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溶剂复合工艺常见问题集锦_第1页
无溶剂复合工艺常见问题集锦_第2页
无溶剂复合工艺常见问题集锦_第3页
无溶剂复合工艺常见问题集锦_第4页
无溶剂复合工艺常见问题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溶剂复合工艺常见问题集锦 近年来,无溶剂复合工艺因具有突出的节能、高效、 低成本等优势而备受软包装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软包装 企业开始尝试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但是,软包装企业在应 用无溶剂复合工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总结了无溶剂复合工艺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在此与大家分享。 胶黏剂涂布后出现收缩现象 如图1所示,在用VMPET阴阳膜复合第三层材料时, 涂 胶后在VMPET薄膜边缘出现胶液收缩现象,检查后发现系 VMPET薄膜局部表面能不合格所致。 无溶剂胶液的表面张力远高于干法复合用的溶剂型胶 液(稀释用溶剂乙酸乙酯的

2、表面张力仅为 26.29mN/ m ),如 果薄膜整体的表面能低于涂布胶液的表面张力,胶液在薄膜 表面就会出现收缩现象;如果薄膜表面局部受一些低表面张 力助剂的污染, 则在该点就会出现胶液不润湿 (收缩)现象, 在最终的复合制品上形成气泡缺陷,甚至造成剥离不良的质 量问题。类似的涂胶后胶液收缩现象,在使用水性胶黏剂时 也可能出现。 转移胶辊表面温度过高 涂布系统的实际温度往往与设定温度有一定偏差,在机 速 300m/min 、上胶量 1.45g/m2 的条件下,胶桶温度设定为 35C(实测38C),计量辊温度设定为 32C,涂布辊温度设 定为35 C,涂布系统的实测温度分布如图2。由图2可见,

3、 转移胶辊表面温度高达 44 C,已严重偏离设定值。 这是由于转移胶辊摩擦生热造成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辊面光洁度、胶水黏度、压力大小等,其中辊面光洁度的影 响最大,须严加控制。 胶辊表面胶液分布不均 涂胶量太小时,胶辊表面的胶液分布不均匀,局部发涩 (不反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涂布系统 (转移胶辊) 的精度高低。 理论上讲,对于某些复合结构 (如BOPP珠光膜),涂胶 量在 1.0g/m2 就能满足复合强度要求,但如果设备涂布系统 的精度不高,则需要适当增加涂胶量,以保证涂胶均匀。 材料起皱引起的复合气泡现象 原材料皱褶将直接导致下机的复合产品出现气泡现象, 原因是皱褶处复合时压不实,

4、夹入空气。如图 3 所示是 CPP 材料表面的软皱褶,在无溶剂复合时,我们用频闪仪在线观 察时,会发现复合膜有明显的气泡现象。 当然,过大的气泡点,熟化后也不能完全消除。所以, 遇到这种不合格的材料时,不要盲目地进行生产,要控制一 下复合机速,在确认复合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批量生产 复合膜收卷压皱现象 如果收卷时压辊出现跳动现象,由于两层PE复合膜面 较软,很容易将膜卷压皱,如图 4 所示。引起膜卷跳动的因 素较多,如纸芯变形、纸芯端面切口不平、膜卷突然明显增 厚等。当然,收卷张力大一些会缓解这种现象。 复合膜边缘溢胶 复合膜边缘溢胶与涂胶量过大有关。如果生产过程中转 移胶辊两端有堆积余胶现象,

5、则极易出现收卷后边缘溢胶现 象。无溶剂复合机在低速运行时转移胶辊两端通常会有积胶 现象,说明低速运行时涂胶量较大,在中途停机及重新开机 时机速较慢,容易出现因溢胶造成的粘边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转移胶辊边缘的积胶现象很明显, 则是胶辊边缘有磨损所致,需要对转移胶辊重新研磨(新辊 在使用时边缘溢胶现象往往都较轻) 。 复合膜透明处出现气泡 从传统干复合工艺转换为无溶剂复合工艺时,最大的难 题是,墨层厚度未变,而涂胶量却大幅减少了,特别是针对 透明窗设计的图案,油墨处需要较高的涂胶量才能保证外观 质量,而涂胶量较大时透明处则易出现严重的胶水纹现象, 造成油墨处和透明处的上胶量不能同时兼顾。 无

6、溶剂复合时透明设计处由于涂胶量大易出现胶水纹 现象,熟化后复合膜透明处则会出现气泡现象 (约几十米) , 如图 5 所示。另外,收卷后透明部位的张力通常较墨层厚实 处小,更容易出现气泡现象。 解决方法:改变墨层厚度,以减少整体涂胶量,避免 透明处出现明显的胶水纹;选用高黏度的无溶剂胶黏剂, 相同的涂胶量时,胶水纹现象会明显减轻。 转移胶辊表面起泡、起皮 转移胶辊在使用中会出现起泡、起皮现象,这属于胶辊 本身的质量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引起涂胶不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新制的转移胶辊只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该质量问题才能表现出来,即使将胶辊重新研磨后再使用, 也很快又会出现起泡、 起皮现象。因此,

