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1页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2页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3页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4页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讲人:KURAN主讲内容:主讲内容:-资源型城市定义、类型及发展背景-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及面临的现实问题-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及相关理论与转型的必要性-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业转型的主要障碍-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案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对策及发展目标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类型及发展背景资源型城市的定义矿产资源采掘业及初加工业产值总和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 ,则该城市可定义为资源型城市在确定煤炭资源型城市时,选取的标准是煤炭采选业产值超过1亿元,且其占城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在 7%以上劳动就业人口在资源及初加工业中就业比例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40%以上,该

2、城市可定性为资源型城市本文理解为:天赋资源群聚集并以自然资源型产品的开发利用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二)资源型城市的类型成长型(31个)成熟型(141个)衰退型(67个)再生型(23个)(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可按资源的消耗程度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可按资源的消耗程度大致分为五个不同时期: 投产、资源量多 城市因资源而兴开发建设期 达产,资源量尚多 城市因资源而盛达产稳定期 稳产,资源量大量减少 城市因资源而稳成熟期 减产,有一定资源量但较少 城市因资源而退衰退期 产出终止,资源枯竭 城市因资源而亡,或转型新生关闭新中国成立以来

3、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一五”时期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3个布局在资源型城市,占总投资额的近50%,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001年以来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现生机与活力。当前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由于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

4、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背景现状小结1.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2.资源富集地区新矛盾显现,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出现。高耗能、高污染、

5、高排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利益分配矛盾较多,维稳压力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3.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改革任务艰巨资源开发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控监管机制有待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源开发企业在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安全生产及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仍未落实到位。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支持力度不足。资源收益分配改革涉及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调整,矛盾错综复杂。二、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及面

6、临的现实问题1.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及原材料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矿业城市是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供应的主体。 (一)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2.资源型城市作为资源产业的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矿业作为矿业城市的主要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一直在不断增加,只是由于其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远远高于矿产品初级加工业,矿业产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例逐渐变小,绝对值始终保持持续增长。2000 年矿业城市产值占全国城市市区工业总产值的 29%,2002 年 140 座矿业城市的矿业产值总和为4622

7、8.4802 万元,占全国矿业产值 647902576 亿元的 71.35%。3.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是资源型城市形成与发展,也是其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大贡献之一。统计表明,2002 年我国 140 座矿业城市人口有 10326.1 多亿,占全国城市人口57736.55 万的 17.87%,矿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 700 多万。从历史上看,这个数值要更大。 4.资源型城市的建立促进了城镇化,它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以矿业城市为特色的矿业高度集中和大规模开发,特别是那些在经济落后地区拔地而起的矿业城市,极大地改变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8、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源型城市,除其自身的产业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成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带动力。如对建筑业、建材业、化工业、电力工业以及多种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很强的波及效应。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对城市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城市具有双重功能属性主导企业功能的二元性(二)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在其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逐步枯竭或资源量下降,资源开发生命周期渐至末端,或者是由于国内外资源市场和资源产业的冲击以及自身开发条件的变化,城市赖以生存的资源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不断下降,产业生存与发展面

9、临严峻挑战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滞缓甚至萎缩,出现“三低”和“二高”现象。所谓“三低”即: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于全国城市平均生活水平。后者比如体现在资源型城市职工平均收入,人均生活用电和人均住房面积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比较总体偏低。所谓“两高”则指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职工失业率高,城市贫困人口比率高。由此导致资源型城市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持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现实问题1.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大多数矿业城市二产比重过大,三产比重太小,与一般城市比较,矿业城市经济结构畸形发展。2.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的第二产业,

10、产业结构单一,资源采掘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几乎所有矿业城市的工业产值中,矿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旦资源趋于枯竭或遭遇市场波动,城市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冲击或强大压力,在经济调整方面显得极为脆弱。3.资源采掘业从业人口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重过大由于资源采掘业从业人员为城市就业人员主体,一旦资源或市场出现不测,不但城市经济发展受损,更严重的是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和失业,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再就业的调控能力低下,容易引发局部社会不安定或动乱。 4.城市功能不够健全许多医院、学校、社区,甚至一些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设施依赖于矿业企业投资或支撑,基础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条件差。信息不畅,中高等教育机构远低于全国城市水

11、平,城市中的金融、证券、银行、保险等行业功能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投资环境不佳。 5.城市自然区位不佳,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较差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决定了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不可避免地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处于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内陆、边远山区或荒漠地区,交通不便,与区域经济发展空间错位或者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较低。6.城市生态环境较差,后续发展乏力一方面,资源产业作为一种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基础性产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城市或城市周边的生态、水、土壤、大气环境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与破坏,有些扰动与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另一方面,即便是资源和市场均不出现大问题,由于资源开发提供的初级产品

