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及重点1、训练学生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2、领会安妮·莎利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学课型及课时1.自读课2.一课时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自读课文一质疑一讨论问题一释疑。(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
2、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媒体设计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海伦·凯勒,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有志青年人众所周知的名字。她是一个美国人,她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听力,不久又变哑,生命的开端就是多灾多难的。但幸运的是这个病弱的生命受到一位优秀老师莎利文小姐的关爱和栽培,使她顽强地成长起来,使她生
3、命之火燃烧并焕发出无比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这个残疾儿童最后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在诸多方面都给我们以启示,但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爱,爱生命、爱人、爱学习、爱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海伦·凯勒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杰出的学生的老师莎利文小姐。(板书题目及作者)二、解题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
4、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海伦·凯勒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2
5、.在海伦·凯勒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明确:莎利文老师。3.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莎利文老师是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认识自然界。例如:她给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以后,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个字母d一o一ll(洋娃娃)。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兴趣。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我也学会了拼字··、再如我们走到井边,有人在吊水,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为全凝
6、聚在她的手指上。突然,我似乎重新记忆起了被遗忘的往事而引起欢乐的激情。语言的'奥秘打开了我的心扉,我懂得了水是清凉的这个字是活生生的。(莎利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通过理解教法,教会海伦认识爱的莎利文老师是从生活中和比喻的方式中教导致认识爱的。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臂温存地围着我的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我爱海伦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老师回答说,爱就像云一样。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你就不愿游玩。4.在和莎利文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世界在海伦
7、3;凯勒的心目中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5.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明确: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很快会发现,莎利文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6.作者对莎利文老师
8、的感情是什么?明确:(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7.最后,我们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师生齐读8.结束语师生情,是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尊师爱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老师,我从这篇课文中领悟到怎样做个好老师;作为学生,我们大家也应该从海伦·凯勒的热爱学习中感悟到怎样做才算是一名好学生。
9、让我们各自都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灵的熏陶吧。作业同学们课下继续思考海伦能够取得成功的奥秘,并把你思考的结果写成一篇短文,字数300字左右。板书设计我的老师科学的教学方法深沉的爱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0、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
11、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
12、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郯(tán) 苌(cháng)聃(dn) 蟠(pán) 巫(w)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五、分析课文第1段(一)朗读:齐读;单读。(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1通假字:受授2古今异义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无:古无论;今没有。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
13、人。3一词多义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皆出于此乎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2)理解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从师的原则。“是故无
14、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1段。2课后练习二、三、四。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课后练习二、三、四。2补充讲解(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2)虚词之:古之学者:之,助词,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其:其为惑也:其,代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耻学于师 (形意动)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二、分析课文1第2段
15、。(1)请学生朗读(2)分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6、”(3)背诵2第3段(1)学生朗读。(2)分析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3)背诵。3第4段。(1)分析: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
17、缘由。(2)背诵。三、本文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2论证上有破有立。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3对比论证。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附:板书设计师 说一、解题:说,一种文体。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三、分析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论据:“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四、写作特点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
18、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是人学,语文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彰显人文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鲜活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只有让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大放光芒,才能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个体精神世界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
