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探讨体质成因与疾病易感性_第1页
从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探讨体质成因与疾病易感性_第2页
从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探讨体质成因与疾病易感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探讨体质成因与疾病易感性    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  Manners make the man.  【摘要】  结合内经中的相关理论,简述了先天禀赋、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对体质和疾病易感性的影响,并试图分析环境应答基因及其多态性与先天禀赋、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有望成为今后研究体质和疾病易感性的切入点。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

2、s.  【关键词】  体质 基因多态性 环境应答基因 疾病易感性Riches do not always bring happiness.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和缓慢的潜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定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体。它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制约1()。基因是决定一个生物物种的所有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的因子,记录着生物的遗传信息,是生命的密码。基因与外界的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着人体的身高、体重、肤色等特征。某些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

3、生特定的反应,这些基因称为环境应答基因。环境基因组是指基因组中环境应答基因的总和2,包括有毒物质代谢和解毒相关基因、DNA修复基因、信号传导基因、免疫和感染应答的介质基因、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营养因素基因、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等等3。1环境应答基因决定了个体体质的形成 灵枢·寿夭刚柔论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人在出生之时,己经初步具备了肥瘦、强弱、高矮、偏阴偏阳等不同的体质特征。先天禀赋的差异使人出生伊始就存在体质的不同(医药学/临床医学论文 )。而基因的差异决定了先天禀赋的差异,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4、高博等4认为人体体质的构成主要取决于先天(源于父母的禀赋),而后天的因素如营养、环境、体育锻炼等虽然也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但其先天的遗传性在体质尤其是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性等方面的形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先天的遗传信息以基因的形式表现,环境应答基因既反映了先天禀赋,同时可以与后天因素相作用,是影响体质形成的最佳候选基因。2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影响了个体的体质及对疾病的易感性人类基因组序列变异(基因组的多态性)是基因组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正是这种基因组的多态性,即基因组序列的差异构成了不同个体与群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对药物与环境因素不同反应的遗传学基础。基因多态性的出现是人类进化

5、和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 5。基因多态性决定了不同多态位点携带者的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影响体质的形成和疾病的易感性。王文宝等6 研究结果提示人类白细胞抗原Aso(HLAAso)基因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的阳多阴少型体质密切相关,HLAB13基因则与阴多阳少型体质密切相关。李剑松等7 研究结果提示阴虚体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环境应答基因产生特定的反应,影响体质的形成。素问·异法方宜论谓:“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其民

6、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素问·五脏生成认为:“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指出地理气候环境、生活起居、饮食偏嗜影响人体质的形成及疾病易感性。地理气候环境、生活起居、饮食偏嗜等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可能通过影响有毒物质代谢和解毒相关基因、免疫应答相关基因、参与氧化应激基因等环境应答基因的功能来影响人的体质。环境应答基因的等位基因不同,导致机体对这些因素的反应不同,从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与后天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既反映了先天遗传因素,同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是体质形成的关键。从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探讨体质成因与疾病易感性人类的

7、疾病和健康状态是基因、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机体的损伤反应不仅与有害环境暴露的程度有关,同时还与遗传易感性有着密切联系。个体的发病易感性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存在着遗传基因的差异,即基因多态性。环境应答基因影响环境因素对机体的作用,其多态性反映了遗传因素,同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影响较多疾病的易感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如李志婷等8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测定谷胱甘肽转硫酶MI(GSTM1)基因多态性,研究GSTM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提示GSTM1基因缺失可能会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浦跃朴等9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技术(PCRRFL

8、P)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采用配对病例对照方法研究汉族人群代谢酶、受体、DNA修复酶基因等代表性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提示CYP1A16235T、MPO463A、AHR1661A、P2X71513C、XPD751Gln突变基因型和GSTT1缺失基因型可能与汉族人群急性白血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当然,并非所有的环境应答基因多态位点都与疾病易感性相关。陈艳等10应用PCRRFLP方法探讨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多态性与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提示CYP2E1基因RsaI和DraI多态位点与苯中毒遗传易感性无关。One ploughs, ano

9、ther sow; who will reap  环境应答基因的表达与机体内外环境(地理、气候等)密切相关,不同多态位点携带者在机体受到内外界刺激及损伤后发生的反应不同,从而影响机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诸多疾病的易感性、耐受性,影响体质的形成。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体质研究、疾病易感性研究的切入点之一。【参考文献】  1 尤劲松,黄培新.从体质学说及遗传基因多态性研究中风病证候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8):14942 蒋义国,陈家望,陈学敏.环境基因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3533 万俊香,任雪峰

10、,夏昭林. 美国环境基因组计划介绍J.劳动医学,2001,18(4):2534 高博,孙广仁. 中医学精气理论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 7 (4):3105 倪红梅,徐燎宇.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基因组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8(12):8966 王文宝,曹峰林,李辉,等.北方汉族健康人的中医体质类型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J.哈尔滨医药,2002,22(2):17 李剑松,俞剑虹,李博,等. 阴虚体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HSP70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 2007,29(7):208 李志婷,徐力东,刘晓东.谷胱甘肽转硫酶M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探讨J.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