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 3.1 概述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图3-1),基本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 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另外, 细胞质膜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裂、 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真核生物除了具有细胞表面膜外,还有胞质膜(存在于细胞质中各膜结合细胞器中的膜,包括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过氧化物酶体膜等)(cytoplasmic membrane,图3-2)。图3-1 细胞质膜模式图图3-2 细胞内主要的胞质膜 3.1.1 细胞的膜结构 膜(mem
2、brane)( 通常是指分割两个隔间的一层薄薄的结构,可以是自然形成的或是人造的,有时很柔软。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膜不仅薄,而且具有半透性(semipermeable membrane),允许一些不带电的小分子自由通过)是细胞的重要结构, 包括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所组成。质膜的基本作用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另外, 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裂、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真核生物除了具有细胞表面膜外,细胞质中还有许多由膜分隔成的各种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的膜结构与质膜相似,但功能有所不
3、同,这些膜称为内膜(internal membrane),或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内膜包括细胞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由于细菌没有内膜,所以细菌的细胞质膜代行胞质膜的作用)、内膜(internal membrane), 习惯上把细胞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是细胞内膜和质膜的总称。生物膜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它不仅具有界膜的功能,还参与全部的生命活动)(biomembrane,图3-3)。图3-3 细胞的生物膜结构请比较质膜、内膜和生物膜在概念上的异同请比较质膜、内膜和生物膜在概念上的异同(答案) 答: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
4、一层极薄的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所组成。质膜的基本作用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另外, 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裂、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真核生物除了具有细胞表面膜外,细胞质中还有许多由膜分隔成的各种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的膜结构与质膜相似,但功能有所不同,这些膜称为内膜(internal membrane),或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内膜包括细胞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由于细菌没有内膜,所以细菌的细胞质膜代行胞质膜的作用。生物膜(biomembrane,or biological membrane)是细胞内膜和质膜的总
5、称。生物膜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它不仅具有界膜的功能,还参与细胞的全部生命活动。3.1.2 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图3-4勾画出它的主要功能:图3-4 细胞膜的功能 界膜和区室化(delineation and compartmentalization) 细胞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勾划了细胞的边界,并且在细胞质中划分了许多以膜包被的区室。如何理解细胞膜作为界膜对细胞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 调节运输(regulation of transport) 膜为两侧的分子交换提供了一个屏障,一方面可以让某些物质"自由通透",另一方面又作为某些物质出入细胞的障碍。 功能区室化 细
6、胞膜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形成膜结合细胞器,使细胞内的功能区室化。例如细胞质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膜结合细胞器的基本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而溶酶体的功能是起消化作用,酸性水解酶主要集中在溶酶体。 信号的检测与传递(de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细胞质膜中具有各种不同的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异的配体,进行信号的传递。 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intercellular interaction) 在多细胞的生物中, 细胞通过质膜(包括膜中的一些蛋白)进行细胞间的多种相互作用,包括细胞识别、细胞粘着、细胞连接等。 能量转换(energy
