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力学沈观林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_第1页
复合材料力学沈观林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_第2页
复合材料力学沈观林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_第3页
复合材料力学沈观林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合材料力学沈观林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复合材料概论 1.1 复合材料及其种类 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在宏 观尺度上组成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2、复合材料从应用的性质分为功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两大 类。功能复合材料主要具有特殊的功能。 3、结构复合材料由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两种组分组成。其中增强材 料在复合材料中起主要作用,提供刚度和强度,基本控制其性能。基 体材料起配合作用,支持和固定纤维材料,传递纤维间的载荷,保护 纤维。 根据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的几何形状, 复合材料可分为三大类: 颗粒 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fiber-reinforc

2、ed composite) 、层和 复合材料。 (1)颗粒:非金属颗粒在非金属基体中的复合材料如混凝土;金属颗 粒在非金属基体如固体火箭推进剂;非金属在金属集体中如金属陶 瓷。 (2)层合(至少两层材料复合而成) :双金属片; 涂覆金属; 夹层玻璃。 (3)纤维增强: 按纤维种类分为玻璃纤维 (玻璃钢)、硼纤维、碳纤维、 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和芳纶纤维等。 按基体材料分为各种树脂基体、 金属基体、 陶瓷基体、和碳基体。 按纤维形状、尺寸可分为连续纤维、短纤维、纤维布增强复合材 料。 还有两种或更多纤维增强一种基体的复合材料。 如玻璃纤维和碳 纤维增强树脂称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5、常用纤维(

3、性能表见 P7表 1-1) 玻璃纤维(高强度、高延伸率、低弹性模量、耐高温) 硼纤维(早期用于飞行器,价高) 碳纤维(主要以聚丙烯腈 PAN 纤维或沥青为原料,经加热氧化,碳 化、石墨化处理而成;可分为高强度、高模量、极高模量,后两种成 为石墨纤维(经石墨化 25003000C);密度比玻璃纤维小、弹性模 量比其高;应力应变关系为一直线,纤维断裂前是弹性体;高模量 碳纤维的最大延伸率为 0.35%,高强度的延伸率为 1.5%;纤维直径 610 m;各向异性,沿纤维方向热膨胀系数 1=-0.710-6-0.9 10-6,垂直于纤维方向 2=2210-63210-6) 芳纶纤维( Kevlar,聚

4、芳酰胺, K-29 绳索电缆、 K-49 复合材料制造、 K-149 航天容器;单丝强度比玻璃纤维高 45%,弹性模量为碳纤维一 半, 与碳纤维接近) 碳化硅纤维与氧化铝纤维(同属于陶瓷纤维,碳化硅有抗氧化、耐腐 蚀、耐高温优点,与金属相容性好;氧化铝纤维有多重制法) 6、常用基体 树脂基体(分为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热固性有环氧、酚醛、不饱和 聚酯树脂等;其中环氧应用最广,粘结力强、表面浸润性好、固化收 缩性较高、耐热性固化方便;酚醛耐高温、吸水性小,电绝缘性好、 便宜;聚酯工艺性好,室温固化,固化后均不能软化;热塑性有聚乙 烯、聚苯乙烯、聚酰胺 /尼龙、聚碳酸酯、聚丙烯等,加热转变温度 会重

5、新软化,制成模压复合材料) 金属基体(耐高温、抗侵蚀、导电导热、不透气,应用较多的是铝) 陶瓷基体(耐高温、化学稳定性好、高模量、高抗压强度、耐冲击性 差) 碳素基体(主要用于碳纤维增强碳基体复合材料,又称为碳/碳复合 材料, C-CA 、C-CE 分别用聚丙烯腈氧化法和催化法生产) 1.2 复合材料的构造及制法 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几种构造形式: (1)单层复合材料(单层板),纤维按一个方向整齐排列或由双向交 织纤维平面排列。其中纤维方向称为纵向,用“ 1”表示,垂直于纤 维方向为横向,用“ 2”表示,沿单层材料厚度方向用“ 3”表示, 1、 2、3 轴称为材料主轴。一般是各向异性的。 单层

