而玄钟所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 勒:刻石记功。解析豫:预先,事先有了准备。答案c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a项,两个“若”都译为“好像”。b项,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于”,介词,跟,同。c项,第一个“以”,凭借;第二个“以”,按照。d项,第一个“其”,加强祈使语气,希望;第二个“其”,加强揣测语气,大概。答案a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表彰了俞大猷任汀漳守备时平定海上盗贼一事,开头着力刻画了俞大猷平日的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而战时勇猛威武、昂扬奋发的儒将形象。b.本文名为记,但是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于记述平寇的战事情况,而是侧重评述和议论俞大猷的用兵之术、治军之道。c.文中深入分析了俞大猷能够取胜的原因和特点,并强调了他具备作为将帅的优良素质,从而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取得了几十年来未有过的胜利。d.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来给玄钟所用以记录俞大猷的战功,指出俞君主要在玄钟境内调发船只和补给费用,并且在此捕获了海盗,当地人感念俞君的仁义廉洁。解析“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错,文章说“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可见原文中俞大猷率领的几百个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平素缺乏训练的。答案c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