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观测规范_第1页
水道观测规范_第2页
水道观测规范_第3页
水道观测规范_第4页
水道观测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1为了统一水道测量的观测布置、测绘技术等方面的规定,保证原型观测资料的质量,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天然河流、湖泊、水库、人工河渠、受潮汐影响的河段以及近海水域的观测。1.0.3水道观测前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搜集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制订专业设计书。工作完成后,应编写技术总结及测绘产 品质量检查验收报告。1.0.4 测绘仪器、测具应按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进行鉴定,其精度和性能应达到各类等级的技术要求方可使用。在作业过程中,应按规定检验、校正,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1.0.5在作业过程中应按全面质量管理的循环原则,坚持“三清”(点点清、站站清、段段清)、“四随”(随测、随算、随

2、点绘、随 分析),严格把好质量关。1.0.6原始资料、测绘成果,应按技术档案归档要求进行整理归档。1.0.7测绘人员应不断研究测绘新技术,并积极推广已经审定的新技术,改进工作,提高工效。1.0.8 水道观测,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 测绘标准及有关标准的规定。2 观测布置2.1基本原则2.1.1 天然河流、湖泊、水库及近海水域,凡需进行水资源开发的,均应由流域主管机构、省市水行政管理部门布置水道地形测量。2.1.2 水道地形测量可分为长程和局部两类:为宏观地控制河流、湖泊、水库时空变化积累基本资料,则进行长程河道或整个湖 泊(库区)的大面积水道地形测量;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

3、、 维护等,在河流、湖泊、水库进行专题观测,则布置局部水道地形测量。2.1.3 长程水道地形测量测次较少,难以控制河流、湖泊、水库、 近海的演变时,可布置长程固定断面测量或河道勘测调查 ,补充搜 集基本资料。2.1.4 水道地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 控制精度,应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的要求执行,特殊情况需变更要求的,由主管部门核准。2 控制系统,应为国家测绘局规定的统一系统。个别区域由于历史原因或特定需要而采用非国家统一系统时,应考证列出与国家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换算公式。不宜使用独立、假设系统,情况特殊时,必须报主管部门批准后使用。3 国家统一系统更动时,应在更换的测次中列出更换系统之

4、间的相互关系与换算公式。2.1.5 水道地形测量,可采用常规测量仪器或 DGPS系统、多波束 测深系统、微波定位仪、全站仪、自动跟踪系统等仪器。2.1.6 长程或大面积水道地形测图应采用国际分幅法;局部水道地形测图可采用自由分幅法。2.1.7 长程水道地形分界子午线两侧测图,可采用接图法直接连接。局部水道测图在分界子午线附近时,小于1 : 10000比例(含1 : 10000比例)测图可米用地形面积偏大一带的座标格网成图;大于1 : 5000比例(含1 : 5000比例)测图应将分界线作为中央子 午线重新计算座标成图。2.2 长程水道地形测量2.2.1测图比例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测图比例尺应

5、根据水面宽窄、水深大小确定,以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冲淤变化为原则。其指标为:水面在图纸上的宽度宜在 30mm以上,200mm以下;80%以上的等高线首曲线应能清晰地勾绘 出来,陡峻部位应以等高线计曲线紧密排列通过为度。2 测图比例 尺可选用:1 : 2000;1 : 5000;1 : 10000;1 : 25000等。比例尺一经选定后,各测次均应采用同一比例尺 ,不宜 变动。 3 基本等高距,应按本规范表3.1.9执行。2.2.2 两岸有山丘或高地时必须测至历史实测最高洪水位以上1m处。平原地区应测至干堤内(堤防背河侧)100m;当1km内无堤防时,宜测至老坎后 600m处,或按用图单位在任务书

6、中的规定执 行。2.2.3 测次安排应符合下列要求:1 平原河流宜根据河流特性35年左右施测一次;山区河流宜810年左右施测一次。2 遇大洪水年、枯水年,应及时布置测次施测。3 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前后,应布置测次。工期长的大型工程,以及水道出海口门的整治、围垦工程等,应根据施工过程安排测次。2.2.4 应在水位比较平稳,河床相对稳定的季节进行施测。2.2.5 长程水道地形在施测中应缩短测量历时,提高成果质量。测量中途终止部位,应选在河床变化较小的河段上,必须避开河床演变剧烈的河段。 分段施测时,在接头部分应重叠 5001000m,以 等高线能平稳过渡为宜。2.3 长程固定断面测量2.3.1 固定

7、断面测量可分为基本断面和专业工程断面测量两类。 基本断面测量,应为研究河流、湖泊、水库及近海水域演变的基 本规律积累基本资料。专业工程断面测量,应为流域规划、枢纽 设计、可行性研究、河道整治及研究水库、海口泥沙淤积变化等 专题研究项目搜集资料。232固定断面布设的间距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规定,也可在表2.3.2规定范围内选用。表2.3.2固定断面间距布设表阶段测区测区地段断面间距km规划河流山区段23平原段35可行性研究水库变动回水段13常年回水段25枢纽设计水库变动回水段0.5-2常年回水段15河道整治、防洪、研究模型试验、水文计算、溃坝0.2-1已建水库内泥沙淤积观测0.5-1湖泊淤积、河

