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知沟的影响_第1页
网络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知沟的影响_第2页
网络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知沟的影响_第3页
网络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知沟的影响_第4页
网络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知沟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网络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知沟”的影响 蒋亚平 胡晓生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媒体作为 “第四媒体”悄然兴起。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共有的扩大“知沟”的性质;它的数字特征和先进技术,对社会“知沟”现象的影响与传统媒体又有明显的区别。一、 “知沟”问题 “知沟”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Tichenor)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结果是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取的知识量超出社会经济地

2、位低者许多。这意味着两群人的知识差距将不断扩大。国内的学者对“知沟”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一些译著,如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对“知沟”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成果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知沟”理论的强化更新;丁未、张国良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考察了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知沟”现象;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以上海和兰州为例一文,研究了两地间、两地内的“知沟”现象; 二、 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知沟”网络媒体的出现,首先把人们分成了两大类:“网民”和“非网民”。上网的网民,极大程度地依赖于上网设备。是否拥有上网设备,上网设备是否高效优质,这是

3、探讨网络媒体传播的首要因素。网络媒体在内容和技术上日益成熟,一是为网民带来以往无法想象的海量信息,二是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和再教育的信息。根据“知沟”理论,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越多,“知沟”越有扩大的趋势。因此,与非网民相比,网民在接触网络媒体之后,会在信息的获取上变得更“富有”。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技术条件变化,网民的结构在发生大的变化。(参考附图一:中国网民总人数变化图)。这里所说的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知沟”现象,范围界定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网络逐渐普及,网民不断增加,网民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对“知沟”的影响。图一:中国网民总人数变化图 数据来源:CNNIC

4、CNNIC历年的互联网调查结果表明,从1998年7月到2003年1月,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网民从117万增加到近6000万。同时,不同文化层次也就是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在网民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化(参考附表一)。表一:历年中国网民文化程度比例数据来源:CNNIC时间高中(中专)以下高中(中专)大专 本科硕士博士及以上网民总数1998年7月6.9%34.2%49.6%7.5%1.8%117.5万1999年7月2%12%27%48%9%2%400万2000年1月3%13%32%45%6%1%890万2000年7月2.54%12.79%32.81%45.93%4.94%0.99%1690万

5、2001年1月6.44%23.45% 28.97% 38.82% 1.91% 0.41%2250万2001年7月8.7%28.8% 26.7% 33.6% 1.8% 0.4%2650万2002年1月10.2%30.0% 26.9% 30.4% 2.1% 0.4%3370万2002年7月11.5%30.5% 26.3% 29.2%2.1% 0.4%4580万2003年1月12.9%30.6%26.1%27.6%2.3%0.5%5910万  根据中国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层次现状,我们可以把高中(中专)以下文化层次的群体称为低文化层次者;把本科及以上文化层次的群体称为高文化层次者。从

6、附表一中,低文化层次(高中中专文化以下)的网民变化明显而有规律。在网络最初出现的时候,文化层次低的网民比例呈下降趋势,总体比例也不大;随着网民总数的增加(见附图一:中国网民总人数变化图),文化层次低的网民比例逐年上升。而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网民比例一直呈稳定下降趋势(见附图二:不同文化层次人数比例的变化)。图二:不同文化层次网民比例的变化图 数据来源:CNNIC从两条线的走势,我们看到一些变化:网络媒体刚出现的两三年,低文化层次者的比例有减少的趋势。说明由于设备昂贵等因素,相对贫穷的人们对网络媒体不大涉足。很快,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低文化层次者的比例一直稳步上升,数量则从98年的26.7万上

7、升到 762万。相比之下,中层和高文化层次的网民比例是基本持平和相对减少。由于教育程度的不可逆特性,结论只能说明是越来越多低文化层次者加入网民的行列。低文化层次者网民数量的增加,体现出网络在社会上的不断普及,比例的变化,说明整个网络正在为更多低文化层次者提供了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更多的低文化层次者进入网民的行列,接受网络媒体的教育从整个社会范畴里来分析,网络媒体的逐步成熟与普及,对社会“知沟”有减小的作用。三、 网络媒体对“知沟”的影响根据“知沟”假说理论,媒体影响“知沟”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网民与媒介接触率、传播媒介本身的特性、网民自身的使用。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网络媒体对“知沟”

