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_第1页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_第2页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_第3页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_第4页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授课对象:全院2009级研究生 主讲教师:郭镇方 开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讲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的研究目的,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一)理论界的三种主要观点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个系统构成的,其中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成一个整体,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进行的 (四)资本论是把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的主体或最基本关系来对待的,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页,一)理论界的三种主要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里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代表人物在国内是王学文、田光、杨长福等人。王学文在1961年经济研究第1期、田光在1980年经济研究第5期、杨长福也在经济研究1980年的同一期上,撰文论述这一点,1996年崔朝栋,1997年与2000年 胡钧,1998年奚兆永亦撰文坚持这一观点,一)理论界的三种主要观点,2、第二种观点: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生产关

3、系和生产力这两者统一而构成的生产方式 主要代表人物是周冶平、张建民、萧冬荣等人。 周冶平在1980年暨南大学学报第2期上刊载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此观点。1995年,张建民在其所编著的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1以及为此书写书评的萧冬荣2,重新坚持这一观点。 1 张建民: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2 萧冬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生产方式喜读张建民的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6期第121-123页,一)理论界的三种主要观点,第三种,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代表人物是马家驹和蔺子荣、吴易风等人。 马家驹和蔺子荣在中

4、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提出此观点。吴易风在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亦发文论证。他指出,在资本论中,存在一个“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链条,按此链条的逻辑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不单纯是生产关系“1。 联系上述观点,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我们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写下的上述这一段话,要在理解中解决好下述几个问题。 1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53-66页,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个系统构成的,其中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不能孤立地研究资本

5、主义生产关系,由于资本论的宗旨是论资本,而资本是一种关系,因此,从根本上看,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须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就仅仅从生产关系自身来研究生产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来分析,2、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为基础,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关著作中所作的论述,生产关系不是凭空产生和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必然会使生产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以特定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也就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历史暂时性。这种暂时性说的是,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必须以其产生和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为转移。

6、因此也就不存在永恒的生产关系。这正是我们要在特定的生产力基础上来认识和理解生产关系的原因,3、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要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任何一种生产力都有它特定的构成要素。大体上,可以把这些要素归结为人的方面和物的方面这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没有结合起来的时候,是不能构成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实际的生产力。而二者的结合方式,就是生产的社会方式。这里所谈到的生产方式,就是本来意义上的或原初意义上的生产方式。确切地讲,生产方式是生产各要素的结合方式。在这一结合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

7、等经济关系,4、生产方式本身存在着两种客观经济关系,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过程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这种结合,体现出了特定的生产关系。因为正是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这种结合,才形成并表明了人和物之间关系所具有的具体内容。它既形成了人(主体)和对象(客体)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也形成了人(主体)与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两大要素通过结合所形成的真实关系,就应该是这两种关系。正是因为这一点,使生产方式在生产关系形成上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5、生产关系在研究对象体系中的地位,从上述各点,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关系既不能脱离生产力而凭空形成和独立存在,也不能脱离生产方式而形成并存在。

8、因此,要研究生产关系,也就必须要研究生产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产方式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对生产方式的研究,来认识和把握生产关系。因此,可以这样说,对生产方式的研究,是对生产关系研究的途径。或者进一步说,要通过研究生产方式来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6、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就对象体系的核心而言的,显然,从上述各点所得出的结论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个系统组成的,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资本论的核心研究对象确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是一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

9、方式的研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关系的地方,看到并揭示出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的,三)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成一个整体,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进行的,1、生产关系的内涵,我们首先在内涵上来分析生产关系。按照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论述,生产关系在内涵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2)由此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即在生产中谁处于主导地位、谁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3)由前两者所决定的产品分配方式,即在既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在人们在生产过程