8、口拦门沙淤积观测35注:河流弯曲、游荡分汊多,比降变化大,城区、桥渡区、坝区及经济价值较高地段,断面应适当加密。2.3.3 固定断面位置选设,应根据本规范表 2.3.2规定和实际需 要,先在地形图上初选, 再到实地选定。选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选在横断面形态显著变化,支流入口、分汊口门、支汊,河道急弯、游荡剧烈、主要浅滩、主流顶冲段,险工护岸、滑坡、崩岸、比降明显变化,重要城镇、工矿企业,流量站断面、水位站 水尺断面等有关部位。2河流横断面应垂直主流流向,水库横断面应垂直设计正常 蓄水位线所形成的水库中心线。3湖泊、河口横断面可根据需要在实地选定。4坝址、桥址和特殊部位应布设断面。5护岸、

9、崩岸等险工护岸,可根据需要设半江横断面。6山区河流的峡谷、磧坝等特殊地形部位应布设断面。7河流断面应避开险滩、急流和漩涡等部位。234 固定断面的测次,应根据冲淤变化大小安排。基本断面, 山区河流宜35年施测一次;平原河流宜12年施测一次。每次 应在水流平稳时的同期施测。专业工程断面测次,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规定。亦可按下 列原则安排:1 需要了解年际变化规律的断面,宜12年施测一次。2 需要了解年内变化规律的断面,应在枯、中、高水位和 冲淤变化较大期年测 35次。2.3.5 固定断面横断面点的测量精度和平面控制精度比例尺应 符合表2.3.5的规定。表2.3.5固定断面测量精度表类别测图 比例

10、尺控制 精度 比例尺点位中误差图上mn高程中误差n平原山地平原丘陵地山地河道 断面1: 100001 : 100000.75 1.0 0.3 0.7 1.71 : 50001: 50000.75 1.0 0.3 0.7 1.71 : 20001: 2000 0.6 0.8 0.2 0.6 1.0专业1: 10001: 1000 0.6 0.8 0.2 0.6 1.0工程1: 5001: 500 0.6 0.8 0.2 0.6 1.0断面1: 2001: 200 0.6 0.8 0.2 0.4 0.6注: 水下断面点的平面位置测定中误差可按上表规定放宽一倍。 精度要求高于或低于上表时,应在技术设

11、计书中明确 规定。2.4典型河段观测2.4.1典型河段的划分,根据河床平面形态的特点,可分为分汊河段、浅滩河段、弯道河段、顺直河段、裁弯河段及分流河段。242 典型河段的观测范围及测图比例,应根据不同河型和不同的观测目的选定。243 典型河段的水文、泥沙测验,除可利用观测河段内水文站的测验断面外,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布设用于河道观测的水文泥沙测验断面。基本测验项目可分为四级,见表2.4.3。表2.4.3水文测验断面级别及项目表级别断面名称(简称)主要测验项目断面符号-一-测流取沙断面(全项断面)水位、流里、水温、悬 移质、床沙、比降、环 流* 、推移质*O-二二测流断面(流里断面)水位、流量、床沙

12、、比 降* 、环流*三部份垂线测速 取沙断面(测速断面)水位、流速、水深、悬移质、床沙、比降*X四半江测速取沙断面(半江断面)水位、流速、水深、 床沙、河床模探、比降*、环流*、悬移质、水象*注:*视需要规定施测。2.4.4 典型河段的水文泥沙测验项目和测次安排,应根据需要确定。可按每年高、中、低不同水位级分布测次。2.4.5典型河段的观测可分一般观测和重点观测两类。一般观测 为必须的观测项目和测次;重点观测为特殊需要而增加的观测项 目和测次。2.4.6分汊河段的观测布置(如图2.4.6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泥沙测验:一般观测的汊道河段,必须在汊道进出口 各布设一组2#、3#、6#与5

13、#、8#、9#六个一级水文断面,并应同步观# # #测。在分汊前干流上游及分汊支流内布设一组1、4、7三个二级水文断面。在收集较多测次资料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少测或不测。 基本观测的汊道河段,可只测2#、3#、6#或5#、8#、9#三个断面。多汊河段可根据上述原则布设。如汊道河段内有影响较大的支流入汇或分流时,应在支流河口布设一个一级水文断面。图246 分汊河段观测布置图2 纵横比降水位观测:应与水文测验同时进行。重点观测河段,应设纵横比降水尺 68组,设尺位置根据河段特性、 水面线变 化及其他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河段最大弯曲处左右岸应各设一组 水尺。(如图2.4.6 中A、B、C D E、F、G

14、 H所示)。一般观测河段,可只在水文测验断面上设 34组水尺。3 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在汊道进、出口段布设 35线,可与 水道地形测量同时进行。4 水道地形测量:应与同测次水文泥沙测验配合进行 ,选择 高、中、低代表性水位级布置测次。5 固定断面测量:与水道地形相间进行,并应根据能控制河 道冲淤变化及具体需要布置断面。6 土壤钻探:可在分汊进口段布设 35个钻孔,钻深至深泓最深点以下35m。247 浅滩河段的观测布置(如图247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泥沙测验:应在浅滩部位和浅滩上、下游过渡段布设 1#、2#、3#三个一级水文断面,并于高、中、低水位级及浅滩变化 最大时期布置测次,其中2