12、附加值低,后续经济发展缺乏雄厚的资金积累,经济发展很难登上新台阶。同时,与资源采掘相关的产业链在城市资源趋于枯竭或遭遇较大市场风波时,产业链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将同步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区位优势不明显的矿业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7.社会矛盾复杂由于许多大型资源型产业都属于国有,很多都是中直或省直,造成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许多资源型产业对员工的伤害极大,这也造成了企业与员工的矛盾;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等资源型城市问题根源性分析首先首先,矿产资源本身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可耗竭性本身决定了矿山开发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次其次,从体制上看,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条块分割和行

13、业壁垒,勘查队伍不能搞开发,开发队伍不能搞后续加工,使众多的资源型城市成为初级资源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地,严重地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调整,加上我国资源经济与城市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产业办社会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后果是资源开发成本不断增加,竞争能力每况愈下,问题越积越多,最后由量变演化成问题的质变。再有再有,缺少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是所有资源型城市问题出现的关键所在。三、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及相关理论与转型的必要性(一)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无依托型资源型城市是指在原先没有城市的地方,因资源开发活动而形成的资源型城市,如大庆、攀枝花、金昌、格尔木、玉门、克拉玛依、东营、抚顺、阜新等;有依托型资源型

14、城市是指原先已有城市,后因附近地区发现和开发矿产,因而使早先的普通城市具有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如大同、邯郸、徐州、濮阳、钟祥等。1.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遵循 S 型曲线(诺瑟姆,J. Fourastie,1975),即: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图5-4)。该曲线反映,城镇化过程的阶段性是与导致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阶段性以及人口转换的阶段性密切联系的。S 型理有助于理解现实的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资源型城市发展轨迹及其动力学机制(二)资

15、源型城市发展相关理论2.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和矿业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息息相关。由于矿物能源和矿产资源是不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决定了矿业经济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勘探,到开采、高产稳产(鼎盛)、衰退直至枯竭的过程。伴随矿业经济的演变轨迹,单纯以矿业为支柱的城市经济也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以至于矿衰城竭。矿业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但是,如果城市在兴起期或资源高产稳产的鼎盛期或更早,利用资源开发利用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滚动式带动其它行业或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把重点转移到培育非资源型支柱产业上,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度,就能顺利实现城市经济的资源接续和产业接替。这样,在资源走向衰竭之前,

16、城市经济有新的经济生长点和支撑点,仍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顺利地跳出 B 型衰退轨迹,在较高的起点上,对城市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开始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生(图A 新生期,),从而获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上述论证都表明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具有各自自身形成、发展、演化以至消亡的规律性,随着资源的不断耗竭,它们会出现不同的转型结局:消亡或者新生。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可能像美国一些城市做到矿竭城空,我国矿区从业劳动者众多,并都具备一定规模,因此,我们必须寻求转型的新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带来的问题张以诚先生用个

17、非常形象的术语来描述这两种转型或消亡方式:一是“蝌蚪式”转型,一种是“蚕茧式”消亡。资源型城市要以“蚕宝宝”为戒,不要作茧自缚,而要走小蝌蚪发展模式,自觉地、主动地割尾巴,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走向陆地,既“吃虫”又“吃草”,向综合性资源型城市迈进。四、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业转型存在的障碍1.资源接续难以解决矿产资源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矿业持续发展,资源系统必将面临枯竭,城市可能出现矿竭城衰,这是矿业城市发展的资源持续性障碍。我国绝大多数矿业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耗竭问题,今后乃至相当长时期内,如何保证这些矿业城市避免因资源耗竭而衰亡的结局,值得深入研究。美国阿巴拉契亚、前苏联巴库

18、曾因煤炭或石油采竭而成为废弃的“鬼城”,值得引以为戒,但前者依托流域的综合开发,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我国著名石油城市大庆市也将出现主力油田油气衰减;近年来,部分煤炭矿业城市因煤炭资源逐步枯竭也开始出现工业增长不景气。因此,资源耗竭性矿业城市应尽早选择优势转换战略,摆脱衰退困境、实现城市转型与发展。(一)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经济转型难度大城市经济过分依赖于采矿及矿产品加工业,产业转换难,经济系统稳定性差。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关联度大,依赖性强,资源产业是城市的经济支柱,作为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形成了一条紧密的产业链,城市与资源产业构筑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纽带关系,因此,研究资源型城

