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_第1页
无为而无不为_第2页
无为而无不为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潘启明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中国人的智慧。 “无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 定命题。无为是老子提出的。 “无为”两个字在老子道德经共出 现 12 次。而无为的思想,不仅仅属于老子,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思想。无为不能解释成无所做为。无为的基本涵义就是天人合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的运用,大体上可以从三方面看。第一,无为则无不为的普适原则。第二,无为则无不为与和谐。第三,无为则无不为与战胜。第一,无为则无不为的普适原则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37 章)“万物将自化”,这就是说,无为的真正涵义就是,不要人为,

2、而让万物自化。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普适价值。老子在道德经翻来复去地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 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为大等,就是要让“万物将自化”。而这 就是无为。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 章)什么是道?道就是道路, 道就是方法, 道就是普适原则。 这是道 最浅显的诠解。这是普通中国人稍加思索,就都能得出来的结论。老子说,“道法自然”。换句话说,道就是自然。或者说,道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西方人如果用“道”这个概念,他们一定会对“道”下定义。中 国人则不对“道”定义。为什么中国人不对“道”定义?因

3、为中国人谁都知道 “道”就是道路,三岁的孩子都知道。 “道” 在每个人头脑中,都是有形象、有概念的。而这一形象和概念,在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是相同的, 就象在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 叶一样。对于一个人,他能够领悟的, 比他实际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的 要少;而他能用语言表达的, 又比他领悟到的要少; 能够记述下来的 (不管是他记述还是别人记述),又比他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要少。语言表达,真的不容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道。把意 会到的道,用语言表达出来,用书籍记载下来,需要深入浅出。这是 很难的。即使做到了深入浅出,不被人误解,又是很难的。编码(encode) 和解码(decode),如果

4、不是一个人,或者用了不同的编码解码体系, 那么就会解不不了码,或者误解。鉴于上述原因, 中国人不对道定义, 中国也不对其它任何概念定 义。中国人把对道和名(概念)理解的权力,还给每个人。所以老子道德经开章明义,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上帝给每个人一个脑子, 每个人对他所感知道的世界, 他的脑子 都会给出一幅图画。 每个人的图画, 都是他的脑子制作的, 都是合理 的。按中国人的传统,对别人所悟、所言、所书是是不给予批评的。庄子甚至写出齐物论来说明,物不

5、要齐,论也不要齐,要保 持天籁。一定要齐物或者齐论,这个“齐”,也只能是天然。中国人 经常把天然简化成“天”。天就是天然。这不是我讲的,这是庄子讲的。庄子说, “牛马四 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秋水)庄子推崇“天籁”。何为“天籁”?庄子说,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这就 是说,使其自己,保持其天然的自己不加改变,就是天籁。庄子又说,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 皆一也。”(德充符)所以所谓齐,就是“自其同者视之”。那么万物、万事、万理、万声,如何才能齐,如何才能同,如何 才能一呢?当然只有一条,那就是天然,那就是天。庄子又说,“ 无为为之之谓天。 ”

6、(天地)这也就是说,齐物、齐论、同一、求同,就是天然,就是无为。中国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 把“天”、“道”作出自己的定义, 它可以是一、同、齐、统一、元、玄、无为,等等,不可枚举。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国文化,是求同的文化,也是智者的文化。老子说,“同谓之玄。”正因为同就是玄, 而中国的文化就是求同的文化, 所以中学(或 叫国学)可以叫做玄学。这是针对西学而言的。西学大家都知道,叫做“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分科的学问。我真佩服第一个把 science 译成“科学”的人,他没有译音,而 直接把它与中学根本不同的特质表达出来。“科学”这分科的特质是什么?恩格斯说得非

7、常清楚。恩格斯说, “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 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 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 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 就是科学。恩格斯又说, “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 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 固定的、 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 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就是科学。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完全不同, 它不分科,它不孤立地、 逐个地和 分别地考察研究固定的、 僵硬的、 一成不变的对象。 中国文化动态地 从整体上、从全局上对时刻变化的对象加以研究;中国文化是察同、 求一;中国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察同、求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庄子

