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船(下)-教学设计_第1页
16船(下)-教学设计_第2页
16船(下)-教学设计_第3页
16船(下)-教学设计_第4页
16船(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船(下)作者孟军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类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人类的造船史绵亘数千年,几乎与人类发展一样长久。数千年来,舟船制造经历了筏、独木舟、木板船、浆船、木帆船、轮船、螺旋桨船到钢质现代船的发展历程,千姿百态的船型、结构、帆装、推进动力反映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多元化。本课是船的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船舶的造型特征与美学特征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课时要进一步学习、理解船舶造型的节奏与韵律之美,感受船舶造型的艺术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本课时的难点是放在船舶制造上,从造船发展历程中的诸多发明加深对船舶造

2、型、船舶结构、船舶设备的认识与了解,以此感受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多元。本课时的技能操作部分是利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弃之又随手可得的“废旧材料”进行船舶的设计制造,并以自己的创造为载体,彰显自己独到的思想与想象,体现船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生情况: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船舶的认知已有了明显的提升,能浅显地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去看赏船舶的造型与美饰,这种能力有待于不断加强与完善。在技能表现上,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技能操作基础和能力,通过拼拼、搭搭、剪剪、贴贴,能够在本课新授之前运用原有经验塑造船舶形象。我曾尝试性地请一些学生在课前动手操作,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获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学生所造之船能体现船舶

3、的大致特征,但造型过于简单,趋于雷同;二是学生收集材料较为单一,数量也偏少。这样看来,学生对于造船这一内容的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们可以从材料的收集整理中进一步联系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可以从课堂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对船舶美学特征的认识,也可以从对造船史的了解中感悟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多元化,更可以在造船实践中融入对船舶文化的理解,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学方式、手段:1. 以小小解说员的角色体验,加深学生对船舶造型特征与美饰特征的了解,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表达的机会。2. 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赏舟船整体造型的节奏与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3. 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观察、思考,并以独到的感受进行表达。4. 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讨论与交流,在相互间的思维碰撞中迸发灵感与创意,进行“造船”活动,感受合作的乐趣与意义。教师准备:PPT课件,各种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剪刀、胶棒、双面胶、海绵胶等。学生准备:绘画彩笔,各种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剪刀、双面胶、海绵胶、订书机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了解船舶的造型与美饰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船舶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并以此贯穿学生的造型表现,在“造船”的过程中呈现出船舶造型的节奏与韵律。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从

5、审美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船舶造型的艺术性,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讨论与交流,在相互间的思维碰撞中迸发灵感与创意,感受合作的乐趣与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船舶的进一步了解,体悟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强对船舶造型特征的了解,体会船舶造型的节奏与韵律之美,感受船舶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崇与敬仰;在“造船”的过程中,将对舟船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所造之船在体现功能的同时追求美观,同时彰显个人情感。教学难点:本课时教学重在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

6、难在对有限材料的充分利用和改造上,其次是要将船舶造型中的节奏与韵律体现在自己的造船过程中。课堂上要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与表现,所造之船在尽显独特与创新的同时也要顾及船舶有别于其他事物的造型特征。教学设计 一、感知与体验 1. 温故知新,进一步加深对船舶造型的理解。(1)简要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舟船造型的印象。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船,了解到船的造型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还记得吗?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板书逐一呈现 上层建筑 主船体 美饰 (2)欣赏我国古代船模,从造型特征上进一步了解舟船的美学特征。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做一个小小讲解员,从这三方面来介

7、绍这些船。(3)进一步感受舟船造型所呈现的美感。师:这些船的造型各有特色,呈现出来的美也各不相同,你能用一些合适的词来赞美它们吗?汉代船模平和、亲近之美五牙战舰威武、雄壮之美隋朝大龙舟豪华、富贵之美设计意图:以小小讲解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已学内容与知识点做到温故而知新,并以对船舶整体的审美表达,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感受和认识,形成审美判断能力。2. 点题:除此之外,这些造型各异的船还有一种能令人品味与欣赏的美。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船。(板书课题:船)二、学习与创作 1. 通过分析上层建筑的变化,进一步感受船舶的节奏与韵律美。师:我们来看,西汉木船的舱房高低发生了变化,还有哪艘船