15、#断面测量应与浅滩脊地形测量同时进 行。图247浅滩河段观测布置图2 纵横比降水位观测:应与水文泥沙测验同时进行,全河段应布置纵横比降水尺四组。3 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全河段布设水面流向 35线,可与水 道地形测量同时进行。4 水道地形测量:全河段水道地形测量,于高、中、低水位及 浅滩变化相对较大时期布置测次。浅滩淤积最严重时期,进行浅滩 脊的局部地形测量,相应在2#断面进行水文泥沙观测。5 固定断面测量:根据浅滩河段的长度范围,在浅滩部位每 隔5001000m左右布设固定断面 35个,与水道地形测量相间进 行。同时取床沙。6 土壤钻探:在浅滩部位应尽可能布设“ +”字型钻孔35孔。孔深应钻至深

16、泓最深点以下35m。248弯道河段的观测布置 (如图248 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文泥沙测验:重点观测的弯道河段应布设1#、4#、7#三个一级水文断面,二级水文断面可根据需要而定。2 水位比降观测:沿弯道左右岸水面转折位置应布设临时水 尺,并应与水文测验同时进行瞬时纵横比降观测。基本观测河段可在水文测验断面主流岸设临时水尺进行比降 观测,在弯顶断面两岸进行横比降观测。3 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应在全河段范围内施测 35线,并应 与水道地形测量同次进行。4 水道地形测量:在观测河段内施测水道地形 ,两岸应测出 老坎坎顶位置、高程,必要时应测出老坎至大堤的陆上地形 ,于高、 中、低有代表性的水位

17、级布置测次。5 固定断面测量:在水文测验断面之间,根据需要可增设固 定断面,与水道地形测量测次相间进行。6 崩岸测量:在弯顶严重崩塌段应布设半江固定断面或施测1 : 2000的半江水道地形,两者可交替进行。7 土壤钻探:弯道弯顶左右两岸及弯道进出段应适当布设布置原则基本相同。主要观测项目和要求(如图249 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泥沙测验:应布设3#、4#、10#及13#四个一级水文断 面,7 #、11#两个一级水文断面可根据引河变化及分流分沙情况设测。3#、4#、10#三个断面应同步观测。二级水文断面视需要设置。2 水位比降观测:A、B、F、G处应在一定时间内常年观测 ,C、 D、E

18、处可根据需要观测。图2.4.9裁弯河段观测布置图3 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引河进口段布35线水面流速流向, 引河内必须分布12线,与水道地形同次观测。4 水道地形测量:全河段水道地形根据引河和故道的变化情 况分布测次。在引河段陆上地形有变化处加测陆上地形。进出口门坎处的水下断面间距应适当加密。5 固定断面测量:根据引河和故道的变化布设固定断面,故道进口段应适当加密,与水道地形相间施测。6 护岸施工测量:当引河发展至设计宽度,需要护岸施工时,应进行护岸测量。护岸测量的观测布置按照2.5.2条要求进行。7 自然裁弯河段为了解河势变化,可布置监视性的观测,进行狭颈的坎边线测量、崩岸测量、水面流速流向测量

19、、陆上地形测量等。8 土壤钻探:根据需要布设钻孔、孔深应钻至深泓最深点以下35m。2410分、汇流河段的观测布置如图2.4.10(a) 、(b)所示,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文泥沙测验:在干流上下游和分、汇流内布设1#、2#、3#三个一级水文断面,于适当水位级同步观测。2 水位比降观测:在水文测验断面的主流岸 A、B、C处设立 临时水尺观测水位,如需要可设常年水尺观测水位。3 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在分、汇流段口门附近布设 35线水 面流向,分、汇流内必须分布一线。分流河段(b)汇流河段图2.4.10 分、汇流河段观测布置图4 水道地形测量:在全范围内每年施测 13次水道地形,测 次分布在有代表性的

20、不同水位级。5 固定断面测量:在分、汇流口门附近及干流上下游适当布 设固定断面,根据需要分布测次,且与水道地形相间施测。6 土壤钻探:在分、汇流口门洲头或洲尾布设13个钻孔,孔深钻至深泓以下 35m。2.4.11顺直河段观测布置:可根据河段长度布设 23个一级水文断面,测次可适当减少。其观测项目和要求,参照以上河段的布置原则布设项目、测次。2412 山区性河流典型河段的观测布置,应根据研究需要增设流态、跌水、局部地形、河床组成等观测项目。测次分布根据山 区河流水位变幅特点布设。2413 感潮河流的典型河段视需要布置水道地形、水文测验、水位比降、水面流向等观测项目,测次分布应根据潮位特点布设。2

21、.5 工程河段观测2.5.1工程河段包括护岸河段、崩岸河段、港埠河段、桥渡河段、 渡口河段、放淤河段、引河取水口河段及拦河坝河段等。2.5.2护岸河段的观测布置(如图2.5.2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泥沙测验:重点观测的护岸河段,可在观测河段首尾 水流平稳处布设1#、2#二个一级水文断面,在冲刷坑处适当布设四 级水文断面。2 水位比降观测:在河段首尾及中间部位 A、B C等处布设 比降水尺,根据需要观测瞬时比降。3 半江水道地形测量:按需要选定测图比例,在各级水位测 出近岸河床,特别是冲刷坑随水位变幅的冲淤过程。 并施测一次完 整的护岸范围的陆上地形,若地形发生变化必须及时补测。4 全江

