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税收之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税收之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税法与民法关系的演变(一)税法与民法关系的演变 税法从民法中解脱税法从民法中解脱税法向民法靠拢税法向民法靠拢税法与民法统一税法与民法统一 (二)税收之债理论的实践意义(二)税收之债理论的实践意义 1. 1.借用债法规范补充税法漏洞借用债法规范补充税法漏洞 2. 2.平衡纳税人与国家的法律地位平衡纳税人与国家的法律地位 3. 3.推动建立税法的现代法治精神推动建立税法的现代法治精神 二、税收债法的概念和体系二、税收债法的概念和体系 税收债法:是规范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产生、变更税收债法:是规范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产生、变更 和消灭的法律规
2、范的总称。和消灭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收债法税收债法 流转税之债流转税之债 所得税之债所得税之债 财产税之债财产税之债 行为税之债行为税之债 一、税收之债的概念一、税收之债的概念 民法之债民法之债,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可以请求为一定 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 所谓所谓税法上的债务税法上的债务,即“由税的债务者向国家或 地方公共团体进行交纳被称为税的这一金钱给付 的义务”。税收之债在性质上属于公法之债,是 一种以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为内容的公法上的法律 关系,在我国的税收立法和税务实践中,一般用 “纳税义务”来表示上述“税收债务”的概念。 二、税收之债的特征二、税收之债的特征 债的性质债的性质法律依据法律
3、依据债的履行债的履行纠纷解决纠纷解决 税收之债税收之债法定之债法定之债依据税法产依据税法产 生的公法之生的公法之 债债 以强行法之以强行法之 规定,强制规定,强制 履行履行 行政复议和行行政复议和行 政诉讼政诉讼 民法之债民法之债意定之债意定之债 依据民商法依据民商法 产生的私法产生的私法 之债之债 可以依当事可以依当事 人的合意进人的合意进 行和解等行和解等 民事程序民事程序 一、抽象税收债务和具体税收债务一、抽象税收债务和具体税收债务 二、可分税收债务和连带税收债务二、可分税收债务和连带税收债务 三、原生税收债务和衍生税收债务三、原生税收债务和衍生税收债务 一、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概念一、税
4、收之债构成要件的概念 所谓税收之债构成要件,或称税收之债构成要素,所谓税收之债构成要件,或称税收之债构成要素, 是税收债务成立的要件。即通过课税要件的满足是税收债务成立的要件。即通过课税要件的满足 产生了使税收债务成立的这一法律效果的法律要产生了使税收债务成立的这一法律效果的法律要 件。也就是说,税收之债构成要件是国家有效征件。也就是说,税收之债构成要件是国家有效征 税必须具备的要件。税必须具备的要件。只有在符合构成要件的情况只有在符合构成要件的情况 下,国家才可以征税。下,国家才可以征税。 二、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分类二、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分类 (一)广义要件和狭义要件(一)广义要件和狭义要件
5、 (二)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二)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 (三)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三)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 二、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分类二、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分类 (一)广义要件和狭义要件(一)广义要件和狭义要件 广义要件:即国家征税通常所需具备的各种要件广义要件:即国家征税通常所需具备的各种要件( (包包 括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括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 )。 狭义要件:仅指确定相关主体的实体税收债务成立狭义要件:仅指确定相关主体的实体税收债务成立 与否所需具备的要件与否所需具备的要件( (仅是指实体要件仅是指实体要件) )。 二、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分类二、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分类 (二)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
6、(二)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 一般要件:是在各类税法中都需要加以规定的、具一般要件:是在各类税法中都需要加以规定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共同要件。有普遍意义的共同要件。 人的要件人的要件(征税主体、纳税征税主体、纳税 主体主体) 分为分为 物的要件物的要件(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 关系要件关系要件(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律关系) 特殊要件:是不需要在各类税法中加以确定的,并特殊要件:是不需要在各类税法中加以确定的,并 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要件。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要件。 二、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分类二、税收之债构成要件的分类 (三)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三)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 实体