7、 transduction) 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能量转换。例如叶绿体利用类囊体膜上的结合蛋白进行光能的捕获和转换,最后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碳水化合物中。简述细胞膜结构的基本功能及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如何理解细胞膜作为界膜对细胞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答案) 答:界膜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细胞界膜和内膜结构的界膜, 作为界膜的膜结构对于细胞生命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界膜不仅使生命进化到细胞的生命形式,也保证了细胞生命的正常进行,它使遗传物质和其他参与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相对集中在一个安全的微环境中,有利于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细胞内空间的区室化,不仅扩大了表面积,还使细胞的生命
8、活动更加高效和有序。简述细胞膜结构的基本功能及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答案) 答:细胞膜结构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界膜和区室化(delineation and compartmentalization) 细胞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勾划了细胞的边界,并且在细胞质中划分了许多以膜包被的区室。调节运输(regulation of transport) 膜为两侧的分子交换提供了一个屏障,一方面可以让某些物质"自由通透",另一方面又作为某些物质出入细胞的障碍。功能区室化 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形成膜结合细胞器,使细胞内的功能区室化。例如细胞质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膜结合细胞
9、器的基本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而溶酶体的功能是起消化作用,与分解相关的酶主要集中在溶酶体。又如线粒体的内膜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与该功能有关的酶和蛋白复合体集中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另一个细胞器叶绿体的类囊体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所以在类囊体膜中聚集着与光能捕获、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相关的功能蛋白和酶。信号的检测与传递(de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细胞通常用质膜中的受体蛋白从环境中接收化学和电信号。细胞质膜中具有各种不同的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异的配体,产生一种新的信号激活或抑制细胞内的某些反应。如细胞通过质膜受体接收的信号决
10、定对糖原的合成或分解。膜受体接收的某些信号则与细胞分裂有关。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intercellular interaction) 在多细胞的生物中, 细胞通过质膜进行多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识别、细胞粘着、细胞连接等。如动物细胞可通过间隙连接,植物细胞则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相邻细胞间的通讯, 这种通讯包括代谢偶联和电偶联。 能量转换(energy transduction) 细胞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能量转换。例如叶绿体利用类囊体膜上的结合蛋白进行光能的捕获和转换,最后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碳水化合物中。同样,膜也能够将化学能转换成可直接利用的高能化合物ATP,这是线粒体的主
11、要功能。细胞膜的这些基本功能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没有膜的这些功能, 细胞不能形成, 细胞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3.2 红细胞膜结构红细胞(red blood cell, erythrocyte)是结构最简单的细胞,特别是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质膜是它的惟一结构,并且易于提纯和分离,是研究膜结构的最好材料。 3.2.1 红细胞的生物学 红细胞的形态结构成熟的红细胞呈双面凹或单面凹陷的盘状(图3-5),直径为7.58.3m,厚度1.7m, 体积8.3m3,表面积为14.5m2,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大,有利于细胞变形、气体交换和携带。图3-5电子显微镜下的红细胞有人说红细胞是研究膜结构
12、的最好材料,你能说说理由吗? 有人说红细胞是研究膜结构的最好材料,你能说说理由吗?(答案) 答:首先是红细胞数量大,取材容易(体内的血库),极少有其它类型的细胞污染; 其次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膜相细胞器,细胞膜是它的惟一膜结构, 所以分离后不存在其它膜污染的问题。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将肺吸进的氧运送到身体的其他组织,并带走呼出的CO2(图3-6)。图3-6 肌体内红细胞的运输作用红细胞如何进行O2和CO2的运输作用? 红细胞如何进行O2和CO2的运输作用?(答案) 答:红细胞对O2和CO2的运输与膜的性质有关。氧是一种小分子,它能够自由扩散通过红
13、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并被血红蛋白结合。红细胞膜的这种性质使得红细胞能够从肺中摄取氧,因为在肺毛细管中O2的压力高, O2就很容易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又由于肺毛细管中CO2的压力很低,红细胞中的CO2就会释放出来。红细胞从肺组织中获得O2后通过循环系统进入体毛细管,在体毛细管中由于O2的压力低、CO2压力高,O2就会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而CO2则会进入红细胞。由于气体CO2难溶于水溶液,进入红细胞后就难以溶解到红细胞的细胞质中。这要依赖于红细胞质中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它可将CO2转变成水溶性的碳酸氢根阴离子(HCO3-)。水溶性的碳酸氢根阴离子通过红细胞膜中的
