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3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_的写作手法。诗人 “夜起 ”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 _(”用文中词句填写)。【答案】 (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 【分析】 句意是

2、: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 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以

3、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故答案为: 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点评】 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作者是元朝的 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4、枯藤老树昏鸦 ”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B. “小桥流水 ”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D. “断 人在天涯”点明了 在天涯的 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 。【答案】 ( 1)秋思之祖; 致 ( 2) C【解析】 【分析】( 1) 首小令 五句二十八字, 言极 凝 却容量巨大,意 深 , 构精巧, 挫有致,被后人誉 “秋思之祖 ”。作者是元朝的 致 。( 2) 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 “枯藤老 昏 ”:几根枯藤 着几 凋零了黄叶的 ,在秋 中瑟瑟地 抖,天空中点点寒 ,声声哀 写出了一片 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 的氛 ,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

5、戚。烘托出 落他 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 家 的美好 ” 。 “小 流水人家 ”:小 下流水 作响,小 庄 人家炊烟 。你看眼前 小 、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 ,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 、 人却又离我那么 。哦,他 好 ?天气 冷,他 加了衣服 ? 了被子 ? 一切的一切是都么 人 挂。 “小 流水 ”不是描写家 ,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 在天涯的 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 ”理解 。 “断 人在天涯 ”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 的画面上,出 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 着一匹瘦 ,迎着凄苦的秋 ,信步 游,愁 断,却不知自己的 宿在何方。极写游子 家

6、及 人的思念,而不是“ 人因思念游子”。故答案 : 秋思之祖; 致 ; C【点 】 本 考 的是文学常 的 能力,考 的是 内篇目的出 、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 关 以 本的注 主,注意平 的 累。 本 考 歌的 和辨析能力。解答此 要整体理解 歌, 逐 ,理解辨析,判断正 。3 下面的 歌,完成小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 未 ,自将磨洗 前朝。 不与周郎便, 雀春深 二 。( 1) 歌开 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 歌后两句抒 了 人怎 的思想感情?【答案】 ( 1 )运用了以小 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 起 史的慨 , 下文 。( 2) 人借周瑜火 赤

7、壁的 利慨 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 自己生不逢 ,有政治 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解析】 【分析】( 1) “折戟 ” 小; “赤壁之 ” 大, “国家的命运 ” 大。 “折戟 ”是引起 人抒 感情的工具,同 下文情感的抒 做 。( 2) “ 不与周郎便, 雀春深 二 ”:倘若当年 不帮助周瑜的 ,那么 雀台就会深深地 住 吴二 了。 里涉及到 史上著名的赤壁之 。 于 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 杜牧本人有 邦 世之才,通 政治 事, 史 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 吴 曹 ,可此 作者 行了逆向思 大胆地 想,提出了一个与 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

8、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 “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 ”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 ”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故答案为: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 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以小见大的写

9、作手法及 铺垫 作用。 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 “八百里 ”“斫”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

10、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 “可怜白发生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解析】 【分析】( 1) “八百里分麾下炙 ”意思是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酒食。“斫去桂婆娑 ”意思是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砍。( 2)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 ”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

11、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 ”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故答案为: 八百里:酒食;斫:砍; 甲词 “可怜白发生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 喜而作歌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

12、的含义,要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5诗题中提到 “喜而作歌 ”,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南阳道中田禾大稔(明)张元忭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 。(选自张元忭集)【注】 稔( r n):谷物成熟。 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种,骏马名;蹓( li ),慢慢走,散步。 骅蹓足:【答案】 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解析】 【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由“麦初

13、熟 ”“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 “谷物丰收 ”,由 “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 “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 ”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故答案为: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送凌十一 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注】 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4、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 (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解析】 【分析】( 1) “微雨 ”写天气, “残秋 ”写季节, “微雨送残秋 ”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 “落叶 ”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15、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16、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阅读此题可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7阅读下面这首

17、古诗,完成(1)( 2)两小题。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宿甘露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1)书湖阴先生壁开头两句写出了湖阴先生家环境_特点,宿甘露僧舍开头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_特点。( 2)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请就此作比较赏析。【答案】 ( 1)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2 )王诗中绿水为主人 “户田 ”,青山为主人 “送靑 ”,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

