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10.22)_第1页
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10.22)_第2页
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10.22)_第3页
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10.22)_第4页
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10.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夏区清水入江一期工程-纸坊泵站至江夏污水处理厂污水转输工程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方案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二一七年十月江夏区清水入江一期工程-纸坊泵站至江夏污水处理厂污水转输工程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方案编写:审 核:批准: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二一七年十月目 录1 工程概况11.1 基坑概况11.2工程水文地质概况11.3 周边环境22 监测依据及原则52.1 监测依据及监测要求52.2 监测原则63 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83.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83.2 护坡沉降监测93.3围护墙顶水平位移监测133.4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173.5 巡视234 监测频率及工作量245

2、监测参考报警值256 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267 对本工程的承诺28附图1:基坑工程监测布点示意图281 工程概况江夏区清水入江一期工程-纸坊泵站至江夏污水处理厂污水转输工程,提升泵站建设用地共3442m2,地面设计标高为21.8m。建设内容为新建污水提升泵站一座,一期规模10.5万吨/天,远期规模21万吨/天,包含粗格栅间及提升泵房、管理房及高压配电间、流量计井及除臭设备等。受业主委托,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承担了江夏区清水入江一期工程-纸坊泵站至江夏污水处理厂污水转输工程-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任务。图1-1 纸坊提升泵站基坑工程位置图1.1 基坑概况纸坊提升泵站基坑工程位于武汉市江夏

3、区谭鑫培公园以东、谭鑫培路以北、纸坊污水处理厂西南合围地块。本次基坑支护的范围为粗格栅间及提升泵房,基坑长33.3m,宽23.8m。本基坑采用上部卸土减载+灌注桩+内支撑的方式支护。1.2工程水文地质概况1.2.1 工程地质条件据勘察揭露,在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主要有填土层(Q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更新统(Q3al+pl)冲洪积粘性土及砾石,三叠系 (T1g) 灰岩和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现按土的类别、成因、时代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分层描述如下:-1层 杂填土(Q4ml):黄褐色,稍湿,主要由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混少量粘性土组成,回填时间大于5

4、年小于10年,场地南侧部分孔位0-0.3m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层厚0.504.70m。-2层 素填土(Q4ml):灰褐色,多由可塑的粉质粘土组成,部分含少量砾石,碎石粒径13cm,含量约3%-10%,土质不均匀,回填时间大于5年,部分地段表层有少量植物根系,层厚1.7-3.2m。-1层 淤泥质粉质黏土(Q4al):灰黑色,流塑。饱和,粘性土为主,具层理,夹薄层粉砂、细砂及粉土,间夹软塑状黏性土,易触变,含少量腐殖物,具高压缩性。-2层 黏土(Q4al):黄褐、灰褐色,可塑。全场区分布,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具中等压缩性。层厚1.1-4.2m。-3层 粉质

5、黏土(Q4al):灰黑色,软塑。湿,易触变,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含少量腐殖物,压缩性中等。层厚1.0-4.5m。-1层 角砾(Q3al+pl):黄褐色,中密。母岩成分以砂岩等为主,粒径以2mm20mm为主,最大粒径为60mm。角砾间由中粗砂及黏性土充填。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分选性较差,级配较差。层厚0.8-3.9m。-2层 红粘土(Qel):褐红色,可塑。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较高,韧性中高,含少量灰岩强风化产物。层厚0.7-5.3m。层 溶洞 :溶洞充填基本为全充填,充填物为可塑状黏土和细砂,局部由风化碎块充填。-1层 强风化灰岩(T1g): 青灰色,强风化。隐晶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

6、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节理裂隙发育,岩性破碎,呈碎块状,完整性较差,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层厚0.7-2.5m。-2层 中风化灰岩(T1g): 青灰色,中风化。隐晶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呈不规则状,多为方解石脉充填,脉宽15。局部可见裂隙,微张开,无充填,与轴向呈3045°夹角,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825,最长为45cm,少量块状;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属较软岩,基本质量等级为类。层厚0.4-4.9m。 -1层 强风化石英砂岩(D3w):灰黄色,强风化,块状构造,细晶结构,母岩成分以石英为主,少量长石、云母、岩屑等。原岩结构大部分被破坏,岩芯多呈

7、砂砾状。层厚0.2-14m。1.2.2 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本场区地下水主要是以上层滞水、承压水为主的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层,水位不连续,无统一的自由水面,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蒸发及径流排泄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62.9m(标高18.7519.95m)。承压水主要赋存于-1层角砾中,根据勘察的地层分布情况,上部粉质黏土为非含水层,透水性差,为隔水层;下部-2红黏土为隔水层。其中-1角砾层具有承压性,据现场ZK15观测承压水水位埋深2.5m,高程约为19.0m,其主要受纸坊港河水及汤逊湖的近源补给。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

