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1页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2页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3页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4页
《山居秋暝》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居秋暝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是中职语文人教版职一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 诗四首里面的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三、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职业中学职一学生,古诗文积累普遍不深厚,阅读能力、探究能力普遍不高,喜欢活跃的生动的课堂气氛,按部就班的教学一般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四、教学设想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

2、、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 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 山居秋暝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 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 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 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 在教学中, 我发现, 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 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 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 因此, 我打算以 山居秋暝 作为一个突破口, 作为鉴赏其他诗歌

3、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预习时,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 诗词。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 使他们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课前准备 : 1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

4、资料,做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2、发掘擅长画山水画的学生,给本诗配山水画 (留一部分在堂上完成) ; 发掘喜欢歌曲创作的同学,把本诗改成歌曲。3、另外两个小组分别尝试把本诗改成对联和散文诗。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 尽量体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采用举例法、比较法、归纳法、练习法、启发法、推导法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之环节一 导入新课( 1 分钟):因是一篇写秋景的诗, 却一反传统的写秋诗词的悲凉意境, 为了能轻松地把同学带入诗境中,我特选取同学每日见惯的

5、校园景导入新课:最近几天, 尤其是早晨,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校园两棵大树下什么最多 ?落叶。古人云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如此多的落叶,可知秋意正浓。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提到秋,人们往往会产生愁苦凄凉的悲秋情绪,而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却跳出了传统的审美视野, 营造了一个胜似春朝的明快舒朗、 清新鲜洁、 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让我们共同欣赏山居秋暝,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王维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教学过程之环节二小组展示( 4 分钟)由一小组成员展示研究成果(课件),范读全诗,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1 )王维:( 2)题解:( 3 )山水田园诗:设计意图:小组竞赛

6、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该组的介绍对后面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 知人论世”起重要作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5 分钟)1 、学生各自朗读诗歌,感悟,要求想象诗中所绘之景2、学生跟随多媒体配乐朗诵,一起诵读3、正音释词、文意疏通设计意图:触动心弦、激发想像。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诵读技巧,在诵读中体会作者附着在语言上的情感,通过想像,利用绘画和描写等方式进行再创造,体味诗歌意境美及“中有画 ”的特点。教学过程之环节四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指导分析(约 23 分钟)(一)第二组学生边展示鉴赏语言研究成果(课件)边提问 :王维的诗歌是 “诗中有画” ,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画?学生抢答。设计意图

7、:该问题让学生脑海中再现出诗歌的景象和生活图景,以更了解诗的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 “空山 ”呢?学生抢答。设计意图:树木繁茂掩盖了人的活动,点出环境的清幽,还和作者的心境吻合。引导学生理解 “景语皆情语” 的诗歌鉴赏方法。 在初步感受诗的意境美之后,让学生思考: “我们看到如此清新美丽的一幅山水画,那么诗人是否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呢?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诗内涵的思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分析诗歌,把握诗歌深刻的内涵,提高对诗歌的感受能力。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本课的重难点。(二)第三组同学展示诗歌艺术手

8、法研究成果(课件)分析文中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手法学生提问:与王维的另外两作品对比,找出与山居秋暝共同之处鸟鸣涧鹿 柴 人闲桂花落。 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返景入深林,时鸣春涧中。明月来相照。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对比阅读,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三)教师点拨由第一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 要了解作者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第二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 要学会鉴赏语言,注意动词、形容词、语序等,如山居秋暝:“空” “照” “

9、流”,“竹喧”、“莲动”,语序颠倒第三组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鉴赏诗歌的方法: 要学会鉴赏艺术手法,如衬托(以动衬静)、对比、借景抒情等教学过程之环节五知识拓展:(约 10 分钟)( 1 )再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学生跟读,体会诗人心境。( 2 )迁移训练:创新创作,学以致用学生把这首诗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 创作成另外的艺术形式, 如马颖琳同学配山水画、 招依婷同学写了书法, 方启荣同学改成对联、 李芷蕊同学改为散文, 梁韵倩同学把诗歌改为歌曲,并在课堂上配乐唱了出来。效果: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使他们的各种才艺与语文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设计意图:启迪思维,学会迁移,通过深挖教材

10、文本,达到德育与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教学过程之环节六教师小结( 2 分钟)山居秋暝 一诗就象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显示着王诗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在联想、 想象、 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方式的训练中,掌握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通过大家 的才艺展示,对这首诗进行了新的诠释, 新的表达,让大家更深刻了解诗歌内涵, 感受古诗 的文化魅力。教学过程之环节七布置作业1、背书这首诗。2、完成课后练习及练习册七 教学反思教研室教研员对这一课的评价是: 1. 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2. 教师准备非常充分,花

11、了很长时间准备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那么多课件、书画、对联、 散文等资料3. 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计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让全班都动起来。 4.目的准确,抓住线索“意象- 意境 - 情感”的鉴赏方式。自我反思这节课容量太大,显得时间有点紧迫,由于时间仓促,艺术手法未能作更多介绍,只介绍了以动衬静和借景抒情,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山居秋瞑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掌握山水田园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3、体验高考题中山水田园诗的涉题类型。【学习任务】1、通读诗词。2、完成文后习题。【相关理论】一、山水田园诗的概念山水田园诗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合称,源于东晋的谢灵