14、带3蛋白,同Cl-离子进行交换排出红细胞,所以将带3蛋白称为阴离子交换蛋白。 红细胞血影将红细胞分离后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很快渗入到细胞内部,使红细胞膨胀、破裂,从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惟一一种非膜蛋白),此时的红细胞就变成了没有内容物的空壳,由于红细胞膜具有很大的变形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当红细胞的内容物渗漏之后,它的膜可以重新封闭起来(图3-7),此时的红细胞被称为血影(ghost)。图3-7 红细胞血影及封闭、未封闭小泡的形成3.2.2 红细胞膜结构的研究 关于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早期研究 Charles Overton的研究工作 18世纪90年代,Overton 用植物的
15、根毛作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进入细胞,而水溶性的物质却不能。实际上他发现了亲脂性(lipophilic)物质与细胞的关系。根据这一研究结果,Overton认为在细胞的外被中有脂的存在, 他还进一步推测,细胞的外被中很可能有胆固醇和卵磷脂的存在, 这种推测后来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Irving Langmuir的研究工作 将红细胞的脂提取后铺展在Langmuir 水盘(Langmuir Trough)的水面上(图3-8),研究了脂的展层行为,提出脂单层(lipid monolayer)的设想。脂单层概念是20世纪初膜结构研究的基础,导致了脂双层的发现。Irving Langmuir如何通过实
16、验提出脂单层的设想?这一设想对膜结果的研究有何意义?Irving Langmuir如何通过实验提出脂单层的设想?这一设想对膜结构的研究有何特长意义?(答案) 答:关于细胞质膜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Irving Langmuir通过展层实验,提出脂单层(lipid monolayer)的设想。他将提取的膜脂铺展在Langmuir 水盘(Langmuir Trough)的水面上,研究了脂的展层行为,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他用苯将脂溶解,然后将苯-脂溶液放在水面上展层,当苯挥发后,留下的脂在水面上形成单脂层(图E3-1),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尾背离水面。脂单层概念是20世纪初膜结构研究的基础,导
17、致后来脂双层的发现。图E3-1 脂在Langmuir 水盘中展现单脂层水盘有一个浅盘和一个可移动的挡板组成。移动挡板可将磷脂单层向固定挡板端挤压,形成致密的单脂层。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根据对红细胞质膜的研究首次提出质膜的基本结构是双脂分子层。他们看到了Langmuir的研究论文,认为可以用展层方法研究红细胞膜脂的结构,因为Overton已经提出在细胞的外层有脂的包被,推测红细胞的表面也有脂的存在。在红细胞的外侧包被中有多少脂? 尚不清楚。但是,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人的红细胞是扁平状,直径约为7m。根据红细胞的体积,推测红细胞的表面积约为100m2。他们分
18、离纯化了红细胞,并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比较的结果, Gorter和Grendel发现脂铺展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约为1.82.21,为了解释这一结果,他们提出红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脂双层(lipid bilayer)。同时,推测脂双层具有热力学的特点,认为极性的亲水基团朝向外侧的水性环境。他们的实验和依据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图3-8 Langmuir 水盘中展现单脂层 红细胞膜脂双层概念的提出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
19、.Gorter和F.Grendel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 Gorter和Grendel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约为1.82.21,为了解释这一结果,他们提出红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脂双层(lipid bilayer)的概念。3.2.3 红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 of the red blood cell)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在生存期中大约行程500,000米。在血液循环中,红细胞要穿过小于自身直径一半的微小通道(脾窦)、在脾脏内要
20、经受氧少、低pH值等不利环境的考验、在心脏内又要受到瓣膜涡流冲击。不难想像,红细胞在这样长而艰险的运输途径中保持结构的完好,它的质膜起了重要作用,可以推测,红细胞的质膜一定有非常特别的结构,仅仅是双脂层可能难以解释。 红细胞膜骨架(细胞质膜的一种特别结构,是由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这种结构称为膜骨架。膜骨架首先是通过红细胞膜研究出来的。红细胞的外周蛋白主要位于红细胞膜的内表面,并编织成纤维状的骨架结构,以维持红细胞的形态,限制膜整合蛋白的移动)(the erythrocyte membrane skeleton)研究发现红细
21、胞质膜的内侧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是由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图3-9 红细胞膜骨架结构 红细胞膜蛋白的组成分离红细胞膜后可用阴离子去垢剂溶解膜蛋白,并通过SDS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膜蛋白。通过单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大约有15种主要的蛋白带, 相对分子质量为15kDa到250kDa(图3-10)。图3-10 人红细胞膜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部(A)是考马斯蓝染色的胶;(B)表示凝胶上主要蛋白质的位置。几种主要的红细胞膜蛋白是(其中血影蛋白、血型糖蛋白、带3蛋白约占膜蛋白的60% 以上):
