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库网 > 教育资料 > 中学教育 >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件+学案+课堂作业+章末测试打包19套新人教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210108113.doc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件+学案+课堂作业+章末测试打包19套新人教版必修2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5726912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5.2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文本
- 资源描述:
-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件+学案+课堂作业+章末测试打包19套新人教版必修2,文本
- 内容简介:
-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基础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将铁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d)a负极有cl2逸出,正极有h2逸出b负极附近cl的浓度减小c正极附近cl的浓度逐渐增大d溶液中cl的浓度基本不变解析:铁片、银片、稀盐酸构成的原电池,负极反应fe2e=fe2,正极反应2h2e=h2,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负极附近cl浓度变大,但整个溶液中cl浓度不变,只有d项正确。2某小组同学用锌片、铜片、导线、电流计、橙汁、烧杯等用品探究原电池的组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d)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b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图中a极为铜片、b极为锌片时,a极上有气泡产生d图中a极为铜片、b极为锌片时,电子由铜片通过橙汁流向锌片解析:铜片、锌片、橙汁构成的原电池,将化学能转为电能,a项正确;锌片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项正确;橙汁显酸性,在正极铜片上生成h2,c项正确;电子由负极锌片流出,经导线流向铜片,d项错误。3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两份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且过量的稀硫酸中,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为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a)解析:锌粉质量相等,硫酸过量,a中加入cuso4溶液,少量锌粉与cu2反应而减少,a中生成h2量少,a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快,所以选a。4一学生用如图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1)图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b(2)图中如果两极上都有气体产生,则说明锌片不纯c(2)图与(3)图中正极生成物质量之比为132时,锌片减轻的质量相等d(3)图中锌片增重质量与铜棒减轻质量的比值为6564解析:装置图(1),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图(1)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故a正确;图(2)是原电池装置,锌作负极,铜作正极,溶液中氢离子在铜电极生成氢气,锌片不纯会形成原电池,锌片表面也有气体生成,故b正确;图(2)与图(3)中负极电极反应zn2e=zn2,图(2)中正极上电极反应2h2e=h2,图(3)中正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正极生成物质量之比为132时,依据电子守恒计算两个原电池中电子转移相同,所以反应的锌的质量相同,故c正确;图(3)是原电池装置,锌作负极失电子生成锌离子,铜作正极,溶液中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锌电极减轻,铜电极增重,故d错误。5如图所示,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水槽中滴入浓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中,不考虑两球的浮力变化)(d)a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高b端低b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低b端高c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高b端低;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低b端高d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低b端高;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高b端低解析:若杠杆是导体,则滴入硫酸铜后,装置构成原电池,铁是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b端质量减小,铜是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析出铜,附着在铜电极表面,所以a端低,b端高;若杠杆是绝缘体,不能构成原电池,此时铁直接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铜附着在铁表面,质量增加,因此a端高,b端低,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6()下列装置能组成原电池的是_(填序号)。()如上图所示,若是原电池,请回答下列问题(若不是,则不用回答)。(1)正极材料是_ag_。(2)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cu2e= cu2_。(3)电池工作时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cu2ag=cu22ag_。(4)阴离子的移动方向为_移向负极(铜极)_。(5)导线中电子的流向为_负极到正极(或铜到银)_。解析:()酒精不是电解质溶液,不能组成原电池;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未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选。()(1)cu比ag活泼,所以正极是ag。(2)cu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u2e=cu2。(3)电池工作时总反应为cu置换ag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4)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5)导线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7a、b、c三个水槽中分别盛有200 ml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1)分别写出b、c装置中铁片表面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b_fe2e=fe2_,c_2h2e=h2_。(2)一段时间后,c中产生3.36 l(标准状况下)气体时,硫酸恰好消耗完。此时三个烧杯中液体质量最大的为_c_(填字母),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0.75_moll1。解析:(1)a中是金属铁和硫酸发生置换反应,反应方程式为fe2h=fe2h2;b中sn、fe、硫酸构成原电池,金属铁较活泼,作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c中zn、fe、硫酸构成原电池,金属锌较活泼,作负极,金属铁作正极,该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2)a中是金属铁和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进入的是铁(设1 mol完全反应),出来的是氢气,质量增重是54 g,b中sn、fe、硫酸构成原电池,进入的是铁(设1 mol完全反应),出来的是氢气,质量增重是54 g,c中zn、fe、硫酸构成原电池,进入的是锌(设1 mol完全反应),出来的是氢气,质量增重是63 g,所以三个烧杯中液体质量最大的为c,c中电池总反应为h2so4zn=znso4h2,n(h2so4)n(h2)0.15 mol,则c(h2so4)0.75 moll1。8依据氧化还原反应:cu2(aq)fe(s)=fe2(aq)cu(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1)电极x的材料是_fe_;电解质溶液y是_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铜溶液等)_。(2)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fe2e=fe2_。(3)针对上述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c、d_。