10、中的地位已经在事先被决定的情况下,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产品是怎样在具有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分配的,1)怎样认识生产关系的第一项内涵,第一,马克思的所有制观。在生产关系内涵的上述三个组成部分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第一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产品的分配方式。正因为如此,在生产关系的内涵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全部生产过程的实质。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时曾经讲过,要想给资产阶级所有制下定义,不过是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重新描述一番。这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准确概括。所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考察,自始至终都是放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之中

11、的,第二,资本论第一卷的所有制地位,这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考察,是以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考察为开端的(见资本论第一卷第四、五章)。在第四章中,马克思考察了劳动力的资本主义所有关系;在第五章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考察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指出正是这种所有制,造成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区别于其他劳动过程的特点,即:一方面是工人要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进行劳动;另一方面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即产品要归资本家所有。由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其他一切特点,第三,资本论第二卷的所有制地位,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同样是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放在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内的

12、资本的流通过程来考察的。马克思对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是怎样流通的、对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独特运动、对由单个资本总和起来所构成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这些考察都是把资本主义所有制即资本家对资本、对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前提、作为它们实现的过程来对待的,第四,资本论第三卷的所有制地位,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对于由产业资本家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通过剥削工人而得到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者集团都分别要获得一个相应的部分,由此也就形成了剩余价值的所有权要在上述各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分割的过程。其分割的方式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实际投入这种经济上唯一认可的活动进行的。商业

13、资本家只有通过商业资本投入才能获得商业利润;生息资本家只有为实业资本提供借贷资本,才能获得借贷资本的利息;最后,土地所有者只有为实业资本提供地产,才能获得地租。这再一次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权关系不过是经济关系的实现和体现而已,2)怎样认识生产关系的第二项内涵,既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那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不仅没有这种所有权,而且他自身的劳动能力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归资本家所有,结果就必然是:资本家在生产中居于领导地位,行使管理、监督的权利;而工人也就不得不居于被领导、被管理的地位。这是经济条件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4、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结论,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分析,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在资本论13卷的所有关于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上,马克思都是从他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地位的差别上进行分析的,3)怎样认识生产关系的第三项内涵,按照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论述,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和实现。正是由于这一基本关系,决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要首先在第一卷中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在第二卷中,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怎样在连续不断的生产与流通交错中继续

15、的过程;在第三卷中,要在前两卷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分配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马克思通过这三卷的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全部结论。这就是,第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表现在,工人用自己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量来获取消费品即工资;而资本家则通过资本投入的多少来取得利润;土地所有者却是通过他租出的土地数量来从土地使用者那里获得地租。这种情况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得出了一个表面上的结论,即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取得利润、土地取得地租。这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开始,经过萨伊公式化以后而得出的“三位一体公式”。马克思则对此进行了批判。指出,工人不得不通过劳动来获取工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

16、动异化的必然结果;资本家通过他所投入的资本来获取利润,则是商品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必然,实际上,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是他不付任何代价而无偿获得的。“三位一体公式”只不过是一种从表面上看问题而得出的肤浅结论,第二,资本家各集团之间的分配,资本家各集团之间的分配是按照资本投入量的大小和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规律进行的。 这一规律在同一部门内部得到实现的方式,是在同部门中,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不同的资本家企业,通过竞争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然后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分配各自应得到的那一部分。 在不同部门得到实现的方式,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形成一个平均利润率,然后各不同部

17、门的资本家企业,按照这个平均利润率分配给它的部分,来得到它应得到的那一部分。 在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分别按照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得到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生息资本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样,资本主义条件下“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也就得到了实现,2、生产关系的外延,我们从生产关系的外延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一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外延要表现在这个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上。即直接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关系即分配关系;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关系即交换关系;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关系即消费关系。生产关系就是在社会再生产的这四个环节

18、中得到体现的,1)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这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要对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做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就必须首先回答出这个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马克思正是这样去做的。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确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生条件、主要过程、基本性质、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由此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做出了精确的研究,为下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分配关系,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阐述,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逻辑上讲,要