22、 血影蛋白(spectrin)( 又称收缩蛋白,是红细胞膜骨架的主要成份,但不是红细胞膜蛋白的成份,约占膜提取蛋白的30%。血影蛋白属红细胞的膜下蛋白,这种蛋白是一种长的、可伸缩的纤维状蛋白,长约100 nm,由两条相似的亚基亚基(相对分子质量220kDa)和亚基(相对分子质量200kDa)构成。两个亚基链呈现反向平行排列, 扭曲成麻花状,形成异二聚体, 两个异二聚体头-头连接成200nm长的四聚体。5个或6个四聚体的尾端一起连接于短的肌动蛋白纤维并通过非共价键与外带4.1蛋白结合,而带4.1 蛋白又通过非共价键与跨膜蛋白带3蛋白的细胞质面结合, 形成“连接复合物”。这些血影蛋白在整个细胞膜的
23、细胞质面下面形成可变形的网架结构,以维持红细胞的双凹圆盘形状) 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 血型糖蛋白又称涎糖蛋白(sialo glycoprotein),因它富含唾液酸。血型糖蛋白是第一个被测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有几种类型,包括A、B、C、D。血型糖蛋白B、C、D在红细胞膜中浓度较低。血型糖蛋白A是一种单次跨膜糖蛋白, 由131个氨基酸组成, 其亲水的氨基端露在膜的外侧, 结合16个低聚糖侧链。血型糖蛋白的基本功能可能是在它的唾液酸中含有大量负电荷,防止了红细胞在循环过程中经过狭小血管时相互聚集沉积在血管中) 带3蛋白(band 3 protein)( 与血型糖蛋白一样都
24、是红细胞的膜蛋白,因其在PAGE电泳分部时位于第三条带而得名。带3蛋白在红细胞膜中含量很高,约为红细胞膜蛋白的25%。由于带3蛋白具有阴离子转运功能,所以带3蛋白又被称为“阴离子通道”。带3蛋白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 每条亚基含929个氨基酸,它是一种糖蛋白,在质膜中穿越1214次,因此,是一种多次跨膜蛋白) 肌动蛋白(actin) 锚定蛋白(ankyrin)( 又称2.1蛋白。锚定蛋白是一种比较大的细胞内连接蛋白, 每个红细胞约含10万个锚定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15,000。锚定蛋白一方面与血影蛋白相连, 另一方面与跨膜的带3蛋白的细胞质结构域部分相连, 这样,锚定蛋白借助于带3
25、蛋白将血影蛋白连接到细胞膜上,也就将骨架固定到质膜上) 带4.1蛋白(band 4.1 protein)( 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球形蛋白,它在膜骨架中的作用是通过同血影蛋白结合,促使血影蛋白同肌动蛋白结合。带4.1蛋白本身不同肌动蛋白相连,因为它没有与肌动蛋白连接的位点) 内收蛋白(adducin)( 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每个红细胞约有30,000个分子。它的形态似不规则的盘状物,高5.4nm,直径12.4nm。内收蛋白可与肌动蛋白及血影蛋白复合体结合,并且通过Ca2+和钙调蛋白的作用影响骨架蛋白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形态) 红细胞膜骨架的形成红细胞膜骨架的结构如图3-11
26、所示。图3-11 红细胞膜骨架的结构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主要成分包括: 血影蛋白、肌动蛋白、锚定蛋白、带3蛋白、带4.1蛋白等。红细胞膜骨架的网状支架的形成及与膜的结合过程大致分为三步: 首先是血影蛋白与4.1蛋白、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 4.1蛋白同血型糖蛋白相互作用 第三是锚定蛋白与血影蛋白、带3蛋白的相互作用请简述红细胞膜骨架的装配过程请简述红细胞膜骨架的装配过程(答案) 答:分为三步; 首先是血影蛋白与4.1蛋白、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血影蛋白的和亚基形成二聚体,在红细胞膜内,血影蛋白多以4聚体形式存在(也有6聚体、8聚体)。血影蛋白4聚体在4.1蛋白的帮助下同肌动蛋白寡聚体结合组成骨架的基本
27、网络。一般认为,1217个肌动蛋白寡聚体及4.9蛋白和原肌球蛋白组成一个基本结构蛋白,这种结构蛋白再结合到血影蛋白和4.1蛋白复合体上。4.9蛋白和原肌球蛋白可稳定肌动蛋白寡聚体。 4.1蛋白同血型糖蛋白相互作用:4.1蛋白的N端,35000的区域在生理状态下带正电荷,而血型糖蛋白带负电荷,所以4.1蛋白能够以静电稳定性同血型糖蛋白结合。 锚定蛋白与血影蛋白、带3蛋白的相互作用:锚定蛋白N端90000区可与带3蛋白结合,而72000区可与血影蛋白结合,由于带3蛋白是膜整合蛋白、血影蛋白是膜骨架蛋白,所以锚定蛋白起媒介作用将骨架蛋白与质膜相连。3.3 质膜的化学组成脂和蛋白质是膜的主要成分, 同
28、时还有少量的糖类。构成膜的蛋白质与脂的比例依据膜的类型(如质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类型(肌细胞、肝细胞)、生物类型(动物、植物和原核生物)的不同而不同(表3.1)。一般而言,脂占50%,蛋白质占40%,碳水化合物约占1-10%。表3-1 不同生物膜中的蛋白、脂和碳水化合物的量干重的百分比(%) 膜蛋白质脂碳水化合物质膜红细胞49438神经鞘18793肝细胞543610核膜66322高尔基体642610内质网622710线粒体外膜5545痕迹量内膜7822-叶绿体7030- 3.3.1 膜脂(membrane lipids)所有的膜脂都具有双亲媒性(amphipa
29、thic),即这些分子都有一个亲水末端(极性端)和一个疏水末端(非极性端)。这种性质使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大多数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只允许亲脂性物质通过。有人说膜脂的功能仅作为膜的骨架,并作为非脂溶性物质进入细胞的障碍,你认为此说有何不妥?有人说膜脂的功能仅作为膜的骨架,并作为非脂溶性物质进入细胞的障碍, 你认为此说有何不妥?(答案) 答:膜脂的主要功能是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去除膜脂,则使膜解体。另外膜脂也是膜蛋白的溶剂,一些蛋白通过疏水端同膜脂作用,使蛋白镶嵌在膜上得以执行特殊的功能。有研究表明,膜脂为某些膜蛋白(酶)维持构象、表现活性提供环境,一般情况下,膜脂本身不参与反应(细菌的膜脂参
30、与反应)。膜上有很多酶的活性依赖于膜脂的存在。如果去掉脂类, 酶蛋白即失去活性,加上脂类, 又可使活性恢复。有些膜蛋白只有在特异的磷脂头部基团存在时才有功能。 膜脂的主要类型膜脂是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 约占膜的50%, 主要有三大类:磷脂、糖脂、胆固醇。 磷脂(phospholipids) (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称为磷脂,是细胞膜中含量最丰富和最具特性的脂。动、植物细胞膜上都有磷脂, 是膜脂的基本成分, 约占膜脂的50%以上。磷脂分子的极性端是各种磷脂酰碱基, 称作头部。它们多数通过甘油基团与非极性端相连。磷脂又分为两大类: 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甘油磷脂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卵