8、石英砂岩风化带中,以向河沟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富水程度受地貌、岩性及构造控制,由于裂隙发育程度不均,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段基岩顶板裂隙较发育。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灰岩构造裂隙和溶洞中,分布极不均匀,以渗入式补给为主。2)水、土腐蚀性评价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条按照类环境类型,综合判定场地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1.3 周边环境拟建工程场地现状为施工废弃地,北侧为污水处理池离基坑最近约9.5米,东侧为草地无建筑物,南侧为谭鑫培路人行道,距谭鑫培路围墙最近约为1.5米,西侧为空地有少量的简易

9、房。南侧有3条重要管线,其中雨水管道距基坑约10米。2 监测依据及原则2.1 监测依据及监测要求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的依据如下:(1)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2)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9)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J10036-20

10、00)(10)业主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及资料。本工程监测方案按以下要求进行:(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2)基坑周边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地面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3)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即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

11、工的要求;(5)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应根据施工进度,适当加密监测频率。2.2 监测原则编制本监测工作方案依据如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1)响应招标文件要求,在施工监测基础上,将我方监测所设计的监测项目与施工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监测项目的测试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验证;(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即时性,同时为了维护监测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及可靠性,第三方监测精度应高于施工监测精度;(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2)

12、可靠性原则(1)采用比较完善的监测手段和方法;(2)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1)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3)依据设计要求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报警值。4)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1)对结构体敏感区域,以及围护体、支撑结构中应力集中区域增加监测项目和监测点,进行重点监测;(2)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或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

13、重点监测;(3)除重点监控部位增设测点外,其它区域以点带面为原则,均匀布设监测点。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1)根据实际施工工艺流程,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2)结合施工工艺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及监测手段,尽量减少对施工的干扰和质量的影响;(3)根据施工工况、安全性态与进度情况,合理调整测试时间和测试频率。6)经济合理性原则(1)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2)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择优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或进口监测元件和仪器设备;(3)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测成

14、本;(4)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3 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3.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护坡面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护坡深层位移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2、水准控制网: 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3个,编号为G1G3,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

15、3个,编号为G1G3。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每个月联测一次。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设。3.2 护坡沉降监测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要进行大量土方卸载,造成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体系被打破,护坡面和灌注桩将在水土压力作用下产生位移,所以坡面和灌注桩沉降监测是对基坑的安全保护是必不可少的监测内容。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坡顶和桩顶沉降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图3-1 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1

16、。表3-1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3-2。表3-2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监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毫

17、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0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3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站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5,其单

18、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 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 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水准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即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

19、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书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2)数据分析与处理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

20、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3)测点的埋设及布置测点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基坑四周围护结构桩(墙)顶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测点应尽量

21、布设在基坑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测点沿基坑四周围护桩(墙)顶每20m布置1点;测点设置强制对中标志。本次监测共布设坡顶沉降监测点7点,编号为W1-W7,桩顶沉降监测点6点,编号为ZW1-ZW6。3.3桩顶和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要进行大量土方卸载,造成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体系被打破,基坑的坡面和灌注桩将在水土压力作用下产生位移,所以坡面和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是对基坑的安全保护是必不可少的监测内容。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围护结构坡面和桩顶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

22、观测,使用中海达 ZTS-121R全站仪进行观测。图3-2中海达 ZTS-121R全站仪及观测实景图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3。表3-3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指标或限差1水平角观测测回数62测角中误差1.0秒3测边相对中误差1/1000004每边测回数往返各4测回5距离一测回读数较差1毫米6距离单程各测回较差1.5毫米7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温度0.2摄氏度,气压50帕根据施工场地的条件,我单位认为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法比较容易操作,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按相应技术规程作业,容易达到监测精度要求。将所

23、布设的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及地铁施工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网)形式。导线测量采用科维TKS-202电子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2mm+2ppm×D。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1) (2) (3)式中:导线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mm)。按导线平均边长60米,测角中误差1.41”,测距6测回,测距中误差为0.4毫米,于是得到观测基准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为0.33毫米。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一般采用极坐标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

24、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按极坐标法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点中误差为:,满足监测精度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2)数据分析及处理观测记录采用PDA

25、控制网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使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

26、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

27、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3)测点的埋设及布置坡顶和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同沉降监测埋设原则,测点沉降测点共用同一测点。3.4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监测仪器采用CX-3C型测斜仪以及配套PVC测斜管,监测精度可达到±0.01mm/500mm,探头抗震性达到50000g。仪器图见图3-3。图3-3 CX-3C型测斜仪观测方法如下:(1)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2)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

28、点深度和读数。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3)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即时补测。观测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如下:(1)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2)观测技术要求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

29、确性。2)数据处理及分析首先,必须设定好基准点,围护桩桩体变形观测的基准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当被测桩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度,用测斜仪确定测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便可计算出桩体的水平位移。设基准点为O点,坐标为(X0,Y0),于是测斜管轴线各测点的平面坐标由下列两式确定:式中 测点序号,=1,2,; 测斜仪标距或测点间距(m);测斜仪率定常数;X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Y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为消除量测装置零漂移引起的误差,每一测段两个方向的倾角都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即当或0时,表示向X轴或Y轴正向倾斜,当或0时,表示向X轴或Y轴负向倾斜,由上式可计算出测斜管轴线

