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火源监测监控及防治技术措施_第1页
采空区火源监测监控及防治技术措施_第2页
采空区火源监测监控及防治技术措施_第3页
采空区火源监测监控及防治技术措施_第4页
采空区火源监测监控及防治技术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采空区火源监测监控及防治技术措施摘要:煤矿井下采空区自然发火及其所产生的高温和有毒有害气体是造成井下设备毁损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因煤的自燃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也是矿井的重大隐患,而我国煤矿多,煤层自然发火情况严重近年来,随着我国以综采放顶煤为主的高产高效工作面的大力发展,工作面的开采和通风强度增加,使采空区体积增大、浮煤增多,加大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危险程度采空区火灾往往造成昂贵的综采设备烧毁,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采空区煤自然发火的治理,其关键问题是准确确定出采空区内火源的位置只有火源位置找准了,才能采取快速高效的治理措施目前,尚无一种经济可靠的采空区火源位置探测技术及装备,

2、即使采空区有早期自然发火征兆,也往往因为不知道火源的准确位置而束手无策,从而导致灭火措施的成功率不高,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六对采空区早期火源位置的有效探测是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是一项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状况的关键技术。采空区煤炭自燃是长期危害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煤矿采空区煤炭自燃监测对于制定预防自燃措施至关重要。基于现有采空区参数采样方法存在的不足,笔者设计了一套以矿井原有基站、中心站为基础的采空区煤炭自燃无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由设在采空区的多组信号发射器和采掘工作而便携式接收器构成,通过井下监测监控网络实现对采空区参数的地而实时监测。关键词:采空区三带划分;无线监测;无线网络;探测技术;煤

3、炭自燃;防灭火技术0前言采空区是最易发生煤炭自燃的地点之一,做好采空区煤炭自燃监测对提升煤矿安全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煤矿应用的监测系统主要有束管监测系统和光纤布拉格光栅监测系统两种。束管监测系统能够测量多种指标气体浓度,但束管堵塞、积水、漏气和冬季冻结现象不可避免,影响抽气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该系统需使用高精度分析仪器并布设大量束管,初期投资和使用费用都非常高,测试结果还具有延时性等缺点,技术可精确、连续测试采空区温度变化,但不足之处是该方法光纤布设复杂困难、成本高且采样数据比较单一。为了有效解决采空区参数采样方法的不足。同时对采空区三带进行划分。1采空区三带的划分不同的煤层

4、其自燃性肯定也不会同,但是就算是同一种煤层,如果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那么其供氧条件、蓄热条件以及散热条件就也会存在差异,最后其自燃性自然也会不同。由此可见,煤体自燃是煤体自身的氧化放热性和其供氧条件、蓄热条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也是采空区遗煤自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条件下,煤体的自燃是上述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煤自燃的条件 通过产生燃烧所需要的必须的条件可知,煤炭要想发生自燃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煤具有自燃倾向性,就是煤在常温的时候也有比较高的氧化活性。 (2)有超过一定浓度氧气的空气持续通过,维持煤的氧化过程。 (3)空气流动的速度适中,使

5、煤体有积聚其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环境。 (4)上述的三个条件在同一地点,同时具备一段时间,使煤体能够达到着火温度。 以上四个条件是煤炭自燃的必要条件,最后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是内因,是煤的内部特性,它取决于成煤物质和成煤条件,表示煤与氧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是影响自燃倾向性和自然发火期长短的重要因素。氧是使煤自燃的重要因素。空气中氧含量低于某个值时,则具有窒息性。由于种原因,采空区内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会形成自然发火的。空气流动速度的大小,是氧化热量能否积聚的重要条件。在采空区内如果空气渗流速度较大,热量则不能积聚,不易形成煤炭自燃。如果渗流速度过低,则会供氧不足,氧化非常缓

6、慢,也不能形成自燃煤炭自燃都是在风速比较适中的情况下发生的。时间也是形成煤炭自燃的重要条件,此条件称为煤自然发火的时空条件。时空条件可以解释为浮煤分布区、高氧浓度区、易自燃风速区等三区必须重叠足够长的时间。人们一般用自然发火期来区别煤炭自燃的难易程度或自燃倾向性程度。在自然发火严重的矿井,常常以自然发火期作为划分采区的依据。所谓最短自然发火期,是指采煤工作面开切眼形成之日至发生自然发火期之日止的日期,发火期一般以月或天为计算单位。 遗煤自燃的“两区”“三带” 在煤自燃条件的基础上,可以将采空区划分成采空区自燃区域和采空区不自燃区域两个区域。 采空区自燃区域为采空区内某一区域,此区域具有一定浓度

