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本质语义考察_第1页
“的”的本质语义考察_第2页
“的”的本质语义考察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的”的本质语义考察摘 要:高字典中虽然已经明确列出汉语“的”的语义,但是笔者认为那并不是“的”的本质语义,而是受“的”所在语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本文使用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理论对“的”字句与非“的”字句的认知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 “的” 的本质语义是凸显与“的” 相关的某一部分。关键词:“的” 本质语义 参照点 凸显一、引言关于“的”的语义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字典中早已很明确地对“的”进行了解释。例如汉语大字典(1986-1990 )对“的”进行了如下解释:1.用在定语后,表示修饰关系(如,所有、所属、材料、地点等)。2.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3.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动

2、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4.用在陈述句句末表示肯定语气。5.用在两个同类词词组后表示等等语义。虽然传统语法早已对“的”进行了上述解释,但是笔者认为那并不是“的”的本质语义或本质机能而是“的”被认知后所产生的外在结果。拿语义 1 中“的”表示“所有”和“材料”这两个语义为例。如果说“的”具有表示“所有”和表示“材料”这两种语义,那么什么时候表示 “所有”,什么时候表示 “材料” ?这两种语义关系又是如何被选择,如何产生的呢?解答这个疑问,笔者认为可以暂时把“的”省略,用“语法符号”这一术语来代替。( 1)我 +语法符号(的) +桌子( 2)木头 +语法符号(的) +桌子在例( 1)和例(

3、 2)中即使我们不知道“的”的具体语义,通过“的”前后两个名词所产生的逻辑关系也可以分别推断出“的”的语义。因为“我”和“桌子”之间只能具有“所有”这一种逻辑关系,而“木头”代替“我” ,与“桌子”这一名词连接后,所具有的逻辑关系变成了“材料”而非“所有”。我们不能说“木头”所有“桌子” ,只能说“桌子”是由“木头” 做成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连接 “我” 与“桌子”的语法符号表示的是“所有”关系,而连接“木头”与“桌子”的语法符号表示的是“材料”关系。即例( 1)中“的”表示“所有”而例( 2)中“的”表示“材料” 。由此可以得出“的”所表示的“所有” 、“材料”等语义并不是“的”本身所固有的

4、内在语义,而是连接两个名词时所产生的逻辑关系这一假设。那么“的”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语义(即,“的”的本质语义或机能)又是什么呢?语言的发展与人类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人类的认知,语言就无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语言本质的考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更合适一些。本文基于汉语大字典 对“的” 的解释, 使用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理论,通过对比“的”字句与非“的”字句的认知过程来考察“的”的本质语义(机能) 。二、“的”字句认知过程的考察(一)“我的爸爸”“我爸爸”“我爸爸的”(用在定语后,表示修饰关系 /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的”的基本语义是用在定语后,表示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

5、系。例如,所有关系、所属关系、地点关系、材料关系等等。例如,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由虚词“的”连接“我”与“爸爸”构成的,表示“我所有爸爸” 1 。此时“的”表示的是“所有关系”。但是在现代汉语中除了“我的爸爸”外, “我爸爸”也是可以说的,并且“我爸爸”与“我的爸爸”所指的对象相同,所传达的语义也大致相同,那么区别在哪儿呢?参见例 1例 3。( 3) A :我爸爸来了。( 4) A :这位是您的叔叔?B:不,他是我的爸爸。(5) A :这位是谁的爸爸?B:我的爸爸。虽然例( 3)例( 5)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所指对象都是“爸爸” ,表示“我爸爸”这一基本概念。根据参照点理论,这一

6、认知参照活动是基于图1 这一过程来完成的 (参见图 1)。图 1 是以“我”作为参照点,与目标“爸爸”进行心理接触,从而认知“爸爸” ,使“我(的)爸爸”的认知成为可能。即表 ?_了爸爸是我的,我拥有爸爸这一概念。笔者认为这是认知“我(的)爸爸”的基本过程图。“我的爸爸”比“我爸爸”多一个“的” ,而且“的”在“我的爸爸”中并没有改变目标对象“爸爸” 。笔者认为此时“的”在认知过程中是起到凸显与“的”相关某一部分的作用。这一假设可以从理论与应用两方面得到验证。“的”的理论研究,笔者早在“?J 知言 ?Z 学 ?Q 点 ?中国 ?Z 的意味 ?浠 ?文法化” 2 (2013)一文中对作为形容词词

7、性的“的”到最终成为虚词的“的”的语义发展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笔者认为虽然“的”最后代替“底”成为了虚词,但是作为实词时期“的”的语义发展是通过“的”自身所携带的“凸显”这一属性得以扩张的。也就是说,从“的”自身的属性角度看,笔者认为“的”具有凸显某物这一属性特征。而从应用角度看,这一属性特征也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例如在例 ( 4)中 A 问:“这位是您的叔叔?”B 回答说:“不,他是我的爸爸。 ”此时“的”在这句话中通过凸显“爸爸”来传达这个人不是“叔叔”的含义。而在例( 5)中 A 问:“这是谁的爸爸?” B 回答说:“我的爸爸” 。这时“的”凸显的是“我”而不是“爸爸” ,从而表达“爸爸”