8、说,“通于一而万事毕”(天地)察同、求一,就是与自然一致,就是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这也就是老子讲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老子说,“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求一、求同,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易经在中国文化中是六经之首。易者,简单容易;经者,路径。易经就是简单容易之道。这不是我说的,是孔子说的。孔子说,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 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 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矣。 ”(系辞

9、)孔子又说, “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终也,人与天 一也。”(庄子山木)孔子接着解释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做 到不怕苦不怕死容易; 不受爵禄物利引诱难; 大自然化其万物, 人焉 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只能“守正而待之而已”。而“人与天一” 就是,人,天然也;天,亦天然也。人之不能天然,性也。只有圣人 能够终生安然体察自然之流逝而与其一致。我们说天人合一,而孔子说“人与天一”。孔子的说法,更具操 作性。对的,就是天然的, 是不容人去为所欲为的, 所以是简单容易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对的才能做得成。 而所有成功的都一样, 对 的只有一个。不对的,不符合天然,一定是做不成的,即便第一

10、时间 成功了,自然也会在第二时间报复。只有符合规律才能做成, 符合规律的只一种, 不符合规律的, 则 可能不可胜数。做所有的事,都应该简单容易。它之所以简单容易, 是因为符合规律。不简单不容易,就重新选择。选择比努力重要。这就是说,寻找规律,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比为所欲为、任 所欲为重要。选择符合自然的、法自然的,这就是无为。 第二,无为则无不为与和谐 无为的第二个应用领域是和谐、是平衡、是稳定。世界和而不同。这是孔子的话。它的涵义, 就是世界是众多的不同所构成的和谐体, 世界是众多 的不平衡所构成的平衡体,世界是众多的不稳定所构成的稳定体。中国人用的理论是五行相生相克。最简单的理论,当然还

11、是“无为”。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57 章)最形象的说法,是黄帝垂衣裳而治。普通老百姓的说法是,君子动口而不动手。“君子动口而不动手”,不是说君子只进行口诛笔伐,而不运用肢体冲突。“君子动口而不动手” ,是说君子发号施令, 而不需要事事躬亲 用毛泽东的话说,领导的责任,就是两条,第一出主意,第二用 干部。“出主意”就是“君子动口而不动手”。老子对“君子动口而不动手”有一个说明。他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8 章)庄子对此有更明确的说明。他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

12、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古人贵夫无为也。上 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 下有为也, 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下, 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天道)现在,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土地资源,都要穷尽了; 淡水资源、 森林资源,如果我们不保护,也会穷尽。世界上,只有人力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谁有最大的人力资源,谁有最大的团队,谁就在最大的事业。要有最大的人力资源, 就必须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人不能不 放手,也不应该吃独食。卡耐基说,你想得到朋友, 你就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能干; 你想得到敌人,你就表现得比你朋友能干。

13、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7 章)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什么是最好的领导?他实行了领导, 但下属“不知有之”,在他的领导下,下属都说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这是什么?这就是无为。这就是垂衣裳而治。庄子说,“众人役役,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齐物 论)从历史上看,项羽之所以失天下,是他输在“看自己一朵花,看 别人豆腐渣”的人性弱点上, 而刘邦之所以有天下, 就是因为他自己 无为,而让张良、韩信、萧何有为。刘邦和韩信的关系正说明 庄子讲的领导要无为而属下要有为。 司马迁的史记说:上(刘邦)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 将几何?”信(韩信

14、)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 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擒?”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 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刘邦一个兵不能带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将将”。毛泽东是伟 大的军事家,但他连枪都不拿;人家要他打靶,他把枪拿起来看看, 又放下了。历代明君是都知道自己只是制定目标把握方向和用干部这两条 的。在贞观政要 中,唐太宗说, “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当然贤才不是别人的标准,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贞观 政要中,“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 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