22、水道地形测量:根据不同水文年和河势变化较大时 ,施测全江水道地形。5 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在护岸顶冲段布设 23线水面流向,有回流时应测回流分布范围及其他流态,与半江水下地形同次施测。6 土壤钻探:在护岸段堤外滩及堤身范围,于枯季适当布设钻孔,孔深应钻至深泓最深点以下35m。7 河床组成勘探:在河床冲刷最大时期和最枯水位时,进行全河段近岸河床摸探及河床组成取样。8 护岸工程变形观测:护岸段的重点险工部位的堤身、矶头、 驳岸等处设立固定基点,每年最高水位或最枯水位期进行 12次 变形观测。9 半江固定断面测量:长期观测的重点河段,应布设半江固 定断面,断面间距视需要确定,与水下地形相间观测。10

23、堤身横断面测量,测图比例尺根据工程要求确定。11 主要为施工、岁修、防洪抢险的监视性观测,一般只进行半江水下地形或冲刷坑地形测量。2.5.3 崩岸河段的观测项目及主要要求应与护岸河段基本相同。 在崩岸严重地段应增加坎边线测量项目和加密崩岸半江横断面测 次。2.5.4 港埠河段应为码头建设、港区冲淤等提供科学依据,其观测布置(如图2.5.4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泥沙测验:在观测河段首尾布设 1#、2#二个一级水文 断面或在码头范围布设 3#个二级水文断面。于高、中、低及最 枯水位期,年测34次。2 水位比降观测:在水文断面附近 A、B C处设临时水尺, 与水文测验同时施测水面比降。3

24、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在施测水道地形时,同时施测全江和 半江局部范围的水面流向 23线,并进行流态观测。4 半江水道地形测量:在码头范围一般按 1 : 2000测图要求施测半江水道地形,如工程特殊需要可施测 1 : 200至1 : 1000大 比例尺测图。最低水位必须有一个测次,并施测施工范围的陆上地 形。图2.5.4 港区河段观测布置图5 全江水道地形测量:在观测河段内按1 : 5000或1 : 10000 测图要求,施测12次水道地形,以掌握河势变化趋势。6 半江固定断面测量:在码头施工段或趸船舶位上中下处布 设35个半江横断面,于施工前后各测一次或与水道地形相间施 测。7 土壤钻探:在港区、

25、码头的施工段布设35孔,钻孔深度钻至深泓最深点以下35m。2.5.5桥渡河段的观测布置(如图2.5.5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泥沙测验:在大桥范围上下游23km水流平稳处布设1#、2#二个一级水文断面,与桥墩地形测量同次施测。2 水位比降观测:在桥轴线断面附近设立一组固定水尺,常年观测水位,在桥域上下游 A、C两处设临时水尺与水文测验断面 同时施测水面比降。3 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在施测桥墩水下地形时,于各桥墩间布设一线水面流向。图2.5.5桥墩河段观测布置图4 桥墩地形测量:在主流顶冲的各个主桥墩四周50100m范围,按1 : 500要求施测桥墩地形,每年于高水位时期施测 2次, 中、

26、低水位时期各测一次。5 固定断面测量:在桥轴线及上下游各 25m左右共布设三个 横断面,与桥墩地形测量同时进行。6 桥域全江水道地形测量:在大桥上下游56km范围,每年 在河势变化最大时,施测一次水道地形。7 桥墩变形观测:对露出水面的桥墩墩基或桥顶基点,每年应进行一次平面位移与沉降变形观测。2.5.6 渡口河段的主要观测项目及要求应与港埠河段的要求基本相同。渡口河段应在两岸建立码头范围内施测1 : 200至1 :2000的局部半江地形和半江固定断面。轮渡线范围内应布设35个全江固定断面。同时在两岸码头施工区布设土壤钻孔。2.5.7 放淤河段的主要观测布置(如图2.5.7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

27、:1 水文泥沙测验:放淤河段水文泥沙测验,分放淤区和干流区两类要求,布设水文测验断面。放淤区:从进口至出口视淤区长度 ,沿程布设多个一级水文 断面。进出口两个断面位置应固定不变,其它断面,根据沿程淤积变化情况,断面位置可适当调整。进出口水文断面测验应按控制放 淤期的水、沙总量布置测次 ,其它断面适当布置测次。干流区:在干流河段布设 13个一级水文断面,视需要布置 测次。2 水位比降观测:在各水文断面附近宜布设水尺,与水文测 验同时进行瞬时比降观测。 进出口处设固定水尺,于放淤期按水3 淤区地形测量:视淤区面积大小,选定测图比例,在放淤前施测一次淤区地形。放淤进水后和每年放淤后次年桃汛前施测淤

28、区地形。4 固定断面测量:在淤区进口至出口 ,视淤区大小、地形变 化、淤积组成分布等不同情况,布设若干固定断面。 于每年放淤期 施测23次。每年放淤开始和结束,必须施测一次。5 容重试验和淤沙取样:在每年放淤结束后,与施测淤区地 形同时进行容重试验。在进行水文测验同时 ,适当进行淤沙取样。2.5.8取水口河段的主要观测布置 (如图2.5.8所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泥沙测验:在取水口河段内布设水文断面 ,于高水、枯 水水位级同时观测。2 水位比降观测:在A、B两处设固定水尺,于引河进水后进 行观测。必要时在 C D两处增设临时水尺,于水文测验同时观测 水面比降。3 水面流速流向观测:在引

