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的对比观察_第1页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的对比观察_第2页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的对比观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的对比观察         11-03-14 11:43:00     编辑:studa20                    作者:邓立琴, 王建珍, 孟尽海【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麻诱导对患者血流动力学

2、、麻醉深度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时合适麻醉诱导剂量。方法 选择80例ASA III级择期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芬太尼组(F组: 34g·kg-1)和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1g·kg-1后, R1R3组分别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g·kg-1·min-1、0.2g·kg-1·min-1 和0.4g·kg-1·min-1)。全麻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1,芬太尼/瑞芬太尼,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1,丙泊酚1mg·kg-1后持续泵注2

3、mg·kg-1·h-1,5min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记录麻醉诱导前的基础状态(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4) 及插管后10min(T5)各时间点HR、SBP、DBP、MAP、HRV和BIS的变化。同时记录围插管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各组意识消失的时间。结果 与T0相比,T1各组HR、BP均明显下降(P<0.05), R3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T1相比插管后各组BP和HR回升,F组和R1组超过基础值T0(P<0.05), 但R3组T4和T5的HR、BP仍低于基础值T0 (P<0.0

4、1)。心率变异性R1组、R2组和F组T1T3与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2组于各时段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病人BIS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1T4时间段R1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比R组长(P<0.01), R1、R2、R3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围插管期R1组和F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2和R3组(P<0.05),R3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1和R2组(P<0.05)。结论 瑞芬

5、太尼缓慢静注负荷剂量1g·kg-1后持续泵注0.2g·kg-1·min-1全麻诱导平稳,麻醉深度满意,此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为合适的全麻诱导剂量。 【关键词】  瑞芬太尼;芬太尼;异丙酚;全麻;诱导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均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特点,是全凭静脉麻醉维持的理想药物。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比传统的大剂量芬太尼更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并保持血液动力学稳定1。但作者临床观察发现文献瑞芬太尼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明显,本研究拟通过比较芬太尼和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谱指数和意识消失

6、时间的影响,探讨复合异丙酚时瑞芬太尼适宜的麻醉诱导剂量。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级全麻择期手术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3265岁,ASA级,体重4880kg。心、肺、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史、无困难气道,无阿片类药物、异丙酚等过敏史,无阿片类药物滥用史、嗜酒史、非妊娠、哺乳妇女。1.2 麻醉方法 患者均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mL·kg-1。连接HXD-2多功能监护仪(黑龙江华翔公司生产)监测患者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变异性(HRV)、脑电双频

7、谱指数(BIS)。麻醉诱导前吸纯氧3min后,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1,阿托品0.5mg,芬太尼(批号:081209,湖北宜昌人福制药有限公司)或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批号:080802,湖北宜昌人福制药有限公司),用法见分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1,静注丙泊酚1 mg·kg-1后持续泵注2mg·kg-1·h-1。5min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一次成功,插管成功后接Drager麻醉机控制呼吸。1.3 分组及用药 入选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芬太尼组(F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R组根据瑞芬太尼不同麻醉诱导剂量又分

8、为瑞芬太尼0.1g·kg-1·min-1组 (R1组), 0.2g·kg-1·min-1组 (R2组), 0.4g·kg-1·min-1组 (R3组),每组20例。F组缓慢静注芬太尼34g·kg-1,R组缓慢静注瑞芬太尼1g·kg-1(>60 s),R1、R2、R3组分别持续泵注0.1g·kg-1·min-1、0.2g·kg-1·min-1、0.4g·kg-1·min-1。1.4 观察项目 患者入室后静卧5min,每隔3min记录HR、SBP、DBP

9、、MAP、HRV和BIS,取3次平均值为患者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T0),麻醉诱导后在气管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min(T3)、5min(T4) 及10min(T5)各时间点记录上述数值的变化。同时观察诱导期间各组病人围插管期高血压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低血压SBP90mmHg和(或)DBP60mmHg;心动过速(HR100次·分-1)和心动过缓(HR60次·分-1)的发生率及各组意识消失的时间。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

10、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各组病人BP、HR和HRV的变化各组病人BP、HR和HRV的变化与T0相比,T1各组HR、BP均明显下降(P<0.05), R3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T1相比插管后各组BP和HR回升,F组和R1组超过基础值T0(P<0.05); 但R3组T4和T5的HR、BP仍低于基础值T0 (P<0.05)。心率变异性R1组、R2组和F组T1T3与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2组于各时段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插管期R3组8例病人血压低2例使用麻黄碱,4例心动过缓病例其中2例插管后未恢复给阿托品纠正(表1)。表1 组病人BP、HR和HRV的变化2.2 各组病人BIS的变化 每组病人诱导后BIS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1T4时间段R1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 各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比较F组患者平均意识消失时间143s,R组患者约为90s明显快于F组(P<0.01), R1、R2、R3组患者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