7、要件:是指税收债务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件,实体要件:是指税收债务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是税收实体法必须规定的内容。是税收实体法必须规定的内容。 实体要件是广义的课税要件的核心。实体要件是广义的课税要件的核心。 基本要件:主要包括征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等。基本要件:主要包括征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等。 例外要件: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措施和税收重课措施。例外要件: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措施和税收重课措施。 程序要件:是指税收债务履行所必须具备的要件,程序要件:是指税收债务履行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是税收程序法必须规定的内容(主要是是税收程序法必须规定的内容(主要是 纳税地点和纳税时间)。纳税地点和纳税时间)
8、。 分为分为 一、税收主体一、税收主体 二、税收客体二、税收客体 三、税率三、税率 四、税收特别措施四、税收特别措施 一、税收主体一、税收主体 (一)税收主体的概念和资格(一)税收主体的概念和资格 1.1.税收主体的概念税收主体的概念 税收主体在此主要指纳税人税收主体在此主要指纳税人( (税收债务人税收债务人) ),即税,即税 法上规定直接负有税收债务的一方当事人,包括法上规定直接负有税收债务的一方当事人,包括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税收主体的规定解税收主体的规定解 决了对谁征税,或者谁该承担税收债务的问题决了对谁征税,或者谁该承担税收债务的问题。 狭义:纳税人狭
9、义:纳税人 包括包括 广义: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广义: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 税务代理人、负税人税务代理人、负税人 一、税收主体一、税收主体 (一)税收主体的概念和资格(一)税收主体的概念和资格 2.2.纳税人的主体资格纳税人的主体资格 纳税人的主体资格,是指作为税收债务人的资格,纳税人的主体资格,是指作为税收债务人的资格, 即是否具有负担税收债务的能力。即是否具有负担税收债务的能力。 税法权利能力税法权利能力,是指作为税收法律主体,享受税收权利、,是指作为税收法律主体,享受税收权利、 承担税收义务所应具备的地位或资格。在税法上,一般以承担税收义务所应具备的地位或资格。在税法上,一般以
10、具有具有经济上的负担能力经济上的负担能力或或在技术上可把握的经济上的给付在技术上可把握的经济上的给付 能力能力的对象作为税法的权利主体。的对象作为税法的权利主体。 税法行为能力税法行为能力,是指税法的权利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是指税法的权利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 税收权利和履行税收义务的能力。税收权利和履行税收义务的能力。 一、税收主体一、税收主体 (二)纳税人的分类(二)纳税人的分类 1.1.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2.2.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 3.3.可分纳税人与连带纳税人可分纳税人与连带纳税人 4.4.原生纳税人与第二次纳税人原生纳
11、税人与第二次纳税人 5.5.正式纳税人与延伸纳税人正式纳税人与延伸纳税人 6.6.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 二、税收客体二、税收客体 (一)概念(一)概念 税收客体,也称征税对象、征税客体或课税对象、税收客体,也称征税对象、征税客体或课税对象、 课税客体,是指征税的目的物。它说明对什么征课税客体,是指征税的目的物。它说明对什么征 税的问题。税的问题。征税对象是税法最基本的要素。征税对象是税法最基本的要素。 (二)与税收客体相关的概念(二)与税收客体相关的概念 税目:税目:即税收客体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税收客体分即税收客体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税收客体分 类规定的具
12、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基:税基:又称计税依据、课税标准、课税基础,是计算应纳又称计税依据、课税标准、课税基础,是计算应纳 税额的依据和基础。税基解决征税的计算问题。税额的依据和基础。税基解决征税的计算问题。 税源: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是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三、税率三、税率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名义税率就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就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 比例。比例。 实际税率实际税率是实际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是实际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 注意:注意:
13、在税法上并没有实际税率的规定,但实际税率真实在税法上并没有实际税率的规定,但实际税率真实 地反映了纳税人的负担。在研究税收政策,制定税法时,地反映了纳税人的负担。在研究税收政策,制定税法时, 应注意到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差别。应注意到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差别。 三、税率三、税率 单一比例税率单一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 幅度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全率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地区差别定额税率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幅度定额税率幅度定额税率 分级定额税率分级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定额税率
14、 税率税率 三、税率三、税率 (一)比例税率(一)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指应征税额与税收客体数量为比例税率是指应征税额与税收客体数量为等比关系等比关系的税率。这种税率不因的税率。这种税率不因 税收客体数量多少而变化。税收客体数量多少而变化。 1 1、单一比例税率单一比例税率。即对同一税收客体的所有纳税人使用同一比例税率,如企业。即对同一税收客体的所有纳税人使用同一比例税率,如企业 所得税采用的税率为所得税采用的税率为25%25%。 2 2、差别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即在同一税种中,对不同纳税人或不同类型的税收客体。即在同一税种中,对不同纳税人或不同类型的税收客体( (税目税目) ) 适用不同的比
