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哲学论“气分阴阳”对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影响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讨论了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思维方法及其对中医气学理论的影响。指出“气分阴阳”思维方法是伴随着阴阳概念的产生而形成的,是以阴阳的相对待概念对宇宙本原之气的两种属性的标示。它对中医气学理论以及藏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方法学的重要意义。中医学将人体中的各种气,包括一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也分为阴阳两个部分,以表明气的两类不同作用,阐释机体的脏腑功能和生命进程。关键词:气;阴阳;气分阴阳中图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222(200104-0011-03气
2、分阴阳的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有所提及1。张珍玉教授倡导“肾阴即肾气之阴,肾阳则是肾气之阳”的肾气分阴阳的观点2,可谓开脏腑之气分阴阳的先河。但目前应用的教科书中,仍未能阐明脏腑之气与脏腑阴阳之间的逻辑关系3。为了追溯气分阴阳理论的哲学渊源,作者查阅了先秦至秦汉时期的主要经史著作中有关气与阴阳关系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分阴阳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中医气学理论和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脏腑之气分阴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分阴阳”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
3、化。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4。阴阳是一个“相对待”的概念,是对宇宙中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的概括。用阴阳来说明宇宙本原的气,实际上是以阴阳将气两分以说明气的两种不同运动趋势和作用。用阴阳来表达气的两种不同属性,是阴阳的概念发展到哲学高度的标示。气分阴阳的观念,是伴随着阴阳概念的产生而形成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古代哲学家为了揭示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和规律,都将阴阳的概念引入,并与气的概念相结合,逐渐形成“气分阴阳”的观念,进而以阴阳二气的升降聚散运动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终极原因
4、。如: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P5。认为阴阳二气由一气所生,而一气由道所生;阴阳二气谐和则为冲和之气,推动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因而万物之中也必然含有阴与阳两种成分。庄子则阳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5(P72,指出阴阳是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表达。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6。认为阴阳二气由“太极”产生,以阴阳阐释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国语周语下说:“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7。指出气所分的阴阳二气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淮南子天文训说:“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
5、浊者凝滞而为地”5(P1215。认为气分阴阳,是构成天地的本始,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8(P31。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收稿日期:2000-04-06;修稿日期:2000-11-20作者简介:孙广仁(1949-,男,山东昌邑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2卷第1期JOURNAL OF NANJING TC M UNI VERSITY(NATURAL SCIE NCEVol.2No.1Mar.2001“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5(P798。认为阴阳二气合而为一,即是宇宙之本原之气;此本原之气一分为二,则为阴阳二气
6、。至此,“气分阴阳”观基本形成。由上可见,古代哲学家们为了探索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创立了道、气、太极等概念;为了进一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由,自然与当时已有较大发展的阴阳相对待概念相结合,以阴阳二气的升降聚散运动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气是宇宙之中运动不息的客观实在,是宇宙的本原,故又称元气。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产生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变化。气分阴阳的哲学思维,作为一个人体生命活动及脏腑功能联系的解释性模型,对中医气学理论和藏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对中医气学理论和藏象理论的影响2.1表述一身之气的属性和运动趋势古代哲学中的气分阴阳,以成天
7、地,天地阴阳之气升降交感而生养万物的观点,渗透到中医学中,对气学理论中关于人气分阴阳,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维持人体生命进程的理论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作用。以气分阴阳的哲学思维,将精所化生并与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一身之气,内经称之为“人气”8(P91,根据其运动趋势和所起的作用,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阴阳二气的运动有序谐和,平衡稳定,人体则健康无病。如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8(P340。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8(P21。“生之本,本于阴阳”8(P14。人气的运动规律也类同天地之
8、气,在下之气升,在上之气降,即阴升阳降,以协调共济,畅达有序。2.2阐释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功能和相互联系一身之气按其来源和作用来划分,则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由禀受于父母而藏于肾的精所化,又称“真气”、“原气”或“先天之气”。根据气分阴阳的思维方法,元气分为元阴、元阳,又称真阴、真阳。由于肾所藏的精主要是指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由此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故肾气与元气的内涵类同。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即元阴,肾阳即元阳。元阴是一身阴气之源,五脏六腑之阴气,非此不能生;元阳是一身阳气之根,五脏六腑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元阴与元阳的协调共济,不仅维系了肾脏本身阴阳的平衡,而
9、且对整个机体阴阳的协调也有重要的作用。元阴与元阳合化为一,则为元气,亦即肾气,观金匮肾气丸的组方可知此理。宗气由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积聚于胸中。就其运动趋势和作用来说,也有阴阳之分:宗气上出息道司呼吸的部分为阳,下蓄丹田、注于气街的部分属阴。其横贯心脉而推动血液运行的部分则不属阴也不属阳,但其进入血脉之中,是血中之气的一部分,主动而能运血,故与血相比又属于阳。宗气积于胸中气海,总体运动趋势当降;元气聚于脐下丹田,总体运动趋势当升。以合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合和之理。宗气下降丹田,后天以充先天;元气上升胸中,先天以助后天。元气与宗气相合,则生成一身之气。但宗气之下降,有