19、市的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产业演进方向及转换对策等,十分必要。在西方国家出现的“Dutch disease”,就是因为过分依赖于某一特定商品(如矿产品)造成经济实力整体恶化。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人为地朝重型化畸型发展,第二产业结构偏高,国家全部或绝大部分指令性调出初级矿产品,却不发展初加工或深加工产业。若不及时培植替代性主导产业,资源一旦耗竭,城市依旧贫困和落后,城市也就难于转型。3.生态环境亟待治理矿业开发对城市及所在区域的环境影响大,生态系统脆弱。不同类型矿业城市,其矿业对城市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矿业开发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采矿遗弃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对城市生态平衡和生

20、物繁衍,以及人类生存带来巨大威胁。特别是大宗矿产如铁、煤等资源开发,所遗弃的废渣数量大。因此,生态环境系统的好坏是制约矿业城市持续繁荣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针对矿业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不同类型矿业城市生态环境优化的设计与转换。4.社会矛盾复杂矿业开发影响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服务功能,社会系统矛盾复杂。矿业城市既具有骨干作用强、主导产业地位高的工矿基地属性与功能,又具有一般城市的行政、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交流属性与功能。但是,矿业城市多数依矿而建,地处偏远,区位偏离,这是影响矿业城市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地理环境闭塞,阻隔了城市与重要交通干线、工商业发达地区,以及国内和国外市场之间的联系。同时

21、,矿业城市往往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干线密度低,邮电通讯设备落后,导致交通不畅、信息不灵,投资环境差。因此,完善城市社会功能,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创造矿业城市良好社会环境的关键。5.体制不顺矿业企业与矿业城市关系壁垒,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矿业城市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严重的体制束缚导致矿业城市面临着高度集中与复杂的企地关系。即矿务部门与城市政府部门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而在市场机制的新形势下,政府既难于参与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企业又难于发挥对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功能,从而使资源赋存的城市与勘探开发的企业在发展目标和利益行为上的“双向错位”,由此导致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缺损和

22、企业的整体效益低下。因而,矿业城市必须深化改革,引入新机制,协调企地关系。6.资源价格扭曲矿业城市的资源产品与消费产品价格扭曲,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矿地只是作为国家投资、为国家或区外输出资源的场所,而城市生活的各种消费产品只靠从外部输入。诚然,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带动上述矿业城市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扭曲关系,使得矿业城市在输出大量资源或低价原料的同时,从外部输入了高价的轻工产品,造成了城市的“双重利益”损失,也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此,除了理顺资源、原料及加工产品的价格关系外,立足非矿资源优势,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发展非矿产业,十分必要。(二)资

23、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障碍区位障碍产业障碍环境障碍产权障碍体制障碍财力障碍人才障碍五、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研究(一)德国国鲁尔工业区概况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威州境内,面积 4970 平方公里,人口 550 万,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目前也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鲁尔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所属北威州 11个直辖市和4 个县市的总计 54 个镇的所辖区域。鲁尔区是一个传统老工业区,煤炭、铁矿等资源丰富,并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 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需求减少,鲁尔区的煤开采量和钢铁产量逐年下降,很多煤矿和钢铁厂关闭。到 8

24、0 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背景介绍:德国和北威州政府一直致力于鲁尔区的经济调整和转型。经过多年的努力,鲁尔区目前已从“煤钢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煤钢等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经验如下:1.实行多元化发展鲁尔区对煤炭工业实行政府拨款资助煤矿集中改造,制定保护煤炭工业政策,实现价格补贴、矿工补贴和投资补贴、税收优惠、政府收购、限制进口;煤炭企业联合成立鲁尔煤炭公司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重新规划,统一部署。走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道路,积极吸引资金,发展新兴工业。为吸引投资,州政府采取了简化审批手续、提供政府资助

25、和灵活用工等一系列措施,规定凡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 28%、小型企业投资者 18%的经济补贴。如著名的奥佩尔汽车厂,就建立在一个已关闭的矿井旧址上,现在是世界最现代化的汽车厂之一,有员工 20 多万。2.利用区域资源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运用国际博览会形式,通过工业旅游开发,达到区域复兴。经过多年的实践,鲁尔区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博物馆开发模式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等鲁尔区旅游景点开发有四类3.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鲁尔区许多大企业都有自己

