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1页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2页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3页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4页
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华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立项申请书团队负责人: _张清华 团 队 类 别: A.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团队( )B. 大类(或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团队( )C. 学科基础和专业方向中主干课程团队( )D. 专业课程团队( )所 在 院 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 系 电 话: 67792854申 报 日 期: 2007-8-25东华大学教务处制填写说明一、填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二、申请书页面用 A4 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 各项内容页面内容不够,可 以加页。相关附件材料单独装订一册,版面大小应与推荐材料相同。三、上报申请表至少要一份原件。、简表团姓名性别A. 男出生日期19

2、70 年 7 月 14日民族汉队负职称教授学位A.博士B.硕士C.学士A.国家教学名师B.上海市教学名师C.校教学名师D.学科带头人E.其他行政职务系主任电子邮箱qhzhang责(院、所在工作单位系、所、实验室、 中心)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人联系电话67792854传真 67792854手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生硕士生2420402055学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作用及分工签字团团队 成 员团队成员统计见下一页。队构成情况课程 信 息课程 名 称课程教学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形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形原理、高分子材料成形设备、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纳

3、米材料学、生物 材料学、高技术纤维、材料学测试方法、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 高分子材料科技进展、材料科学实验、功能高分子、大型工艺实验、高聚物合金、 化纤新产品开发。此外还承担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任务。课程总门数( 18)门,其中校级精品课程( 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1 )门;国家 级精品课程( 1)门。团队成员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作用及分工签字1张清华男37教授博士全面负责 材料学导论2余木火男46教授博士高分子化学3陈彦模男65教授无学位功能高分子4徐洪耀男42教授博士高分子化学5陈大俊男50教授博士科技文献检索6沈新元男59教授博士高分子材

4、料加工原理7沈青男51教授博士材料学测试方法8杨庆男53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9王夏琴女37教授博士实践环节10顾莉琴女59副教授硕士胶体化学11王朝生男33副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12马敬红女39副教授博士高分子物理13何春菊女36副教授博士毕业设计14肖茹女38副教授硕士毕业实习15王雪芬女36副教授博士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16王燕萍女35副教授硕士高技术纤维17俞昊男34副教授博士化学新产品开发18孙宾男35副教授博士在国外进修 / 合成工艺19于俊荣女36副教授博士高聚物合金20张幼维女33副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21孙俊芬女34讲师博士生物材料学22张慧慧女30讲师博士纳米

5、材料学23陈龙男32讲师博士大学生工艺实验24吉亚丽女33讲师博士高分子材料科技进展、立项依据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国内外及我校教 育教学现状,阐述本项目研究或建设意义、目及预期成果,并附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在原化纤专业基础上拓宽专业。近几年,我们根 据专业定位,重点探索二级学科拓宽模式,对化纤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初步 建立了按材料一、二、三级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在培养方法上,我们利用我 院学科科研优势,对本科生实施准研究生培养,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方面取得较好效 果,因此获得 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6、。 高分子化学课程获得 2007年国家级精 品课程。但我们已经看到, 随着高分子学科快速发展, 社会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宽泛;同时,学生对某些方向具有特殊兴趣,选择就业领域不 断扩大,对原有课程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培养适应快速发展就业形势现有课程结 构体系提出了新挑战。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主题。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人才,因此,我们一方面 拟在原有教学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全面进行专业建 设,另一方面将着手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使该专业教学质量更 上一个台阶。如同本团队科研能力一样,在教学方面该团队有非常大潜

7、力,有必要通过项目建设 培养团队创新能力。因此,本项目建设目在于,将培养一支有重大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团 队,使该专业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包括课堂教学创新、实验创新、实践与实习环节 创新等,进一步扩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知名度,成为国内较有影响 专业三、研究 或 建设方案1研究或建设目标、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教学团队,扩大创新型“准研究生”教 学成果,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扩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外同行 中知名度,成为国内较有影响专业。建设内容:(1) 首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修订依据是本专业教指委文件 和

8、近期高分子材料发展动态,重点研究学科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体系、 对现有一、二 级课程重新进行整合、重新编写这些课程教学大纲。(2) 对课程进行师资配备,并进行培养。根据老中青结合原则,每门课程都由一 个教学小组承担, 教学经验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组长; 教师科研担任不同课程教学小组 成员,以便相互交流和配合。(3) 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继承本学科传帮带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将组织部分青 年教师到 985 高校进修学习, 或合作教学与研究, 提高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 学水平和教学方法。(4) 继续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行学习,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出国学习,他们除了在 科研上有一定要求外, 还要求他们教学上有

9、所收获, 回国后能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 容有较大促进。本教学团队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在国外学习经历。(5)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对大学生每个实验讲义重新审定和编写,所有实验 都将由高级职称教师指导, 同类实验内容将成立一个实验教学小组, 以便及时交流和 沟通。在实验设备上,由学校、教务处等修购专项给以支持外,学院学科建设设备也 将用于本科教学;此外,还将争取教授课题组设备对学生开放等。(6) 促进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克服直接参与生产单位困难,采用现代多媒 体技术进行教学,结合到企业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工程技能。(7) 在已有教学成绩基础上,组织相关教师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并编写或修订相关教材