19、先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然后才能有分配关系。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关系的体现与实现,分配关系实际上是包含在生产关系之中的。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关系和第二卷研究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的基础上,在第三卷中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3)交换关系,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论述,一般意义上的交换关系,既是生产的前提,又是生产的结果。因为,在商品生产的情况下,没有交换,就不能得到生产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生产难以进行下去;另一方面,没有交换,也不能保证生产的产品得到销售,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需要也就不能得到实现,生产就会出现过剩,结果也难以

20、使生产继续进行下去。 但在逻辑上讲,人们交换的产品是生产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生产的结果即产品是交换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看到,交换关系只能是直接生产关系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资本论中看到,马克思是在第一卷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以后,才在第二卷中开始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研究的。马克思的这种安排决非偶然,原因就在于,流通是交换关系的总和;而交换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4)消费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强调,有两种不同意义的消费:一种是生产消费。它实际上就是生产过程本身。因为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要素的消耗过程,其结果是产成品的形成;另一种消费是生活消费。它是本来意义上的消费。正是这种消

21、费,才产生了体力和智力都得到了恢复、因而可以随时使用的劳动者。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消费,对于一个社会来讲,都是生产和再生产所不可缺少的。 从相互关系上讲,生产关系决定消费关系,消费关系又反过来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这说明了,考察一个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必须要把消费关系纳入到其中一并考察。这正是资本论第一卷在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时,把工人的消费作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对待,并把它看成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根本原因,3、对生产关系外延构成的总体结论,按照我们在前面所叙述的各点,我们能够得到的总体结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内涵上所构成的三个部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外延上

22、的四个环节,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受到这一实质制约的关系。这也再一次证明:资本论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者只是前者的出发点或前提,而不是研究对象的核心本身。这一点是由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决定的。政治经济学不是一门以现象描述为使命的科学,而是以揭示与一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使命的科学。因此,我们不能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资本论的核心研究对象,四)资本论是把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的主体或最基本关系来对待的,1、问题的提出,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讲的那句话中,我们还可

23、以看到,马克思提到的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我们在前面曾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那为什么马克思在这里却只讲两个关系呢,2、何以要把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主体,回答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1)把狭义生产关系作为分析主体的原因,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再生产其他三个环节中的关系,是在分析一种生产关系时不能忽略的,因此也就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分析;分配关系决定于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体现与实现,因此它本身就是对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说明,在分析生产关系

24、时自然也就要包括对分配关系的分析。或者反过来说,对分配关系的分析,本身就是属于生产关系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只要提到生产关系分析,就自然要包括分配关系分析在内。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只提生产关系而不提分配关系的基本原因。但虽然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却不是没有分析分配关系的,而是在分析了生产关系的同时,大量地分析了分配关系,2)把交换关系作为分析主体的原因,马克思在那段话中,还把交换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列入到他的论述中。这是因为,交换关系虽然也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但交换关系却与分配关系不同,还有着更为复杂的决定因素和运行机制,第一,交换关系的决定因素,从“决定”这一方面来看,交换

25、关系虽然也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这同分配关系是相同的,但除此之外,还有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及对交换关系的制约作用。如果说,没有生产,就没有可以分配的对象,就没有可以交换的产品,因而是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那么,没有分配,也同样没有交换。在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没有分配,就不会把产品分配到各个不同的所有者手中,因而也就不会有在市场上相互对立的不同所有者,交换也就不会进行下去。这说明,除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之外,还有分配关系对交换关系发生作用。 显然,同分配关系不同的是,交换关系要比分配关系多出一个决定的因素,第二,交换关系的地位,从交换关系的地位看,它同分配关系也

26、是不同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社会,哪怕停止生产两周,这个社会就难以存在下去。现在同样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哪怕停止交换两周,这个社会也同样难以存在下去。因为,只生产而不交换,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能顺利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一方面是消费者难以维持生活消费,他们的生存会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则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会出现积压,从而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交换过程对一个社会的再生产,具有与直接生产过程同样的重要位置。 这表明,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立意义。它同直接生产过程一样,占据了一个社会再生产两个端点之一。因此也就必须要把它放在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相同的位置上来对待