12、运(山水诗人)和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人)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 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 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二、山水田园诗的相关知识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2、表现手法:(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 绘声绘色 白描拟人(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山水田园诗属

13、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3、思想内容: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 归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4、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5、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附一一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范成大【导入新知】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描摹景物精细传神, 因此在写景状物诗上, 有独特的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绘人物,丛竹等。著有王 右丞集。苏轼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

14、,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背景诗题】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仕途受挫隐居辆(w eng)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 厌弃官场的情绪。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 “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 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作品风格】总风格: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特点诗如画卷,美不胜收:比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比如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曰:寒山转苍翠

15、, 秋水日潺泼。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 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渗禅意,流动空灵:比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 春涧中。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 是不朽的,永恒的,就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 律之中,有此妙诠。【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学案,及时圈点重要信息,反复诵读诗歌。【自主赏析】一、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自己达到了第几重境界:

16、第一重:能正确朗读诗歌。第二重:能读出停顿和节奏。第三重:能根据诗意读出语气和感情。二、在上面右边框里一句句的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不明白的词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解决。如“山居” “瞑” “随意”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_2T 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 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 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j 中,依然向往长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三、课前能背诵山居秋暝。四、思考题1、苏轼评价王维

17、的诗为“诗中有画”,请根据诗句分析,这画里有哪些景物?中间四句诗, 一句一幅画,请你选择其中的一联,用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画面。提示:1.抓住意象及其特征。2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3 .进行生动的甚至是华丽的扩写。4.融入个人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 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 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 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

18、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 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 属。苏轼把此联誉为 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 一一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 朱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 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

19、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2、本诗中间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选一联作赏析。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诗中的画面有许多景物,甚至有人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还称之为“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

20、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4、请说说你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理解,诗人认为春景好还是秋景好?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草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

2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明确:“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明确: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王维诗中名句】1、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嘴黄鹏。积雨辆川庄作3、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辆川别业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7、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杂诗二首红豆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8、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

22、多采撷,此物最相思。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山之秋韵,最美的诗一一王维山居秋暝改写而成的散文(一)秋日雨后,山显得空荡荡的,仿佛尘世间的一切嘈杂都随着秋雨渗入土中,一切安谧且幽静。夜,来得静悄悄的却十分迅速。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却缓缓地落到地 上,柔柔地将一切包裹住。好一派美丽的秋月夜景。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仿佛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雪纱”,细细地聆听,会有泉水击石的声响。“丁冬,丁冬”,虽然机械地重复着这一单调的旋律,但却富有韵律,忽远忽近,似有似无。竹林中传来

23、阵阵笑语喧哗,原来是浣纱洗衣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光回家去了;水上的莲叶轻轻摇曳, 却没有秋风掠过,再仔细一看,原来有渔舟顺流而下。山中之景是那么清澈明净,长风是那么朴实淳厚。看似喧嚣,却又如此和平恬静;看似恬静,却又如此充满 生机。叫我怎能不流连忘归,叫我怎能不想置身其中。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 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静静地欣赏这里的秋景。向往那种生活,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二)那一夜骤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于抵挡的气息,那有着桂花香般的诱惑的气息似乎在暗示着,如此良 辰美景怎能虚设?信步走在雨后的山谷,感受着水的韵味,山的神韵,大自然的瞬息万变萦绕

24、在心中,空气中挟着秋天特有的 凉意,随着风来回地穿梭于发梢之间,耳边能听到微风吹过的声音,整颗心随着风飞舞,世界在此刻显得如此 静谧。抬头凝望那深邃的夜空,皓月当空,撒下一世界的银辉,整个松林如同少女蒙着银纱般透着一种异样的美, 也照得那潺潺的泉水欢快流过那些山石,流淌在小溪中。溪的那头,归途中的洗衣女带着如水的笑声踩着月光走来,声音随着风穿越过颤动的竹林飘来,然后飞散在这一夜如画的幽谷中,飞扬,飞扬晚归的渔舟满载着一天的收获,一天的快乐与幸福,悠悠穿过那晃动的莲叶和着“吱吱”的摇橹声,归来,归来任凭春天的芬芳消逝,任凭夏天的渔舟归去,这一刻,秋天依旧美丽,依旧迷人,如同树叶褪去了绿色,秋 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中,远离了尘世的车马喧嚣,还有何所求呢?(三)秋风拂过,留下一片宁静。黄昏时分,辆川山庄景色旖旎,使我不得不自醉其中。空静的山庄中刚下过一场 秋雨,天气已显出秋的凉意,被秋感染的山显得更伟岸通灵,仿佛透露着一种力量与风雅。皎洁的月光照进松树林,使土地披上了一件班驳的大衣,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温和地滋润着石上的青 苔。一切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