10、。2、年度计划和进度安排2008.12008.122009.12009.12调查研究,完成培养计划修订稿,编写新教学大纲。团队工 作规划和准备、部分设备调研和采购。教材修订、讲义编写、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进修。完成以上 团队建设所提及各项内容。3、预期成果、成果表达形式及其考核指标1) 新专业培养方案,体现新课程体系。2) 主干课程新教学大纲。3) 修订教材、讲义 46 本。4) 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 4 门,上海市级 12 门,力争国家精品课程、教学 名师、教学团队等。5) 选派 2 4 名教师进修,相应开设新选修课程 24 门。四、教学团队负责人简介团队负责人:张清华 教授1999年3月获材

11、料学博士学位; 2001年晋升副教授 ;;2005年晋升教授; 2003 年 10 月 2004 年 9 月赴荷兰爱茵霍芬科技大学 (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进修学习。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兼任中国材料研 究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先后为本科生主讲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材料学导 论等课程。承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任务( 2005 年)。承担东 华大学教学改革及教学基本建设项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 (2006 2007) 为研究生主讲高技术纤维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进展等课

12、程,现指导研究生 12 名。担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 全面负责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 方案和教学计划编排、审定和管理等工作。材料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006 年获香港桑麻基金会奖教基金奖。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科技部 863 计划课题、上海市 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资助计划项目各1 项;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承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资助课题 1 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20 余项,其中已授权 7 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50余篇, 其中被 SCI 收录论文 20 余篇。代表性论著有 :1. Qi

13、nghua Zhang*, Zhenjun Chang, Meifang Zhu, Xiumei Mo, Dajun Chen. Electronspun 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 Nanofibers with Uniaxially Aligned Arrays. Nanotechnol ogy, 2007, 18, 115611_1-6.2. Qinghua Zhang*, Sanjay Rastogi, Dajun Chen, Dirk Lippits, Piet J. Lemstra. Low percolation threshold in single

14、walled carbon nanotube/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composites prepared by melt processing technique. Carbon 2006, 44, 778-7853. Qinghua Zhang, Dirk R. Lippits, Sanjay Rastogi. Dispersion and rheological aspects of SWNTs in 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Macromolecules 2006, 39, 657-666.4. Q

15、ing-Hua Zhang, Mian Dai, Meng-Xian Ding, Da-Jun Chen, Lian-Xun Gao. Mechanical propertiesof BPDA-ODA polyimide fibers.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4, 40(11):2487-2493.5. Wei Li, Meifang Zhu, Qinghua Zhang*, Dajun Chen. Expanded conformation of macromolecular chain in polyaniline with one-dimensional

16、 nanostructure prepare by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 2006, 89, 103110.五、教学团队主要业绩现在学生多为知识型、继承型,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国外大学 差距较大。特别是随着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践教学所需硬件环境和资金不足矛 盾更为突出,因此实践教学质量有下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们结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 养目标,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目,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研究型教育,培养创新人 才。我们充分利用在学科建设中积累硬件和软件,充分发挥本

17、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承 担重点科研项目学术带头人多、每个教师都有科研课题等优势,对本科生进行“准研 究生”模式培养。我们除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外,还注意充分发挥本学科师资力 量雄厚、承担重点科研项目学术带头人多和每个教师都有科研课题等优势,使学生能 通过科研训练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我们每年选拔一些优异生在大二提前到导师课题组 从事科研活动。到第五学期末,我们安排全体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结合科研项目提 前进行毕业论文前期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实践时间达 1.5 年,从而从时间 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我们还将原来分散进行专业外语、文献检索、课外 科技活动和毕业论文四个教学环

18、节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标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要求学生定期参加导师课题组活动,同时将专业外语由课堂教学改为在导师指导下阅 读与课题有关外文资料,并翻译其中部分文献;这一过程与“文献检索”课程紧密结 合,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和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撰写一篇综述并进行毕业论文开题 报告;最后集中 15 周左右进行实验和撰写论文, 从而在教学内容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发 展创新能力。为了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流于形式,收到实效,我们对每一个教学环 节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课外科技活动表现、外文资料翻译和综述水平、开题报告情 况等进行累加式考核。对于创新性成果(如科技竞赛获奖等)给予一定奖励学分,使 学生有发展创

19、新能力更大学习自主权,这样从管理措施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发展创新能 力。这一模式被媒体誉为本科生“准研究生”式培养。通过这种模式训练,学生创新 能力和整体素质确实有很大提高。体现这一模式教学改革项目“发挥学科优势,培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于 2004年 9 月通过了由高分子材料教指委主任、 副主任、委员组成专家组鉴定,获得 2005 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这一模式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互动。学院形成了由教师、博士生、硕士 生、本科生组成“教博硕本”科研梯队。 近几年获奖项目都有本科生同学贡献与参与, 例如“高聚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成纤技术” 2004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5

20、 位完成 人中有 3人为本科生。学科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 年科研经费连续 5年超过 3000万元。 教学成果奖有:a) 高分子化学,2005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公示阶段) 。b)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 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 年。c) 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 ,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 2003 年。编写教材有:a) 高分子化学 余木火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b) 物理 梁伯润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c) 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 沈新元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c) 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第二版)沈新元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d) 腈纶生产工学 沈新元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7e)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沈新元参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4f) 先进高分子材料 沈新元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2承担校改项目有:a) 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07.1 2008.12b) 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 国家教育委员会 2006.1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