15、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具体可分为:适用不同的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具体可分为: (1 1)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对不同的产品使用不同的税率,如消费税。)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对不同的产品使用不同的税率,如消费税。 (2 2)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税率,如营业税。)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税率,如营业税。 (3 3)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按照不同地区规定不同的税率,如原农业税。)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按照不同地区规定不同的税率,如原农业税。 3 3、幅度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国家只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在此幅。国家只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在此幅
16、 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如营业税中原娱乐业采用的税率。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如营业税中原娱乐业采用的税率。 三、税率三、税率 (一)比例税率(一)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计算简便,有利于提高效率;并且由于比例税率的税率高低与税比例税率计算简便,有利于提高效率;并且由于比例税率的税率高低与税 基的大小并无牵连,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合于对商品流转额的征收;但比例基的大小并无牵连,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合于对商品流转额的征收;但比例 税率具有累退性,不利于保障公平,调节收入的效果不太理想。举例如下表:税率具有累退性,不利于保障公平,调节收入的效果不太理想。举例如下表: 年收入年收入 考虑照顾低收入考
17、虑照顾低收入 考虑调节高收入考虑调节高收入 税率(税率(%) 税额税额 纳税后收入纳税后收入 税率(税率(%) 税额税额 纳税后收入纳税后收入 400520 380 50 200 200 50000 5 2500 47500 50 25000 25000 年收入年收入 既照顾低收入,又调节高收入既照顾低收入,又调节高收入 税率(税率(%) 税额税额 纳税后收入纳税后收入 400 520380 50000 50 25000 25000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是随着税基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税基数额大小,规定累进税率是随着税基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税基
18、数额大小,规定 不同等级的税率。不同等级的税率。税基数额越大,税率越高税基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各种所得税一般都采用累进税率。各种所得税一般都采用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全率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全累税率全累税率 超累税率超累税率 累进税率累进税率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1 1、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对税基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对应的该等级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对税基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对应的该等级 税率征税,也就是在税基数额增加一个临界点时,应将全部税基按高一税率征税,也就是在税基数
19、额增加一个临界点时,应将全部税基按高一 级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级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注意:注意:全额累进税率在调节收入方面,较之比例税率要合理,但在全额累进税率在调节收入方面,较之比例税率要合理,但在 两个级距的两个级距的 临界部位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应税所得额增加,使税收负临界部位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应税所得额增加,使税收负 担极不合理。担极不合理。试比较以下两例。试比较以下两例。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1 1、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例例1 1:某甲全年收入:某甲全年收入300300元,元, 某乙全年收入某乙全年收入25002500元,求元,求 甲、乙各自的应纳税额
20、。甲、乙各自的应纳税额。 甲应纳税额甲应纳税额=300X5%=15=300X5%=15元元 乙应纳税额乙应纳税额=2500X20%=2500X20% =500=500元元 例例2 2:某甲全年收入:某甲全年收入10001000元,某乙全年收入元,某乙全年收入10011001元,求甲、乙各自的应纳元,求甲、乙各自的应纳 税额。税额。 甲应纳税额甲应纳税额=1000X10%=100=1000X10%=100元元 乙应纳税额乙应纳税额=1001X15%=150.15=1001X15%=150.15元元 级数级数所得额级距所得额级距 税率(税率(% %) 1 1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400400元以
21、下(含元以下(含400400元)元) 5 5 2 2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400-1000400-1000元元 1010 3 3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1000-20001000-2000元元 1515 4 4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2000-50002000-5000元元 2020 5 5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5000-100005000-10000元元 2525 6 6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10000-2000010000-20000元元 3030 7 7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20000-5000020000-50000元元 4040 8 8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50000500