8、的所有者是“我”这一含义 3 。无论是例( 4)还是例( 5), B 的回答首先都是要表达“我爸爸”这一基本概念,而“的”的进入使“我”或者“爸爸”得到了不同的凸显。这一认知过程参见图 2 和图 3。图1:图2:图3:R=参照点T= 目标C= 概念化主体D= 认知域粗线 =被凸显的部分笔者认为图1 是“我(的)爸爸”这一概念的基本图,而图 2 和图 3 是基于图 1 成立的基础上对目标( “爸爸”)或者参照点(“我”)进行了不同的凸显。而这种凸显的产生正是由于“的”的进入所造成的。由此可见,“的”在“我的爸爸” 中所具有的本质语义是凸显与“的” 相关的某一部分。但是“我爸爸的”却不同于“我的爸

9、爸”,从参照点理论看,“我爸爸的” 缺少了目标项。 而从传统语义上看,此时“的”构成的是无中心词的“的”字结构。那么,“我爸爸的”是如何被认知的?构成无中心词的“的”字结构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假设“的”的本质语义是凸显与“的”相关的某一部分,那么有凸显部分就应该还有一个不被凸显的部分。在“我爸爸的”中, “的”凸显了“我爸爸”也就意味着“的”后面还应该隐藏着一个不被凸显的部分。如,某物等。这样,随着“的”对“我爸爸”的凸显,激活了隐藏的目标,使概念化的主体通过参照点对目标达到心理可及,从而“我爸爸的”被认识。参见图 4。图 4:“我爸爸的”参照活动“我爸爸的”被认识的原因是随着“的”对“我爸爸”

10、的凸显,激活了“的”后面隐藏的部分。而从结果上看,此时的“的”构成了无中心词的“的”字结构。以上通过对比“我的爸爸”和“我爸爸”及“我爸爸的”可以得出一个假设。即, “的”的本质语义是凸显与“的”相关的某一部分。以下的2.2 节、 2.3 节和 2.4 节笔者以这一假设为基础,对“的”的第3、4、 5 个语义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的验证这一假设。(二)“谁买的书”与“谁买书” (用在谓语动词后表示动作的主体、时间等)“谁买书” 是对件事的描述。“的”的进入(“谁买的书” ),随着购书的主体 (“谁”)得到了凸显, 也传达出与 “谁买书”不同的时态。即, “谁买的书”常常表示过去的事件,而“谁买书

11、”常常表示将来的事件。那么,这一区别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根据参照点理论我们知道,在“谁买书”中,概念化的主体是通过“谁买”来认识“书” ,即在询问购书的主体是谁?“买”自身表示的是一种将来的事件,所以“谁买书”这一句常用来对将来事件的询问。而“的”进入之后,虽然参照点“谁买”并没有改变,但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却发生了改变。当“的”依附于参照点“谁买”与“书”形成心理可及,“书”被认识时,动作的主体“谁”也得到了凸显。这种凸显实际上也是对事件结果的凸显。即,书已经买完了,对购书主体的询问。 “的”通过对事件主体的凸显传达了与无“的”字结构( “谁买书”)不同的时态。即, “谁买的书”表达的是过去的事件

12、。通常“的”放在谓语动词后常常可以表达过去发生的事件。例如,“乘的车”,“听的话”等等。当然,这并不是适应所有场合,例外也有所发生,还需要进一步考察。通过对比“谁买的书”与“谁买书”可以得知“的”用在谓语动词后表示动作的主体、时间等语义产生的原因也正是与“的”的本质语义(凸显与“的”相关的某一部分)有关。(三)“这件事我知道的”与“这件事我知道”(用在陈述句句末表示肯定语气)笔者认为虽然 “的”用在陈述句后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但是这种肯定语气与一般肯定句所传达的肯定语气有所不同,它是通过凸显与“的”相关的某一部分而传达出来的。从认知模式上看,这种肯定语气是通过一连串参照点的变化而实现的。下面以

13、“这件事我知道的”与“这件事我知道”为例来考察。“这件事我知道的”与“这件事我知道”虽然都传达了一种肯定语气, 但是笔者认为 “这件事我知道的” 不同于“这件事我知道” 。( 6)张老师:主任,听教务科说考试改在下周三举行了。那周三的教研会怎么办?李主任:考试改日期这件事我知道的。那么教研会就改在6点吧。(7)张老师:因为周三有考试,据说教研会改在6 点开了,你知道吗?王老师:哦,这件事我知道。虽然例( 6)和例( 7)这两句都可以传达肯定的语气,但是有“的”字的例 4 和没有“的”字的例( 7)所传达出肯定语气的方式却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没有“的”字的“这件事我知道”是对事件的单纯性描写, “

