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9254.docx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7套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10页/共13页)
编号:15747715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6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经济
成长
历程
学案含
解析
打包
17
新人
- 资源描述:
-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7套新人教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经济,成长,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7,新人
- 内容简介:
-
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特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营模式(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的发展(3)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历史价值观掌握两个阶段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把握三个趋势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日趋成熟;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掌握三个行业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了解三种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发展认识一种现象明朝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用石犁翻土播种。(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耕犁已相当完善。情境体验1.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了什么观念?2.农耕技术(1)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构图解史耕作方式的演进概念阐释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总产量。其表现主要有:不断改进农具,不断提高耕作技术,运用合理有效的耕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重视农业灌溉等。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4)影响: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由于小农经济长期牢固地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且长期存在。思维提升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而不需要承担地租。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官营手工业(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都收归官办。(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成就时期项目冶铸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情境体验2.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了当时手工业的特点是什么?思维点拨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制度,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亦带有封建官营制度共有的弊病。易混易错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一直领先尽管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精美,但由于其生产不计成本,同时其严格的管理严重挫伤了工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技术的传承,致使官营手工业的发展难以持久。明朝中叶以后,官营手工业被民营手工业超越。2.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3.民营手工业(1)生产特点: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4.享誉世界(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田园风情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探究1史料实证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晁错论贵粟疏探究根据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认知深化】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探究2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认知深化】多视角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2)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等不足。(5)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人际关系和睦的观念。素养感悟唯物史观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农民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主题二天工物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探究1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规模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认知深化】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四大特点(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发展。一是在手工业兴起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高于民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二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探究2史料实证民间手工业的艰难发展材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认知深化】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3)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4)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5)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6)古代政治重心南移的影响。2.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影响对海外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20全国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2.(2020全国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核心价值手工生产随着人类出现而产生,并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工匠阶层在阶级社会产生,并衍生出工匠制度进行配套管理。工匠制度的发展史,不仅是记录对于工匠进行组织、管理、统治的发展和演变,更构建了工匠与制度管理之间互动融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催生了动态而相对稳定的工匠精神,且“理想人格”成为工匠必须坚守的价值核心。3.(2019海南卷,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4.(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5.(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素养立意6.(2018海南卷,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模拟演练1.(2020新疆三模)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2.(2020广东肇庆一模)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3.(2020河北张家口二模)图1、图2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4.(2020河北唐山联考)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如“鲁缟”“齐纨”“蜀锦”等,这反映汉朝()a.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b.品牌意识深入人心c.各地注重本土化宣传d.区域生产形成特色5.(2020广西南宁一模)有学者估算,明中叶以后,中国每年产棉布6亿匹以上,产量超过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五倍。这些棉布一半以上是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估值近一亿两白银。下列各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工场手工业发达b.资本主义萌芽使城市经济迸发活力c.工商业发展较快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知识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1提示以农立国。情境体验2提示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探究1提示沉重的封建剥削(或赋税、徭役);自然灾害的影响;高利贷的盘剥;土地兼并严重。探究2提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思想解放。主题二探究1提示变化: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形式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到手工工场;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一些私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探究2提示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a材料中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2.d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3.b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不是清朝对明朝所有制度的继承,排除a项;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材料体现重农,未体现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d项。4.d材料中的铁器实物并非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了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出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而图中黄河流域铁器实物发现地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能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5.a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根据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可知当地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在材料中缺乏有力论据,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者社会地位较低,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判断雇佣劳动的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的制盐业情况,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故d项错误。6.c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选c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