30、各测点水平位置,比较不同测次各测点水平坐标,便可知道桩体的水平位移量。图3-4 测斜仪量测原理图3)测点埋设与布置测斜管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要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前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接头处密封处理,并注意保证管口的封盖;(2)测斜管长度与围护墙深度一致或不小于所监测土层的深度;当以下部管端作为位移基准点时,保证测斜管进入稳定土层23m;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3)埋设时测斜管保持竖直无扭转,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方向一致。本次监测测斜管埋设方式主要有钻孔埋设和绑扎埋设两种方式,并以绑扎埋设为主。绑扎埋设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

31、抱箍等将测斜管固定在桩墙钢筋笼上,入槽孔后,浇注水下混凝土。为了抵抗地下水的浮力和液态混凝土的冲力作用,测斜管的绑扎和固定必须十分牢固,否则很容易与钢筋笼相脱离。图3-5 测斜管绑扎埋设示意图本次监测共布设基坑深层侧向位移监测点6点,编号为ZS1-ZS6。每个孔深15m。3.5地下水监测根据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段的水位监测拟观测基坑底水位变化进行监测。拟基坑四周布设水位观测孔。该地下水位监测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在基坑开始降水的10天前埋设,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取得稳定初始值。本次监测共布设基坑水位监测点4点,编号为SK1-SK4。3.6邻近地下管线变

32、形监测3.6.1监测点布设本工程主要监测刚性材质的地下管线,地下管线的监测点尽量与地表、土体的变形监测点共用。管顶竖向监测点的埋设方法:成孔直径200mm,成孔深度严格控制在管线顶上方1.0m处,然后用洛阳铲进行人工掏土。当见管线顶部时,下放直径100mm的PVC管,在PVC管内下放直径为40mm的钢管。然后在钢管与管线顶接触的部位灌注速凝混凝土,将钢管与管线顶部固结成一体,最后将高出路面的钢管截去。PVC管和钻孔孔壁之间用细中砂回填,钢管和PVC管壁之间无需回填。在孔口四周用砖砌成保护井,顶部为保护井圈和井盖。若人工挖孔埋设竖向管进行回填作业,回填材料为级配沙石。回填要分层回填、分层振捣、连

33、续作业。必要时用铁管、竹竿、钢筋钎人工辅助插捣,以补充机械振捣不足。回填距离地面1米时,开始浇注混凝土至路面,浇注要密实,防止路面塌陷,雨水渗漏,并在地面钢管处做保护井。 地面测点布设示意图3.6.2 监测方法地下管线竖向的观测方法与支护桩(墙)顶竖向位移监测的方法相同。本次监测共布设管线和道路沉降监测点3点,编号为GC1-GC3。3.7应变计布设(内支撑轴力监测) (1)根据监测点应力计算值,选择应变计的量程,在安装前对应变计进行拉、压两种受力状态的标定。根据设计要求,对支撑冠梁进行监测。在水平支撑梁里预埋应变计。 (2)对应力计逐一编号,核定位置,将应力计上的导线逐段捆扎妥当,引到地面的测

34、试匣中,并注意导线的保护。本次监测共布设支撑轴力监测点4点,编号为ZCJ1-ZCJ4。3.8 巡视经验表明,基坑工程每天进行肉眼巡视观察是不可或缺的,与其他监测技术同等重要。巡视内容包括支护桩墙、邻近地面、道路、建筑物的裂缝、沉陷发生和发展情况。主要观测项目有: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3、周围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4、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5、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6、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7、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8、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9、地下管道有无破

35、损、泄露情况;10、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 监测频率及工作量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工程等级、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及业主提出的要求,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下表。表4-1 观测频次计划表支护结构的施工期基坑开挖至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3d(H为基坑开挖深度)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3d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成1次/1天土方开挖至(0-1/3)H,1次/3天土方开挖至(1/3-2/3)H,1次/2天土方开挖至(2/3-1)H,1次/1天1次/2天备注:(1)雨天或当基坑开挖过程中数据超过报警值时,应

36、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测频率,加大监测密度,乃至跟踪监测;(2)监测期间如遇异常情况,应适当增加监测频率。(3)当施工中途停工,视情况适当调整监测频率。本基坑的实际监测工期预计为120天,根据本项目施工计划,预计本次基坑监测的工作量见下表。表4-2 纸坊提升泵站基坑监测工作量测算表序 号项 目监测 周期单位数量次数备注1基准点120点342坡顶的竖向和水平位移120点7803桩顶的竖向和水平位移120点6754桩身测斜120点180755水位观测120点4806管线、道路沉降120点3807支撑轴力监测120点4458巡视120次805 监测参考报警值 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

37、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监测警戒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满足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表5-1 监测报警指标表序号监测项目报警指标日变化量(mm)累计变化量(mm)1桩顶位移2242桩身、土体侧移2243坑外道路沉降3304周围管线4405地下水位30010006支撑轴力支撑轴力设计控制值的80%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