31、磷脂)、磷脂酰肌醇等。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是两条长短不一的烃链, 称为尾部, 一般含有1424个偶数碳原子。其中一条烃链常含有一个或数个双键, 双键的存在造成这条不饱和链有一定角度的扭转。磷脂烃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的不同可以影响磷脂的相互位置, 进而影响膜的流动性。各种磷脂头部基团的大小、形状、电荷的不同则与磷脂-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有关)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称为磷脂,是细胞膜中含量最丰富和最具特性的脂。它有一个极性的头部和一个疏水的尾部(图3-12)。图3-12 磷脂酰乙醇胺的分子结构 胆固醇(cholesterol)( 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中。胆固醇分子由三部分组成: 极性的头部、非极性的类固醇环结构
32、和一个非极性的碳氢尾部。胆固醇的分子较其他膜脂要小, 双亲媒性也较低。胆固醇的亲水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埋在脂双层的中央。胆固醇分子是扁平和环状的,对磷脂的脂肪酸尾部的运动具有干扰作用,所以胆固醇对调节膜的流动性、加强膜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动物细胞膜胆固醇的含量较高,有的占膜脂的50%,大多数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质膜中没有胆固醇,酵母细胞膜中是麦角固醇) 细胞膜上另一类脂是固醇类的胆固醇(图3-13), 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中。动物细胞膜胆固醇的含量较高,有的占膜脂的50%,大多数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质膜中没有胆固醇,酵母细胞膜中是麦角固醇。图3-13 胆固醇的结构胆固醇的分子较其他膜脂要
33、小, 双亲媒性也较低。胆固醇的亲水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埋在脂双层的中央(图3-14)。图3-14 胆固醇在脂双层中的位置 膜脂的特性和功能 不同类型的膜含有不同类型的膜脂,使这些膜具有不同的特性(表3-2)。表3-2 某些生物膜膜脂的组成(脂总重量百分数)脂人的红细胞人的髓鞘牛心脏线粒体E.coli磷脂酸(PA)1.50.500磷脂酰胆碱(PC)1910390磷脂酰乙醇胺(PE)18202765磷脂酰甘油(PG)00018磷脂酰丝氨酸(PS)8.58.50.50心磷脂0022.512鞘磷脂17.58.500糖脂102600胆固醇222630 膜脂都是两性物质, 都具有亲水的
34、极性头和疏水的非极性的尾, 大多数磷脂和糖脂在水溶液中能够自动形成双分子层结构。当这些兼性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 它们就聚集起来, 将疏水的尾部埋在里面, 亲水的头部露在外面与水接触。可能有两种形式: 形成球状的分子团(micelles), 把尾部包在里面;或者形成双分子层(bilayers), 把疏水的尾部夹在头部的中间, 或形成脂质体( liposome)( 将少量的磷脂放在水溶液中,它能够自我装配成脂双层的球状结构,这种结构称为脂质体,所以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连续脂双层的球形脂质小囊。脂质体可作为生物膜的研究模型,并可作为生物大分子(DNA分子)和药物的运载体,因此脂质体是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
35、其生物学性质的极好材料。在构建导弹人工脂质体时,不仅要将被运载的分子或药物包入脂质体的内部水相,同时要在脂质体的膜上做些修饰,如插入抗体便于脂质体进入机体后寻靶)(图3-15)。图3-15 脂在水中的行为 膜脂的主要功能是构成膜的基本骨架,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功能(表3-30)。表3-3 某些膜脂的功能脂存在的膜功能主要磷脂 磷脂酰胆碱存在于大多数膜中形成脂双层磷脂酰乙醇胺存在于大多数膜中起界膜的作用,防止水磷脂酰丝氨基存在于大多数膜中溶性物质的自由扩散次要磷脂 心磷脂线粒体内膜激活染色体磷脂酰肌醇(PI)存在于大多数膜作为三磷酸肌醇的供体鞘脂大多数
36、哺乳动物细胞,特别是神经细胞屏障作用,激活某些酶糖脂叶绿体类囊体的膜的主要脂类屏障作用胆固醇大多数动物细胞膜大多数动物细胞膜膜的流动性3.3.2膜的碳水化合物(membrane carbohydrates)膜中的碳水化合物约占膜重量的110%,糖含量的多少依细胞的不同而不同。细胞质膜上所有的膜糖都位于质膜的外表面,内膜系统中的膜糖则位于内表面。 膜糖的种类自然界存在的单糖及其衍生物有200多种, 但存在于膜的糖类只有其中的9种, 而在动物细胞膜上的主要是7种(图3-16)。 图3-16 细胞膜中常见的七种糖类 膜糖的存在方式真核细胞质膜中的糖类是通过共价键同膜脂或膜蛋白
37、相连,即以糖脂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糖同氨基酸的连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O-连接和N-连接(图3-17)。 O-连接:是糖链与肽链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相连,O-连接糖链较短, 约含4个糖基。 N-连接: 是糖链与肽链中天冬酰胺残基相连,N-连接的糖链一般有10个以上的糖基。另外,N连接的方式较O连接普遍。图3-17 糖与多肽连接的两种方式 膜糖的功能膜糖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提高膜的稳定性,增强膜蛋白对细胞外基质中蛋白酶的抗性,帮助膜蛋白进行正确的折叠和维持正确的三维构型。同时膜糖也参与细胞的信号识别、细胞的粘着。如同某些糖脂一样,膜蛋白中的糖基是细菌和