a原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cu2(aq)fe(s)=fe2(aq)cu(s),为放热反应b原电池工作时,x电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原电池工作时,银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不断移向x电极(4)若y为稀硫酸,ag极上出现的现象是_有气泡生成_。解析:(1)依据方程式可知fe为负极,cu2在正极得电子,所以电解质溶液中一定含有cu2。(2)x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3)ag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错误;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不断移向正极(即ag),d错误。(4)若y为稀硫酸,ag极上氢离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故有气泡生成。能力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同学根据化学反应fe2fe3=3fe2,并利用实验室材料制备原电池。下列关于该原电池的组成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选项abcd正极碳棒碳棒铁棒碳棒负极铁棒铁棒锌片铁棒电解质溶液fecl3fecl3h2so4fecl2现象铁棒变细,碳棒周围溶液黄色变浅铁棒变细,碳棒变粗锌棒变细,铁棒变粗铁棒变细,碳棒不变解析:根据反应fe2fe3=3fe2,可知该原电池中fe为负极;反应过程中fe3在正极得电子生成fe2,故正极区fe3的浓度降低;由电池反应可知电解液为含fe3的溶液。综上所述,a项正确。2对于放热反应znh2so4=znso4h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a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可用右图表示b1 mol zn的能量大于1 mol h2的能量c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则锌作负极d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当有32.5 g zn溶解时,正极放出的气体一定为11.2 l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则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正确;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两种,无法比较1 mol zn和1 mol h2的能量大小,b错误;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锌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则锌作负极,c正确;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当有32.5 g zn溶解时,消耗锌的物质的量为0.5 mo1,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0.5 mol h2,但气体所处状态未知,不能确定气体体积,d错误。3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液为硫酸,工作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已知pbso4难溶于水。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d)apb为负极,被氧化 b溶液的ph不断减小cso只向pbo2处移动 d电解液密度不断减小解析:由总方程式可知pb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为原电池负极,a正确;反应过程中h2so4被消耗,酸性减弱,ph不断增大,b项错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移向pb,c项错误;反应中h2so4消耗,有h2o生成,电解液密度变减小,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4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现象二价金属a不断溶解c的质量增加a上有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a2e=a2_。(2)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cu22e=cu_。(3)装置丙中溶液的ph_变大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dabc_。解析:据图()知活泼性:ab,a作负极,电极反应为a2e=a2;据图()知活泼性:bc,正极反应为cu22e=cu;据图()知活泼性:da,正极反应为2h2e=h2,故c(h)减小,ph变大。据()、()、()知活泼性:dabc。5原电池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某兴趣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装置:(1)a和b用导线连接,cu极为原电池_正_极(填“正”或“负”),电极反应式为_2h2e=h2_,zn极发生_氧化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溶液中h移向_cu_(填“cu”或“zn”)极。(2)无论a和b是否连接,zn片均被腐蚀。若转移了0.2 mol电子,则理论上zn片质量减轻_6.5_g。(3)有同学想把ba(oh)28h2o与nh4cl晶体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你认为是否可行?_否_(填“是”或“否”),理由是_此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且反应吸热_。解析:(1)a和b用导线连接,构成原电池,总反应为zn2h=zn2h2,cu极为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zn极发生氧化反应。溶液中h移向cu极。(2)根据zn2h=zn2h2知,若转移了0.2 mol电子,则理论上zn片质量减轻6.5 g。(3)ba(oh)28h2o与nh4cl晶体的反应为吸热的复分解反应,而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为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故该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6甲、乙两同学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两人均用镁片和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两电极放入6 moll1的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两电极放入6 moll1的naoh溶液中,装置如图所示。(1)写出图1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2h2e=h2_。(2)图2中负极为_铝片_,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al2oh6h2o=2al(oh)43h2_。(3)甲、乙同学都认为“如果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都是金属,则作负极的金属应比作正极的金属活泼”,则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mg_的活动性更强,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al_的活动性更强。(4)由该实验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_ad_(填序号)。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电解质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已过时,没有实用价值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析:甲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mgh2so4=mgso4h2,乙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2al2naoh6h2o=2naal(oh)43h2。由于al与强碱的反应是一个特例,因此不能作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7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总反应为ag2ozn=zno2ag,其中一个电极反应为ag2oh2o2e=2ag2oh。(1)判断正负极的材料。_根据电池总反应可知zn失电子被氧化而溶解,ag2o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因此zn为负极材料,ag2o为正极材料。_(2)写出另一电极的电极反应式,并判断反应类型。_zn2oh2e=znoh2o,氧化反应。利用总的电池反应减去一极的电极反应式,就可以得到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_(3)判断电池工作时,电子的流动方向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动方向。_电池工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