18、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解析】 【分析】( 1)结合具体词语分析,从“净无苔 ”可以看出其洁净的特点,从“花木成蹊手自栽 ”可以看出其 “清幽 ”的特点。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的意思是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因此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气势壮阔(雄伟壮丽)的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王诗,从“护 ”

19、“送 ”可以看出诗人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还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曾公亮诗的后两句设想新奇,使人有惊天石破之感。诗人住的地方,窗外毕陡的山崖下面,便是长江。据说,当时长江有十八里宽,风浪加上海涛(镇江长江受大海潮汐影响),十八里江面的潮汐和风势,诗人脱口吟出后两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猜想这是诗人在清晨,感受了一夜水气,听了一夜松涛声,起来想看一看窗外,一看 “银山拍天浪 ”,推开北面窗户,

20、 “放入大江来 ”。大江如何了?风水相激,排山倒海,波浪翻卷,风起云涌,犹如银山当头压来,使人吃惊吟出 “放入大江来 ”,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一瞬间的真实感受,成为千古名句,叹为观止!由此 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故答案为: 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 ”,青山为主人“送靑 ”,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

21、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

22、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 ”, 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8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用文

23、中原话回答。“黎明 ”的任务是: _。 诗人的任务是:_。(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两节的意境,填空。“露水 ”“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 ”到来的 _, “东方 ”“海上 ”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 _, “汹涌着波涛 ”则说明了 “黎明 ”历经 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的含义。【答案】 (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 /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

24、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解析】 【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 ”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 ”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 ”到来的时间,从“露水 ”“最后一颗星 ”可分析出来。 “黎明 ”到来的地点可分析 “东方 ”“海上 ”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

25、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诗句表明 “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故答案为: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 /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

26、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你根据对本诗的理解,为本诗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说说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 “

27、残 ”字妙在何处。(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相思。理由: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 ”。( 2) “残 ”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3 )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 ”“蜡炬成灰 ”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 “思念 ”的“思 ”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4)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

28、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解析】 【分析】( 1)可以从诗歌内容或诗歌的主旨这两个角度拟写标题,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据此可给这首诗拟写一个题目为:相思。( 2) “残 ”,伤害。这里指凋零。 “百花残 ”,意思是百花凋零。 “百花凋残 ”表示已经是暮春时节, 结合前一句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诗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百花残 ”,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3) “蜡炬 ”和 “春蚕 ”

29、相对, “成灰 ”和 “到死 ”相对, “泪始干 ”和 “丝方尽 ”相对,因此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中的 “丝 ”字与 “思 ” 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4) 尾联。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

30、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 “相见时难 ”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据此可知,这两句话表达的感情是: 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故答案为: 相思。理由: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 ”。 “残 ”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 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

31、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 ”“蜡炬成灰 ”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 ”与 “思念 ”的 “思 ”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点评】 本题考查给诗歌拟写标题的能力。诗歌标题的作用有: 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作诗歌线索; 作者诗歌的出发点; 具有象征意义; 语带双关; 全诗的诗眼(提示文章); 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拟题皆可。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32、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10 此次诗歌朗诵会,小

33、语想要选择阳光在远处进行朗诵,但她觉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透彻,请求你的帮助,请你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帮助小语理解这首诗。 对比 意象阳光在远处艾青阳光在沙漠的远处,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旅客的心啊。阳光嬉笑地射在沙漠的远处。1932 年 2 月 3 日 苏伊士河上【答案】 示例一:我选对比,“阳光在远处 ”是静的、亮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 ”,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示例二:我选意象,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

34、为本诗的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 ”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的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解析】 【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可以从意象、表现手法方面进行赏析, 阳光在远处 巧妙地利用了对比,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索空间。并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向往,极好地表达出来。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如选择对比“阳光在远处 ”是静的、亮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 ”,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

35、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选择意象,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为本诗的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另一组为暗云等 “暗物质 ”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的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选对比,“阳光在远处 ”是静的、亮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 ”,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示