22、00元以上元以上 5050 全额累进税率表全额累进税率表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2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超额累进税率是把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 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由此看来,一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由此看来,一 定数额的税基可以定数额的税基可以同时适用几个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的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的超额累进税率的“超超”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 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
23、税率计算征税。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2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表超额累进税率表 级数级数所得额级距所得额级距 税率(税率(% %) 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 1 1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400400元以下(含元以下(含400400元)元) 5 50 0 2 2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400-1000400-1000元元 10102020 3 3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1000-20001000-2000元元15157070 4 4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2000-50002000-5000元元 20201701
24、70 5 5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5000-100005000-10000元元 2525420420 6 6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10000-2000010000-20000元元 3030920920 7 7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20000-5000020000-50000元元 404029202920 8 8全年所得额在全年所得额在5000050000元以上元以上 505079207920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2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例:请计算例:请计算25002500元所得额的应纳税额。元所得额的应纳税额。 第一种计算方法:第一种计算方法:定义
25、法定义法 1.400 1.4005%=205%=20元元 2. 2.(1000-4001000-400)10%=6010%=60元元 3. 3.(2000-10002000-1000)15%=15015%=150元元 4. 4.(2500-20002500-2000)20%=10020%=100元元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20+60+150+100=330=20+60+150+100=330元元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2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例:请计算例:请计算25002500元所得额的应纳税额。元所得额的应纳税额。 第二种计算方法:第二种计算方法:速算扣除数
26、法速算扣除数法 按照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比按照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要按照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比按照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要 多征一定的数额,这个多征的数是一个多征一定的数额,这个多征的数是一个常数常数,即速算扣除数。,即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 = = 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 - - 超额累进计算的税额超额累进计算的税额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 = 用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用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 - - 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 1. 1.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2500=250020%=50020%=500元元 2. 2.超额累进计算的税额超额累进
27、计算的税额=330=330元元 3. 3.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500-330=170=500-330=170元元 4. 4.应纳税额应纳税额=2500=250020%-170=33020%-170=330元元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2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方法速算扣除数的计算方法 从超额累进税率表看,计算速算扣除数可以使用计算公式:从超额累进税率表看,计算速算扣除数可以使用计算公式: 本级速算扣除数本级速算扣除数= =上一级最高所得额上一级最高所得额 X(本级税率(本级税率- -上一级税率)上一级税率) + +上一级速算扣除数上一级速算扣
