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最新教育资料_第1页
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最新教育资料_第2页
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最新教育资料_第3页
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最新教育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 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 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 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 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 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 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归属。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

2、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呢?笔者认为,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分析其景物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外,还应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词语、配乐朗读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 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一段好的新课导入, 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是课堂教学的“定调”,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激发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要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奠定感情基调, 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 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 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 1924 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蕴藏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 那醉人的绿吧!”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

4、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从而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2 鉴赏语言,拓展审美联想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 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开拓其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 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 揣摩,体味祖国语言

5、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其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就需要逐词品析、 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该段重点是河塘的月色,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 给人月光似水的真切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则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 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进入梦境一般。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 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

6、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 小提琴演奏名曲, 给人以音乐美,造成了听觉上的美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 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3 配乐朗诵,提升审美情操一些经典散文作品, 光靠赏析语言还不够,还

7、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生动地再现出来,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 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直叩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可预先剪辑三段经典民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作为该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闭目用心聆听, 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

8、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 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来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当学生聆听完教师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后, 为了保持和强化这一审美体验,立即让学生参与进来,伴随优美的旋律,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朗诵表演。 这一活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 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调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 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散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各种艺术形式 (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塑、戏曲、电视音乐片等)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无疑会拓宽审美信息量的传递通道, 加大审美信息容量, 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 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收这些信息, 以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