36、例二:我选意象,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为本诗的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 ”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的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 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紧扣诗眼入手; 从意象入手; 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37、【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

38、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1)请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尝趋百里外趋: _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 _(2)翻译下列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人之为学有难易乎(4 )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和 “聪与敏者自败 ”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

39、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答案】 ( 1)快步走;通 “才 ”,才能( 2 )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3)人之为学 / 有难易乎(4)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5)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驱 ”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材 ”是通假字,通 “才 ”,才能。( 2)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

40、,意译为辅。 句重点词语有:“以是 ”,因此; “以 ”,介词,把;“假 ”,借; “得 ”,能够。句意: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句重点词语有:“昏 ”,愚笨; “逮 ”,不及,赶不上。句译: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为:人之为学 / 有难易乎。( 4)甲文的总结句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在选文删掉的部分,这一句交代了“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时,围绕“勤 ”和 “艰 ”回答即可;乙文“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用原文语句“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来作答,用自己的语言就是“不

41、学 ”或 “不努力学习”。此题考查较为简单。( 5)从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作答。两文都讲了学习问题,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表达方式上有所侧重: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甲文叙议结合,以记叙为主;乙文是典型的议论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记叙,但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以议论为主。同此题考查较全面,也比较难。但如果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对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常考知识点烂熟于心的话,得全分也很容易。正所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故答案为: 快步走;通 “才 ”,才能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人之为学 / 有难

42、易乎 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

43、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从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附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

44、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能力也超过别人一倍,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12 古诗文阅读(甲)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

45、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46、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B.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中的 “心远 ”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2)下列句子中

4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全石以为底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C. 斗折蛇行D.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问君何能尔尔( _) 心乐之乐( _) 亭亭净植亭亭( _) 日光下澈澈( 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 ?( 6)(丙)文作者笔下的 “ ”具有哪些美好的品 ? 合文段内容分析。【答案】 ( 1) B( 2) B( 3)如此, ;以 ; 立的 子;穿透( 4)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 ,弥漫着 的气息

48、。 我唯独喜 从淤泥里生 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 清水洗 但不 得妖 。( 5)移步 景。用 “隔、 、伐、取、 ”等 ,在移 中引 我 去 略不同的景致,极具 画面感,表 了作者 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 身自好、不同流合 ,体 在: 出淤泥而不染 ; 庄重、 朴、不 众取 、不炫耀自己,体 在:濯清 而不妖;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 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具有美好的姿 气 ,体 在 : 香 益清,亭亭 植。【解析】 【分析】( 1) B 少了第三 含 ,忘言。( 2)例句是倒装句, B 相同。 A 是判断句; C 是省略句; D 是被 句。( 3)此 是多是古今异 ,如,澈:穿透

49、。 活用 , :以 。( 4)本 注意以下关 :凄、寒,使 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 , 的 子。邃:深。染:沾染( )。濯:用清水洗, 里指洗 。( 5)第一段写作者如何 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 景 ”的写法,写 小石潭之 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 中引 我 去 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 光影片,具有极 的 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 小石潭的 。文章一开 ,便引 我 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 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 的声音。未 其形,先 其声,如 佩 ,心 之。小石潭的出 , 称不上千呼万 ,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 到小潭,既是

50、 述了 小潭的 ,同 也充 了 念和探奇的情趣,逐 地在人 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 画。表 了作者 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而不妖”写出了 花身 泥之中,却 不染,不随世俗、 身自 和天真自然不 媚 的可 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 扯攀附的高尚品 ;再次 “可 而不可 玩”,写出了 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 ,凛然不可侵犯。故答案 : B; B; 如此, ;以 ; 立的 子;穿透;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 ,弥漫着 的气息。 我唯独喜 从淤泥里生 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 清水洗 但不 得妖 ; 移步 景。用“隔、 、伐、取、 ”等 ,在

51、移 中引 我 去 略不同的景致,极具 画面感,表 了作者 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身自好、不同流合 ,体 在: 出淤泥而不染 ; 庄重、 朴、不 众取 、不炫耀自己,体 在: 濯清 而不妖;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 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具有美好的姿 气 ,体 在:香 益清,亭亭 植。【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