26、的科研机构,并根据企业特点和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制定科研计划,科研中心和生产中心紧密结合是德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制胜法宝。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创立新兴学科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拟定技术革新计划鲁尔区曾经环境污染严重,每年6600多个大烟囱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约4000kt,其中600 kt滞留在本区上空。为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内有公园 3000 多个,平均每个居民拥有绿地面积 13

27、0 平方米。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4.经济转型中重视环境保护5.建设和完善现代基础设施转型开始,鲁尔区就花大力气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如 1975 年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和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竣工,采用新型列车,时速高达 200 公里 。现在,这里已建成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有600公里高速公路,730 公里联邦公路,3300 公里乡村公路,铁路线长度近10 000 公里,年货运量超过150 Mt。还有6条水运内航道。(二)辽宁省阜新市的产业转型尝试阜新市阜新煤田开发于 1897 年,己有 100 多年的开采史,是典型的“因煤而

28、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阜新矿务局成立于 1949 年 1 月,是全国 512 户、全省 60 户国有重点企业之一,“一五”时期国家 156 个重点项目有 4 个在阜新(海州露天矿、五龙矿立井、兴隆矿立井和阜新发电厂),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煤炭资源存量的逐渐减少,开采成本的逐年上升,阜新市的煤炭产业濒临枯竭。作为老工矿城市,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阜新市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欠账。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面临着资源型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就业问题突出、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地方财政困难、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布局不合理、产业技术结构

29、水平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背景介绍:阜新市经济转型历程:1980 年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过几次大的举措,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82-1985提出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利用煤矸石建设“建材城”的目标和调整思路。但由于建材业属于粗放型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且服务半径有限,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再加上体制上、机制上的原因,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后期建材工业没有真正成为阜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1985-1996在稳定煤炭生产、加速非能源工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以化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建设“化工城”的目标,并对阜新产业结构调整给了一些资金帮助和优惠政策。国家经济体制

30、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惠政策失去了作用空间。1996-2000根据本市土地资源优势、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实际,提出了到 2010 年把阜新建设成为“农业强市”的目标。基本思路是依托种加销、养加销、植加销、采加销“四条龙”系列开发,使阜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2000至今向非煤产业转移,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移。要放开思路,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高效农业,力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措施:围绕现代农业建立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中介咨询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发展特色旅游业 整合城市资源,发展现代物流

31、业加快房地产业发展步伐,拉动经济增长 发展非义务教育,促进教育产业化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对策及目标1.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发展接续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应用科学技术发展资源深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相关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或者大型企业集团,增强产业的发展能力。也可称为“产业延伸”模式。发展替代产业-置换初始产业并创建全新产业集群。这是最完全的的产业转型模式,摆脱对原有资源产业的依赖,发展与原有产业不相关的替代产业。例如,欧盟的鲁尔工业区和洛林工业区、日本北九州工业区都多方筹集资金,发展高技术产业,汽车制造、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等现代产业替代了原来的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地区经济重新获得新

32、生。二者复合形式-通常在转型初期采用产业延伸模式,建立资源深加工企业。随着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资源型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城市。例如美国的休斯顿,一方面发展石油加工冶炼的接续产业,另一方面发展太空航天技术、飞机制造等高科技产业等替代产业。2.明确政府与资源型企业企业的职能划分在无依托型的资源型城市,城市都是因资源而建,即先有资源型企业企业再有政府。造成了资源型企业的双重职能,一方面谋求发展,一方面为越来越多的职工行使地方政府的服务功能。造成企业压力不堪重负。应该明确各自分工,提升各自的效率。3.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

33、术创新不仅能延长产业链,增加资源产品的附加值,也能使资源利用旅更加充分。-改善工商业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等设施-创造有利于创新和竞争的商业环境,从而增强企业的开发技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并迅速投入市场的能力-依托域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合作为切入点,强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形成创新网络和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开发,促进企业间合作,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促进产业技术进步。4.强化对外经济合作,谋求区域联动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大多历史悠久,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省会城市往往是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区位优势明显,良好的区位有利于

34、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实行大规模的内部化,更加合理配置资源。谋求各区域联动发展。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产业转型的最大难点是人员的“转型” ,这是因为资源型产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差,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培训,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自愿,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为广大民众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希望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转型人员个人创业和自谋职业,形成良好的个人创业环境和氛围,这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5.加强人力资本建设6.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补偿机制企业产业转型补偿-税收政策补偿+专项补贴补偿企业退出补偿-政府设立专项退出援助基金+同行业受益者提供补偿职工安置补偿-社会保障补偿+再就业补偿生态环境治理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