38、病毒感染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另外,糖蛋白中的糖基还帮助新合成蛋白质进行正确的运输和定位。 ABO血型决定子(determinant),即ABO血型抗原,它是一种糖脂, 其寡糖部分具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作用(图3-18)。人的血型是A型、B型、AB型还是O型,是由红细胞膜脂或膜蛋白中的糖基决定的。A血型的人红细胞膜脂寡糖链的末端是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B血型的人红细胞膜脂寡糖链的末端是半乳糖(Gal),O型则没有这两种糖基,而AB型的人则在末端同时具有这两种糖。糖脂如何决定血型的?8. 糖脂是如何决定血型的?(答案) 答:ABO血型是由ABO血型抗原决定的, 称为ABO血型决定子(de
39、terminant),它是一种糖脂, 其寡糖部分具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作用。ABO血型决定子是短的、分支寡糖链,如A血型的人具有一种酶,这种酶能够将N-乙酰半乳糖胺添加到糖链的末端;B血型的人具有在糖链末端添加半乳糖的酶,AB血型的人具有上述两种酶;O血型的人则缺少上述两种酶,在抗原的末端既无N-乙酰氨基半乳糖,又无半乳糖。也就是说 人的血型是A型、B型、AB型还是O型,是由红细胞膜脂或膜蛋白中的糖基决定的。A血型的人红细胞膜脂寡糖链的末端是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B血型的人红细胞膜脂寡糖链的末端是半乳糖(Gal),O型则没有这两种糖基,而AB型的人则在末端同时具有这两种糖。图3-18
40、 血型抗原3.3.3 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 由膜脂构成膜的基本结构, 但是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是由蛋白质决定的。功能越复杂的膜,其上的蛋白质种类越多。 膜蛋白的分类 据膜蛋白与膜脂的关系分为整合蛋白、外周蛋白、脂锚定蛋白。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又称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实际上,整合蛋白几乎都是完全穿过脂双层的蛋白,亲水部分暴露在膜的一侧或两侧表面; 疏水
41、区同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整合蛋白所含疏水氨基酸的成分较高。跨膜蛋白可再分为单次跨膜、多次跨膜、多亚基跨膜等。跨膜蛋白一般含25%50%的螺旋, 也有折叠,如线粒体外膜和细菌质膜中的孔蛋白)又称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 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图3-19)。 图3-19 整合蛋白 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又称附着蛋白(protein-attached)。这种蛋白完全外露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主要是通过非共价健附着在脂的极性头部, 或整合蛋白亲水区的一侧, 间接与膜结合
42、。外周蛋白可用高盐或碱性pH条件分离。实际上,有时外周蛋白与整合蛋白是难以区分的,因为许多膜蛋白是由多亚基组成的,其中有的亚基插入在脂双层,有些亚基则是外周蛋白。外周蛋白为水溶性, 占膜蛋白总量的20%30%, 在红细胞中占50%, 如红细胞的血影蛋白和锚定蛋白都是外周蛋白。外周蛋白可以增加膜的强度,或是作为酶起某种特定的反应,或是参与信号分子的识别和信号转导)又称附着蛋白(protein-attached)。这种蛋白完全外露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主要是通过非共价键附着在脂的极性头部, 或整合蛋白亲水区的一侧, 间接与膜结合(图3-20)。 图3-20 外周蛋白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
43、red)( 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又称脂连接蛋白(lipid-linked protein),通过共价键的方式同脂分子结合,位于脂双层的外侧。同脂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蛋白质直接结合于脂双分子层,另一种方式是蛋白并不直接同脂结合,而是通过一个糖分子间接同脂结合。通过与糖的连接被锚定在膜脂上的蛋白质主要是通过短的寡糖与包埋在脂双层外叶中的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phatidylionositol,GPI)相连而被锚定在质膜的外侧。之所以能够在膜上发现这类脂锚定蛋白,是因为用特异识别和切割含有肌醇磷脂的磷脂酶处理细胞膜能释放出蛋白质。这类脂锚定蛋白通常是膜受体、
44、酶和细胞粘着分子。一种很少见的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夜尿就是GPI合成缺陷,导致红细胞容易破裂所至。另一类存在于细胞质面脂锚定蛋白是通过长的包埋在脂双层中的碳氢链进行锚定的。目前至少发现两种蛋白(Src 和Ras)是通过这种方式被锚定在质膜的细胞质面,提示这种锚定方式与细胞从正常状态向恶性状态转化有关)又称脂连接蛋白(lipid-linked protein),通过共价键的方式同脂分子结合,位于脂双层的外侧。同脂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蛋白质直接结合于脂双分子层,另一种方式是蛋白并不直接同脂结合,而是通过一个糖分子间接同脂结合(图3-21)。 图3-21 脂锚定蛋白 膜蛋白的功能 胞
45、质膜有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这些功能大多数是由膜蛋白来执行的(图3-22,表3-4)。 图3-22 膜蛋白的某些功能 表3-4 某些膜蛋白及其功能 功能蛋白示例作用方式运输蛋白Na泵主动将Na+泵出细胞,K+泵入细胞 连接蛋白整合素将细胞内肌动蛋白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相连 受体蛋白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受体同细胞外的PDGF结合、在细胞质内产生信号, 引起细胞的生长与分裂 酶腺苷酸环化酶在细胞外信号作用下,导致细胞内cAMP产生 膜蛋白的研究方法 膜蛋白的分离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Triton X-100都是去垢剂,哪一种可用于分离有生
46、物功能的膜蛋白?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Triton X-100都是去垢剂,哪一种可用于分离有生物功能的膜蛋白?(答案) 答:去垢剂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常用的离子型去垢剂,它不仅可使细胞膜崩溃,并与膜蛋白的疏水部分结合使其分离,而且还破坏膜蛋白内部的非共价键,使蛋白变性,所以不宜用于分离有功能的膜蛋白。Triton X-100是温和性去垢剂,它可以使膜脂溶解,又不使蛋白变性,可分离到有生物功能的膜蛋白。 去垢剂的作用机理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双亲媒性分子, 它们具有极性端和非极性的碳氢链。当它们与膜蛋白作用时,可以用非极性端同蛋白质的疏水区作用,取代膜