6、板中纤维起增强和主要承载作用, 基体起支撑纤维、 保护纤 维、分配和传递纤维间载荷作用。机理是在集体中产生剪应力,其应 力应变关系看作线弹性的。 (2)叠层复合材料(层合板),由单层板按照规定的纤维方向和次序, 铺放成叠层形式,进行粘合,经热固化处理而成。每层纤维方向与叠 层材料总坐标轴 x-y 方向不一定相同,用角 ( 1 轴与 x 轴夹角, x 轴逆时针方向到 1 轴为正) 其他层合板铺层表示举例如下: 60/-60/0/-60 /60,可 表示为( 60/0)s,这里 s 表示对称,“”表示两层正负交错。 45/90/0/0/90/45还可表示为( 45 /90/0) s,s 表 示普层

7、上下对称。 层合板也是各向异性的不均匀材料。 (3)短纤维复合材料,分为随机取向的短切纤维复合材料和单向短 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正交各向异性) 。 2、制造方法 (1)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预浸料成型) (2)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碳纤维整齐排列环氧树脂溶液 预浸料片剪裁成单层板铺成多层复合板热压成层合板材) (3)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扩散结合法、熔融金属渗透法、 连续铸造法、等离子喷涂法) (4)单向短纤维复合材料(悬浮在甘油中不停搅动纤维走向与流 向相同纤维液膜沉积定向纤维毡加树脂并模压成单向短纤维 复合材料板) 1.3 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方法 (1)细观力学:以纤维和基体作为基本单

8、元,把纤维和基体分别看 成是各向同性的均匀材料, 根据材料纤维的几何形状和布置形式、 纤 维和基体的力学性能、 纤维和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时考虑界面作 用)等条件来分析复合材料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能。比较精细与复杂。 (2)宏观力学:假定材料是均匀的,只从复合材料的平均表观性能 检验组分材料的作用来研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 基础是预知单 层材料的宏观性能,如弹性常数、强度等,这些数据来自实验测定或 细观力学分析。 (3)结构力学:借助现有均匀各向同性材料结构力学的分析方法, 对各种形状的结构元件进行力学分析。 1.4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作为主要力学性能比较,常常采用比

9、强度( b/)和比模量 (E/ )值(b为纵向拉伸强度, E 为纵向拉伸模量, 为相对密度 ),它 们表示在重量相当情形下材料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其值越大, 表示性 能越好。 2、优点:比强度高、比模量高、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制造工艺简单 成本低、热稳定性好、高温性能好。 3、缺点:各向异性严重、材料性能分散度较大、材料成本较高、有 些韧性较差,机械连接困难。 第二章 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础 2.1 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弹性体任意一点共有 15 个未知数 6 个应力分量( x、 y、 z、xy、 yz、 zx)、 6 个应变分量 ( x、y、z、 xy、yz、 zx)、3 个位移分量 (

10、u、 v、w)。 2、 15个方程,加上给定力的边界条件和给定位移的边界条件可以确 定 15 个未知量。 2.2 各向异性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1、=C 能量只取决于应力状态或应变状态, 而与加载过程无关, 这种能 量称为应变势能。单位体积的应变势能又称为应变势能密度,用 W 表示。 2、 =S 满足以上两式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材料为各向异性材料。 2.3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工程弹性常数 1、麦克斯韦定理 P40 2-36 2、弹性模量、泊松比、剪切弹性模量的范围,用来判断实验数据的 正确性。 第三章 单层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分析 3.1 平面应力应变关系 3.2 任意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 转轴公式 、 3.3 强度 1、各向同性材料四大强度理论 2、正交各向异性单层材料的强度概念 3.4 正交各向异性单层材料 1、最大应力理论 各方向均需满足 出现尖点,与实验结果不很一致 2、最大应变理论 不一致比最大 应力理论还明显 3、Hil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