28、除数 例:例: 第二级速算扣除数第二级速算扣除数=400X(10%-5%)+0=20 第三级速算扣除数第三级速算扣除数=1000X(15%-10%)+20=70 .以此类推以此类推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3 3、全率累进税率全率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是指按照一定的相对率制定分级全率累进表,计税全率累进税率,是指按照一定的相对率制定分级全率累进表,计税 时按照纳税人的税基相对率确定适用税率,全部税基数额与适用税率的时按照纳税人的税基相对率确定适用税率,全部税基数额与适用税率的 乘积为应纳税额。乘积为应纳税额。全率累进税率的原理与全额累进税率相同全率累进税率的原理与全额
29、累进税率相同。(我国尚。(我国尚 未实行过全率累进税率)未实行过全率累进税率)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销售收入(销售收入额销售利润率)额销售利润率)税率税率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3 3、全率累进税率全率累进税率 例:例: 某甲销售收入额为某甲销售收入额为10000元,销元,销 售利润率为售利润率为6;某;某乙乙销售收入额销售收入额 为为10000元,销售利润率为元,销售利润率为18, 求甲、乙按全率累进税率计算的应求甲、乙按全率累进税率计算的应 纳税额。纳税额。 甲应纳税额(甲应纳税额(100006)1060元元 乙应纳税额(乙应纳税额(1000
30、018)30540元元 级数级数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税率(税率(%) 1不超过不超过5%(含)(含)0 2超过超过5%-10%10 3超过超过10%-15%20 4超过超过15%-20%30 5超过超过20%-30%50 6超过超过30%以上以上70 全率累进税率表全率累进税率表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4 4、超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是指对纳税人的全部税基,按照税率表规定的相对超率累进税率,是指对纳税人的全部税基,按照税率表规定的相对 率级距,划分为若干段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各级应纳税额的总和就是率级距,划分为若干段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各级应纳税额的
31、总和就是 全部税基的应纳税额。全部税基的应纳税额。超率累进税率的原理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原理相同超率累进税率的原理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原理相同。 我国土地增值税就采用四级超率累进税率。我国土地增值税就采用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销售收入额销售收入额X X(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X X税率税率- -速算扣除率)速算扣除率) 三、税率三、税率 (二)累进税率(二)累进税率 4 4、超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例:某乙销售收入额为例:某乙销售收入额为10000元,销元,销 售利润率为售利润率为18,请计算其应纳税额。,请计算其应纳税额。 第一种计算方法:第一种计算方法
32、:定义法定义法 (100005)0=0 10000(10%-5)10=50元元 10000(15%-10)20=100元元 10000(18%-15)30=90元元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50元元+100元元+90元元=240元元 第二种计算方法:第二种计算方法:速算扣除率法速算扣除率法(原理同速算扣除法)(原理同速算扣除法)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销售收入额销售收入额X(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X税率税率-速算扣除率)速算扣除率) 级级 数数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税税 率率% 速算扣速算扣 除率除率 (%) 1 不超过不超过5%(含)(含)00 2超过超过5%-10%100.5 3超过超过10%-15
33、%201.5 4超过超过15%-20%303 5超过超过20%-30%507 6超过超过30%以上以上7013 超率累进税率表超率累进税率表 三、税率三、税率 全累全累VS超累超累 1、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税率不同,全累负担、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税率不同,全累负担 重,超累负担轻。重,超累负担轻。 2、全累的最大缺点是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累负担、全累的最大缺点是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累负担 不合理。不合理。 3、在各个级距上,全累税负变化急剧,而超累变化缓和。、在各个级距上,全累税负变化急剧,而超累变化缓和。 也就是随着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长,税款的增加,全累较也就是随着
34、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长,税款的增加,全累较 快超累较缓和。快超累较缓和。 4、在计算上,全累计算简单,超累计算复杂。、在计算上,全累计算简单,超累计算复杂。 三、税率三、税率 (三)定额税率(三)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按单位征税客体,直接规定固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按单位征税客体,直接规定固 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定额税率又可以分为三种: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定额税率又可以分为三种: 1、地区差别定额税率地区差别定额税率。即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即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 生产水平和盈利差别,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情况,生产水平和盈利差别,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情
35、况, 对各地分别规定不同的税额。对各地分别规定不同的税额。 2、幅度定额税率幅度定额税率。即只规定一个税额幅度,由各地根据本。即只规定一个税额幅度,由各地根据本 地的实际情况,在特定的幅度内确定一个具体执行的固定地的实际情况,在特定的幅度内确定一个具体执行的固定 税额。税额。 3、分级定额税率分级定额税率。即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类别和等级,。即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类别和等级, 对各类各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相应的固定税额。等级高的对各类各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相应的固定税额。等级高的 税额高,等级低的税额低。税额高,等级低的税额低。 小结小结 税收主体、税收客体、税率是税收的三个基本要件。税收主体