47、脂,极性端指向水中, 形成溶于水的去垢剂-膜蛋白复合物, 从而使膜蛋白在水中溶解、变性、沉淀(图3-23)。 图3-23 去垢剂在膜蛋白分离中的作用 (a)去垢剂分子,具有极性和非极性端;(b)去垢剂包裹在膜蛋白的疏水区,极性区朝向外侧,使蛋白质成为水溶性,从而与膜分离。 膜蛋白在膜中位置测定 请设计一种方法检测跨膜蛋白的哪一部分位于膜的外侧,哪一部分位于膜的内侧? 请设计一种方法检测跨膜蛋白的哪一部分位于膜的外侧,哪一部分位于膜的内侧? (答案) 答: 用相对分子质量大而不能透过细胞质膜的胰蛋白酶处理胰蛋白酶完整的细胞:这种处理可以将跨膜蛋白的朝向外侧的肽水解,而位于脂双层和细
48、胞质面的部分则不受影响。 用非离子去垢剂或渗透休克提高膜的渗透性,让膜失去了对蛋白水解酶渗透的障碍作用, 结果使膜蛋白的细胞质部分被蛋白酶水解。处理的结果可以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同时设置对照细胞。实验过程示于图E3-3。图E3-3 测定膜蛋白在膜中定位的实验过程 3.4 膜的分子结构及特点虽然细胞质膜是包裹在细胞最外层的界膜,但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必须同细胞外进行物质交换,这就要求细胞质膜具有特殊的结构,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4.1 结构模型 1890年,E.Overton发现了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提出了脂肪栅的膜结构设想。 1925年,
49、荷兰的两位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根据对红细胞的研究,提出细胞的外面有一个双脂分子层结构。 片层结构模型(Lamella structure model)1935年James Daniellie和Hugh Davson提出"双分子片层"结构模型(图3-24),该模型是第一次用分子术语描述的结构,并将膜结构同所观察到的生物学理化性质联系起来,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图3-24 质膜的片层结构模型 单位膜模型(1935年James Danielli和Hugh Davson所提出,又称或三明治式模型。该模型认为膜的骨架是脂肪形成的脂双层
50、结构,脂双层的内外两侧都是由一层蛋白质包被,即蛋白质-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内外两层的蛋白质层都非常薄。并且,蛋白层是以非折叠、完全伸展的肽链形式包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1954年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改:膜上有一些二维伸展的孔,孔的表面也是由蛋白质包被的,这样使孔具有极性,可提高水对膜的通透性。这一模型是第一次用分子术语描述的结构, 并将膜结构同所观察到的生物学理化性质联系起来, 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unit membrane model)( 1959年J.D.Robertson所提出。主要是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细胞膜是类似铁轨结构(“railroad track”), 两条暗线被一条
51、明亮的带隔开,显示暗-明-暗的三层,总厚度为7.5 nm,中间层为3.5 nm,内外两层各为2 nm。并推测:暗层是蛋白质, 透明层是脂,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单位膜模型是在片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个重要模型。它与片层结构模型有许多相同之处,最重要的修改是膜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蛋白质存在的方式不同。单位膜模型强调的是蛋白质为单层伸展的折叠片状, 而不是球形蛋白。另外,单位膜模型还认为膜的外侧表面的膜蛋白是糖蛋白,而且膜蛋白在两侧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这一模型能够解释细胞质膜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质膜有很高的电阻,这是由于膜脂的非极性端的碳氢化合物是不良导体的缘故;再如由于膜脂的存在,使
52、它对脂溶性强的非极性分子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脂溶性弱的小分子则不易透过膜。单位膜也有一些不足首先该模型把膜看成是静止的,无法说明膜如何适应细胞生命活动的变化;其二,不同的膜其厚度不都是7.5 nm,一般在510 nm之间;其三,如果蛋白质是伸展的, 则不能解释酶的活性同构型的关系。还有,该模型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膜蛋白很容易被分离,有些则很难)1959年,J.D.Robertson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各种膜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细胞膜是类似铁轨结构("railroad track"),两条暗线被一条明亮的带隔开,显示暗明暗的三层,总厚度为7.5nm,中间层为3
53、.5nm,内外两层各为2nm。并推测:暗层是蛋白质,透明层是脂,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图3-25)。图3-25 质膜的单位膜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1972年Singer 和Nicolson 总结了当时有关膜结构模型及各种研究新技术的成就,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球形膜蛋白分子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相结合, 有的附在内外表面, 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 有的贯穿膜的全层, 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流动相嵌模型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蛋白质不是伸展的片层,而是以折叠的球形镶嵌在脂双层中,蛋白质与膜脂的结合程度取决于膜蛋白中氨基酸的性质。第二个