7、的氧气,漏风强度也比较合适,蓄热条件也比较良好,并且区域内的煤炭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大于其通过热交换散发的热量,则此区域内就会发生热量积聚,如果此区域有较多的具有自燃倾向的遗煤,并且以上的条件在这片区域内存在的时间大于其最短自然发火周期。剩余的其他区域则为不自燃区。 根据采空区中不自燃区所处的位置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又可将不自燃区分为散热带和窒息带。如果在采空区中某区域位于紧靠工作面的采空区,或者位于漏风大的漏风源处,由于此区域空隙率大,所以其漏风强度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煤炭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容易散发,煤体温度就不会变化很大,那么此区域就称为散热带。如果在采空区某区域位于采空区的深部,由于此

8、区域空隙率小,所以其漏风强度相对较小,此区域的氧浓度较低,不能使煤体维持氧化过程,所以此区域称为窒息带。 “三带”的划分指标 定性而言,“三带”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去精确的划分其范围,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很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此做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提出了确定划分“三带”的指标有漏风风速砰,采空区氧浓度(C)和温升速率(K)3种: (1)根据采空区漏风风速(V)划分三带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仅从理论上考虑,根据漏风风速来划分采空区三带范围相对较好,因为漏风风速不仅能够反映出采空区内氧浓度变化,而且还能反映出采空区内各区域遗煤氧化生热量和其散热量的平衡关系。这种方法因为漏风风速是

9、矢量,很难进行直接测量,因此主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不同边界条件下采空区漏风的流线和风速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来划分采空区三带。现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利用漏风风速划分采空区三带的指标为:采空区中漏风风速大于0.9m/min的区域即为散热带;采空区中漏风风速为0.02 m/min-0.9m/min的区域即为氧化升温带;采空区中漏风风速小于0.02m/min的区域即为窒息带。(2)根据采空区内氧浓度(C)分布划分三带利用采空区氧浓度把其划分为三带在现场实测时使用的比较多,氧气浓度划分的指标为:采空区中氧气浓度大于18%的区域为散热带;采空区中氧浓度在8%-18%的区域为氧化升温带;

10、采空区中氧浓度小于8%的区域为窒息带。(3)根据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K)划分三带如果采空区中某一区域内遗煤的温度每天升高10C,即K 1 0C/d时,那么此区域就被认为是进入可能自燃带。根据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划分三带的指标为:采空区中遗煤温升速度K 1 0C /d的区域为氧化升温带;采空区中遗煤温升速度K It煤样)实验装置主要有:1991年在J.B的指导下,等在新西兰设计建造了长2m、直径0.3m、装煤量110kg的一维自燃实验装置;1991年Smith Miron Y和Lazzara在美国矿业局建立了装煤量近13t的大型实验台;1998年R. Benne 和 A. Galvin在澳大利亚昆

11、士兰采矿安全测试与研究中心(SIIVITARS )建立了装煤量16t的大型实验台;1988年1996年徐精彩、邓军等模拟现场实际条件,相继设计和建造了装煤量1.0t和0.5t的煤自然发火实验台:湘潭工学院的李仁发等人(2001)构造了可以装90kg碎煤的实验装置:淮南矿业学院的张国枢等人(1999)研制了实验室内模拟煤炭自燃的试验装置及其参数测定系统。这一系列装置主要模拟和研究煤炭在常温条件下自燃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自火源形成及其分布规律等。4.2综合评判预测法 陈立文(1992)、许波云(1990) 和郭嗣踪(1995) 等根据影响煤层自燃危险程度内、外因素,进行主观判断、分析

12、评分,然后应用模糊数学理论,逐步聚分析,根据标准模式,计算聚类中心,对开采煤层自燃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判预测近年来,王省身、蒋军成(1997)、王德明、王俊(1999),赵向军、李文平(1998 1999)等人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煤层自燃危险程度,虽然他们采用的神经网络结构各不相同,但均是采用影响开采煤层自燃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即煤炭自身的自燃倾向性、开采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和开拓开采及通风技术条件,作为预测指标,再对预测指标作进一步细分,来预测煤自燃的危险程度。施式亮、刘宝深等(1999) 用防火系数作为预测指标,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煤自然发火预测模型来判断自然发火程度。田水承,李红

13、霞(1998)应用煤自燃倾向性、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固性系数及开采参数,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对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了分类。原苏联和波兰等国把实验室测定法与井下自燃条件结合起来预测井下自然发火危险程度。匈牙利根据自燃火灾发生频率、工作面推进速度、瓦斯涌出量、工作面参数以及煤的活化性能等指标的关系,分析并确定出回归函数,计算出实际条件下总的火灾频率,预测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程度。这些方法能定量预测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程度,而对自然发火期及可能发火区域无法预测。4.3数学模型模拟计算预测法近20年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国,针对采空区或地面煤堆的自燃条件,根据传热、传质学和Arrhenius公式建立了