36、、税收客体、税率是税收的三个基本要件。 纳税人和税收客体规定了对谁征税,对什么东西征税,确纳税人和税收客体规定了对谁征税,对什么东西征税,确 定了征税范围,定了征税范围,体现了征税的广度体现了征税的广度。 税率规定了征税的数量,即征多少税,税率规定了征税的数量,即征多少税,体现着税收的深度体现着税收的深度 ,是税收负担的,是税收负担的中心环节中心环节。 四、税收特别措施四、税收特别措施 税收特别措施之所以税收特别措施之所以“特别特别”,是因为它是在上述基本,是因为它是在上述基本 的税法要件之外体现税法的规制性特征的一系列措施。的税法要件之外体现税法的规制性特征的一系列措施。 税收优惠措施税收优
37、惠措施 税收特别措施税收特别措施 税收重课措施税收重课措施 四、税收特别措施四、税收特别措施 (一)税收优惠措施(一)税收优惠措施 1、税收优惠措施的概念、税收优惠措施的概念 税收优惠措施,是指作为减轻或免除纳税人税负,从而使其获得税税收优惠措施,是指作为减轻或免除纳税人税负,从而使其获得税 收上的优惠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它体现的是对纳税人行为的鼓励和促进。收上的优惠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它体现的是对纳税人行为的鼓励和促进。 广义的税收优惠广义的税收优惠VS狭义的税收优惠狭义的税收优惠 广义的税收优惠广义的税收优惠:包括优惠税率在内的各种最终减轻或免除税负的优惠:包括优惠税率在内的各种最终减轻或免除
38、税负的优惠 狭义的税收优惠狭义的税收优惠:主要是通过减少税基(税基式优惠,如税前扣除,亏:主要是通过减少税基(税基式优惠,如税前扣除,亏 损结转),或直接减少应纳税额(税额式优惠,如税损结转),或直接减少应纳税额(税额式优惠,如税 收减免,税收抵免)来减低税负的优惠。收减免,税收抵免)来减低税负的优惠。 四、税收特别措施四、税收特别措施 (一)税收优惠措施(一)税收优惠措施 2、税额式优惠、税额式优惠减免税减免税 (1)减免税的概念)减免税的概念 减税、免税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基于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减税、免税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基于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 定。减税是对应征税款减征其中一
39、部分;免税是对应征税款全部予以免定。减税是对应征税款减征其中一部分;免税是对应征税款全部予以免 征。征。 (2)与减免税相关的概念)与减免税相关的概念 起征点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对税收客体开始征税的数额。税收客体未达到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对税收客体开始征税的数额。税收客体未达到起征点 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免征额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 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四、税收特别措施四、税收特别措施 (二)税收重课措施
40、(二)税收重课措施 税收重课措施,是依法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的各种措税收重课措施,是依法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的各种措 施的总称,它体现的是对纳税人行为的限制和禁止。如果说施的总称,它体现的是对纳税人行为的限制和禁止。如果说 在某些税种或税法中要体现在某些税种或税法中要体现“寓禁于征寓禁于征”的思想,那么在税的思想,那么在税 收重课措施上,这种思想就体现得更加明显。收重课措施上,这种思想就体现得更加明显。 例如,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对于个人劳务例如,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对于个人劳务 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就可以依法加成征收。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就可以依法加成征收。 一、纳税期限
41、一、纳税期限 二、纳税地点二、纳税地点 三、纳税环节三、纳税环节 四、违法处理四、违法处理 一、纳税期限一、纳税期限 (一)纳税期限的概念:(一)纳税期限的概念: 纳税期限是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纳税纳税期限是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纳税 期限是税收固定性的重要体现。期限是税收固定性的重要体现。 (二)纳税期限的确定:(二)纳税期限的确定: 1、根据不同的税收客体决定。、根据不同的税收客体决定。 2、根据纳税人缴纳税款数额的多少决定。、根据纳税人缴纳税款数额的多少决定。 3、根据纳税行为发生的情况,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次、根据纳税行为发生的情况,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次 数为纳税期限,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用电安全协议书协议书
- 2025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合同范本
- 生活垃圾清理协议书
- 委托设计协议书
- 电子签章使用协议书
- voip都用了那些协议书
- 2025电影制作委托贷款合同模板
- 2025年短视频代运营服务协议
- 2025购销合同精简版
- 2025租赁合同未续签范文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 2023年北京市公考公务员《申论》历年真题试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
- 消毒供应中心进修总结汇报
- 城市韧性概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河北邯郸2025年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分析
- 手外伤急诊处理原则
- 2025年深圳市盐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
- 幕墙预埋件施工合同
- 2025年银联商务面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