29、河进口段布设 23线,与水道地 形测量同次施测。4 水道地形测量:引河施工前在全河段范围,宜施测一次水 道地形。引河通水后在口门附近引河内,选定适当比例尺,施测局部水道地形。引河内施测长度视需要而定。5 固定断面测量:在引河内适当布设固定断面 ,口门段应适 当加密,与水道地形相间施测。在每个断面取13点床沙,进行河 床组成分析。2.6 水库库区观测2.6.1库区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础观测:平面和高程控制的设测 ,施工前全库区初始观 测(含地形测量、固定断面测量、本底床沙取样等 )。按本规范的 要求进行。2 基本观测:进出库水沙测验、 水位观测、淤积测验(包括库 容变化)、库区上游和库区

30、水文调查。 此类观测按本节所提要求进 行。3 实验研究观测:建库前水流挟沙力测验、水库不平衡输沙 测验、水库异重流测验、变动回水区河床演变观测、重点浅滩演 变观测、塌岸观测、拉沙观测、波浪观测、蒸发观测、水温观测、 流态观测及水质监测等。此类观测凡本节未提及者根据需要按专 业设计书所提要求进行。262 进、出库水文站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水库的进库水文站,应能控制入库水、沙总量的60%以上。水、沙量占入库总量的 10%以上的支流,应设支流入库控制水文站。2 对于大型综合利用水库和有泥沙问题的水库 ,进库水文站应控制入库水、沙总量的 80%。水、沙量占入库总量 5%以上的支 流,应设支

31、流入库控制水文站;水、沙量占入库总量35%的支流, 可设支流汛期控制站;水、沙量只占入库总量下者,可采用来水来沙量调查取得资料。3 出库水文站应控制出库的水、沙总量。对库区引出的水、 沙量,影响大的应进行观测,影响小的可进行调查。4 凡泥沙来量极少,水库无泥沙问题,或泥沙来量较少,水库管理运用不需要了解入库泥沙过程,入库沙量能通过淤积测量或调查方法取得者,可不设进、出库站。5 当所测进、出库资料,尚不能弄清入库水、沙含量分配或 运动规律,视需要在变动回水区下端加设专用水文站。6 进出库水文站的基本测验项目:水位、流量、降水量和泥沙(包括悬移质、床沙、推移质和颗粒级配分析)。263库区水位站的布

32、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坝前水尺应设在坝前跌水线以上水面平稳、 受风浪影响较 小、便于观测处。坝前水尺应尽量兼作泄 (弓I)水建筑物的上游水 尺。坝前水尺一经选定观测,不应变迁。2 库区水位站,要能反映水库各级运用水位时的水面变化为 准。可参照以下要求布设:1) 常年回水区一般需观测坝前水位 ,如常 年回水区较长,有大支流入汇或并联水库和变动回水区末端明显下移等,则应根据需要增设水位站。2) 变动回水区一般不应少于 3个水位站,即变动回水区上、 中、下端各设一个,上端设在回水末端,下端设在设计低水位高程 附近。3) 对于负有综合利用和有泥沙问题的大型水库,或大型水电站在运用上有特殊需要,库区水位

33、站应不少于 8个。其中库区回 水末端至入库水文站间设 1个;变动回水区内应不少于 5个(两头 端点、主要城镇、重点淤积区、地形和糙率变化转折处、大支流入汇等处);常年回水区内应不少于2个(常年回水区中上段交界处附近1个,下端即为坝前水位)。4) 如果是并联水库,库区水位站还应视需要适当增加。2.6.4 水库淤积测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库淤积测验方法有输沙量法、地形法、断面法。断面法是淤积测验常用的简便方法。2 淤积断面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固定断面布设的原则,应能控制库区地形、满足计算淤积 量和库容的精度要求,正确反映淤积部位和形态。2) 用断面法计算的总量与地形法计算的总量,相对误

34、差不得超过土 10%3) 固定断面的密度,干流库区断面的平均间距,宜为1.5km; 水、沙量占入库总量10%以上的支流库区,断面平均间距不宜超过3.0km;水、沙量占入库总量 510%的支流库区,断面平均间距不 宜超过4.0km。4) 所设固定断面尽量与已有的水文测验断面和固定断面结合。3 断面法淤积测量的测次,必须先多测后少测,重点淤积区多测,一般淤积区少测,冲淤厚度小于测深允许误差土0.2m的可简测或停测。4 进行断面淤积测量的同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固定断 面,进行淤积泥沙组成测验。1) 各测次取样断面,应根据淤积的分布来选择,取样断面宜相对固定。2) 取样断面上的主槽必须取样,滩地视