14、多种煤自然发火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煤的自燃过程,预测采空区或煤堆的自然发火危险性。如日本利用等效暴露时间法估计煤的放热速率,数值模拟煤层暴露空气的温度、氧浓度变化过程,以预测煤堆的自然发火危险程度。澳大利亚建立有源的非稳态自然发火模型研究预测煤的自燃性,其源项与温度符合阿氏方程,与氧浓度成正比。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给出了煤体输运过程中发生自然发火的临界体积及最短自然发火期的数值。但由于实际开采条件十分复杂,影响煤自燃的因素众多,适用范围较小。5其他防灭火技术在矿井应用主要现状及其原理构成 采煤时火灾防治是整个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对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十分关键,山于煤矿开采工艺和煤田地质的不同构成了火灾防

15、治的复杂性,加上其复杂的煤层赋存条件,仅仅用单一的防灭火措施是很难达到防灭火的要求的,这就需要依据现场的现实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具体防灭火措施,目前我国主要的防灭火手段无非从阻燃,防漏,惰化自燃带,降低自燃带温度以及综合以上儿种防火措施等等,从而以其综合性手段共同防治火灾的发生。5.1注入含有抑制燃烧的阻化剂溶液防灭火技术原理 阻化剂也称阻氧剂,初始多选用一些工业废渣,继而又发展出某些卤族化合物。目前,阻化剂的主要作用是将其喷洒在采空区的煤壁或者煤块上,变相提高煤的活化能,起到延缓煤炭的氧化和防止煤自然发火的作用。现有主流的阻化剂包括如氯化钙 (CaCI2)、氯化钠、氯化镁(MgCl2)、水玻璃等

16、无机盐类化合物以及某些工厂的废液。阻化剂是一些吸水性很强的有机盐类,阻化机理为其能够附着在煤粒的表面,与水结合形成含水液膜,延缓了煤与氧的接触。同时,阻化剂能使煤体表面处于长期含水潮湿状态,水在蒸发时的吸热降温,加快了煤体和外界的热交换,起到了抑制煤炭自然发火的作用。煤的外在水分是一种良好的阻化剂,随着煤的外在水分增加,阻化效果也增强。反之,如果阻化剂离开了水的作用,阻化效果也就会随之消失。 目前,多采用阻化率和阻化衰减期作为衡量阻化剂优劣的两个指标。阻化率是指煤样在阻化处理前后放出的指标气体量的差值与未经阻化处理放出的指标气体量之百分比;阻化衰减期指煤炭经阻化处理后阻止煤体氧化的有效时间。应

17、当认识到,阻化剂对煤的自燃只能起延缓、延长发火期之作用,有时间界限。因此,阻化率和阻化寻命缺一不可,理想的阻化剂应具备阻化率高和阻化寿命长两个特点。 阻化剂防火工艺包括向采空区直接遗煤喷洒阻化剂和打钻孔定点压注阻化液两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喷洒工艺要建立阻化液喷洒系统。实验研究表明,20%浓度的氯化钙(CaC12)、氯化镁(MgC12)溶液的阻化率较高,防火效果好,在使用阻化剂防火时,应该注意阻化液配比。(1)使煤体与外界空气隔绝,防治煤体氧化。由于阻化剂是由一些液固混合材料以及一些有勃度特性的液体制成,它可以很好的将煤体包裹起来,杜绝了煤体与氧气的接触。 (2)使煤层具有一定的水分。由于起阻

18、化作用的水溶液其具有很多水分,且阻化剂本身也具备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特性,这样就保证了煤体的湿度,控制了其自热氧化时的危险性。(3)阻化剂本身由于其中含有很多化学成分,它可以参与与煤体内部本身的自由基链式化学反应中去,同时会产生稳定链环(即煤内部分子结构被阻化剂内部分子结构取代,从而会使赋存在煤体表面的自由基团与空气中氧气间发生化学反应所生成的促进燃烧的物质失去其灵敏性,从而也减小了发火的风险。 (4)使煤体热量散发速率增强。这主要存在于2个方面:1.阻化剂自身相比较于煤本身来说,其导热性能比煤要好的多,尤其对于破碎的煤层其导热性更好。2.阻化剂本身含有充足的水分,它可以通过蒸发作用带走煤体本身的

19、大量热能。5.2凝胶防灭火技术胶体又称胶状分散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 100 nm (1 nm=10-9m)的水溶液。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胶体形成的机理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带同种电荷的同种胶粒聚沉,就要克服电荷间排斥力,并且胶体粒子在不停的做布朗运动。凝胶是溶胶或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颗粒,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网络结构,成为失去流动性的半凝固状态的胶冻,如明胶、硅胶等,这一过程称为胶凝作用(Gelation)。凝胶是胶体特殊情况下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弹性凝胶和脆性凝胶。弹性凝胶失去分散介质后,体积显著缩小,而当重新吸收分散介质时,