10、赖于其中所含阴性成分的牵制作用;元气之上升,有赖于其中所含元阳的鼓动作用。营气和卫气都由水谷之精所化,也可以说是谷气中的两个具有不同作用的部分。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8(P244。营气由水谷之精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主静而具有濡养作用;卫气由水谷之精的悍烈部分所化生,主动而具有保卫作用。两者相较,营气属阴而卫气属阳,这可以说是谷气的阴阳两分。但营气和卫气的本身也有阴阳之分。营卫本同源,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其根本区别。若营气出于脉外,则为卫气,而卫气入于脉中,则为营气。如张介宾所言:“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
11、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9。但营气浮出脉外,需要其所含阳性成分的鼓动作用;卫气潜入脉中,依赖其所含阴性成分的收敛作用。如此则营卫出入有度,相谐而行,发挥保卫机体的作用,并使人“昼精而夜瞑”。营病不得和卫,可用桂枝汤、桂枝加龙牡汤等调营以和卫;卫病不能和营,可以麻黄汤等方调卫以和营。2.3类比各脏腑之气的阴阳之分脏腑之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各脏腑者,由分2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1期藏于各脏腑的精所化生。脏腑之气的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功能活动。既推动其脏腑的功能得以发挥,又调控之防其太过;既可使之兴奋,又可使之抑制。故脏腑之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部分:脏腑之阴气,是
12、指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沉降、抑制作用的部分;脏腑之阳气,是指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升发、兴奋作用的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脏腑之阴气与阳气维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因而脏腑之气冲和畅达,运行有序,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肺气分为肺阴与肺阳:肺阳主温煦、宣发;肺阴主凉润、沉降。肺阴与肺阳运行协调,则宣发与肃降相反而相成,呼吸均匀,水精四布。他藏以此类推。若脏腑之阴气与阳气失去了协调平衡,则可导致脏腑之气升降失常,变生寒热。脏腑之阴气虚衰,凉润、沉降、宁静作用减退,可致阳气亢逆,产生虚热性病证,治当“阳病治阴”;脏腑之阳气虚衰,温煦、升发、兴奋功能减退,则致阴气不化而生虚寒性病证,治应“阴病治阳”。
13、如肺阴亏虚,则虚热内生,干咳咯血;肺阳虚衰,则虚寒内生,寒饮蕴肺。滋养肺阴可用百合固金汤之类,温阳化饮则用小青龙汤等方。但不管阴虚还是阳虚,一般都兼有气虚的表现。如肺阳虚与肺阴虚,一般都兼见少气乏力等肺气虚的表现。故温肺阳和滋肺阴,皆可适当佐以补气之品,如黄芪、五味子等。精藏于脏腑之中,是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所化之气,是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分为阴阳,则为脏腑之阴和脏腑之阳。在气分阴阳思维方法影响下构建的“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不仅界定了每个脏腑的精、气、阴、阳的概念,而且理顺了每个脏腑之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体系能较好地表达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推动和调控的动力,以及各脏腑功能
14、的正常发挥,各脏腑之间协调共济的内在机理,对临床脏腑病证的治疗,提供了实用的基础理论10。脏腑之气分阴阳的理论,可较好地表达脏气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心火下降,肺气肃降,犹天气下降;肾水上济,肝气升发,犹地气上升。如此则维持了心肾水火上下交济,肺肝二气运行协调。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二气斡旋诸气于人体之中,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至于在上之心火、肺气为何能降,在下之肾水、肝气为何能升,脾属阴而其气为何能升,胃属阳而其气为何能降,中医学也类比天地之气升降运动的机理,认为阴中寓阳故能升,阳中藏阴故能降。参考文献: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40.2张珍玉.读内经札记(一J .山
15、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7(4:34.3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55.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9.5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1986.6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7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8.8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9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68.10孙广仁.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22.“Yin N ature and Yang N ature
16、of Q i ”and Theory of Q i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N Guang 2ren(TCM Basic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Univer sity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yin nature and yang nature of qi ”and its in 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17、 q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idea of “yin nature and yang nature of qi ”was formed with the advent of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and 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original qi in the universe with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I 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qi and the theory of state of viscer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 2cine divides the various k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生活服务平台服务协议
- 水利水电工程的人机协作问题与试题及答案
- 关键路径法考题解析及答案
- 保安消防面试题及答案
- 云网融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美术课堂管理与激励措施计划
- 制定知识分享机制促进团队学习计划
- 主管的问题解决能力计划
- 解除合同的合规性审核
- 退休活动引导人员返聘合同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摇摆式输送机设计说明书
- 附件1:中国联通动环监控系统B接口技术规范(V3.0)
- 隧道吊柱安装作业指导书
- 区域消防安全风险评估规程DB50-T 1114-2021
- 幼教培训课件:《家园共育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
-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培训课件
- 小学美术1色彩的情感课件
- 奥沙利铂过敏反应
- 项目部临时动火作业审批表
- 项目质量管理评价表
- 饮料生产公司应急预案汇编参考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