35、其宽窄布置取样点, 宽度在500m以内者取13个样,宽度在500m以上者取35个样。3) 采取的淤积物均应作颗粒分析。5 淤积泥沙容重试验。为水库淤积用重量法与体积法所测成果的互相换算应进行泥沙容重试验。其要求是:1) 容重取样断面,应在固定断面中选择淤积厚度发生转折、 淤积物及颗粒级配出现变化等有代表性的断面上进行。2) 取样点要陆上和水下相结合。主槽必须取样,滩地宽度在 500m以下者取13个样,宽度在500m以上者取35个样。3) 容重取样可结合淤积泥沙组成测验结合进行。4) 容重样品,应作颗粒分析。2.6.5变动回水区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淤积测验1) 在库区断面法淤积测量基础上,

36、应加密固定断面的密度。2) 在变动回水区内,选择输沙变化明显、河床边界条件变化 有代表性的两端,布设两个水力泥沙测验断面,测定不受回水影响 和受变动回水影响过程中水力泥沙因子的变化过程。3) 测次安排采取先密后稀,着重施测好大水大沙年。2 充水期的冲淤观测。如只需了解充水过程中的冲淤数量及沿程分布,可采用断面法淤积测量(含断面床沙取样),在一个洪峰 过程中,于水位最低和充水最高时各施测一次。如需了解充水期冲淤成因,则可采取输沙量法与断面法相结合,充水期的冲淤量用进 库水文站与变动回水区水、沙测验断面的资料,沿程冲淤分布用对 应的断面法施测的资料。3 消落冲刷观测。如只需了解消落冲刷的总量及沿程

37、分布,则可采用断面法淤积测量(含床沙取样),在消落库水位最高和最 低时各施测一次即可。如需了解冲刷成因和过程,除上述两次断面 法淤积测量外,还需采用末端下移跟踪观测法,即在变动回水区沿 程再选择几个固定断面进行施则,作为时段输沙控制断面,随着回 水末端下移,测完末端经过各断面时的上冲下淤过程及水力泥沙因子变化过程。一个消落冲刷过程,应施测初始淤积、冲刷、平衡 的冲淤过程。4 重点浅滩河段演变观测1) 重点浅滩河段作精密观测 ,其余浅滩可根据需要用断面 法或勘测调查的办法收集资料。2) 重点浅滩河段的施测范围,应包括上、下深槽在内。3) 测次布置,汛、枯水位期均需观测,特别在大洪水期和大 消落期

38、必须进行观测。4) 施测方法可视重点浅滩的特性而定,对重点浅滩历年较固定者可用断面法观测;对于部位变动大者用大比例尺地形法观测;对于中细沙重点淤积区采用地形法与水力泥沙因子跟踪测验。5) 在观测的消落期内,从初始、淤积、冲刷、平衡均应连续 观测。266 库区及库区上游水文调查:采用勘测调查手段,了解水库 上游及库区来水来沙变化,重大河势变化,库区淤积后的连锁变化库岸稳定性变化等。原则上每二年进行一次,但大洪水年和连续洪 水年期间,宜一年一次,特大洪水过后,应立即组织调查。2.7水库坝区观测2.7.1坝区施工前期的规划、设计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坝区观测河段的范围:一般以坝轴线为中心,上、下

39、各一定 范围内的河段。2 主要观测项目:1) 坝区河段内各级洪峰水位下的水面流速、流向观测。2) 沿程设立36个水文测验断面,进行各级流量及断面流 速分布测验。3) 坝区河段内纵、横比降观测。在坝区沿程左、右两岸按枢纽不同的规模,布设520个水位站进行瞬时比降观测。4) 坝区河段沿程设立520个固定断面,进行各级流量条件下的断面冲淤变化监测。5) 坝区河段内汛、枯季大比例尺水道地形测量。3 测次要求:各项观测任务,要求各年每季、每个洪峰期均需 测报。2.7.2施工水文测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围堰系统观测1) 围堰施工放样观测:围堰施工前、后各施测一次。测图比 例可选1/500或1/1000。

40、2) 围堰安全测报:每次大、中洪峰期,均需用1/500或 1/1000大比例尺地形,及时对围堰作安全测报。3) 沉排护脚的加固测报。4) 洪峰期围堰迎水坡水力冲刷测报。2 截流观测:1) 龙口和导流渠(孔)上、下游水位测报。2) 龙口和导流渠(孔)上、下游大比例尺(1/500或1/1000) 水下地形测报。3) 龙口宽度、水深、流速、流量测报。4) 龙口抛石地形测报。5) 围堰流态观测。6) 堆石坡稳定性和抛石体高程测报。7) 龙口戗堤长度观测:3 导流系统观测:1) 导流渠上、下游洪峰期及年度河床冲淤观测。2) 导流渠上、下游水面线观测。3) 导流渠上、下游洪峰期流速、流态观测。4 砂石骨料

41、系统观测:1) 砂石骨料场地的选择勘测测报。2) 砂石骨料开挖方量的大比例尺地形测报。3) 砂石骨料场地颗粒级配取样分析。4) 运料河段的航道变化测报。5 护岸段观测:1) 护岸段地形测报。2) 护岸河段水面流速、流向测报。3) 导流丁坝及水力条件冲淤观测。6 施工期坝区基本水文观测:1) 坝区河段防汛水位除坝上、坝下基本水位站外,其它水位 站的设测根据施工要求而定。2) 坝区水温观测。3) 坝区水质观测。4) 气象观测。5) 波浪观测。6) 坝区降水量观测。7) 基坑渗透量观测。8) 扬压力观测。2.7.3枢纽调度运用期的坝区观测 ,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汛、调度水位观测1) 坝前水位测报:

42、在坝体上设立自记水位台,水位测报应满 足工程防汛、调度要求。2) 坝下水位测报:坝址下首设立自记水位台,水位测报应满 足工程防汛、调度要求。3) 坝上、坝下的水位设置应基本上代表水头值。2 坝区上游河段观测:1) 坝前水温观测与研究:本项目在坝前设立一个固定水温 断面,测定出每年、每季、每月断面分层水温变化。2) 水质观测:本项目可与上述水温断面结合 ,测定出坝前断 面纵、横向水质含量分布。3) 坝前淤积观测:在坝区上游河段内采用大比例尺施测水 道地形。4) 异重流过坝观测:测定出异重流过坝运动机理及数量;弄清异重流粒径对机组磨损影响。5) 坝前波浪观测。6) 坝前冰凌观测。3 坝区下游泄洪坝

43、段冲刷坑观测:1) 施测范围:纵向一般自坝轴线至下游5001000m止;横向测区包括全部深孔坝段及溢洪坝段的水舌、水跃扩散区。2) 冲刷坑观测:采用断面法与地形法相结合的方法。从消能 坎脚开始向下游每隔 10m布设一个固定断面,在施测固定断面的 同时,施测大比例尺水下地形散点,摸测最深点部位及洲滩详细地 形。3) 护坦及坝壁淘刷洞摸探测量:利用潜水员,对深孔段护坦 壁及坝壁摸探淘刷坑洞的部位和尺度。4) 水舌、水跃观测:对深孔段及溢洪道的水舌、水跃进行平 面扩散及侧面厚度与抛射高度、距离观测。该项观测一般采用极 座标法,为消除脉动影响,此项观测需进行多次重复观测。5) 测次要求:只有在泄洪条件

44、下才观测,测次一般布置在汛 后,但当冲刷坑采取补强措施后 ,则大洪水泄洪结束时,也需及时 施测,以了解补强效果。4 电站尾水渠观测:1) 施测范围:纵向自电厂机组泄流口门起至下游501000m止,横向包括全部机组泄流范围。2) 电站尾水渠范围的冲淤观测:采用大比例尺水道地形。3) 测次布置:在溢洪道泄流年份,汛后应进行电站尾水渠的测 报。5 引航道冲淤观测:1) 施测范围:包括上、下游引航道在内的全部引航道。2) 观测方法:施测大比例尺水道地形。3) 测次布置:一般只作监测,当发现有明显淤积时应加密测 次,进行重点观测。6 下游坝区河段冲淤观测:1)施测范围:下游坝区系指坝轴线至下游规定的河段

45、内。2) 观测内容:大比例尺水道地形测量;固定断面测量;冲坑 冲刷物堆积及特征粒径勘测调查;下游坝区河段泄洪期水面流速、 流向、流态观测;护岸及导流丁坝冲淤测报。3) 测次布置:上述各项观测项目中,坝区河段水面流速、流向、流态观测,应在深孔段、溢洪道及电站同时泄流期观测。其它观测项目可安排在泄洪年份的汛后观测。2.8 湖泊水域观测2.8.1湖泊水域观测可分为基本观测和专项观测。2.8.2湖泊基本观测应包括以下项目:1 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2 湖泊水文泥沙测验;3 湖泊地形测量;4 湖泊固定断面测量;5湖泊勘测调查。2.8.3湖泊水文泥沙测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 湖泊水文站网应按SL34 92水文

46、站网规划技术导则的规定布设。2 湖泊入湖水文站应控制入湖水、沙总量 60鳩上;对于处在消亡期或淤积严重的大型湖泊则应控制入湖水、沙总量80%以上。3 入湖水、沙量大于入湖总水、沙量10%勺河流均应设立控制站,其余入湖支流应视湖泊的淤积情况和支流年平均含沙量大小而定。若湖泊处在消亡期或有严重的泥沙淤积,水、沙量占入湖总水、沙量5% 10%勺支流,应设支流控制站;对年平均含沙量大 于0.050.1kg/m 3的支流也应设立支流控制站。其它未设站的支 流入湖水、沙量可通过水文泥沙调查取得资料。4 湖区水位站布设:除流量站外,对于相邻流量站间距离过 长、众多支流入汇后的干流湖段、堤防段报汛点、大量地下

47、水补 给湖段下游、湖床纵比降有明显转折处以及大型涵闸、取水口的上、下游均应布设水位站。5 湖泊入口、出口水文站及沿程水位站应按测站性质进行相关项目的水文测验。测验方法和精度要求按GB50179-9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J138-90水位观测标准执行。2.8.4湖泊地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调蓄量大于或等于 10亿m的大型湖泊,每1015年 可施测一次湖泊水道地形。 若湖床相对稳定,测次间隔可延长。遇 特大洪水年或特别枯水年应加测。2 湖泊流域或流域上、下游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形态产生重大影响时,应在工程建设前后施测湖泊地形。3 湖泊地形测图比例应根据湖盆形态及水域面积大小选用