19、高语文素养。二、教材分析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 文章情节明了简洁,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来的梦想。多么令人感动的乌塔,多么令人敬佩的乌塔!这篇文章的思想性重与文学性,文中的外国小女孩乌塔是独立自主,聪明勇敢的象征和化身,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乌塔理念,学习乌塔精神,才能
20、说让本文的意义得以充分体现和落实。三、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4、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四、重点难点(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2) 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五、教学策略与手段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有所思,读中有所感,以读引领整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学习,在感悟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感悟,讲读密切结合,让学生读出乌塔的独立,读出她的智慧,读出她的有心同时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
21、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读思结合,动静配合,让孩子们在语文王国中探索,享受寻找知识带来的快乐、主动获取思想带给来的启发:中外家长和孩子教育理念的差异和快乐体验的不同。六、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有关欧洲的地理资料。七、教学过程(一)、认识乌塔。1、板书:乌塔?预设:乌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名字,她才14 岁,是什么值得我们今天来学习她呢?(二)、走近乌塔自主读课文乌塔身上的哪一种品格吸引你?预设:独立,能干,细心,聪明(三)、走进乌塔1、乌塔的哪些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你?(1)预设: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记
22、张名片。乌塔多么胆大细心!(2)预设: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个国家的有关书籍。这三年,乌塔准备 ,准备 ,准备 ,这三年她阅读 阅读 阅读 。为的就是这次旅行!乌塔多么坚定智慧!(3) 预设:设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助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里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为了挣旅费,她还去 ,还去 , 还去 ,挣旅费。乌塔多么独立自主!这样一个智慧能干细心的外国孩子,中国的孩子也具有这样的品质,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会那么做,也没有人那么做,为什么?中国的乌塔在哪里?(四)寻找乌塔寻找一:什么是宝贝?预设(1):在中国,象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带他
23、们一起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思考讨论:中国的宝贝应该是不该一个人出门?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寻找二:什么是快乐?中国的孩子有电视,有儿童图书馆,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思考讨论:有电视和图书就是快乐吗?小组讨论交流。(五)赞美乌塔乌塔是独立的象征,是自主的使者!乌塔的种种优秀品质都体现在她的思想和语言上:预设(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提炼出:我们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缺少乌塔意识。预设(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是不完美的,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地打动了我。提炼出:我们中国的孩子缺少乌塔思想。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
24、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六)学习乌塔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准备,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镇街交流意见教师使用体会八、板书设计寻找-乌塔多么 胆大心细赞美-乌塔多么 坚定智慧学习-乌塔多么 独立自主九、作业设计1跟父母做一次沟通:讲讲乌塔的故事,讨论什么是爱?2 给乌塔写一封信,说说自己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感想。问题研讨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现代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正是本堂课乌塔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发,什么是宝贝,怎样爱宝贝。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
25、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关爱的意识。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1老师小时候非常喜欢听一首歌,每次听到它,都会禁不住流下眼泪,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听听吗?2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师生共同欣赏。3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把最想说的话跟大家谈一谈。(二)初读课文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勾画出生字词,认真读一读。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4提问;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学生可能对文中四处比喻句蕴含的意义认识不深,教师可相机指导。板书:清凉的风 冬天的火遮雨的伞 明静的河“遮”是翘舌音,“病”是后鼻音,“汗”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
26、。(三)自主学习,细读课文1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2勾画出有关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妈妈为我做的几件事,在读中展开联想,想象母亲关爱我的动人情景;在读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是一首诗歌。全诗共4小节。前3小节从炎热的夏夜妈妈为“我”扇扇子,凉凉的雨天妈妈为“我”撑伞,生病的日子,妈妈抱“我”看病三方面,具体讲了妈妈对“我”的爱。第4小节通过“三八”妇女节“我”为妈妈献花和“我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长大”,说明懂得了回报母亲。(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1、重点引导分析记以下几个字。透:里面是“秀”,外面是“辶”。
27、热:右上是“丸”,不是“九”。病:里面“丙”,不是“两”。2?写字教学。透:先内后外,第六笔是“横折折折钩”。摸: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是“捺”,不能写成点。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妈妈的爱。(二)小组合作学习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些什么?向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2同学间谈一谈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3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4教师巡回指导(三)全班交流1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2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以下几个重点问题:(1)为什么说“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2)抓“很热很热”、“湿透”这两个词与“清凉”对比,体会母亲的辛劳和对我的关爱。(3)出示图:看图理解“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4)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可通过“湿透”与“清凉”、“很凉很凉的雨天”“雨水打在妈妈的身上”与“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等词句的对比,来体会“妈妈的爱”。3理解“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1)指读这一部分。(2)理解词语:很凉很凉 遮 打。(3)结合画面谈“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4)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妈妈的爱”。(5)有感情地读这部分。4理解“妈妈的爱是冬天的火”。5理解“妈妈的爱是明静的河”。(四)总结全文1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