8、也有这样的变化?师:而且啊,这种变化都是在一种基调下发生的有序变化;五牙战舰矩形垛口形成了起伏节奏,每一层长短发生变化,这些达到了产生韵律的效果;还有隋朝大龙舟,龙头、龙尾、步辇、飞檐翘角做到了错落有序,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品味与欣赏的地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感受船舶造型的美学特点,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2. 从汉代楼船引入对船舶结构和设备的了解,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师:像这样造型优美的古代舟船有很多,这是我国汉代楼船,除了造型上的特点以外,还有哪一处非常特别?师:利用自然界的风作为动力,这是古代造船的一大发明,实际上,古代造船还有许多发明,知道吗

9、? (教师了解车船、橹、舵、水密隔舱知识,以应对具体的教学状况。)车船:以船侧轮子的转动代替划桨,以连续运动代替间歇运动的机械。橹:橹的外形有点像桨,但是比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桨到橹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提高了效率。舵:船尾舵的前身为船尾舵桨,在商朝已经使用,用来控制船只的航行方向,舵虽然是小小的装置,但它能使庞大的船体运转自如。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将船舱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水密隔舱的设置有很多优点:(1)由于舱与舱之间是严密分隔的,在航行中,特别

10、是远洋航行,即使有一两个船舱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船舱,这样船就不会沉没,增加了航行的安全性。(2)船上分舱,可以方便装卸和管理货物。(3)由于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增加了船只整体的横向强度,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具有加固船体的作用。师:这些发明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世界造船做出的贡献,了不起吧?其实我们国家造船发明远不止而这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成为了世界造船的先进国家,造出了众多千姿百态的船舶。设计意图:通过造船发展历程中的诸多发明,使学生加深对船舶造型、船舶结构、船舶设备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感受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

11、民的敬仰。3. 赏析郑和宝船,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造船的高超技艺。师:特别是到了明朝,我们国家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最先进的船舶。遗址之一就在我们南京。知道吗?介绍一下。(1)我们从视频郑和与宝船中来进一步了解宝船。 视频内容:607年前(公元1405年)7月11 号的早上,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从江苏太仓浏河镇刘家湾出发,开始了长达28年的海上外交和贸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最有名的则是当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宝船。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船上9桅可挂12张帆,毛重有几千斤,需要动用200人才能起航,一艘船可容纳上千人。明朝时期,造船业高度发达

12、,甚至有了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厂,如加工帆棚、木材、铜漆、麻栎等的堆放仓库。宝船有五层,最底层放的是压舱石,使船平稳,上面储备有饮用水,再上一层储备粮食,甲板上第一层是郑和等官员居住的场所,顶层是船员操作间。1405年的明朝,国力强盛,明成祖雄心勃勃遣使各国,宣告天下大明的繁荣,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国力,为造船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有郑和七下西洋的远航壮举。师:从视频中你知道了什么?(2)结合图片,感受郑和宝船的庞大气势,了解宝船的造型特征与船舶设备。设计意图:通过对郑和宝船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我国古代造船高超技艺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就是长44丈4尺、宽18丈

13、的宝船,是我们南京的龙江造船厂遗址中仿造的,你看人站在船尾板上多么渺小!师:走近宝船,除了大,它具体有什么特点?师:九桅十二帆的郑和宝船形成了视觉中心,其他帆则在大小、间距、倾斜度上发生了变化,因而也形成了气势宏伟的节奏与韵律。4. 欣赏更多的船舶。5. 尝试着初步构思自己的船舶。师:现在,我们眼前有收集的一些材料,如果你是一名造船师,你会造什么样的船舶?试一试:独自或同座位合作先构思一艘船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合作学习。6.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发现他们造船的秘密。 设计意图:从同龄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发散思维。 7. 造船建议。独自或同座