20、体积又重新膨胀。但另一方面它又保留某些液体的特点,例如离子的扩散速率在以水为介质的凝胶中与水溶液中相差不多。胶体材料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同时具备了液体和固体的一些防灭火性质,如胶体中的水良好的吸热降温性;胶体似固体能够堵塞漏风、隔绝氧气。为了封阻煤体中的裂隙或扑灭高位处的火灾,凝胶较其它防灭火介质具有优越性。近年来,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防灭火材料,在煤矿自燃火灾的防治中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胶体灭火机理在于凝胶能够将易于流动的水锁固起来,使胶体中90%左右是水,能够充分发挥了水的防灭火工效。凝胶前溶胶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可以渗透到煤体的裂隙和微小孔隙中,成胶时封闭孔隙和裂隙;此外,凝胶可以将破碎的煤

21、体形成凝胶整体,封堵煤体间裂隙及采空区的漏风通道,达到隔绝氧气的目的;同时,胶体中的水蒸发后能够带走一部分热量,增加热交换强度,水蒸气的产生也减少了内部的氧含量。凝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即使煤体或环境的温度很高,也能保证很好的完整性,只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里面的水慢慢蒸发而变干。凝胶另一个优点是凝胶具有较好的阻化性能,促凝剂和基料本身就是良好的阻化剂,可以降低煤体氧化活性,延缓煤体自然发火,所以具备般阻化剂的阻化效果。凝胶的成胶时间可以根据现场要求条件控制,利用不同的工艺设备,调节促凝剂和基料的配比就可以控制凝胶的成胶时间。根据煤矿火灾的特点,矿井防灭火凝胶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无毒无害;价格低廉,工

22、艺设备简单;要有良好的堵漏性;具有渗透性好的性能;要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吸热性能好。可用于矿井灭火的胶体很多,这些胶体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矿井防灭火中,可根据不同的发火状况和各种胶体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胶体灭火材料。目前,凝胶材料主要有无机凝胶、有机凝胶和复合型凝胶三大类。5.3易自燃特厚煤层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均压是防治煤矿自然发火的主要措施之一。针对均压应用中的定性分析方法及两点式均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均压防灭火定量分析技术并开发了与采空区相连两个工作面间均压的计算机摸拟计算程序。阐述了程序均压原理、内容及应用实例。这项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推广价值,可以提高均压防灭火技术应用的经济性

23、和安全性。50年代末以来,均压防灭火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煤矿自然发火防治领域,但是,过去在实施均压技术时,均压设施的位置与大小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或经验试探法加以确定由于风网的复杂性,均压方法的多样性及人的思维和知识能力所限,人们较难利用手算或经验来预计局部范围均压对整个通风系统压力的影响,致使均压措施实施后,均压区域均压效果较差为改善均压效果,必须频繁变换均压设施的位置和大小,以求均压区域压力平衡;但这种压力试调,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压力试调引起风网压力变化对火区有类似“人工呼吸”的供氧现象;特别是在压力“误调”情况下,会导致均压区域不均压,结果使火区火势更旺或引起瓦斯爆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能恰

24、当地控制自燃,又能预见均压通风对整个通风系统各区域影响的均压方法,这就是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于均压通风的定量分析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风网结算程序的成熟,这就为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而进行均压防灭火定量分析打下了基石。6小结采空区火源位置探测技术尚不成熟,而此技术又是安全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国内外都致力于研究,以期获得突破目前,采空区火源位置探测技术的发展有以下趋势:1)从探测原理上进行研究从原理上讲,采空区火源位置探测可分为接触式、半接触式、非接触式所谓接触式探测,即指通过接触方式,直接测定采空区内与火源定位有关的参量的方法如打钻孔测温及火灾指标气体浓度总量、预埋温度探头、预送铁磁物质等此

25、方法往往费工费时、投资大所谓半接触式探测,即指通过测量采空区周边与火源定位有关的参量,并结合数学理论推导,从而确定火源位置的方法如热辐射法数理解算法等由于这类方法往往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而这些假设一般与采空区的实际情况存有差异,故理论推算的火源点位置与实际的火源点位置并不完全相栋为了提高火源定位的准确性,且定位所需工作量小、测定时间短,必须在探测原理上进行更深入的研允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开展非接触式探测技术的研允如应用坑透技术、雷达技术等,研究不直接接触火源而对火源定位的坑透仪、火源探测雷达等。2)从煤、岩石及空气构成的系统的特殊性上进行研究对不同种类煤层、岩石在温度升高情况下的电性参数(如电阻率、介电常数等)及磁性参数(如磁化率等)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磨对由煤、岩石及空气构成的系统,因其存在地层变化复杂、各向异性及非匀质等特殊性,对外界表现出不同的电性及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