15、代无贤, 但患遗而不知耳! ”人不可能事事亲为,但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毛泽东讲当领导, 就是两条:出主意,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制定目标把握方向, 也就是制定路线, 也就是“制定 目标把握方向”。用干部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性。 毛泽东 说群众路线、统一战线是我们的法宝。毛泽东说,解放战争的胜利, 靠的是两条,一条是支前的民工,一条是隐蔽战线工作的同志。现代管理学的做法, 就是董事会退出管理, 而只制定目标把握方向。管理则请能人来做,请 CEO CFO来做。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 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在庄子那里,领导通常

16、被称作圣人。圣人必须忘掉自己, 而去代表群众。 圣人是群众的代言人; 圣人 是自然的代言人。前苏联工人回忆斯大林, 说他们之所以选他作领袖, 就是因为他能把他们的利益代表得最好。 李宗仁回忆毛泽东时说, 当 时他们开会,毛泽东总是坐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 等别人都发过言了, 毛泽东才最后讲话。而毛泽东所讲的,是他们想讲而没有讲出来的, 是他们没表达清楚的。 最后的决议, 都是在毛泽东讲话的基础上做出 的。谁想当领导,谁就必须代表群众,谁就必须为群众谋幸福。领导 不能自封,领导不能为自己谋利益, 领导不能吃独食。 领导可以任命, 但任命的领导,未必是下属心中的领导。领导,就应该“原天地之美 而达万

17、物之理”。毛泽东认为出主意就是,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无为在这里 就是,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 为而无不为。”( 48 章)为道日损,道就是法自然, 日损就是去掉自己多余的东西。 思想 要经常盘存,去掉多余的东西,使之符合自然。完全符合自然,就是 无为。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43 章)“不言之教” ,就是领袖的人格魅力, 就是代表人民。 代表人民、 符合自然,就是无为。代表人民、符合自然之益,“天下稀及之”, 能及之者,就是圣人,就是领袖。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领袖只能俯首甘为孺子

18、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不能指手画 脚。人民是不能教育的,因为中国人都知道,水以载舟水以复舟。老子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5 章)。“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3 章) 第三,无为则无不为与战胜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竞争。 唯适者生存。所谓适,就是适应环境, 适应变化。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最能适应环境,最能“示弱”, 最为卑下,最能润物。孙子说,昔之善战者, 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 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 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 而不可为 。成功,是因为不可战胜不可战胜,不是因为强大。自然告诉我们

19、,强大和弱小都一定会向各自的反面转化。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不可战胜,是无隙可击。 战胜,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事无不意,事无不备,就无隙可击。 成功者都一样,失败的人各有各失败的原因。 只有无为,才能成功;只有法自然,才能成功。 人家要我做的才做得成,我要做的都做不成。这就是无为。 周易参同契说,“藏器待时”。待敌之可胜。这就是无为。 成功是因为有机会。这就是无为。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只给养成了习惯能抓住机会的人。 成功是因为养成了成功的习惯。 行为是由许许多多细节构成的, 习惯由许许多多重复的行为构成 的,习惯造就了人格,人格决定人的命运。成功是因为把握住了机会老子说

20、,“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64 章)庄子认为,圣人之治,正而后行。(应帝王) 正,当然是正己,而不是正人。人能够改变,只有自己。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于大任而言,天就是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自然会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或者更准确地说,成功是因为培养了成功的习惯; 培养成功的习惯,就是庄子的正而后行。 培养成功的习惯,就是孟子的增益其所不能。正己,老子谓“为道日损” ,颜回曰坐忘,庄子说逍遥游、 在宥、 超然物外。孔子问颜回, “何谓坐忘?颜回说,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在为自在,宥为愉快。逍为逍闲,遥为遥远遥渺,游为游乐。庄子认为大悲小、小笑大。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鲲鹏之游需要条件; 小知不及大 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蟪蛄不亦悲乎。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 处,它们都难以逍遥游,它们都难以无论远近都能愉快玩转。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空间)也;夏虫不 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时间)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