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_第1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_第2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_第3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 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和血小板上P选择素(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21 例脑缺血患者发病48小时内ICAM-1、VCAM-1、CD62p的改变。结果(1)各种急性脑缺血患者ICAM-1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

2、CD62p升高,P0.05;脑血栓形成VCAM-1升高,P0.05。(2)脑梗死面积1.5 cm2者ICAM-1、CD62p较<1.5 cm2者高。(3)ICAM -1与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3种粘附分子在不同脑缺血患者发病初表达不同,测定ICAM -1和CD62p 有助于脑缺血病情观察。【关键词】脑缺血ICAM-1VCAM-1CD62p流式细胞术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和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探讨其在不同脑缺血患者的改变和与梗死部位、面积大小等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

3、1.1临床资料本组121例患者系我科1998年4月至1999年7月住院患者,男73例,女48例;年龄4279岁,平均56.48±9.72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 例、脑血栓形成26例、脑栓塞19例、腔隙性脑梗死56例(单发33例、多发23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按Adams方法2:大面积梗死(>3 cm2)18例,小面积梗死(1.53 cm2)31 例,腔隙梗死(<1.5 cm2)56例。按梗死部位分基底节44例,脑叶31 例,小脑脑干9例,多发梗死21例。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按欧洲卒中评分量表3:

4、76.49±22.12分。本组患者血压20.87±2.81/11.95±1.56 kPa,均排除了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32人,男19人,女13人;年龄4569岁,平均52.32±7.44岁。1.2方法1.2.1测试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小时内抽取空腹静脉血1 ml,用EDTA K2 抗凝。所用荧光单克隆抗体FITC-CD62p、PE-CD54、FITC-CD49d 均购自法国Immuno tech 公司。检测时取相应荧光单抗20 l加全血标本100 l,室温暗处置15分钟,在Q-prep标本制备仪上溶血固定后,在Coulte

5、r XL流式细胞仪计数分析104以上个细胞,测得各自的阳性百分率。1.2.2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s),行t检验,各粘附分子间及与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压、血糖行直线相关分析。2结果2.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中ICAM-1、VCAM-1和CD62p测定值见表1。ICAM-1:疾病组均较对照组高(P<0.01),其中脑血栓形成者又较脑栓塞、单发腔隙性脑梗死高(P0.05);脑血栓形成者VCAM-1升高(P0.05),其他患者升高不明显;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CD62p增高(P0.05)。2.2大面积及小面积梗死和腔隙梗死3组患者的ICAM-1依次为2

6、0.40±12.24%、21.23±7.78%和14.77±9.04%,前两者高于后者(P<0.05);VCAM-1为9.69±4.78%、9.79±5.60%、8.25±5.95%,3组间无差别;CD62p为7.58±7.49%、11.16±11.97%、4.17±5.91%,前两者高于后者(P<0.05)。2.3脑缺血梗死灶在基底节、脑叶、脑干、小脑和多发梗死的ICAM-1依次为18.0±11.76%、19.05±11.37%、15.63±8.22%、22.8

7、1±20.85%;VCAM-1为7.25±3.65%、 7.92±4.10%、9.42±6.31%、9.76±5.31%;CD62p为8.95±8.01%、9.02±10.75%、4.81±4.63%、6.93±5.45%。除多发梗死VCAM 高于基底节梗死外(P<0.05),余各组间无差异。2.4ICAM-1、VCAM-1和CD62p与脑缺血患者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无相关性(r=0.1248、0.2157和0.1565,均P>0.05)。2.5脑缺血患者ICAM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0.3075

8、,P<0.05),其余各值间无相关性。表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和CD62p测定(±s,%)ICAM-1VCAM-1CD62pTIA(n=20)16.85±11.86*7.32±4.824.06±4.85脑血栓形成(n=26)23.96±15.30*8.08±3.42*16.78±10.89*脑栓塞(n=19)17.42±8.36*7.56±3.233.31±4.63腔隙性脑梗死(n=56)19.28±15.33*6.85±3.848.62&

9、#177;9.25*单发腔隙梗死(n=33)15.32±9.54*6.03±3.127.71±8.81*多发腔隙梗死(n=23)23.29±18.45*7.10±4.0912.39±9.79*对照组(n=32)9.65±6.615.98±3.792.98±2.27与对照组相比?P<0.01,与脑血栓形成相比P<0.05 3讨论脑缺血后,在粘附分子作用下,白细胞与血管壁接触,在血管内皮细胞上滚动,牢固结合及跨内皮细胞转运4。Krupinsi等5和Lindsberg等6分别发现缺血脑组织中VCAM

10、和ICAM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白细胞在ICAM-1及其配体CD11a/CD18、VCAM-1和CD62p介导下大量浸润到缺血组织,通过机械阻塞微循环通道和释放毒性物质而导致或加重组织损伤。本研究资料显示不同脑缺血患者ICAM-1均明显升高,这与Bitsch等7报道结果相近,并发现脑血栓形成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ICAM增高最明显;VCAM仅在脑血栓形成者中明显升高。Bitsch等报道VCAM-1在病后5天达高峰;尚明谦等8曾报道脑梗死CD62p升高,本组结果进一步发现脑血栓形成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D62p 明显升高,而脑栓塞和TIA 则升高不明显。提示各粘附分子在各类脑

11、缺血发病初参与程度不同,其作用机理不一。我们发现梗死面积大,ICAM-1和CD62p升高明显,动态监测ICAM和CD62p可能有助于梗死进展的观察。本组结果发现粘附分子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无相关性,说明虽然粘附分子参与缺血后脑组织损伤,部分与梗死大小有关,但与梗死部位无关,而该评分主要与大脑功能部位损害有关,故粘附分子不能判断脑缺血的致残性。曾有报道ICAM-1、VCAM-1与高血压病血压呈正相关9,本研究在脑缺血患者中显示ICAM-1与收缩压呈正相关,这可能对控制收缩压治疗脑缺血有一定意义。虽然已知这些粘附分子共同具有介导白细胞发生粘附等作用,但其作用的发生机理及相互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各粘

12、附分子间及与白细胞、血小板之间无相关性,说明其相关机理较为复杂,各粘附分子作用时间先后不同,我们推测:可能先为ICAM-1、CD62p 后为VCAM-1。故进一步动态观察三者变化及峰值期,对了解粘附分子在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相互关系及其病理机理有一定帮助。作者单位: 顾苏兵(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科310014)周永列(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科310014)赖小彪(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科310014)张剑梅(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科310014)参 考 文 献1,王新德执笔.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2,Adame HP,Bendixen BH,Kapelle LJ,et

13、 al.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Stroke,1993,24:353,Hantsoul L.The Europeau Stroke Scale.Stroke,1994,25:22154,夏斌,邵福源.可溶性粘附分子与缺血性卒中.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1315,Krupinsi J,Kalura J,Kumar P,et al.Role of angiogenesis in patient with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Stroke,1994,25:17946,Lindsb

14、erg PJ,Carpen O,Paetau A,et al.Endothelial ICAM-1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 cell response in human ischemic stroke.Circulation,1996,94:9397,Bitsch A,Klene W,Muttada L,et al.A 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study of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n acute stroke.Stroke,1998,29:21298,尚明谦,郭述苏,陈同慧,等.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