8、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分析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与媒介信息接触的概率。一方面,网络的普及情况在变化。根据CNNIC2003年1月公布的第十一次互联网调查,2002年底中国有网民近6千万人。但与电视机在中国百姓家庭高达99.3%的普及率相比,网络设备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2000年是网络大发展的开端,网络前所未有地迅速普及。“触网”率高了,低文化层次的人迅速增加,比高文化层次的人增加要快。客观上讲,他们获得教育的机会增加,社会“知沟”有减小的趋势。另一方面,网络传媒增加了人们与信息接触的机会。传统社会的经济地位较高者,有较多机会接触公共政策,较易与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相符者交往、讨论,获得新知。而社会经济地

9、位较低者,则因缺乏接触机会,进而缺乏对此类事情的信息获得、兴趣和深入讨论。网络媒体却能提供一种虚拟空间,虚拟的社会形态逐渐形成。包括在讨论、信息交流、情感、交友等方面,网络提供了一个超越了时间空间的交流通道。如人民网强国论坛,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热点人物在网上与网友交流。一个偏远山区的普通人,就有可能与他所景仰的学者平等交流观点。其次,网络媒体具有高科技的特性,对网民使用网络产生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储存空间,理论上可以汇聚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知识,可为任何人随时随地提供所需信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一些困难的议题,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可藉由以往的教育,获得更多的

10、知识。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即便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能在网络上找到他需要的背景资料、相关信息和知识,可以弥补部分以往教育不足的影响。网络媒体的检索功能,使网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信息海洋中寻找需要的内容。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提出需求并接受知识传授的方式,是网络媒体转变传媒对“知沟”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它使处理信息能力强的人方便进行深度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弱的人,也能轻松阅览所需要的信息,排除在信息获得渠道方面的障碍。超链接的运用在网络上最为普遍。它可以为网民提供大量补充性、知识性的背景资料,从而增加网民对内容的深层理解和系统的学习,弥补了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的信息量小的局限性。传统的印刷媒体,更

11、多地被认为媒体把关人是在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服务。网络媒体改变了这种传播模式。“泛传播”理论解释了网络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革命,把关人的作用不再起到瓶颈性的制约。“博客”将海量的、传统大众媒体没有的信息公布于世。论坛和BBS的运用,使网络上人际间信息的交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交互性传播得到普及;网民在作为受者的同时,也常以传者的身份出现;传统媒体环境下“传者>受众”的单一的传播流程模式,代之以“传媒>网民”和“网民>网民”模式并存。以上几种全新的传播方式,都更易于同时获得包括高社会经济地位者和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的认可,对低经济地位者更为有利。低经济地位者在网民中的比例呈现

12、越来越高的趋势,网络将有利于社会“知沟”的进一步缩减。第三,网络媒体创造条件影响受众的选择性接纳和理解,从而改变“知沟”。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可能发现对有关公共事务或社会科学的新闻兴趣不大。但网络媒体的超链接,能让网民在广泛的范围内,可以看到他们一般不去浏览的内容,从而增加网民对非本专业和不感兴趣的话题和知识的接触、学习的概率。一是增加选择的可能性,二是增加对困难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网民感兴趣的话题范围将因此扩大。网络媒体集聚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互动等多媒体方式,进行全方位广播。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获取信息,不仅可以从兴趣出发,对知识的快速接受和理解也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交互性

13、为特点的新技术给了许多人们上网的乐趣,而这种兴趣,正是人们在网上获得知识,减小“知沟”的重要条件之一。最后,网络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对“知沟”的影响亦有变化。网络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很多决定“知沟”的因素在发生变化。首先是成本降低,这个变化在2000年底已经初现端倪。其次是技术的人性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使用,网络媒体的使用将会越来越简单。最后是网络本身和网络媒体的普及。网络和网络媒体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多的人会把互联网和网络媒体溶入生活、工作、学习中。网络时代正在到来。网络环境变化的结果是更多人上网,更多人在互联网环境下接受教育。网络媒体将对“知沟”现象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14、图三:网络媒体对受众的影响表现图 网络媒体出现知 沟上网设备检索技能信息选择知识存储社交范围网民上网与学习技能超链接的运用海量信息论坛和BBS知沟扩大知沟减小经济条件非网民决定影响           从附图三我们读出,在网络媒体的各种特性中,上网设备、网民的检索技能等,是扩大社会“知沟”现象的因素;而网络的海量知识存储、超链接的运用、对网民社交范围的影响等,对缩减社会“知沟”现象造成更多影响。 注释1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2 林建华,科普书无所作为了吗,中华读书报2001.12 3 蒋亚平,中国网络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