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20210203169.doc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作业含解析打包31套人民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5733549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41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文本
- 资源描述: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作业含解析打包31套人民版,文本
- 内容简介:
-
专题十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社会的剧烈变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当时中国的学者和思想家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答案:c2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是百家争鸣的平台,排除d项。答案:a3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这表明孔子主张()a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b严格遵守周礼,反对变革c重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d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和谐解析:材料“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说明孔子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礼的方面,无关仁,排除d项。答案:a4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解析:材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而君主考虑的是富国强兵以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孟子的“仁政”思想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实际,故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仁政”思想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不是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5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排除c项;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排除d项。答案:b6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材料中“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人从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说明以人为中心,故b项正确。答案:b7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解析: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答案:c8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答案:c9下表是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出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解析: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故答案为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一部分道家思想,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答案:a10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解析: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与材料中“立太学以教于国”相符,故选c项。答案:c11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解析:审判案件是治国的重要方面,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经义作为判案依据”相符,故选b项;“六经”是儒家经典,法律文献与材料中“经义作为判案依据”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独尊儒术,而非推崇依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充满人文色彩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b12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这表明汉代()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养老”等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家官方化的结果,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摘编自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摘编自荀子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摘编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二信息得出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答案:(1)不同之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共同之处: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扬善,保护公众利益。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颇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更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对董仲舒主要思想的评析,主流观点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赞成或否定的态度。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任何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做出评价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辩证的分析。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