14、这件事”是“我知道”的对象。即,概念化的主体以话题“这件事”作为参照点与“我知道”进行心理接触,从而认识“我知道”。参见图 5。图 5:“这件事我知道”的参照活动图 5 是对事件的一般性描写。概念化主体以描写的话题作为参照点与话题的主 ?w 进行心理接触, 从而完成对整个事件的认识。随着“的”的进入,虽然“这件事我知道的”也传达了对事件认识的肯定语气,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肯定语气的产生与没有“的” (这件事我知道)是不同的。 “这件事我知道的”的认知是通过两个参照阶段来完成的。即, “这件事我知道”和“我知道的”这两个阶段。首先,概念化的主体以“这件事”作为参照点与“我知道”进行心理接触,从而认识

15、“我知道”的内容(即, “这件事”)。此过程为“这件事我知道的”的参照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即,对“这件事我知道”这一事件的一般性描写。参见图 5。参照活动的第二个阶段为“我知道的” 。即在第一个阶段已经被概念化的目标“我知道”成为新的参照点。依据前文节的假设( “的”的本质语义是凸显与“的”相关某一部分),随着“的”的进入,参照点“我知道”被凸显,而第一阶段的“这件事”从参照点的位置退去,成为了背景。对于凸显,必定存在被凸显。随着“我知道”的凸显, “的”后面隐藏的内容被激活 (即,“这件事”),从而完成了对 “这件事我知道的”的认识。参照活动的第二个阶段是第一阶段位于 T1 位置的“我知道”成

16、为第二个阶段的参照点,随着“的”的进入,激活了“的”后面隐藏的内容“这件事”,使“这件事”从参照活动第一个阶段的参照点位置移动到第二个阶段的目标位置, 成为“我知道的” 的目标,从而使 “我知道的”的认知成为可能。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件事我知道的”的参照活动是由对“这件事我知道”这一件事的一般性描写的认识和随着“的”的进入凸显了“我知道”而激活了“的”后面隐藏的内容两个阶段实现的。而“这件事我知道”仅仅是通过对事件的一般性描写的一个阶段被认识的。所以说,虽然“这件事我知道”与“这件事我知道的”都传达了肯定语气,但是从参照活动看,这两句的认知过程是不一样的,肯定语气的产生过程也是不一样的。参见

17、图 6。图 6:“这件事我知道的”参照点活动(四)“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满筐”与“破铜烂铁,他捡来一满筐” (用在两个同类词词组后表示“等等”)传统语义学认为“的”可以用在?筛鐾 ?类词词组后表示“等等”。例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满筐”。笔者认为“的”的这一用法正是由于“的”通过凸显了“破铜烂铁”从而激活了与“破铜烂铁”相关的一类旧物而产生的。以下以“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满筐” “破铜烂铁,他捡来一满筐”为例来考察“的”表示“等等”这一用法生成的认知机制。与“这件事我知道的”相似,从认知过程上看“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满筐”不同于“破铜烂铁,他捡来一满筐” 。前者是通过两个参照阶段来实现的,

18、而后者仅仅是通过一个参照阶段来实现的。“破铜烂铁”指的是铜或者铁,或者是包含铜或者铁的器具。随着“的”的进入( =“破铜烂铁的” )凸显了作为参照点的同类词“破铜烂铁” 。此时“的”凸显的除了“破铜烂铁”这类东西外,更是凸显了“破铜烂铁”这一类东西的属性。即,“破”和“烂” 。随着破铜烂铁这一属性被凸显,隐藏在“的”后面的内容被激活(即, “东西”),从而使“破铜烂铁的”的认知成为可能。即“破铜烂铁 +(东西),(东西) +捡来一满筐” 。此时的“东西”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生成“等等” 这一语义。而“破铜烂铁,他捡来一满筐”则是以“破铜烂铁”这一具体事物为参照点与“他捡来一满筐”进行心理接触,

19、从而认识他捡来一满筐的内容。即,破铜和烂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推断出“的”表示“等等”这一语义也正是由于“的”凸显与“的”相关的某一部分这一机能而产生的。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书本什么的” ,“沏茶倒水的”等等。五、结语本文依据传统语法对“的”的解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的”语义产生的认知过程进行考察。通过对比“的”字句子和非“的”字句,笔者认为现代汉语“的”具有凸显与“的”相关某一部分这一性质。而传统语义学对“的”的解释正是基于这一性质而产生的。笔者认为凸显与“的”相关的某一部分这一性质正是“的” 的本质语义 (机能),是“的”一切语义生成的根本。注释:1 关于“所有”与“所属”的区分,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以 N1 为基础加以判断。2 参见杏林大学大学院论文集第10 号。3 本文所提到的凸显是指语用凸显。通常,在认知参照活动中,概念化主体通过参照点这一凸显物来认识目标,从而使参照活动成为可能。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或多或少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语义也不例外。语境影响着语义的产生。笔者认为参照点在参照活动中的凸显应当属于认知凸显,它使参照活动成为可能。而目标被认识之后,“的”所凸显的语义项应当属于语用凸显。例如,例 2 中“我的爸爸”中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