14、位合作制造一艘船舶;适当添加船舶设备和装饰,进一步改造自己的船舶,使自己制造的船舶更加完美、更具个性。三、评价与回味 1. 从船舶造型上评析同学们造的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味自己或与同学合作的收获与快乐。四、拓展与延续 1. 了解不同材料制作的船舶,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造船艺术。欣赏同龄人用泥塑创作的船舶;教师展示鸡蛋壳、灯泡做的船舶。2. 了解原始独木舟的制造方法,感受原始先民在实践中日渐开启的智慧。 师:还记得船的先祖距今7000多年的独木舟吗?猜想一下,当时原始先民是怎样制造独木舟的?师:当时的工具很简陋,只有用石斧、石锛等工具,将圆圆的树干削平。后来,发

15、现用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为方便。人们将树干上不需要挖掉的地方都涂上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掉要挖去的部分。这样被烧的部分就被烧成一层炭,再用石斧砍,就比较容易了。独木舟就是这样制造成功的,人类也就是在这样的长期实践中开启着智慧。3. 通过与5000年前西亚两河流域先民扎制的大型帆船作比较,感受先民的智慧。 师:据考古学家发现,5000年前西亚两河流域先民就用芦苇等自然植物扎制大型的帆船,再涂上沥青等防水材料,成功地进行了远航。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些有关航海的历史,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梦中的远航。作业要求本课作业是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船舶的设计与制造,但实际上课前的材料收集、准备工作也很重要。课前

16、收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充足的材料很难造出丰富多样的船舶。因此课前的材料收集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多方位地思考、观察、收集生活中可利用的各种材料,既要收集可供制造船舶主船体和上层建筑的大一些的材料,又要收集可用于成为船舶设备的小一些的材料,同时将收集到的材料清理干净。课堂作业:以自由合作的形式展开造船活动。通过对船舶造型、美饰的认识和理解构思船舶造型;根据自己所设想的船舶造型特点,巧妙改造材料,使其更符合船舶造型的需要;注意主船体与上层建筑的特点,并配置合适的船舶设备,形成独特的风格;在造船的过程中注意船舶造型的节奏和韵律感。教与学的评价教与学的评价关联到教师与学生、学

17、生与学生、学生个体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果上,还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与态度上。本课是一节集审美与操作于一体的美术课,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较好的审美素养与较强的动手能力,来品味船舶的美学特征、制造好用又好看的船舶。因此,教学要针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历练来展开,并以学生获得此种能力来考量教的得失与学的得失。这期间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内化与外显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学生之间你言我语碰撞出的灵感,也可以看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启发、鼓励与促进,更可以看到教师之于教学所显现的潜思践行与总体意匠,教与学的评价也就贯穿其间。1.

18、 对于“教”的评价建议可以是:教学环节是否流畅,设计是否合理;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教学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难点学习是否透彻。2. 对于“学”的评价建议可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得到喜悦与满足,观察、思维、想象、表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喜欢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活动;与同学们的合作是否愉悦,能否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业中有没有遇到难点,如果有,是否已解决;课堂中自己的观点是否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自己的想法是否融入到作业中。反思和总结美术新课标的再次修订,强调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与愉悦性。因此,本课在设

19、计之初便引发了我对美术作为文化性学习的一点思考。此处,本课为第二课时,从形式上看,这是一节以综合材料进行造型活动的技能操作课;从内容上看,这是一节以船为主题的审美与表现课。虽然本课时的最终落脚点是在“造船”上,但其间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的造船史反映的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多元化,这一点是必须让学生体会的, 教学也从“了解古代造船中的诸多发明”和“了解郑和宝船”这两个环节营造了对于前人的敬仰。对于本课在教学之初的“角色体验”“对船舶造型之节奏与韵律的感受”,则有效帮助学生立足学科之本,以审美的视角看赏船舶造型的美学特征,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以上种种教学环节,凸显了对船舶文化的研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本课学习内容、领悟本课学习重点,为学生的后续创作搭建了美术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