27、,3)消费关系何以不是分析的主体,消费关系不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端点之一。它一方面取决于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取决于分配关系,也要受到交换关系的影响,因而是作为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体现与实现、作为与交换关系相互施加影响的因素存在的;另一方面,消费关系作为生活消费,它的结果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它可以为生产提供可供消费的劳动力这一点来看,它又对下一次直接生产过程的实际进行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足以说明问题的结果。消费关系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关系,不是作为一种可以同直接生产过程、同交换关系等量齐观的关系。在分析一个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时,它同分配关系一样,只能是从属于直

28、接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一种关系,4)总的结论,综合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所发生的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与消费关系只是作为或者依附于直接生产关系,或者依附于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一种被决定的或中介性的关系。 第二,研究一个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需要把握住这个社会的最基本经济关系。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直接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那些被决定的或依附性的关系,只能在对最基本关系的研究中进行辐射性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混淆各种关系之间的客观联系,把握住这个社会全部生产关系的真实面貌。 这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

29、卷第一版序言中,在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叙述中,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特别突出出来的原因,二、资本论的研究目的,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第1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1页。 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再清楚不过地表述了资本论的研究目的。但我们在理解上,需要弄清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现代社会”的含义 (二)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三)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之间是什么关系,一)关于“现代社会”的含义,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出现并发展了

30、200多年,把世界历史带入到资本主义时代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只是在欧洲、美洲少数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了统治地位,世界的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虽然在数量上资本主义占据了少数,但它却代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也就会使它把整个世界各个国家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使资本主义成为当时“现代社会”的标志。 所以,马克思所讲的“现代社会”,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毫无疑问的,二)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涵义,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客观的经

31、济联系。这一规定有三重含义: 第一,作为经济规律的经济联系,必须是存在于经济事物及其现象之中的,而不能是从外部强加进去的,即所谓“内在的”; 第二,这种经济联系,是经济事物中客观存在的,而不能是观察者主观想象的,即所谓“客观的”; 第三,这种既是“内在的”,又是“客观的”经济联系,还必须是经济事物及其现象中的“本质的”联系。 从这些规定看,经济规律是要观察者经过认真的、缜密的、甚至于不断反复的思考,对客观存在的经济事物及其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和检验,才能够得到。因此,在客观上存在的经济规律,是需要研究者进行不断的科学探讨和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够把握的,2、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构成层面,马克思揭

32、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它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构成、配置和不断发展的规律; 第二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主体。主要包括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工资规律、资本积累规律、人口规律、再生产规律、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各种利润和利息的运动规律、地租规律等规律; 第三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与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从产生到发展、从存在到灭亡的客观必然性;得出了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经济形

33、态必然要被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结论,三)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之间是什么关系,1、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三个层面的统一体,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构成上包括了三个层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只是这三个层面之一。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只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之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都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当然组成部分。 但我国学术界过去曾经有过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而不包括资本主义生产

34、力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持这种观点的人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资本论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统一,2、科学研究要求研究对象与目的的统一,这里涉及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方法问题,即在一种科学体系研究过程的展开中,是否允许它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不统一? 如果是允许的,那就会得出一个十分惊人的结论,即在一门科学中,从它的研究对象中,不能引申出研究目的;而从研究目的中,又不能反推出它的研究对象。结果则必然是,研究目的不是从研究对象中必然引申出来,在研究对象中没有研究目的赖以产生的基础。 如果一门科学存在着这样的矛盾,那么这门科学也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把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统一起来,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要求,3、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是怎样进入到资本论的研究目的的,按照这一要求,我们似乎可以把“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运动规律。 但按照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同它的研究目的相统一的思想方法,资本论在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必须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力纳入到研究对象体系之中,在把资本论的研究目的确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