54、特点就是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再是封闭的片状结构,以适应细胞各种功能的需要。这一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由性和不对称性,较好地体现细胞的功能特点,被广泛接受,也得到许多实验的支持。后来又发现碳水化合物是以糖脂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膜的外侧表面)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总结了当时有关膜结构模型及各种研究的新成就,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图3-26)。 这一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由性和不对称性,较好地体现细胞的功能特点,被广泛接受,也得到许多实验的支持。 图3-26 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大肠杆菌细胞质膜 流动镶嵌模型同样适合原核生物。 图3-27 大肠杆菌的双层质膜 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只
55、是革蓝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图3-27)。对于革蓝氏阳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只有单层膜结构。 在革蓝氏阴性菌的外膜上有丰富的孔蛋白(孔蛋白是存在于细菌质膜的外膜、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上的通道蛋白,它们允许较大的分子通过,其中线粒体孔蛋白可通过的最大分子为6000道尔顿,而叶绿体的孔蛋白则可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到13,000之间的物质。孔蛋白是膜整合蛋白,它的膜脂结合区与其他的跨膜蛋白不同,不是螺旋,而是折叠)。孔蛋白只存在于双层膜的外膜中,为什么?孔蛋白只存在于双层膜的外膜中,为什么?(答案) 答:由于孔蛋白的孔径大,所以只能存在于外膜,而不能存在于内膜。内膜有界膜的作用,如果有
56、孔蛋白,则失去界膜的功能。图3-28 细菌质膜中的孔蛋白3.4.2 膜的不对称性(membrane asymmetry)细胞质膜的不对称性是指细胞质膜脂双层中各种成分不是均匀分布的,包括种类和数量的不均匀。 不对称性的表现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脂和糖,膜的不对称性主要是指这些成分分布的不对称以及这些分子在方向上的不对称。 膜脂的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脂双层中分布的各类脂的比例不同, 各种细胞的膜脂不对称性差异很大(图3-29)。图3-29 膜脂的不对称分布 膜蛋白的不对称 每种膜蛋白在膜中都有特定的排布方向,与其功能相适应,这是膜蛋白不对称性的主要因素。膜蛋白的不对称性包括外
57、周蛋白分布的不对称以及整合蛋白内外两侧氨基酸残基数目的不对称(图3-30)。图3-30 红细胞血型糖蛋白A在质膜中不对称分布 膜糖的不对称 膜糖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无论是糖蛋白还是糖脂的糖基都是位于膜的外表面(图3-31、3-32)。 图3-31 磷脂与糖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图3-32 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 不对称性的意义膜脂、膜蛋白及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膜结构不对称性的意义是什么?膜结构不对称性的意义是什么?(答案) 答:膜脂、膜蛋白及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膜脂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虽然这种不对称性的生物学作用还了解得很少,但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糖脂是位于脂双层的外侧,其作用可能作为细胞外配体(ligand)的受体。磷脂酰丝氨基主要集中在脂双层的内叶,在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力工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卫生系统医护人员针对性普法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三十条硬措施考试试题附答案
- 防腐整容师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科学研究与伦理责任考试卷及答案
- 车辆驾驶员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鸡舍自动化喂料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管道焊接工艺培训材料考核试卷及答案
- 特种电缆小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特种电工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红楼梦》重点情节按回目梳理修改版汇总
- GB/T 2820.4-2009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4部分:控制装置和开关装置
- GB/T 13762-2009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布及土工布有关产品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方法
- GB 1886.4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钙
- 无脊椎动物类群三腔肠动物门
- 生活离不开规则观课报告
-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化学分析课件
- 个人房地产抵押合同书
- 医院零星维修管理制度及零星维修审批单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申请表
- 考评员题库(10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