7、在选购转移胶辊时, 一定要选择有经验的生产厂家,不能只考虑价格因素。 膜卷表面固定位置的气泡 如果气泡出现在膜卷表面的同一位置,是膜卷收卷较松, 卸料及称重时表面受挤压引起的,经放大后观察气泡形状很 不规则。 解决方法:卸料用的叉车表面用毛毯包裹好,减少膜 卷表面局部受压力;表面收卷要紧一些。 镀铝复合膜表面出现小黑点 对于相同的复合工艺参数,不同的胶黏剂型号,小黑点 表现出来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笔者曾试过两个厂家的胶水 样品,最终制得的镀铝复合膜表面的小黑点程度是有所差异 的,如图 6 所示,左侧样品的小黑点要明显一些。 改善方法:胶水与油墨的匹配性;减少涂胶量; 低温熟化。 镀铝复合膜表面

8、划墨现象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镀铝复合膜收卷接近纸芯部位或接 头部位。要划墨部位的背面可以看到明显的褶皱,说明该处 所受收卷压力较大。放大观察,还发现墨痕处存在小黑点现 象。解决方法:保证收卷平整,不起皱;降低 涂胶量;复合后可先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3小时,然后 再放入熟化室进行熟化。 内容物颜色对复合膜外观的影响 无溶剂复合加工的塑塑复合膜,表面多少都会有一些胶 斑等外观缺陷,单个包装袋检测时都是合格产品,但在包装 深色的贴体内容物后,这些外观缺陷就会呈现为白点现象, 极可能引起客户的质量投诉,如图 7 所示。而且,即使是相 同的印刷油墨,受墨层集中度的影响,最后在收卷紧的部位 外观良好,而在收卷

9、松的部分则表现为胶斑,如果是不规则 的胶斑,则需要适当提高涂胶量。 收卷不齐与隧道现象 无溶剂复合膜收卷一定要整齐,否则在收卷松的边缘极 易出现隧道现象。例如,小纸芯收卷时设定收卷张力锥度为 10%(150mm)/15%(300mm )/20%( 450mm )时,复合面 层时能收卷整齐,在复合内层时则出现收卷不齐现象;改用 大纸芯收卷,设定收卷张力锥度为 10%(200mm )/30% (350mm ) /40% ( 550mm )时,基本收卷整齐。 收卷张力锥度设定过小时,外层对内层会产生较大的挤 压力,如果复合膜收卷后内外层间的摩擦力又较小(薄膜过 于爽滑则摩擦力小) ,则会出现收卷挤出

10、现象。当设定较大 的收卷张力锥度时,就又能收卷整齐了。这说明无溶剂复合 膜的收卷整齐度与张力参数设定有关,与复合膜层间的摩擦 力也有关系。 镀铝复合膜水煮后掉铝 无溶剂复合加工的 BOPP/VMPET/ PE复合膜,在水煮之 后出现掉铝现象,这也是常见问题之一。笔者测试过三个厂 家的无溶剂复合胶水样品,结果有两家的胶水在水煮后的掉 铝现象严重,另一家的胶水在多批次测试中的表现也不稳定。 可见,无溶剂复合含镀铝结构的水煮产品时有一定的风 险,需要经过多次验证,才能投入批量生产。 爽滑剂含量与摩擦系数 图 8 是薄膜中爽滑剂含量与薄膜摩擦系数的一般对应关 系。从图8中可见,当薄膜中的爽滑剂浓度高于

11、 1000PPM时, 薄膜的摩擦系数已趋于稳定。可见,在来料检测时规定无溶 剂复合膜用PE膜的摩擦系数要小于 0.1,以此来控制最终复 合膜的摩擦系数,这种方法本身就不太准确可靠。 再比如,我们通过红外光谱法分析PE 膜热封面的爽滑 剂含量,可以得到如图 9 所示的红外光谱对照图。图 9 中有 四条红外光谱曲线,从上至下分别是: 1#曲线薄膜对应的摩擦系数 us/ ud=0.081/0.068 ; 2#曲线薄膜是 1#薄膜表面用乙醇擦试过的表面 (爽滑剂 被擦试掉了,以找到爽滑剂的红外光谱峰) ; 3#曲线薄膜对应的摩擦系数 us/ ud=0.103/0.085 ; 4#曲线薄膜对应的摩擦系数

12、 us/ ud=0.095/0.073 。 从图 9可见, 1#和 4#曲线薄膜的爽滑剂峰值最高, 说明 其表面的爽滑剂含量最多, 基本上是 3#曲线薄膜的 2 倍,但 摩擦系数上却没有明显区别。 PE膜中爽滑剂量过多引起复合膜剥离强度下降 PE膜中的爽滑剂含量过多, 将引起复合膜剥离强度下降, 严重的在复合膜熟化完成时就能检测到,而轻微的则在复合 膜放置过程中才会出现剥离强度的衰减。 下面两例实际检测情况,可以作为参考。 实例一 (1) 结构:消光 B0PP/PET12抗静电PE70,无溶剂复 合内层。 (2) 主要参数:涂胶量1.5g/m2,42C下熟化24小时。 (3) 纵向剥离强度检测

13、数据: 2 . 03N/1 5mm 、2 . 08N/1 5mm (PET撕裂)、1.82N/15mm、1.79N/15mm。 ( 4)横向剥离强度检测数据: 2.75N/15mm、 2.97N/15mm、 2.69N/15mm。 (5)现象:如图10所示,PE膜上有一层用手即可擦去 的白色物质,用溶剂擦试表明胶层在PE 一侧。 实例二 (1)结构:BOPA15/PE133-137,光膜,10 月 12 日生产 。 (2)主要参数:涂胶量 1.5g/m2,熟化24小时。 ( 3)剥离强度检测数据 10月 13日检测: 横向剥离强度为 15.37N/15mm。 11 月 4日检测:横向剥离强度为 4.62N/15mm,剥开后PE面上有 一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