48、,宜为 1 : 5000 1 : 25000。4 测图应在水位涨落平稳,湖床相对稳定的时期进行。5 同一湖泊的测图比例及高程基面应该统一,不得更改。6 淤积严重的大型湖泊在施测湖泊地形时,宜同时施测固定断面。7 湖泊大面积水域水下地形测量宜分区进行 ,同时沿湖应设 立临时水尺,水尺密度上、下游距离应不超过 15km,水位纵向落差 较大时应加密;湖面过宽,水位横向落差大于 0.2m时,应在左右两 岸同时设立水尺。2.8.5湖泊固定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断面位置应有控制性和代表性。在湖泊纵向沿湖的宽窄、顺直、弯曲、汊道、浅滩、河床地形起伏,分流前、汇流后和冲淤变化、床质(包括洲滩的水生植物)

49、变化处应设固定断面。2 断面平均密度一般控制在23km,对于冲淤变化剧烈和不平衡输沙区段以及浅滩碍航段应适当加密。湖泊流域支流断面 平均密度一般控制在 34km。河宽较窄且支流入湖水、沙量小于 总水、沙量10%勺小河,其断面平均间隔可放宽至5km3 全湖沿程固定断面每隔 510年应施测一次,特殊需要时, 施测间隔时间可缩短。4 断面施测宜选择在湖床冲淤变化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进行。5 施测固定断面时应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床沙取样与容重测验,并选少数有控制性的断面进行水文泥沙测验。2.8.6湖泊勘测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未布设控制站的支流,每隔3年左右应对其来水来沙情况 进行一次调查,如遇特

50、大洪水年或特别枯水年则当年应调查一次。2 湖泊流域内的围湖造田养殖情况,35年应调查一次。3 调查情况应详细记载,并编写调查报告。对大面积的围垦还应准确记录围垦(毁垸时应记毁垸面积)面积及堤垸防洪标准。 2.8.7湖泊的专项观测应包括浅滩航道演变观测、汊道分流分沙 演变观测、湖泊口门淤积观测、支流、汇流、分流观测、湖泊不 平衡输沙测验、湖面蒸发观测、湖泊地下水观测及湖浪及气象观 测等。其观测布置及要求,应按本规范2.42.6执行。其它观测 项目可根据有关专业规范或技术设计要求确定。2.9近海水域观测2.9.1近海水域观测应包括沿海航道图测量;港口工程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测量;航道、港池、

51、泊位、吹填区的疏浚工程测 量及河流入海航道整治工程测量等。2.9.2 近海水域观测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水位观测,确定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和计算水深测量时的水位改正水深测量、航行障碍物的调查探测、水文和底质测验及海岸地形 测量等。2.9.3 近海水域测图比例尺应根据测量类别、测区范围、任务要 求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1 沿海航道图测量测图比例尺应采用1 : 50001 : 50000。2 港口工程测量按设计阶段选用:规划、可行性研究1 : 20001 : 20000初步设计1:10001:5000施工图设计1:5001:20003 疏滩工程测量应按区位选用 :航道1:10001:

52、10000港池1:10001:2000泊位1:500 1:1000吹填区1:5001:20004 入海航道整治工程测量应按设计阶段选用:初步设计1 : 10001 :10000施工图设计1 : 500 1 :50002.9.4港口工程和入海航道整治工程应安排水文测验。水文测验 的具体布置方案视工程规模及工程水域水流、边界条件而定。2.9.5 海岸线应根据平均大潮高潮时所形成的实际痕迹进行测2.9.6 测区已有验潮站不能满足要求时 , 应设立临时验潮站。 临时 验潮站的设立应能控制测区潮汐变化为原则。对于潮时差和潮高 差变化较大的水域 , 应在弯顶、 河口外、 水道口和无潮点处增设临 时验潮站。

53、水道地形测量3.1 一般规定3.1.1 水道地形测量前应对测区原有控制点分布情况、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进行全面查勘 ,编写查勘报告,制定作业计划,编写测 量作业技术设计书。3.1.2 水道地形测量基本控制和图根控制应按SL197 97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2、3有关规定执行。控制点密度应能满足岸 上和水下地形测量的需要。3.1.3 水道地形分岸上和水下两个部分,岸上部分应从水边测至规定的范围内。当测区已有地形图,且岸上部分无变化者,则岸上地形可以套绘;若只局部有变化,则只作局部补测。岸上地形套绘时用于套绘的地形图应是经过热定型处理的聚酯薄膜原图,且比 例尺相同或大于本次成图比例尺。3.1.4 水道

54、岸上和水下地形测量宜同时进行。 因特殊困难不能同 时进行时,落水期应先测水下后测岸上 ;涨水期则相反。无论落水 期还是涨水期先测均应避免出现成图空白。3.1.5 测区河段如有支流入汇,均应测至支流河口以内。若图上 支流宽达1cm,应测进口门5cm,1cm以下只测出河口形式。3.1.6 地形图分带的地方,东带和西带相邻图幅中,应各绘出坐 标方格网线和注记。3.1.7 1 : 50001 : 25000比例尺测图,宜选用国家基本比例尺 地形图分幅,必要时也可根据任务书要求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分幅。1: 5001 : 2000比例尺地形图应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分幅,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应符合表3.1.7规定。3.1.8 采用国际分幅时,应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进行编号;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分幅,一般按测区统一顺序编号。1 : 5000.2mm,图0.3mmt1 : 2000比例尺图幅应按国家图式采用图廓西南角坐标加图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